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第1章 概述1、 行政:03、12古代,行政指执掌政务、处理政事。西方,辅助、治理之意。狭义行政指除立法、司法机构外的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中义指行政是一种与政治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行政是对法律和政治的执行行为。广义行政指国家所有机关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理。在我国行政学界,认为要确认行政的含义,需要明确两点。1.行政是国家行政,是国家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一切行政活动应以法律为依据,即依法行政。2.行政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一般要素和特点。如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因此行政管理与一般管理在某些原理、原则、方法上是相通的。但不同于一般管理,只有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2、 公共:14“公共”是行政的修饰词,包括以下含义。1.与私人行政相区别。强调了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企业、机构。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是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了盈利。3.决定了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用服务数量、质量和满足社会程度作为标准。4.强调了公众的参与性和行政活动的公开性。3、 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从外延上讲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即各级政府的活动。从内涵上看,是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的活动。由此,把公共行政管理定义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活动。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运用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科学。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指导原则,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经济文化事业发展。4、 公共管理学特点:政治性和社会性统一:集社会性和政治性于一体,一方面它为统治阶级服务, 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规律为不同阶级、不同倾向的管理者接受、共享。综合性和独立性统一:公管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但又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体系。是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理论性和应用性统一:公共管理学的范畴、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它又系统总结了公管的模式和方法,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变通性统一:揭示了公管规律,原则、程序、机制、方法带有规范性。但决定公管科学化因素多元,行政主体客体、行政环境变动不可避免。公管时刻经受现实生活检验、冲击,必须经常适应,革新、创新。5、 公共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1.管理学为私人行政学,行政学位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公共行政管理学不断引进管理学理论方法,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范围不同,学科性质不同。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母体脱胎出来的独立学科。政治决定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促进政治学发展。6、 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权变研究、优化方法,求同存异、鼓励争鸣, 兼收并蓄、扬弃发展。7、 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把握公共行政管理规律,正确行使职能,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素质。8、 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指导有效探索中国特色的公管规律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性决定社会科学都可使用的:比较法、历史法、观察法实践性决定调研法、案例分析法。行为科学研究法:研究行政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及环境对人的影响等,揭示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和谐的客观环境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9、 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阶段传统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系统理论阶段新公管管理阶段10、 我国公管学科发展不足及发展思路1.问题: 研究本土化不足、研究队伍跟不上发展需要。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存在缺陷研究和教学,宏观分析多,中微观分析少。 2. 思路:重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走出学府、走进政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改变研究方法。协同动作,集体攻关。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第3章 行政组织1、 行政组织:03、04行政组织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行使国家职权的组织实体。典型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一切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依托行政组织实施。行政机构是构成各行政机关内部的单位。行政机关是各行政机构组成的整体。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2、 行政组织社会性特征:11任何性质的行政组织都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就决定了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包括:系统性: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行政组织的权力关系和结构形式大都层次分明、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政令统一。系统性使得行政组织具有整体性和对环境的灵活性。管理性:行政组织通过对广泛社会生活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来实现。法制性: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程序建立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都具有法律规定性。因此具有其他国家机关不具有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服务性:行政组织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权威,就必须同时服务社会。(阶级性: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3、 行政组织类型1.领导机关: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指挥中心。在整个行政组织中起统率作用。2.职能机关:在政府领导机关直接领导下,负责管理和组织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3.