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5-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1页
苏教版2015-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2页
苏教版2015-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3页
苏教版2015-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4页
苏教版2015-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 3 页,例 1、例 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 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以及估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大家一起来口算下面的几道式子: 20 5 30 6 40 8 6 70 师生交流口算的方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算,不过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2.谈话:蔬菜美味又有营养,一天,李叔叔将自己培育出一批 的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3.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 、 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 师生交流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盒有 12个这个信息。 探讨 12 10 的算法。(板书: 12 10=)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 10箱菜椒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 10 箱菜椒一共有多少个吗? 交流学生的算法。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12 5 60 60 2 120 12 9 108 108 12 120 把每箱 12 瓶分成 10 瓶和 2 瓶, 10 个 10 瓶是 100 瓶, 10 个 2 瓶是20瓶,一共是 120瓶。 由 12 1 12,可以想到 12 10 120(板书) 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答:送给敬老院 120个。 2.教学“试一试”。 师:刚才大家已经会算 12 10,对于以下几个式子大家会吗?自己试试看。 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决。 老师校对答案,交流 20 30 的口算方法。(可以用 20 3,再添一个 0;或者用 30 2,再添一个 0;或者用 2 3,再添两个 0。)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 1个 0。) 4.教学例题 2。 对于两位数乘整十数,大家已经会进行口算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家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估算。瞧,王大叔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解决吧! 出示例 2情境图。 ( 1) 提问:观察抽样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指出有的比 30 千克少一些,有的比 30 千 克多一些,即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 ( 2)教师明确:这里每袋蒜头都大约 30 千克重,估算王大伯去年一共收获多少蒜头的时候就可以按每袋 30 千克估算,看 60 袋一共有多少千克。即 30 60=1800(千克) 答:大约一共收货蒜头 1800 千克。(板书) ( 3)追问:这里为什么取每袋 30 千克进行估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它的简单实际应用估算,那么你知道我们如何口算两位 数乘整十数吗? 生: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 0 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 0。(板书) 师:在学完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我们下一节课就要一起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课后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 1、 12 10=120(个) 12 1 12, 12 10 120 答:送给敬老院 120个。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 3 5 页,例 3, “试一试 ”,“想想做做”第 1 6 题。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格式。 难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 :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口算。 27 10= 34 20= 28 10= 20 40= 5 4+3= 6 8+2= 2 3+2= 5 9+4=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用竖式计算。 1 9 2 8 3 4 7 3 2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在 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例图。 引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迷你南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3.明确问题。 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求出 24 12的准确结果呢?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 ( 1) 6个 2箱是 12箱, 2箱有 24 2=48个,有这样的 6个两箱就是 48 6=288 个。 ( 2) 10箱有 24 10=240 个 , 2箱有 24 2=48个,合起来 12箱就是 240+48=288 个。 ( 3)有的学生可能用竖式计算 (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4.竖式计算。 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 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板书: 2 4 1 2 4 8 (2箱的个数 ) 2 4 ( 10 箱的个数 ) 2 8 8 (12 箱的个数 ) 6.指导完成“试一试” 。 提出要求:交换 12和 24的位置让学生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明确: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乘法算式进行验算。 引导小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进行 验算。(培养验算的习惯,养成验算意识。)(板书)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 3、 24 12=288(个 2 4 1 2 4 8 (2箱的个数 ) 2 4 ( 10箱的个数 ) 2 8 8 (12箱的 个数 ) 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习题 补充习题第 2、 3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 6 页,例 4,“想想做做”第 1 4 题。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情况,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进位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 笔算的方法和格式。 难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 :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用竖式计算。 1 3 2 4 3 1 1 3 1 2 2 3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 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刚才计算三道笔算题的时候,笔算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 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这一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的笔算,只不过是进位的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问题: 每箱迷你南瓜 24个, 53 箱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你能解决这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并口头列式。(板书: 24 53=) 2.对于这一道算式,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用竖式算一算。 师生一起计算竖式的第一步,教师板书。 3.你能接着往下算吗?请大家继续完成课本第 5页例 4的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 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 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 第二步怎么算的? 第三步怎么算的?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板书: 2 4 5 3 7 2 (24 3的得数 ) 1 2 0 ( 24 50箱的个数 ) 1 2 7 2 (上下相加的得 数 ) 6.验算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交流验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 4、 24 53=1272(个) 2 4 5 3 7 2 (24 3的得数 ) 1 2 0 ( 24 50箱的个数 ) 1 2 7 2 (上下相加的得 数 ) 答: 53箱一共有 1272个。 