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五行生克 多边协调一、中医的多边关系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起源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有些人特别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不相信中医,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医的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我认为,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理解古人创造五行学说的用意:天人合一学说是强调自然界的整体观念,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而五行学说则是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论。2.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只是一个习惯说法,不是绝对的,但是它能够用来说明自然界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图6-1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则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边关系中的失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调理,去治疗,使其归于平衡。理顺这么复杂的关系,就像带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等关系,所以中医有“用药如用兵”之说。五行从关系论来讨论,意义非常重大。我前两年看过一个女性患者,满口都起疮,舌头也烂得可怕,西医诊断叫“多形性红斑”。她来找我看,我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给她看。宏观地按五行归类,舌头属于心,“舌为心之苗”,于是我给她用大剂量的药清心火,结果效果还不错。另外,不要神化五行学说,它就是古人用来比喻物质世界分类的一个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南怀谨:金木水火土只是个代号,五行的行就是动力,宇宙万物永远在转动,没有一刻停止的,停止不动就是死亡了。所以生命永远是活的,因为动力的缘故,就是五行。二、养生有五难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写了一本书叫答难养生论,写到养生的一些难处,他总结出共有五难:第一,“名利不灭”。中医认为养生第一难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里也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人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钩心斗角,都是为了名利。中医强调的是追求而不强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强求,这就是养生的态度。第二,“喜怒不除”。就是情绪不稳定。第三,“声色不去”。什么叫声色不去?简单地说就是好色。社会上有句话叫“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其实这就是声色不去带来的问题。第四,“滋味不绝”。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肥胖症、心脏不好,可是每天还胡吃海塞,这样对养生肯定不好。第五,“神虑转发”。就是考虑的问题太多,活得不自在。大家看长寿的人,心态一般都非常宁静。前一段时间,我写了篇小文章叫做中医养生两大难,主要是针对现在社会上的现象归纳出来的新的养生两大难处。第一,说归说,做归做。也就是言行不一。现在关于养生的很多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比如说医生,医生肯定知道什么对身体好,什么对身体不好,可是有人统计过,医生里面抽烟的人非常多。同样,大家都知道喝酒不好,特别是喝白酒不好,但是照喝不误。这是说归说、做归做,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就管不住自己。第二,说什么,信什么。我是中医专家,我给大家讲你就信,现在很多人在外面不是医学专家,他说你也信。为什么?巫医不分。在远古时代,医生的最高等级叫巫医,就是又当医生,同时还做些巫术,如算命、算卦、祷告等。这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可是如今已经是现代社会,真假应该一看就能清楚,但是当出现医院治不了的病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病急乱投医。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使得各种骗术永远大有市场。对于社会上用中医做幌子的一些骗术,我教给大家几个识别方法:要知道给你讲养生经验、养生知识的“专家”有没有个正式单位?他敢不敢说出来? “专家”有没有医学背景?大家不要以为医学院校的教授就都懂得医学,他也可能一天医学,甚至连解剖学都没有学过。因为医学院校里面也有别的专业,比如哲学、文学、医学史等。三、经络在哪里?说说六经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常说的经络有几种,六经、十二经或者十四经。三阴三阳叫六经,但是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又叫做十二经。第七讲六邪袭身 祛邪为先一、养生中不得不防的六种邪气中医理论中有个习惯叫“取类比象”,也就是把疾病用自然界的规律来归类打比方,将特点表现接近的事物归于同一类。这是中医先辈们用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的朴素理论,在如今的中医诊治方面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自然界的六种邪气,也称为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适当接触一些不会有问题,但如果过度了,就会被它们伤害,所以称为六淫。1.风邪易致人感冒 风邪伤人以后有以下三个特点: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头面部位的疾病,一般都是由风邪引起的,又称为受风、伤风、中风。这是因为风邪比较轻,容易往上走。比如,感冒引起的头痛、流鼻涕,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面肌痉挛等,中医一般都会认为是因为受风引起的,所以调理治疗也会首先考虑从祛风解表入手。 “风善行而数变”。自然界的风永远都不会停着不动,它到处刮,到处跑,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变化莫测。