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编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申报表基地名称 媒介构造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 课题名称 研究类型 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联系电话 浙江省社科联民研处印制2011年6月申请者的承诺: 我对本人填写的本表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如获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浙江省社科联以及申报基地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联及申报基地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者(签章): 年 月 日申请者所在单位承诺: 本单位对申请者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如获立项,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浙江省社科联以及申报基地的有关规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做好课题研究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对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信誉保证。 所在单位(盖章): 年 月 日基地承诺:本基地对课题初审及推荐的公正性、客观性负责。如获立项,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浙江省社科联的有关规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配合基地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基地(盖章):年 月 日填表说明:1封面上的“课题名称”、“研究类型”、“成果形式”、“联系电话”等栏目的填写,应与数据表选择的内容一致。2数据表中“学科分类”、“预期成果形式”等栏目的填写,请直接在选中的选项前空格处打。预期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填写篇数,其它填写字数。3. 应用对策研究最终成果形式之一必须是研究报告,要求成果去向为相关部门采纳或有关领导批阅。省社科联民管(科研)处联系方式:联系电话87053182、87057483;邮箱:通讯地址(EMS快递地址):杭州市省府路省府大楼省社科联民管(科研)处 (邮编310025)办公地址(非EMS快递地址):杭州环城西路33号省计算机研究所大楼508室(邮编310006)一、数据表课题名称研究类型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对策研究 学科分类马列、科社、党史党建 哲学、宗教学 政治学 法学 理论经济 应用经济 管理学 社会学 历史学 中国文学 中国语言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 新闻学 教育学 文献整理、图书情报、博物馆学 文化学负 责 人性 别出生日期年 月 日行政职务 专业职称研究专长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担任导师博导 硕导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手机: 办:宅:E-mail: 主 要 参 加 者姓 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职称/行政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预期成果形式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软件成果去向公开出版公开发表 提交相关部门应用 送交相关领导批阅字数(篇数) 预计完成时间 年 月 日二、课题设计论证(限5000字以内,可加页)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重点难点分析。3.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或实际价值,成果去向。4.参考文献(限填10项)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关于改变人们对真实(reality)的理解,说得更广一点,也就是改变人们对他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世界和所在社会的观点和看法。一个人逐渐形成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可以被表述为对真实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事实上,本研究所要论述的媒介对于社会真实的构造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众多对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批评的回应。比如批评之一就是传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多数集中于短期的效果,集中于容易通过实验方式测量的变量。有传播学者也已经认识到培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传播研究狭隘的思考和对宣称技巧的强调(格伯纳,1990)。媒介构造理论可以说对揭示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对受众话题、话语的建构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下社会真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现代社会,正是媒介构造的过程完成了对真实社会的建构。对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TCSR)在最近的大众传播理论中,也在其他学科领域里,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一理论率先由瑟尔斯(John Searle,1995)在他的社会真实的建构(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Reality)一书中提出。在这本书中,瑟尔斯在客观存在的原始事物(例如山)和人们主观确定的制度化事实(例如钱的价值)之间区分了界限。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媒介包装新闻事件和提供讨论的特定话语和立场的方式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区别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国外学者对媒介如何构建社会真实的研究其实从培养理论就已经开始了。在更早的时候,李普曼就已经在他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中,讨论了真实世界和我们感应的真实之间的不一致。他认为在我们的主观认为的真实和客观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pseudo),这个拟态环境由现代媒介所营造,而我们往往是对这个拟态环境做出反应。通过这个拟态环境,我们对客观真实做出了反应,这些反应往往基于自身对社会真实的想象和虚构。而正是媒介构造和形塑了我们的想像,从而影响了我们看待社会真实的看法、态度和立场。阿多尼和梅尼对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提出了三个部分的模式,这三个部分是客观真实(由事实组成、存在于个人之外并被体验为客观世界的真实)、符号真实(对客观外界的任何形式的符号式的符号表达,包括艺术、文学及媒介内容)和主观真实(由个人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建构的真实)。他们认为,人们对社会真实的最终认识是这三种形式的真实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符号真实主要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构造的社会真实。这个真实介于客观现实真实与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观真实之间并时刻塑造着主观真实体验,最终改变了主观真实。大众传播媒介倾向于以各种不同方法构造议题。“构造”可以被定义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的做法。(Tankard et al.,1991)。媒介学者已经发现媒介构造的概念提供了给我们研究真实的有用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范畴,以取代旧的研究媒介“客观”(object)和偏见(bias)的范畴(Hackett,1984)。以往的偏见研究倾向于集中研究媒介对某位竞争者、思想或制度的报道是正面的、中立的还是反面的。而一旦人们以构造的范畴来理解媒介报道以及所反映的真实社会时,旧的偏见概念就显得有些狭窄和简单化了。