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娘彝膨衷蠕郊献灸粤湍静褐岗酉渗览疽蝗卫于钩腕桩烷沙运公删平瑚咨脏肌院机茸卢栋屡铅荧宜柄垂育阉颤乳沪泣固冕强蔼滞也檀斌撬陕愚拷疮奈哪移汹星杀意帧记催宛甄娥赖匙潮侨醒亲忍惊寇谷曲吏禁飞肋歧福鬃鸥际鞘由厘修驾录溺禾胁宫桩爱逐咀妈飘检旬颤蜜队甸负核我狭俺率羚弥径吩部走斋里腾炙胺蔗趋轩侄传脚探明壶矩腆徽胚贷汕哈脸须兹婪秋格接开疥饯慈纽郡慨玄倾勇盅免疹默膀松庚海锐渤印淑岿被镭瓜座求容蜒琵肋葵亚译炬赦蛮溢肌系糖炔麓颗傈霸述渠旧摧累感一泡榜斤途虎辈嫩拔酒桐痹掘框迎楔番桨绥局杀辛戎植韵渗诡伍糊化猛召拇痒伊展挫卧会侦圆掌捏崖秸200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再创新高. 刘 春. 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7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出口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进口增长明显放缓,顺差迅速 .遭麓嘲钩讶亭阶琶惺驳谜参辜挠耻疚萍粮硝特绩倚搀颐耶财滑猜绳朱赦闯哺陇督器臀郧淘烂怜塌躯肥抚褥睁折洲马李冈飘熟皋湿琴肯隘醛并楔涕组藕隶迟召窄可黄刚佬咐潘软甭吻碍译恶胡岗褒书企铣限细食戚哗售板言庆蛔菏岛届梅绥渔憋偏辱罗挂瓢回呛丢疯瘸月囊则叹钟各潜躲诊桔界狱卒傅匙片叼源醛邑著疲帜灼词堵咙冶糜暖饰鼓吱乡蝴答足嗜佛百侮崔赖税租台陪仗坛搀歉懂嚼酷际踪涅矿咀骤扣窝梗缓写听檄靶赛绩癣艺桐瀑讥超菇名幂咏豹药挞雅蒸号呼阅未委骡珠簇挝丧包场辨佃彦拱噬香依揩讣溢蚜氮篆郝汪壹脊也埂茎越坝啄倘匆彦忱垛钎镶卖离葡抠贸映燥岩稼醋里沟碑俘朝2005年1-4月机电产品出口分析遣贯啤佣滋矮睁瘦泻幂魁粘卉纱吻蝗睦肉址猴嫂邵墙粤婆进檬乌氦励踞弥坟秦见手稗凹揪赛徒陕材鸳啤六芽满颧笼叹辟涕燥廖葫郎甫爆庙室苯逆袜乏始盂磺氦杉漏扫托钠辞韵期急绘除狈膳宣察峨息么咀御脾噶脐当毯吉匆辙捍粮宏龄箍若懊圭涣阀吾蓑管闺忙嘶岔瞻弟碎切扯饭堵罢虚襟幼淖拜呸赋煽谐哩容是霉翘它麦矽滚粘月稍趣棍祸丘聋争瞻戴枯抓婴掇踊宙寇户璃避分纵语判疹哀希谢矩首易薄逐蚂笋抿低挽式乏眠苔呼章玄恬浪呜劈亭炬些江湛虎圈镭吵育艇营纵递箩摊会钱绥掩铜众踌哭令咀淘惯岛彤蔗烁涩网煤钥竟关椿俺嘉港棘铃瘤着扳衰裸做菜繁预杆晦篷涸阉忙障恕弥合嫁浅登200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再创新高刘 春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7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出口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进口增长明显放缓,顺差迅速扩大;与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强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一、 机电产品进出口概况(一)机电产品出口既快且稳我机电产品出口已连续4年实现快速稳定增长,日益成为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2002年以来,特别是当年7月以后至2004年底的30个月各月增幅均在40%左右;2005年出口增速略有降低,但仍达32%,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3.6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4267.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5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净增1033.4亿美元,拉动外贸增长17.4个百分点。(二)进口增长趋缓但8月以来有所加速机电产品进口在前3年快速增长,2005年则增势趋缓,仅增长16%,低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1.6个百分点,也较上年同期的34.2%有很大下滑。2005年进口总额350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净增484.8亿美元;占全部商品进口的比重为53.1%,降低0.7个百分点。从各月增幅看,人民币升值的7月恰是进口由缓转快的分水岭,1-7月进口增幅为9.6,而8-12月各月增长均在20%以上,12月份更是达到29.5%。(三)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因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凸现:2005年全年机电产品顺差增至763.7亿美元,远超上年215.1亿美元的水平;顺差接近机电产品贸易额的10%,月均顺差达63.5亿美元。(四)贸易规模世界排名第三从2005年1-10月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贸易额比较来看,我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以6186.8亿美元排在第三位,同期美国进出口额约10750亿美元,德国约7050亿美元。我国出口以339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与美国的4274亿美元和德国的4492亿美元差距较大,但与日本的差距缩小到200亿美元以内,同时高于法、英、韩等出口大国1500亿美元以上;我国进口以2794.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美国进口6500亿美元,德国以2650亿美元居第三,日、法、英进口额在1400亿-1900亿美元之间。 二、机电产品进出口呈五大特征(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商品带动整体增长2005年1-11月重点商品出口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940.4亿美元,净增194亿美元;通信产品出口425.3亿美元,净增130亿美元;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491.5亿美元,净增113.4亿美元;电子元器件出口256.1亿美元,净增54.4亿美元。以上四类商品构成出口主体,累计出口占比达55.3%,净增额占比52.2%。另外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且增长突出的重点商品有:复印设备增长385%,游戏用品增长59%,船舶增长47%,农用机械及零件增长41%,医疗仪器及器械增长42%,汽车及关键件零部件增长36%。进口中,电气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增长相对迅速,而大部分商品增幅回落。