辅助机关:为了使行政首长或专业职能机关顺利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部承担辅助性工作任务的机构。分为政务或事务、综合或专业性的辅助机关。4.咨询参谋机关:为领导机关和行政首脑当参谋和完成领导机关委办的工作。5.派出机关:根据政务管理需要在所辖区域所设的代表机关。6.临时机关:为解决特定问题或调查某一事件。任务完成,随之撤销4、 行政组织要素:职能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法制规范、运行程序、管理方式5、 行政组织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主要指设置和建设行政机构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不同国家的行政组织所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为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原则:任何组织都因一定目标建立;组织内各个目标与整体组织目标一致,局部目标服从总体目标。2.法制原则: 组织机构设置必须依据法律程序。3.精简效能:精简包括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开支节俭、政务简化、办事灵便。只有精简才能达到高效能。精简是效能的前提,效能是精简的结果。4.职责权一致:行政组织的各级行政人员既承担完成本职任务的责任,又享有开展工作所需得权力,职责权统一。5.管理幅度适当:管理幅度与层次成反比关系,管理幅度与管理者水平和管理手段成正比,不同行政层级管理幅度不一致。6.完整统一:使各级各部门行政部门组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有机统一体,步调一致地实现总目标。7.指挥一致:统一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属机关实行统一的领导、管理和指挥。8.协调一致:行政机构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统筹兼顾方式。6、 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 扁型、尖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7、 我国的直线职能制:1.以层级制为基础,在每一层级设若干个职能部门。2.为保证顺利完成每一项行政职能,设置多层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履行职能。缺陷: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系薄弱,没有直接的指挥和命令权。8、 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纵横结构走向:问题:1.纵向行政层级过多,现行地方行政层次至少四级,容易出现办事难2.政府部门设置过多过泛,机构臃肿,管理幅度大,力不从心。走向: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横向上精简机构9、 我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体制的演变1.中央集权主导型体制阶段:49-78年2.权力下放主动型体制阶段:78-目前10、 决定我国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结构形式单一。2.我国是典型的异质性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治理上需要多级调控,不能一元归属,分级管理需要分层授权。3.我国经历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统治,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人民民主意识较弱。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起来的,适度分权的集权制。4.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的行政模式对我国行政模式的建立影响较大。5.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很大程度沿袭了过去革命时期的做法,党的执政模式必然会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的划分带来影响。八、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关于事权的划分:中央交由地方政府执行的事权,在政治、社会方面有:民族、社会行政、人口、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环保、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关于财权的划分:分税制改革。合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九、我国中央与地方行政关系模式选择:10、14、16 原有的高度集权模式消极影响无法短时间清除,在改革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有限集中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是我国单一制政体的必然选择。 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行政、财政、法律等手段,在“维护中央权威”和“尊重地方利益”两大基石上,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责任,发挥“两个积极性”,建构中央有限集权制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新模式。措施:1.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目前中央对地方的某些方面统的过多与调控力缺乏共存1.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强中央财政调控经济能力。2.中央通过法律、制度、道德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以及对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机制。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变直接干预为法律、司法、行政、财政监督相结合。3.加快经济性分权步伐:减少政府干预、增强企业活力。只有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纵向权力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到位,才能摆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放乱收死的怪圈。4.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划分职权、在法治基础上形成新型的权力义务关系。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法律调控,保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提高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防止中央政府收权放权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地方逾越冒犯的可能。第四章 行政领导一、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各层次行政主体的核心。2、 行政领导观念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破除旧的领导观念,围绕市场经济树立现代行政领导观念。观念的变革:战略观念、科学管理观念、信息观念2、 现代行政领导观念核心:1.现代行政领导是服务、权力、责任的统一: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权力是保证,责任是服务的体现。2.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历史性、多样性3.现代领导的公仆观念:我国行政领导者是社会公仆,必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现代行政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和主人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公仆,才能率领群众前进。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联系。3、 行政首脑体制类型:1.首长制:独任制,机关事权法定交由首长一人单独负责处理。最高决策权集中于一人。好: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便,行动迅速,少冲突摩擦。