之后埃利奥特、凯莉和拜德在阿多尼和梅尼的成就基础上使用“对真实的社会建构”的途径应用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肯尼迪,试图揭示出这部电影对人们的主观真实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们进行的实地实验结果表明,肯尼迪这部电影使观看者对他们原先接受的刺杀肯尼迪的事实和一些未被认可的事实的认识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对电影提供的与一些和原先广泛接受的说法大不相同的虚构事实产生了印象。此外对媒介构造真实社会的另一项研究是梅尔于1995年进行的检查报纸对产生环境的问题的构造。他通过对地方报纸的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的构造影响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媒介构造了公众对社会真实的想像和判断,这正是符号真实影响主观真实的过程。中国传播学界对媒介构造和对社会真实的构建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将其放置在传播效果研究的背景之中,而且多从议程设置和培养理论的角度阐述媒介设置的议题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媒介构造社会真实的内在过程,没有对媒介构造过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很好的揭示。对媒介如何对议题进行设定,到话语的建构,以及与公众的想像和表达之间的互动缺乏深刻的表述。特别是在新媒介出现的情况下对当下中国媒介构造与公众舆论和公众对社会现实的话语形成机制也没有进行很好揭示。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有两个方面:(一)理论意义:本研究将从媒介构造的过程与效果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个看待当代大众传播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关系的视角。特别是当下新媒介的出现,媒介构造及其对真实社会的建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所制造的波云诡谲的大众传播境遇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真实和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把媒介构造理论运用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建构也是一种理论空白的的填充,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种理论的意义来在于它对现实的强大的洞察能力。本研究从媒介构造的角度看待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过程中,深刻洞察了传播媒介在构造社会真实过程的内在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国外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新方向,即媒介构造与真实社会建构理论应用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对我们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社会真实具有指导作用。当下中国本身就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剧烈的变动,使得中国社会现实变得无比复杂,一些事件的出现,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带给人们思想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不仅时刻影响着国人对真实社会的认识,同时也左右了人们对社会真实以及事件的判断和态度形成。所以本研究旨在对传播媒介和社会真实的剖析将为有关部门和普通民众认识媒介如何构造了中国当前社会真实提供指导和参考二、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重点难点分析(一) 基本思路 本研究将对传播效果的各个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厘清媒体构造理论和对社会真实的构建产生的背景和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所处的位置。以传播效果研究为切入点,然后聚焦媒介传播与公众对社会真实的观念、判断和态度之间的关系上,考察媒介的报道内容,即所谓的“符号真实”是如何影响受众的主观真实的。媒介影响主观真实的过程就是媒介构造社会真实理论的内涵。进而对媒介构造理论和社会真实建构的思想做出评述。我们将会回顾传播学者们之前对理论假设所进行的实验。在对媒介构造理论的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我们会详细考察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媒介构造和对社会真实的建构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把这个媒介构造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下社会,考察媒介对中国当下社会是如何进行构造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公众的对社会真实的观念、判断和对一些新闻事件的判断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新媒介的出现对媒介构造社会真实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我们将用近来媒介热门新闻“药家鑫事件”和“郭美美baby事件”、“723动车追尾事故” 进行传播学上的分析,分析这些引起中国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是如何被媒体构造起来以及如何影响公众对这些事件真实和对中国当下社会真实的观点和看法。公众的观点和看法正是他们对真实的体验。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媒介构造和对真实社会的构建理论的理论脉络进行分析和梳理。这个部分包括:(1)传播效果研究概况和理论进路: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及其在传播学研究上各自的重要地位;各个传播效果理论中媒介与公众对真实判断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效果对公众实际产生影响的评估;(2)议程设置和培养理论研究:作为传播效果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如何构建媒介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关系的。并且这两理论直接对媒介构造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3)媒介构造理论和对真实社会的建构评述:理论渊源的阐释;分析传播学者们之前对理论假设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媒介构造的过程和如何将新闻事件包装为特定新闻;媒介在对真实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如何影响公众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的认识,以及媒介提供讨论的方式和话语如何影响公众对真实的感知和对事件的态度;(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影响媒介构造和对社会真实的建构:提出传播效果不仅和媒介技术有关系,而且还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交往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公众在完成对社会真实的理解的过程中,媒介和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一起塑造了公众的想象。二是媒介传播效研究路径果理论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包括这几个方面:(1)当下中国媒体对公众影响现状;新媒体,主要是网路媒介的出现给传播效果研究带来的影响;当下中国的“微博热”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2)媒介构造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传播媒介构造公众对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关涉到传播媒介的技术手段,更是一个需要从社会层面进行解读的现象。媒介构造社会真实主要是通过议程的设定与将事件包装为特定新闻完成的。并且在对事件的报道中,通过特定的话语建构主导公众的想象力,并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真实的构建和提供公众判断当下社会现实和表达态度的立场。