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doc_第1页
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doc_第2页
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doc_第3页
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doc_第4页
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学年论文(2007级新闻学二学位)论文题目: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 -以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为基础姓名:李慧茹 学号:20071124043年级:2007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教师:侯利中老师 完成时间:2011年5月23日论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 -以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为基础摘要:现在,受众对公共领域越来越冷漠,更喜欢关注公众人物及其他人的隐私。我们已经进入了鲍曼口中的有“后现代”特征的时代。本文通过介绍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的种种特征,来解释为什么受众会对别人的私生活津津乐道。最后,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受众对公共领域的冷漠,越来越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实际上削弱了个体的自由。现在,公共领域应该得到保护,以免受到私人的入侵,从而维护个体的自由。关键词: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 流动的现代性 个体自由 Invas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is Public Domain - To the flow of Bowmans theory of modernity Name,Huiru LeeStudent ID,20071134043Year,2007Academy, School of MarxismInstructor,Mr Hou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1. 名词 1. protection2. conservation3. preservation4. conservancy5. guardianship6. safekeeping7. aegis8. custody9. tutelage10. tutelary11. egis12. muniment13. wardship2. 动词 1. protect2. safeguard3. preserve4. defend5. shield6. cover7. shelter8. patronize9. sentinelAbstractNow, audien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different public, but also like to focus on the privacy of public figures and others. We have entered the mouth of a Bowman postmodern era characteriz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where we are all the features of this era, to explain why the audience will relish other peoples private lives. Finally, the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I believe that the audiences apathy in the public domain,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s privacy in fact weaken the individuals freedom.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the invasion of private, so as to maintain individual freedom.Keywords: private sector, Public domain, Modern movement, Individual freedom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这样描绘新时代: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满是爱刺探小道消息,想方设法让虚无缥缈的幻象,不祥地占领缺乏行动者的空间的小报记者的时代。受众对政府十二五规划有哪些新计划、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会造成什么影响、房地产还能繁荣多久等这样的新闻毫不关心。每天打开电脑浏览新闻的时候首先会浏览娱乐新闻,关注公众人物私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私人领域的新鲜事,成了人们的谈资。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明星最近和哪个明星同居了,那么很遗憾你out了。私人领域在不知不觉中侵占了公共领域的位置。 私人领域正在入侵公共领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们对公共领域开始变得漠不关心。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报纸、广播成为主要的新闻媒体。人们不能随时随地的了解最新的咨询,但是每个人都愿意了解国家大事,了解政治。从工人到农民,从国家干部到平民百姓,识字的经常翻阅报纸,不识字的喜欢通过广播了解世界有什么新动态政府有什么新举措。如果有惠民政策人们还愿意奔走相告。似乎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政治家,每件涉及到公共领域的事情都跟个体息息相关。而现在的人们不愿意触及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两会,开两会是干什么。年轻人中如果有人像父辈那样关注政治的,会被同龄人看做异类,觉得这个人很怪。很少有人关注时事政治,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更有甚者,一点也不关注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二、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公开承认个人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地方。