习题 补充习题第 4、 5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 8 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 教学方法 教法 : 练习指导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 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 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 0。 如: 12 10= 30 40= (学生口 答,教师板书)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时,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 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如: 24 53=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板书) 【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 和方法。 】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 1题。 出示口算题目。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一第 2题。 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 1)做练习一第 3题。 出示题目 。 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盒数 =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 2)做练习一第 4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张叔叔去年一共收获多少千克蜂蜜? 反馈评议。 ( 3)做练习一第 5题。 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填表。 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个空填的意义。 总结:单价 数量 =总价钱。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乘法的估算,然后继续完成练习一。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如何估算的吗?(板书知识点)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2.总结: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每一个数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计算几十乘几十。 如: 27 32,当我们进行估算时,看 27接近 30, 32 接近 30,所以估算时直接算 30 30=900。(板书)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计算和一些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1.估算和笔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 6题。 出示笔算题目。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 7题。 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列出估算式和计算式。 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估算的时候,怎么估算?为什么? (2)做练习一第 8题 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明确要看 5 辆这样的车够不够,可以先进行估算,大家自己先去估算一下。 反馈评议,出示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校对答案。 (3)做练习一第 9题。 出示情境,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认知,要想快速地知道买的是哪种瓷砖,可以进行估算。 学生估算,确定答案,教师教对。 出示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教对。 3.简单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 1)做练习一第 10题。 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指出要求“一共收获苹果多少筐”,首先要知道“运走了多少”。 拓展深化: 一共收获的苹果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走的,另外一部分是剩下的。 ( 2)做练习一第 11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反馈评议。 明确要求“ 12 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必须先知道 1幢可以住多少户,所以先求出一幢小高层可以住多少户。 ( 3)做练习一第 12题。 学生读题,理 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评议。 总结:每一盒的支数 盒数 =总支数 单价 数量 =总价钱。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2 10= 120 30 40=120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4 53=1272 2 4 5 3 7 2 1 2 0 1 2 7 2 习题 补充习题第 6、 7、 8、 9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 9、 10 页,例 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 7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2.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先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其实是两位数乘几个十,得数是若干个十,应该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 0”。 教学方法 教法 : 练习指导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喜欢足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买足球,好吗?(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买 30 个这样的足球要多少元?”让学生说 出算式后板书: 32 30 二、讲授新课 1.探讨算法。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 32 30 的积呢? 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谈话:计算 32 30 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口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口算的呢? 生:先算出 32 乘 3 的积,再在后面添一个“ 0”。 那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是怎样的 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 对于这个竖式,第一步都为 0,只相当于算了一下第二步,然后在后面添一个“ 0”。所以可以对这个竖式简化一下。 介绍简便方法: (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 0 乘 32 还得 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 32 3,列竖式时可以让 3 与 32 中的 2 对齐,把 30 中的 0 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32 3 得 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 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 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 0。 第三步检验。 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32 30=960(元) 答:买 30 个这样的足球要用 960 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0、 11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1、 12 页,例 6,“想想做做”第 1 6 题。 教学目标 1.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 : 情境教学法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示教学挂图) 2.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 每个乒乓球 2 元,每 5 个乒乓球装一袋,共装 6袋。) 3.你发现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 ? 算式: 2、 ? 算式: 3、 ? 算式: 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买一袋乒乓球要多少元?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买 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 4.完整出示例题: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先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尝试解答。 你能算出买 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吗?动笔算一算。 【设计说明: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 2、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 5 2 10(元) 10 6 60(元) 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知道了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还有其他算法吗? 