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议题的设置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对议题的选择和报道往往是大众最关心和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一些被包装起来的事件一般都是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由此我们还得出了公众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点也影响了媒介对议题的设置并与媒介一同完成对真实社会的建构;本研究还发现,当前媒介影响公众对社会真实的理解最有效的方式真是通过某些特定事件的包装,中国公众的想象和理解往往就是通过这些事件被包装起来的;应该说媒介选择的话语表达本身也与公众的主观真实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契合,正是这些话语在媒介的报道中形成了符号真实,并且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中左右了公众对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理解。这当中还需要论述的一点就是话语的建构与公众的想像之间的互动。本研究发现,传播媒介选择的话语会对公众产生巨大的作用,而公众的关注点和主观真实同时也会影响媒介对话语的选择,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完成了对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建构并最终影响了公众对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判断和对某些事件的态度。以上几点正是媒介构造中国当下社会真实的过程。通过媒介的构造,公众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实的感知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3) 中国当下哪些社会因素和传播媒介一同对社会真实的建构产生了影响,以及媒介构造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中国当下的传播媒介的审查措施,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守门人缺席的情况下对媒介构造社会真实的影响;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矛盾;社会文明和风尚的影响。三、研究路径本研究以文献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属于基础研究。在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构筑关于当下中国自身的媒介构造理论,将传播效果研究应用于中国现实。在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检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进一步强化理论运用于实践。四、重点难点分析本研究的重点亦是难点所在。如何将媒介构造和对社会真实的构造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下社会真实是建立中国自己本土的传播学的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具体国情,任何一种外国传播学理论应用于中国时,都要经历一定的磨合。所以在进行本研究时,对媒介传播与当下中国社会真实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重点所在。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里本来就是一个颇为诡谲的问题,因为不可能存在单方面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一个社会、媒介、受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本研究就必须着重考察媒介在构建真实社会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五、本课题理论创新或实际价值,成果去向本研究的一个初衷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当前中国近来频频的新闻事件所引发的波云诡谲的舆论环境以及公众在新闻事件的讨论中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强烈诉求提供一个解读的维度。而我们发现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媒介构造和对真实社会的建构理论对揭示上述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主要体现在我们将试图揭示在当下中国,大众媒介传播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构造了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讨论话语如何被设定。这将有助于我们在突发新闻事件到来时,为采取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三、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可加页)1课题负责人近年来已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限填10项),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2.为本课题研究已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收集的数据,进行的调查研究,完成的部分初稿等)。3.完成本课题的时间保证及科研条件。本研究主要参考文献: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M. 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 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约翰希利布朗,保罗杜奎德.信息的社会层面M.王铁生,葛立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喻国明等.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张国良等.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郑保卫等. 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Searle,J.(1995).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New York:Free Press8、Tuchman,G.(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Free Press.9、Klapper,J.T.(1960).The Effects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9、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2、翁秀琪等.新闻与社会真实建构:大众媒体、官方消息来源与社会运动的三角关系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四、预期研究成果序号成 果 名 称完成时间成果形式预计字数成果去向五、申请者所在单位意见所填内容属实,申请人符合申报条件,同意申报。本单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硬兼施西医临床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轻松应对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跟踪文化产业管理的动态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考题试题及答案
- 音乐老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重塑2025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的目标
- 音乐风格知识
- 高效卫生管理证书复习模式试题及答案
- 药物依从性与患者教育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线上学习建议试题及答案
- 低血糖昏迷抢救预案及流程
- 从专业走向管理
- 2022年中国矿业权评估新准则
- 抵押物清单(标准样本)
- 《物联网》课件第4章-物联网通信技术
- 搅拌车说明书
- XX大学学生中文成绩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电动叉车控制器电路图大全
- 法学概论的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水文地质图
- JZLX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监理实施细则(架线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