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曾经引起娱乐圈的一片哗然。艳照让陈冠希、阿娇的事业一度受打击,他们选择用暂别娱乐圈的方式来消除艳照给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类似事件也让一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人开始受到关注,许多想出名的人通过公开一些自己的隐私,来吸引受众,为自己的成名进行炒作。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兽兽门”。“兽兽门”的女主角因为自己的性爱视屏在网上广泛流传,而引起网民的关注。因为这样的关注,瞿凌身价倍增。像这样在公共空间公开承认自己隐私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芙蓉姐姐”、凤姐等。还有许多名人凭借公开自己的感情变故等方式炒作,让自己的事业走出低谷。人们已经不再会因为自己的隐私被公布而感到难堪,公布自己的隐私成为帮助自己成名或是成功的有效手段。个人的隐私不再属于个人,更是一种手段,更属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三、“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说公众人物的隐私应该向受众公开还是应该像普通人那样得到法律保护。不管怎样,历来人们对明星们的隐私都很感兴趣:哪个明星的感情出轨了,谁又是那个第三者?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品味总是想方设法来套出明星们私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在报道中,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夸大甚至扭曲事实。而人们对媒体对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报道不管是真是假都看得津津乐道。受众很好奇,明星们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于普通人的秘密?甚至对一些政府官员的私生活媒体也很关注。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性丑闻一度成为焦点。某种程度上,这远远要比美国总统奥巴马来中国进行访问更受人们关注。如今,公共关注已不光指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事件的关注,而是渐渐表现为对个体隐私的关注。人们对政治的冷漠,对个体隐私的热衷,让公共关注的格调降低了水平。四、各大媒体以挖掘受众隐私为手段,来赢得收视率。现在,每个电视台都会有一两个感情类的节目。比如,江苏电视台的人间、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湖南卫视的80 90、内蒙古卫视的45分钟、山西卫视的和事老等,还有一些娱乐新闻以爆明星们的隐私为节目的亮点。家庭纠纷、家庭的不和谐、夫妻间的不忠诚等,这些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即使本人同意在电视上播出,让更多的人来品头论足,但这也属于谈论别人的隐私。大众都会对别人的私生活很好奇。所以,这样的节目无疑会给媒体带来收视率上的提高。因此,各个媒体争相开创一两个这样的节目,为了让观众成为自己核心受众,媒体想尽办法引起受众的注意。每个电视台在播出这些节目之前,或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总是先弄一个噱头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这类节目通常以当事人情感出轨、家庭婆媳不和、第三者插足等为亮点。这些所谓的亮点都会牵涉到当事人的隐私。节目当中会有很多人的行为和做法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但是,这些都是个体的隐私和行为的权利。只要他们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他们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行去做。法律也保护个体这样选择。人们不能因为这些事情时不符合道德的就让这些行为暴露在公众面前。当然,因为现在我们的法律体制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有一些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却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我们应该倡导人们的行为既符合法律又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媒体,媒体选择什么报道什么事情,都会对受众起到引导作用。就像湖南电视台最近推出的热播韩剧天使的诱惑以及回家的诱惑。尽管这样的电视剧给电视台赚来了不少收视率。但是,这些电视剧无形中在向受众传达一些负面的东西。现在,我们国家的离婚率很高。当然,这跟媒体节目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媒体都集中报道一个题材,会给受众营造一种虚幻的气氛。而受众的媒介素养还不够高。还不能够很好的甄别那些是应该全盘接受的,有些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私人领域不断的侵入公共领域。根据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来看,出现这样的转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从“全景监狱”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自由的关注自己。在“全景监狱”里,一个人们被固定在一个地方,禁止所有的走动,被限定在某个岗位上。人们不能自由走动,因为他们不知道监视者此时正在哪个位置监视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很多的选择,从“全景监狱”中解放了出来。突破空间的限制,时间成为输赢的关键。人们从关注大多数到可以关注自己。人们从对自己关注的很少到大部分注意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关注自己的同时就会有跟别人的比较。人们总是希望别人给自己的成功更幸福的生活提供一个参照点。而个体的隐私成为一个很难了解到的领域。越是这样隐秘的事情,越会激起人们想要了解的好奇心。那些过去常被认为是由人类集体性天赋和财富的人类理性来完成的工作,已经被打碎了,被分派给了个体的勇气和力量。听任于个人的管理的人性的控制谋略。尽管改进的思想经由作为整体的社会法律行为还没有被完全抛弃。但是,重点已经向着个人自信和自主的方向,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这种重大的分离使得个人有权保持不同,并按照他们自己的幸福模式和合适的生活风格来任意做出选择和取舍的话题重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二,个体化时代的到来。