坏:能力精力有限,容易片面,容易独断及滥用职权。2.委员会制:会议制,机关一切事物由委员会集体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集体负责。好:集思广益、周详;分工少负担;了解各方意见需求;容易监督坏:责任不明;事权分散;贻误时机。四、中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12指行政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工作,对机关事务有最后决定权。行政机关所属机构及人员的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行政首长要对本机关的工作负全部责任。兼备委员会制和首长制优点,又避免其短处。三个突出特点:民主决策:行政首长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权,但不是个人独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首长根据大家意见,行使决定权和否决权。分工合作:行政首长与其他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实行归口管理,职责明确,分工不分家。责任明确:行政首长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负完全责任。各成员也分清职责。所谓集体领导,实际上是无人负责,造成行政机关工作效率低的惊人。正是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宪法规定在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五、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走向:许多地方首长负责制并未真正落实,许多行政首长还没有真正负责起来。要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党政分开,各司其职:党不包办2.坚持责权一致原则:现阶段责权脱节3.认真选拔适合担任行政首长的人才:决定因素4.加强监督,防止行政首长个人专断、滥用权力5.防止行政副职分解权力:架空六、行政领导班子结构一个合理的领导班子应该在以下亚结构中形成优势互补:理想的品德结构、互补的知识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叠加的智能结构、和谐的气质结构、梯次的年龄结构。第5章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现代人事行政制度,体现了人事行政发展的一般趋势。1、 人事行政 指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间的关系和行政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等管理活动。公共行政首先研究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由人组成,公共行政靠人推动。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人事行政处于关键、核心地位。是构成机关的基本要素。我国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行政工作人员队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给人事行政提出了重任。2、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问题:管理权限集中,管人管事脱节; 管理方式陈旧,缺乏竞争和社会调节机制,阻碍人才成长; 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制,主观随意性大,不正之风难免。方法:1.党政职能分开,人事管理权科学分配,简放政权2.按照干部四化方针,调整充实干部队伍3.完善政府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二、国家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特征:11、15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公共行政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进程中,否定了腐败的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赃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法制管理原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健全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使整个公务员管理井然有序。2.分类管理原则: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因事而分、因人而分。大都以一种为主,兼顾另一种形式。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监督,杜绝特权和歧视,优胜劣汰。4.功绩制原则:以公务员实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激励公务员勤奋、努力和创造性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强化竞争机制,促使公务员争先创优。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原则:分政务和业务两类。业务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保证政府工作运营有条不紊,稳定公务员队伍;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但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特色: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公务员在公务活动时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政权和行政机关职能本质决定。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3.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领导职务由党委考察推荐;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任命。4.坚持中国特色分类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野。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相结合。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特点:1.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克服原先的人治弊端和缺法少规,有法不依弊端。2.实行科学化分类管理体制3.实行激励竞争:针对中国原干部人事管理存在的端铁饭碗,坐铁交椅而缺乏生机和活力进行的改革。4.新陈代谢机制:针对原干部人事管理遗留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及领导任职偏高等进行的改革。5.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针对原机关及工作人员滋生的消极、腐败现象进行的改革。四、职位分类:03、04 职位分类制度是实施公务员制度的首要环节,是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基础。职位分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消除职责权分离、人事脱节、职能交叉重叠等弊端。促使公务员忠于职守、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使公务员考核有客观依据。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第6章 行政决策1、 行政决策: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运用一定方法,对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做出的正式决定。2、 行政决策的特点:主体确定、内容广泛、目标明确、方案的选择性、普遍的约束力、适应性和预见性3、 行政决策的类型: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多样性,因而行政决策必然具有多种类型。1.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决策2.单项决策、序贯决策3.经验决策、科学决策4.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5.初始决策、追踪决策6.战略决策、战术决策7.