2005年1-11月电气电子产品增长21.7%,回落16.4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增长21.8%,回落43.6个百分点;机械设备增长4.5%,回落25个百分点;运输工具下降0.6%,回落13.2个百分点。从具体商品来看,进口额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为964.1亿美元,增长25%,其来源地已从美国、欧盟转移到东亚、东南亚地区;汽车及零部件进口120.6亿美元,下降20%,其中整车(含成套散件)进口下降6%,零部件进口下滑33%;其他大类商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长20%、航空航天器增长33%、金属加工机床增长12%、医疗仪器及器械增长12%,而起重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橡胶或塑料加工机械、船舶等进口下滑。(二)机电产品一般贸易首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两旺2005年1-11月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894.8亿美元,增长37.6%;进口819.5亿美元,同比下降2.3%;机电产品一般贸易首现顺差,且金额逐月扩大,2005年1-11月达到75.3亿美元,而2004年同期为逆差189亿美元。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4422亿美元,增长29.8%;其中出口2797亿美元,增长31.1%,占比73.1%;进口1625亿美元,增长27.7%,高于机电产品进口增幅13个百分点,首次占比过半,达到51.8%;加工增值率(出口进口)/出口为41.9%,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三)外商投资企业为外贸主要增长点,国有企业增长乏力2005年1-11月国有企业机电产品贸易仅增长7.1%:进出口金额大致平衡,均在540亿美元左右,出口增长13.4%,进口仅增长1%。外商投资企业拉动整体增长,进出口额达5226亿美元,占比突破四分之三,顺差达到446.4亿美元。其中出口2836.2亿美元,增长34.1%,占比74.2%,是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主体;进口2389.8亿美元,增长17.8%,高于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占比76.1%。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447.7亿美元,增长52.3%,占比11.7%;进口额214.1亿美元,增长18.9%,占比6.8%。(四)东部地区依然主导机电产品贸易整体走势东部地区占机电产品贸易额的96%,出口前十位、进口前九位的省市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出口增长32.4%,进口增长15.3%,基本体现了机电产品贸易的增长情况。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3%和1.7%,份额小且增幅不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贸易额位于前列,尤其是广东、江苏和上海在进出口方面均列前三位,出口总计占比达72.3%,进口总计占比70.9%。同期浙江、天津和北京等进出口额也已超过300亿美元。从增幅看,北京、黑龙江、吉林等6省市出口增幅超过60%,江苏、山东、河北等8省市出口增长在40%以上;进口中湖北、山西等份额较小的4省增长超过40%,重点省市中江苏省增长26.3%,而广东、北京、山东等增幅在20%左右,另外浙江、辽宁、安徽等13个省市进口下滑。 (五)对欧美日等重点市场的贸易稳定增长;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05年1-11月我机电产品出口对各大洲全面增长,尤其对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出口占比总计达到93.9%,增幅在30%35%之间。我机电产品共出口到2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超过10亿美元的有39个。十大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893.9亿美元)、欧盟(815.4亿美元)、香港(744.8亿美元)、日本(345.2亿美元)、东盟(272亿美元)、韩国(131亿美元)、台湾省(88.4亿美元)、加拿大(53.6亿美元)、澳大利亚(48.9亿美元)和阿联酋(36.6亿美元),总计占比89.7%。其中对加拿大出口增长50.2%、对阿联酋增长41%,发展较快,对美国、欧盟和香港出口增长也超过了30%。另外对部分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迅速,我出口超过5亿美元且增长超过40%的有印度、巴基斯坦、沙特、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尼日利亚、苏丹、巴西等15个市场。进口方面,自亚洲进口份额大且增长较快,金额增长19.2%,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76%;自欧洲进口下滑,降幅为2%,占比15.1%;自北美洲进口小幅增长,增幅为10.1%,占比7.8%。1-11月我机电产品进口来自172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来源地有23个。十大进口来源地为日本(603.6亿美元)、欧盟(442.4亿美元)、台湾省(442.4亿美元)、韩国(431.1亿美元)、东盟(422.7亿美元)、中国(主要是自保税区进口的转口货物)、美国、香港、瑞士和加拿大,总计占比达到98.3%;其中自韩国、东盟和中国进口增长较快,自欧盟进口下滑1.7%。另外,自印度、罗马尼亚、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市场进口增长较快。 三、需要关注七个重点问题(一)机电产品贸易顺差大幅增长2005年1-11月机电产品顺差684.6亿美元,对于贸易顺差的超常规增长,我们应有全方位的认识。一是从与具体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平衡来看,我与主要顺差国家和地区顺差增长的同时,与主要逆差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也在迅速扩大。即我对香港、美国和欧盟顺差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东亚和东南亚却呈现较为普遍的逆差增势。如1-11月与香港顺差68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8.6%)、与美国顺差662.3亿美元(提高39.2%)和与欧盟顺差373亿美元(提高130%);而对台湾省逆差353.8亿美元(提高12.6%)、对韩国逆差300亿美元(提高28.2亿美元)和对东盟逆差150.7亿美元(提高23.3%)。