根据这个规律,中医认为凡是来回跑的、病位不固定的疾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比如,身体的有些疼痛,一会儿左边疼,一会儿右边疼,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背上疼,这时候,中医认为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是由于受风邪引起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哆嗦,手脚爱动也首先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受风邪引起的。如果病因是由于受风邪所致,那么治疗时候首先就应该祛风解表。 “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说风往往与其他的邪气一起侵犯人体,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感冒就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还有挟湿与否的区别。寒邪和热邪是很难单独侵犯人体的,它们往往借助风邪来侵犯人体,所以叫“风为百病之长”。鉴别风寒病症和风热病症有几个要点,即冷、痛、汗。风热病症不怎么冷,而风寒病症就会感觉很冷;风热病症不怎么疼,而风寒病症就会感到全身都疼;风热病症会出很多汗,而风寒病症一点汗都没有,不仅不出汗,身上还会干干的。对于风热病症,一般用金银花、连翘、芦根、僵蚕、蝉衣、薄荷等凉性解表的药物祛风清热;而对于风寒病症则用麻黄、桂枝、白芷、防风、羌活、荆芥等温性解表药。2.寒邪伤人怕冷疼痛寒邪伤人的特点也是三个方面: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是阴邪,所以容易伤阳气。“阳虚则外寒”,阳气一旦受伤则容易怕冷。“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这两句话是对应的。这个专业性有点强,不像前面讲的容易懂。中医讲究取类比象,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多联系自然界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寒性凝滞”。寒邪不像风邪,风邪是到处跑不固定的,受了风邪后病症在体内来回跑,而受了寒邪则相反,凝滞不动,一旦凝滞,不动不通,不通则痛。女性坐月子的时候就不能受寒,比如,如果在坐月子时背上受寒,在她以后的岁月中,背部可能动不动就疼、不舒服,还常常感觉冷,而且不好调理。 “寒性收引”。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在寒冷的冬天,很多物体的体积都会缩小,温度越低体积越小,这就是收引的意思。比如,天气冷的时候,在被窝里面睡觉,很多人都喜欢把腿脚蜷起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寒性收引,所以,人受寒以后身上没有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之一就是风寒感冒不出汗,而风热感冒正好相反。3.暑邪易致人中暑暑邪的特点也是三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往往都出现在炎热的夏季,所以为阳邪,性炎热。人中暑以后的常见症状是脸红、心烦、壮热、发烧、脉大、汗多。 “暑性升散”。暑邪的特点是容易向上向外升散,特别容易伤气伤津。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分。夏天中暑的人,气一脱、津液一少,出汗出得太多,尿又很少,这时候人就容易昏倒。 “暑邪多夹湿”。人在中暑的时候不仅仅是中暑,往往还有湿气一起来侵犯人体。因为暑天除了天热以外,还经常多雨潮湿,所以中暑往往伴随着中湿气,除了发热、口渴、烦躁以外,还有一些中湿的症状,比如胸闷、恶心、呕吐、拉肚子、四肢乏力等,这都是中湿的表现。根据中暑的这三个特点,中医常常用六一散、藿香正气散等来调理,藿香正气水味道虽然不好,但我感觉效果比藿香正气胶囊效果要好一些。4.湿邪易致人疲乏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其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性重浊: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多为见。导致人体湿气大的原因:嗜好生冷喜食油腻喜好烟酒乱补环境问题家庭性、遗传性、基因性的5.燥邪易伤津液燥是秋天的主气。燥邪伤人多见于气候干燥的秋季,故又称秋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燥邪致病干燥且易伤津液,表现为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缺乏津液,干枯不润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皱裂等。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外感燥邪,最易伤肺,而致干咳少痰、口鼻干燥。6.火邪易致人身上起疮自然界没有火邪,只有热邪,火热同性,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热为火之微,火为热之极,热邪多为外感,火邪多为内生,二者的性质和治病特点是: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其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征。火太旺而气反衰,阳热亢盛之壮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减退。此外,气生于水,水可化气,火迫津泄,津液虚少无以化气,亦可导致气虚,如火热炽盛,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气虚之证。总之,火邪为害,或直接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津伤而致气伤,终致津伤气耗之病理结果。生风动血:火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南宁学院《俄语精读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长春市157中学2025年初三月考卷(六)英语试题含答案
- 浅谈脑梗患者护理小常识
- 湛江十中高三月周测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 2025煤炭运输、安全合同
- 2025校园照明系统维修承包合同
- 2025广告设计制作合同2
- 《2025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协议》
- 2025年居间合同示范文本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 城管整治占道经营方案
-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新表)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形势与政策(2024春)》章节测试答案
- 特种兵作战分析报告
- 黄颡鱼成鱼养殖技术
- 8.1.2样本相关系数(教学设计)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
-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和治疗
- DB11T 381-202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 人事档案管理标准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