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8.个人决策、群体决策4、 行政决策体制的内涵与构成:17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主体的组织形式,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建立依据,集中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它是否健全、协调,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的成败。各个子系统功能不同,各有分工,相互独立,而不能互相取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促进行政决策系统的运行与发展。1.决策中枢系统:具有最高领导、指挥作用。对决策后果承担全部责任。2.信息系统:行政决策的基础。3.咨询系统:智囊团、思想库。参与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评估决策方案。4.监督系统:检查是否行政决策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偏离决策目标。5、 行政决策原则:13系统原则:照顾整体局部、当前长远利益、主次目标相互关系,综合分析。民主原则:调动积极性、创造性;依靠集体力量和智慧。择优原则:利中取大、弊中取小。可行原则:考虑制约因素信息原则:决策的物质基础,信息越准确、及时,决策过程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越大。预测原则:运用知识和科学,推测未知。任何行政决策都是对未来行政活动和行动方案的一种设想。动态原则:着眼未来、保持可调节的弹性;有远见、留有余地。时效原则:及时调查、设计方案;不贻误时机;及时调整。效益原则: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标准;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6、 行政决策的作用: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是行政活动的先导。行政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决定其成败。7、 行政决策程序:14行政决策程序,也称行政决策过程,即进行行政决策所采取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我国行政学界把决策程序分为四大步骤。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问题是引发行政决策的起因。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明确问题。确定目标要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不能凭主观愿望。2.调查研究,设计方案:详尽原则、互相排斥原则。3.评估优选,确定方案:确定优选标准,组织专家评选。4.试点反馈,全面实施:为了减少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还需要经过局部试验验证。宣传组织:落实责任和监督;信息反馈、追踪决策、总结经验。8、 行政决策模式:10、11、12、13、14、15、161.理性决策模式:假定人是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认为理性决策者能够适中坚持理性化活动,在决策时能够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自身最大的社会利益,即花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成果。理性决策模式在理论上的完美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不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指缺乏全智全能、备受限制的理性。行政人的有限理性,加上时间和认识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出满意或足够好的决策,行政人寻求的事满意而不是最优。3.渐进决策模式:政策制定者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因为政策制定者不可能收集到所有信息,因而不可能详尽列出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可选择的政策。而且这种过程十分费时,制定政策者不能过分拖延时间来做出决策。由于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新政策是对过去政策做某种程度的不断修正。4.规范最佳决策模式:对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模式的有机结合,所以也叫综合决策模式。有着明显的保守倾向。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政策的理性程度。增强理性的努力有助于提高政策水平,特别是在复杂的问题上做出最佳的决策更具有重要意义。5.精英决策模式:精英理论把民众视为消极冷漠、孤陋寡闻的,受社会精英的操作和支持。公共政策是精英们行为的产物,社会精英是社会政策的实际制定者。最大的理论缺陷是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众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能力。6.团体决策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多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少部分人能直接参与决策,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迫使决策者接受其要求。公共政策就是多种团体利益均衡的产物和反映。在团体决策模式中,政府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然而实际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能量是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比拟的。一切利益团体的政策诉求都必须经过政府的认同才能转换为政策。7.系统决策模式:政治系统是由一个社会中可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的。它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决定,即公共政策。政治系统的政治决定源自其环境的要求和支持,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正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要求和支持的反映。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于政治系统的环境,而环境又会对政治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和支持,政治系统必须做出新的反映。8.组织体制决策模式:公共政策是政府机关的活动,由政府机关规划、颁布、执行。忽视了政策制定过程的动态性;忽视利益集团和个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制造作用。9.博弈论决策模式:在一种竞争状态下,如果人们的行动完全合乎理性,则人们会如何做出决策。要求决策者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0.公共选择理论的决策模式: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舞台模拟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分析政治领域中的经济人行为如何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强调使特权机构和人物受制于某一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9、 行政决策方法:13确定型决策法:直观比较法不确定:大中取大法、小中取大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等可能决策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表(期望值)、决策树(图表决策法)多目标决策法: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加权平均法定性决策法:KT分析法、BS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第7章 行政执行1、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成员贯彻、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是行政决策的承接环节,是将行政决策内容变为客观现实的过程。