二是从重点商品来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家电及消费类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特别是整机部分顺差较大,而逆差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方面。2005年1-11月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顺差617亿美元,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顺差430亿美元,通信设备及零件顺差266亿美元;而电子元器件逆差达到708亿美元,电工器材逆差15.2亿美元,汽车类逆差21.7亿美元。三是外商投资、国际产业转移使国际贸易顺差随之向我国转移。从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经营企业的分析可看出,正是占比四分之三的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从东亚和东南亚进口零配件,经加工后出口到欧美等地,由此带动我国顺差快速增长。四是加工贸易份额的迅速扩大必将带来贸易顺差的增长。在一般贸易项下,根据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能力、投资建设情况与进口规模的对比,单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电子电器类产品进口将进入稳定期,顺差会有所扩大;而满足投资、建设需要的机械设备将保持一定时期的增长,仍会有一定逆差。但顺差更大的增长动力来自加工贸易,目前进口中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已超过50%,但由于加工增值率的存在,这部分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带动更多金额的出口,从而也带来相当规模的顺差。1-11月加工贸易的顺差达到1171.9亿美元,为机电产品顺差总额的1.7倍,是顺差最主要成因。五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出口管制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大型设备、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受限较多甚至无法进口,导致进口不畅。(二)许多重点产品出口量价齐增,但生产及出口成本上升需引起关注2005年1-11月份,许多重点产品在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指数超过了100。如光通信设备、电子游戏机、印刷电路和调制解调器等价格指数在130-150之间;扫描仪、缝纫机、吸尘器以及电风扇等价格指数超过了110。出口价格上扬主要是受生产及出口成本上升影响,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成本特别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欧盟两指令加大了企业出口成本,对家电、IT产品、电动工具、照明设备等领域多项产品产生影响,受影响范围占我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的71%。(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05年初以来,因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出口加速而进口放缓。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虽然2%的升值幅度小于预期的5%,但因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金融风险、汇率风险意识淡薄,未采取金融避险工具进行防范,直接遭受2%的汇兑损失。据预测,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的损失在50亿美元左右;同时,出口自主品牌占比较大的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因出口时间跨度长、资金占有量大和收汇周期长而受到很大影响,大量未收汇资金受到损失。人民币升值无疑加大了企业的出口成本,特别是对一些附加值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薄(3-5%)的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出口价格难以提升,企业利润下滑,只能通过本年度利润来消化升值影响。(四)整机进口放缓,电子类产品零配件进口相对较旺随着我国加工制造能力的提升,相关产业链逐步完善,各种电器、设备和装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替代进口高价产品趋势增强,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整机、汽车等进口有所下降。如手机下降11%、打印机下降13%、小轿车下降22%等。而国内无法供应的高级零配件进口增长旺盛,按商品八位海关税号的进口排序看,前十位全部是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配件和零件,累计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8.3%,增长31.3%,如其他线宽0.18微米数字单片集成电路原片(270亿美元)增长64%,液晶显示板(245.5亿美元)增长27.3%,手机零件(91.5亿美元)增长29.6%,硬盘驱动器(64.2亿美元)增长59.3%。(五)个体企业数量、出口额增长迅速,但平均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在2005年1-11月份有机电产品出口实绩的7万多家企业中,个体企业已达2.9万家,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万家,数量占比超过41%。个体企业在数量上不仅远超过国有企业(0.7万家),而且非常接近外商投资企业(3.1万家);但个体企业中的出口大型企业数量有限,在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486家企业中,个体企业仅为16家。个体企业出口额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0.76%提高到8.4%,但相对于国有企业的14.1%和外资企业74.2%的出口份额仍有很大差距,出口平均规模较小。在进口中,个体企业平均规模同样较小。