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1页
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2页
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3页
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4页
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精选训练题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刘禹锡,字 ,唐代 家、 家。在他的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 是两句。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 (2)往来无白丁( ) (3)无案牍之劳形( ) (4)无丝竹之乱耳( )3、根据你对文中内容的理解,请以“雅致”、“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雅致 闲情 4、本文作者因德馨,虽居陋室,却并不感觉陋,在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中,有一个人虽身处豪宅,并不感觉“自豪”,相反却“无故寻愁觅根,愚顽怕读文章”,这部名著是什么?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性格特点?请写出与之性格特点相关的一件事。 5、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6、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8、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9、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 的开山鼻祖,后人称他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植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3、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君子小人 14、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15、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16、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7、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18、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9、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0、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念无与为乐者 2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2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奇趣, 闲情。 2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2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样的思想感情? 2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3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1、本文作者陶渊明,名 ,字 ,自号 。世人尊称“ ”。本文节选自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屋舍俨然( ) (2)便要回家(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未果,寻病终( ) 33、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34、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归隐田园 安贫乐道 35、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36、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37、文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38、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39、文章的第段表明了怎么样的问题? 40、文章表现了作者主张生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你想说点什么? 五、阅读小石谭记,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可百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41、本文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一起提倡 运动。 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下见小潭( )(2)不可久居( )(3)怡然不动( )(4)尔远逝( ) 43、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4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 45、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46、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4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48、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4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50、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描写一段你熟悉的景物,抒发你当时的心情。 六、阅读岳 阳 楼 记,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吾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1、本文选自 。作者范仲淹,字 , (朝代)文学家和 家。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百废具兴( ) (2)薄暮冥冥( ) (3)而或长烟一空( ) (4)或异二者之为( ) 53、文中滕子京被贬却积极治理政事,说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你有何启示? 54、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贤者和庸人的区别。请分别以“贤者”和“庸人”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 贤者 庸人 55、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除岳阳楼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名胜古迹方面的诗词,请写出完整的一句,并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56、本文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所作的记,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57、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5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达出来。 60、“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七、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1、本文作者韩愈,字 ,谥号 ,被列为“ ”之首。 6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策之不以其道 (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 6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 方显 ; 无 岂有 。 64、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65、千里马辱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里的哪些说法一致?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67、你认为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68、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69、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说中,怎么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 70、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八、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1、本文选自 ,作者 (姓名),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家, 家。他与 合称为 思想代表。 7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 (3)与我何加焉 (4)得我与? 73、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义 , 利 。 7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75、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7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7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78、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79、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0、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九、阅读出师表,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爱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的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重、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优叹,恐托付不效,以佃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处长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娄。若无兴得罪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弈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昭。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界、表涕零,不知所言。 81、本文的作者是 , 时蜀汉 家、 家。 字 ,号 ,谥号 ,后世称其为 。 82、本文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庶竟驽钝( )(3)以彰其咎 ( )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83、本文虽为“出师且”,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情辞恳切,肝胆照人的思想感情。 报答 ; 启发 。 84、除文中外,三国演义中你还知道哪些事情体现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的事例,再写出两个来。 85、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86、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相馆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87、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8、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谈一谈诸葛亮是怎样的贤相? 89、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90、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十、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