2、 行政执行的特点行政执行有着自身内在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正确、有效实施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1.目标性:目标导向2.综合性:需要各个执行机关和社会部门协调配合。3.具体性:将整体目标分解,使内容具体化,以便实施部门操作。4.强制性:执行活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5.时效性:果断、迅速、高效,保证行政执行的高效率。6.灵活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3、 行政执行的分类: 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处置、行政强制执行4、 行政执行的地位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具体落实。任何一项决策不转变为实际行动,就没有意义。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再好的行政决策也发挥不了作用。1.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 离开执行活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组织、领导、用人、决策等环节和已完成的工作,都会功亏一篑。2.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是修正、补充、完善决策的根本途径。通过执行活动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决策目标,还可以通过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弥补决策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经常以行政执行效果作为衡量行政工作的标尺,扶正纠偏,有助于改善公共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5、 行政执行的原则07总原则:遵循国家或执政党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 1.忠实决策与灵活运用相统一准确把握、执行工作要求;辩证法具体运用。2.发挥民主和强调集中先统一行动的集中统一领导;调动群众积极性。3.发挥主体性和民主监督相结合:主观能动性4.果断迅速和注重效益相统一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5.毅力与条理相统一:执着6、 行政执行计划13制定执行计划就是把行政执行活动通过计划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规范和衡量行政执行活动的依据。1.在制定执行计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意见。2.量力而行,根据现有的人、财、物条件,采取行动,不脱离实际。3.全面兼顾计划中的各个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清主次,抓住关键。4.为防止突发事件影响,计划制定要留有余地,防患于未然。七、行政执行评估方法 集思广益、归纳演绎、上下结合、领导带头第8章 行政协调1、 行政沟通的含义、特点:15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人际交流、大众传播、情报交流都只能算一种行政沟通行为,不能等同于行政沟通。行政沟通是社会沟通的一种,具有社会沟通共有的社会性、创造性、机动性、选择性、互动性特点。行政组织的特性决定其有自己的个性: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既可能是信息源,也可能是接收者。行政沟通的主要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辅之以非正式沟通渠道,对正式沟通起补充作用。行政沟通的内容基本是有关公共行政管理的广泛信息。一切涉及公共行政管理的人员、组织、任务、各环节和各方面都是行政沟通的内容。2、 行政沟通的类型: 纵向、横向、双向、单向沟通3、 行政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措施:10行政沟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弄清影响沟通效果的障碍,分析成因,程度,对症下药,找出消除障碍的办法。沟通障碍可来自沟通要素、沟通过程的任何部分。主要障碍包括:组织结构障碍、职位专业障碍、信息障碍观念习俗障碍、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提高沟通效率路径:1.完善行政沟通体制:完善设置机构,加强办公厅的行政沟通协调功能。增进了解,统一基本认识2.畅通沟通渠道:科学利用非正式渠道3.改善信息质量:改善信息质量,要求准确、完整,也要求适量。加强信息管理,科学加工、调度。4.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心理素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就可减少和克服沟通中的许多障碍。4、 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作用:1.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 行政不协调即处于无序状态,重要原因在于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缺乏对事物的共识,从而不能步调一致。行政沟通的目的在于谋求行政系统中思想上、感情上的共识和理解。促进关系和谐,以便能够顺利实现行动上的协调统一。2.行政沟通有利于行政协调:感情沟通能消除隔阂,使行动上达到协调配合。5、 行政协调行政主体为了顺利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和谐统一,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得当、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行政协调是一种经常性、自觉性的活动,是行政沟通的结果,是一种艺术性行政行为。行政协调的目的是谋求行政系统内部行为上的一致与和谐。6、 行政协调的作用:使行政部门及成员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密切配合、和谐一致。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公共行政活动有序进行。7、 行政协调的原则: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统筹兼顾、平衡冲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灵活权变。8、 行政协调的模式;行政协调主体针对不同的协调问题所采取的协调途径和方式,是对行政协调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公管活动问题有三方面,模式三方面。目标与利益协调、思想与行为协调、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第9章 行政监督1、 行政监督:04、14行政监督,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督察、督导活动。不止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行政监督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是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关注、加强行政监督工作,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 行政监督的特征:141. 行政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等。2. 行政监督客体具有特殊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对行政相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主体的行为不一定都是行政行为。3. 行政监督内容具有全面性: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行政机关的主观性;自由裁量权。合法性:有无法律权限,程序是否合法,有无滥用职权。3、 行政监督体制的不足与完善:10、11(1)现行监督体制的不足:1.行政监督主体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行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监督意识淡薄,人民群众对行政监督有有后顾之忧,不敢行使行使监督权力的心理还很普遍。2.