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doc_第1页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doc_第2页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doc_第3页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doc_第4页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因此,对比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二、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反衬与对比的比较。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以背景、环境来突出中心物象。 三、烘托“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烘托本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思乡的愁绪和对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或以环境背景衬托中心物象的关系,所以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电影戏曲片红楼梦也有运用成功的一例。影片为了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控诉这“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大观园”,制造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导演在“黛玉临终”这场戏中,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宝玉“洞房春暖花烛夜”,张灯结彩,红烛高照,欢声笑语,画外喜庆音乐“步步高”。这喜庆音乐渲染了一种欢乐、吉祥的喜庆场面气氛。而另一面呢?电影画面马上转入了“一弯冷月”下的潇湘馆:月光、病榻,焚稿灰烬,榻上人含恨终生。但此时的画外音,仍是前一画面的喜庆音乐,这与画面人物的命运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烘托,更激起人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强化了悲剧气氛。衬托与烘托的比较。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第一层面”对“第二层面”的“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以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以“实”衬“主”;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以“虚”烘“主”。请看例二: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这样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提到的陈抟老祖是封建地主阶级崇拜的偶像,半幅对联体现了虚伪与没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无知与陈腐,近思录集注、四书衬都是封建理学的入门书。这些书房摆设是为了衬托鲁四老爷这一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这是衬托。又如,鲁迅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描写,把“我”悲凉的心情体现出来。这是烘托。四、渲染渲染和烘托一样,原也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而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显示其凹凸效果。这就不难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见于第二层面“物象外廓”对第一层面“物象”的明显、突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面“物象外廓”上层层着墨,其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层面“物象”更加明显、突出。而渲染则是在本层面“物象”上,用水墨或颜色烘染,以显示自身的凹凸效果。这种差别,在我们今天使用这两个“术语” 时,也可以体会到,如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对华大妈上坟,坟地场景的描写:“微风早就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可见,烘托与渲染虽有关联,但各有其自身的着眼点。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作者避开一切直接铺陈,调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冷色调的物象,用“泼墨”似的挥洒,把它们一个个追加,凝聚到“断肠”这个焦点上,全篇无一“悲”字,而悲凉之气令人背冷。蒲松龄写厉鬼出场,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都是用“渲染”手法制造气氛,实属不可多得的妙笔。我们更为熟悉的是鲁迅小说祝福结尾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