方法二: 6 5 30(个) 30 2 60(元) 这种方法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知道了 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 1)比较一下,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第二种呢? ( 2)解答方法不同,这是它们的不同点,那它 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先同桌互说再指明生回答) 生:结果一样、 2个乘法算式,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揭示课题) 4点拨: 在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你有什么好的策略、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关键就是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三 、 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 5 2 10(元) 10 6 60(元)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方法二: 6 5 30(个) 30 2 60(元) 6 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答:买 6 袋乒乓球要 60 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2、 13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3、 14 页,“练习二”第 1 8 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末尾有 0)。 2.会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笔算(末尾有 0)的方法。 2.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 : 情境教学法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 0)的笔算和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 0) 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 结。 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 0”添上去。 2.复习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提问:在用不同方法解决 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时,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出相关连的条件,看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求出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第 1题。 出示口算题目。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竖式计算。 做练习二第 2题。 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 1)做练习二第 3题。 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 指出,要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和柏树,必需先求出松树多少棵。 ( 2)做练习二第 4题。 学生看 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交流方法二。(板书) ( 3)做练习二第 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评议。 要求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交流方法二。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交流方法三。 ( 4)做练习二第 6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交流方法二。 ( 5)做练习二第 7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交流方法二。 ( 6)做练习二第 8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 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先求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 0)的笔算 4 6 5 0 2 3 0 0 2.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 46=24(元) 324=72(元) 方法二: 36=18(个) 184=72(元) 答:买 3 盒这样的茶杯一共要 72 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4、 15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5 17 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 教法 : 情境教学法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 学生准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复习口算)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 0 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 0。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板书: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乘,以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 提问:对于进位和不进位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计算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提问:那么对于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 0”添上去。 3.复习估算。(板书:复习估算) 提问: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估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估算的时候,看一看每一个两位数各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相乘,算出答案。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 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复习第 1 题。 出示口算题目。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复习第 2 题。 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反馈评 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先估算在计算。 做复习第 3 题。 出示题目。 教师集体交流估算式子和估算结果。 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反馈评议,检查估算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接近。 填表。 做复习第 4 题。 学生看表理解题意,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填什么? 独立完成表格。 反馈评议。指出:每筐千克数筐数 =总千克数。 解决实际问题。 做复习第 5 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思考:从题目中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完成题目。 反馈评议。 指出:要看买的是哪一种球?就要看 19 个这样的球的价钱最接近 800 元,而且不超过 800 元。 ( 2)做复习第 6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总结:这一道题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 2)做复习第 7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总结:求卖出电视机多少台,根据“卖出电视机的台数是洗衣机的 2 倍 ”这一句话先要求出洗衣机的台数。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 1.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把有联系的条 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么。(板书:有联系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填表。 做复习第 8 题。 出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做复习第 9 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增加 10,积增加 20 个 10 即增加 200。后面一个填空都比前面一个多 20。) 3.计算。 做复习第 10 题。 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 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24 25, 60 31, 26 19 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结果吗?。 4.先观察,再填空。 做复习第 11 题。 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独立完成填空。 反馈评议。 指出:第( 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3 的 1 倍、 2 倍、 3 倍时,积分别是 111、 222、 333第( 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7 的 1 倍、 2倍、 3 倍 时, 积分别是 91 的 1 倍、 2 倍、 3 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 ( 1)做复习第 12 题。 出示题目。 提问:要求 30 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反馈校对。 ( 2)做复习第 13 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问题。 反馈评议。 ( 3)做复习第 14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评议。 提问:还可以提哪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 4)做复习第 15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弄清楚图中基础地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学生尝试解答。 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图中指一指,画一画。 