行政监督主体多元,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合力较弱:监督主体多元化导致职责不明,造成摩擦和冲突;造成监督不到位,不得力的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行政。3.监督主体特别是国家机关的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在现行的监督体制当中,监督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主管机关的双重领导,行政监督主体在人事、财政方面往往受制于被监督者。4.现行行政监督法律体系不完善:对于行政监督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现行法律体系还没有一个基本、明确的思路。(2) 完善现行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1. 加强普法宣传,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强化社会行政监督意识 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2.提高监督人员尤其是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人员的素质: 做好专门监督人员的筛选;并不断加强学习;纯洁队伍。3.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制度:行政监督主体工作必须有法可依,立法明确监督主体的权限、范围和程序等问题。4.采取措施保障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高效地展开监督工作: 宣传监督主体正当利益;强调激励;科学合理的保障。4、 一般监督狭义指上级行政机关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广义指除此之外,包括主管部门对其他同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平行监督。注意问题:1. 上级行政机关、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三个代表为思想指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行政机关及领导,要想提高效率,搞好民主政治建设,自己要行的正。2. 强化对行政领导、派出机关、平行机关的监督。5、 行政监察行政监察是指政府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所实施的全面性监督。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通畅,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公共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行政监察是行政监督的一种。行政监察是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行政监督。它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日常活动进行专门的监督、检查。行政监察由专门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实施。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6、 审计监督依法设置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方法,对政府等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检查。有助于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审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独立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第10章 行政机关管理1、 行政机关管理:03行政机关管理指对行政机关各方面的管理,包括内部机构的设置、行政人员的配备、行政决策的制定及其组织实施、行政控制与监督等方面内容。机关管理工作并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它却是行使公共行政等职能不可缺少的。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是行政机关管理的基本任务。作用:参与政务,参谋助手作用; 处理事务,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搞好服务,后勤保障作用。2、 行政机关管理的的主要内容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会议管理、公文和档案管理、接待、信访、印章、保密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会议管理的基本环节:会前准备、加强会议组织管理、搞好会后工作。3、 行政机关管理的原则:坚持严格的程序,依法照章办事。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服务原则、效率原则、信息反馈原则。要确保一个单位的领导决策和经济活动落实到位,反映领导决策和经济活动的正确效果,实现信息-决策-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4、 行政机关管理的现代化:17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是公共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指在行政机关管理中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来处理机关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1.机构设置现代化: 分层管理原则、任务目标原则、职责权一致原则、效率原则2. 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办公室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事有人管,可落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规范化指办公室工作按制定的原则、标准去做。通过制度明确职责权,规范和约束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和管理活动,行成制约和规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3. 人力资源配备现代化:加强工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行政领导和工作人员群体结构的优化,提高行政人员的办事能力和行政部门的效率。4.办公手段现代化:现代化行政机关管理的物质基础,可以大规模取代日常事务工作,提高处理事务的速度和质量。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第11章 行政环境1、 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依据和施加影响的对象。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环境)2、 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管理的关系:公共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行政生态系统。1. 行政环境决定和制约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管理是由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变化。2. 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有反作用:公共行政管理在行政环境面前,并非完全被动,它对行政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行政职能的发挥程度。公共行政管理可以利用行政环境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心理等条件,对所面临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决策、制定、办法,并迅速有效加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可以通过对行政环境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总结,主动自觉地纠正不符合行政环境要求的管理行为、法规和方式。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消极方面,即沿着行政环境的反方向,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第12章 行政法制1、 行政法制行政法制,指调整和监督行政关系,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行政法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三个基本环节。