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doc_第1页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doc_第2页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院1004班 余凤鸣 同学红巷农讲所中华近代史,留下给了我们太多的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胜地,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一批批革命志士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作为一名身在武汉的高校学生,带着对革命的敬仰之情,我们来到了位于武昌红巷的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瞻仰、怀望那属于那个特殊年代所特有的气息一走进农讲所就感觉得到汗青与文化的氛围,真不愧是古代学宫的故址。整个农讲所像个博物馆一样,将当年的革命者的真实写照再现在我们眼前。里面典藏了很多那段年代的文物,有那时侯等革命战士写的一些手稿,文章,看的一些书籍,还有部分的衣服,草鞋,功勋章之类的工具,也有课室,寝室等保留下来的原景。从“农讲所”走出来几十步,一幢青砖灰瓦的中式平房就是都府堤41号旧居 走进大门,穿过一个小天井,左手便是卧房当年与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屋内陈设万分简朴,一张用旧了的老式床,一张方桌,一张条桌,几把座椅,两口书箱。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于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探求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内部包含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弄明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年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武汉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天下农人民生活物资的运输动干部的学校。迎面的建筑物上吊挂着周恩来题写的“同志主办的中央农人民生活物资的运输动讲习所故址”金字红匾步入大院,迎面一排红柱青砖、廊檐回绕的房舍,就是当年的办公用房东头有常委办公室,就在这里办公。紧贴常委办公室的是组织学员举行军训的总队部,再向西是周以栗主持事情的教务处。距农讲所200米院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覃、罗哲等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毛泽东同志一人的居住地,它实际上是当时在武汉的中共重要人物集中和居留的集散地,也是在农讲所任教员的中共领导人的集体宿舍。 回顾当年的历史背景,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从广州迁到武汉,作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积极倡导并在此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在农讲所里,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和领导各地的武装起义。在长期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对历史的怀望远不如对现实的思索,那个年代有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历史的风声早已沉寂,曾经的伟人、曾经的壮举早已风干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我们一路寻找着这历史的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