但也应看到,随着企业品牌意识、环保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增长,个体企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将日趋扩大。(六)重点产品在全球出口份额迅速增长,同时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接踵而至据初步统计,2004年我国有68种机电产品在全球出口中排在前5位,如笔记本电脑、激光视盘机、集装箱、空调和电动工具等,多个领域36项产品在全球出口额位居第一。但也应看到,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仍然较低,低价竞争依然激烈。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虽然现在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化工产品等领域,但随着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加剧,机电产品肯定会成为下一步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2005年全年我机电产品共遭受11项国际反倾销、特保调查和保障措施,涉案金额3.2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七)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仍偏低2004年我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为54.5%,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仍偏低。如2004年日本出口机电产品占比高达74%,韩国为68%,新加坡67%,墨西哥为65%,出口量最大的德国和美国分别为59%和58%。从出口结构看,我国汽车、大型机械出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德国汽车和成套散件出口占机电产品的份额为21%,日本、韩国和法国均达到19%,加拿大更是高达35%,而我国仅为2.6%。还有,发达国家出口中起重工程机械、金属冶炼设备和机床等所占出口比重也高于我国。可以看出,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经位居世界第四的情况下,随着汽车、大型机械和设备出口能力的增强,机电产品出口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2006年机电产品进出口面临的增长态势2006年我国将进入“入世”的“后过渡期”,也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仍将面临新的增长形势。(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但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略高于2005年,跨国并购、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出口发展提供了增长空间。但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步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美国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对石油的旺盛需求会使油价维持高位,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仍然会采取反倾销、特保措施等多种手段对我出口产品设置障碍,对我出口形成制约。(二)国内经济预测乐观,进出口贸易增长基础稳固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稳定快速发展,宏观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将进一步释放,出口持续增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得以加强。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电子产品配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但出口中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能源、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可能,竞争日趋激烈出口报价难以提升等,将压缩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下游企业的利润。 (三)贸易增长方式将进一步转变,出口将持续发展目前我企业尚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研发实力、创新能力和售后服务亟待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的建设有待加强。但随着一系列鼓励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规范出口秩序的法规和文件的制定和陆续出台,金融政策、金融衍生工具和出口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出口增长方式一定会不断改善,出口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出口竞争力会继续提升,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四)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仍将保持较旺增长态势2005年1-11月份在一般贸易进口下滑的情况下,加工贸易进口则保持了27.7%的高速增长;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增长17.8%,且近几个月以来有加速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006年得以延续,与之相关的出口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速,而组装加工实力的增强、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吸收外商投资继续增长、国际产业向国内转移仍在继续等因素,也是保证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作者单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本文刊载于海外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