行政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 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17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行政法制的方向并宏观控制着行政法治化过程。确定和遵循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对行政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1. 行政合理性与行政合法性并行原则:合理性是合法性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凡是合理的行为必先合法。2. 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原则: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统一原则意义在于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在平衡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走向统一3. 公平与效率协调原则:无效率的公平不叫公平,没有公平的效率不叫效率。行政法制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掂量公平和效率,维持公平和效率的协调。3、 行政法制建设的意义: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障。3、 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针对具体事件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1.特征:广泛性:对社会事务进行的经常的、直接的组织和管理。主动性:行政机关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连续性、适应性。2.行政执法的规则:回避规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从规范效力职能分离、比例规则4、 行政执法的存在问题和对策问题:1.行政立法滞后导致行政执法滞后 2.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效率低下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 4.执法违法未得到遏制 5.违法案件居高不下,损害严重对策:1.强化全民法律意识,使行政执法有良好外部环境。 2.加强完善行政立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3.优化行政机构内部环境,确保法律实施 4.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5.克服行政执法中随意性和人治因素,增强依法行政观念第13章 行政伦理一、行政管理的内涵: 从主体性角度:国家公务人员个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伦理意识、行政伦理活动及行政伦理规范现象的总和。在政府、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的主体意义上,行政伦理指行政领导集团以及行政机关或执行行政职能的其他部门,在公共事务中所应遵循的法律、道德、伦理的总和。从政治性角度:行政伦理也是一种政治伦理从层次性角度:行政伦理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从职业性角度:行政伦理的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现实性角度:行政伦理的基本内容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从体系性角度:行政伦理包括行政理性、行政态度、行政义务、行政技能、行政纪律、行政良心、行政荣誉、行政作风八个行政伦理范畴体系。2、 行政伦理规范: 行政伦理规范指国家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必须遵守的从政指导思想和执行公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为公务员规定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行政纪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高度的强制性、广泛的示范性、较强的可操作性3、 行政品德:(17) 行政品德就是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公务员在行政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特征:整体性、转换性、稳定性。第14章 行政改革1、 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要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关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改革。2、 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12行政改革是行政系统内外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行政改革的过程就是增强动力,减少阻力的过程。外部动力:行政环境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因素,成为推动行政系统调整和改造的力量。内部动力:行政体系的自我更新,即行政系统本身的自然生长趋势。 职能动因: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存在的依据,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人事动因:组织和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影响组织变动。专家动因:提高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阻力:改革不确定性、误解阻力、成本阻力、利益阻力、组织惰性阻力、习惯性阻力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14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跟上时代步伐。2.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解决问题、继续推进。3.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改革为依法行政消除体制障碍。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11、15行政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把依法施政贯穿于公共行政管理全过程。 3.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改革的指导原则:1.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2.按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3.按决策、执行、监督协调原则,合理配置职责。4.按责权一致原则,明确划分各部门分工。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制度上保障科学化、合理化。5、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医疗场所安防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2024年度环保设备安装工人劳务合同
- 2024年工程设计修改合同
- 2024年度加工合同加工工作内容及要求
- 2024国际快递服务加盟合同
- 2024年度房屋拆迁补偿合同拆迁范围与补偿标准
- 2024年乙方为甲方提供某输电线路工程的架设服务合同
- 美术破土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广告宣传费用协议
- 20245G网络建设融资租赁合同
- 美国营养标签标示成分
- 客服话术大全-
- 干果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
- 护理核心制度督查表20179
- 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正交分解法》导学案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家长会课件.ppt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