独立解答:这时张华离烈士陵园还有多少米? 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评议。 指出:在填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乘法竖式计算步骤,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答案。 板书设计 复习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 3.复习估算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6、 17、 18、 19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0 21 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会用速算方法计算 两位数乘 11。 2.会用速算方法计算 “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乘 11的速算方法 。 2.“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 难点 如何探索并掌握 两位数乘 11,“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 教学方法 教法 : 情 境教学法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 : 记 录本。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导入,引起悬念。 1教师出示: 11= ,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两位数),成为一道两位数与 11 相乘的算式,教师很快地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板书: 11= )如: 生: 18 乘 11。 师: 18 11=198。 生: 23 乘 11。 师: 23 11=253。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太快了,这结果不会是错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速算,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为下面学生自己探索速算方法做好铺垫。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 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师板演: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式子的计算过程: ( 1)积是怎么得来的? ( 2)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 么关系? ( 3)你发现什么规律? 3师生共同小结: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 4 深化学习,巩固提高。 ( 1)及时反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 11= 32 11= 52 11= 71 11= 63 11= 45 11= 81 11= 5 11= a.让学生通过实践,再次发现问题:在 57 11 这个式子中, 5+7=12,应该怎么办? b.放手 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 c.得出结论:满十进一。 (2)深化发展,发散思维。 67 11= 78 11= 48 11= 69 11= 22 28= 35 35= 56 54= 问题出现: 32 28 和 35 35、 56 54=的因数变化了,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前 4 题巩固刚刚探索出的两位数乘 11的速算方法,后 3 道题让学生产生冲突,发现不能用刚才的速算方法去解决,引导其探索接下来“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5.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 : ( 1)这三个式子乘数的十位有什么特点? ( 2)这三个式子离得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6.师生共同小结: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 10。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 ) 7.引导学生探索 “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 1)学生先算一算、 填一填, 再和同学交流。 ( 2)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 28 = 1 6 35 35 = 2 5 56 54 = 2 4 ( 3) 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 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8.师生共同小结:对于“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一的数。 9.计算验证。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 15 = 43 47 = 69 61 =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科书第 19 页题目。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有什么发现, 和同学交流。 24 26 = 44 46 = 74 76 = 25 25 = 45 45 = 75 75 = 四、总结提升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说说你的体会。 “同头尾合十” 师生共同小结: 1.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 2.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11= “同头尾合十” 22 28 = 1 6 35 35 = 2 5 56 54 = 2 4 习题 补充习题第 18、 19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0 21 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千米 1000米。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 的换算。 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教法 : 情境教学法 。 学法 :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 : 记 录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千米 2.用手分别比画 1毫米、 1厘米、 1分米、 1米。 继续比画 1千米,学生肯定会发现不行了。 问:为什么不能比画 1千米? 谁能来说说你认为千米该是一个怎样的长度单位? 二、 教学新知 1.认识千米: 读“千米”,你估计它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1 千米 1000米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多少米? 预设: 200米、 250米、 400 米 那要几圈才是 1千米? 预设: 5 圈、 4圈、 2圈半 你们体育课上,老师一般会让你们跑几圈?满 1千米吗? 那你觉得 1千米有多长? 读教材第 20 页下端方框中的话: 200 米一圈的跑道, 5圈是 1 千米 250 米一圈的跑道, 4圈是 1 千米 400 米一圈的跑道, 2圈半是 1千米 2.完整的长度单位: 在黑板上画一只手,从小指开始,依次写上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指出:这 5 个手指正好可以代表我们学的 5 个长度单位。前面 4 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 10,拇指和食指分得特开,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跟前面都不相同,而是 1000 读: 1000(停)米 =1(停)千米 3.应用: 1千米那么的长,那你觉得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学生说一说) 指出:刚才大家说到的公路、铁路、河流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都很长,甚至是一眼望不到边) 看一下教材第 20 页的 3 张图,分别说说图上的几千米分别是什么意思? 指出: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 、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也可以用符号“ km”表示,又叫做“公里”。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计量公路、铁路的长度一般用千米作单位,常用( km)表示 ,也叫公里 1 千米 =1000 米 习题 补充习题第 20、 21 页。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吨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2 23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感知 1吨是多少。 2.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 3.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建立 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 1吨重的观念。 教学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 :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矛盾情境 , 激发学生兴趣 。 ( 1)奥运会快到了 ,人人都在争当火炬手 ,小动物们也积极参加 ,这不正开展着“迎奥运火炬手选拔赛”呢,可是这个比赛对选手的体重有要求,所以赛前小动物们都得称体重。 咦,怎么吵起来了?原来粗心的小猴把蜜蜂、小兔和大象的体重都只写了 3,忘了写重量单位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动 物图片一个个出示,动物大小明显)蜜蜂 3(克) ( 2)为什么蜜蜂是 3克?(比较轻的物体重量用“克”) 小兔 3(千克) 那小兔为什么是 3千克不是 3克呢? 设计意图:创设“奥运火炬手选拔赛”的情境,既贴合了生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巧妙地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知道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 2引入“吨”。 大象 3(吨) 有的小朋友已经提前预习过 ,吨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