“个体化”就是指,人们身份从“承受者”到“责任者”的转型。公民通过城邦的安康来寻找自己幸福的人。对于个体来说,让每个个体得到满足才是王道。个体化,是人们变得只关注自己,对于作为集体中一员的角色认同感变得淡薄。个体化就意味着个人的地位变高了,高于集体。许多媒体从业者和普通人,为了满足自己某些私欲,公开自己的隐私,挖掘别人的隐私。过去,私人问题也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只是那个时候,人们还不够专注个体。集体的繁荣是个人的最大幸福。当“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当私人问题再度被确认为私人问题,更激起了人们对私人问题的热衷。人们对私人问题想关注,敢关注了。但是对社会的责任感降低。自私是每个人的标签。个体可以为了挖出别人的隐私而不择手段,不顾伤害别人。 尤其过去几十年中,与个人的私生活相关的事情被捂的严严实实的。想偷窥别人的隐私本身就是人性中很显著的一个弱点。只不过,一直以来人们都羞于提起。如今,老一辈都接受不了电视剧里一些画面。觉得现在的人们都有些“不知羞耻”。在他们那个时代,个人的隐私是灰色地带。偷窥的本性被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现在,个人的地位被提升,人的本性再不像以往那样受到压抑限制。人们要么“随性所欲”,要么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有些混乱的时代,一个无法判断和控制的时代,私欲横流,个人隐私漫天飞。第三, 消费者时代的到来。以前,媒体是时代的领航人,是时代的瞭望者。每天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媒体有选择的报道,引导人们来关注。那个时候,生产者是这个链条的关键。媒体生产者生产出什么,人们的关注点就在什么上。现在不同了,消费者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主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胜过对社会的关注,关注个人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媒体只有关注人们愿意关注的事情,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生存下去。媒体舆论的把关人的作用弱化了,媒体担当的角色更近于谄媚者和迎合者,收视率就是媒体现在的尴尬处境很好的证据。为什么收视率是一家媒体生存下去强有力的武器呢?一家媒体生存下去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你的节目成了关键。这无形中逼迫媒体播观众想看的东西,而不是媒体综合考虑后应该播的东西。 媒体从业人员为了让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的曝独家、挖隐私。社会责任感随着消费者时代的到来大打折扣。媒体从业者审视新闻的职责被冷落甚至被遗忘。很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不改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一方面是生存的压力、受众的新要求,一方面是媒体从业者该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媒体从业者在这样的夹缝中努力的保持自己的良心的纯洁,为了自己的理想,匍匐前行。在匍匐前行过程中,为了许多无奈丑闻、感情波折不得不被频频荧幕被写入稿件中。渐渐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个人隐私无处不在的舆论环境。第四,现在因为体制的不完善,媒体报道个人的私生活要比报道政治生活要容易的多,也更加真实。媒体报道公共领域时会有很多限制和顾虑,有很多部门在关注。舆论有很强大的力量,媒介在介入公共领域的时候应该是很慎重的。所以,逐渐的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私人领域。 无处不在的隐私让媒体、个人变成了整个社会的“长舌妇”。而对公共领域的冷漠以及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侵犯,势必会带来很多弊端。 首先,看上去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其实,私人领域的膨胀会让个人的自由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除了让每个个体得到满足之外,“公共利益”是什么东西没人在乎。当个体走到一起,无论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也无论他们分担的劳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其他什么利益,都预示着,在他们追求看来只适合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们的自己也会受到限制。很多人一起追求不同的东西,势必会有碰撞和摩擦。可是,个人利益高于公共利益。没有人会像先人那样,舍己为人。就像十个人都要从只能一次通过一个人的门走出去。如果十个人都为了满足自己,都要先从那个门走出去。谁也不让谁,最后会影响到每个人。如果十个人都既考虑自己又考虑别人,十个人商量协调后用一个折中的方案来安排先后顺序。这十个人最终走出那扇门得效率就会很高,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均衡。 其次,当个体的隐私成为社会主要讨论的话题时,人们就没有隐私可言。私生活被肆意报道,人们的“私生活”变成“公生活”。社会重要的话题越来越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每天活在闲谈碎语的世界里,会让人们对政治生活更加冷漠。人们活在虚假的幻想里,正常的秩序就会打破,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长足发展。 为了增强而不是削弱个体的自由,现在正是公共领域非常需要得到保护的时候。笔者提出如下几项措施。 第一,媒体应重新扮演起时代瞭望者,舆论把关者的角色。不再以受众喜欢什么为主要考量因素,从整个社会需要什么为出发点,做好舆论的把关者。引导受众更加关注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动态,重新唤醒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不再为如何吸引受众眼球而劳神费心,还世界一个真实的面貌。避免舆论与个人隐私扯上任何关系。让个人隐私重新回到它该存在的世界。引导个体脚踏实地的实现梦想,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通过不光明磊落的方式让自己一举成名。 媒体从业者重新学习老一辈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增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做虚假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