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超常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oc_第1页
中国儿童超常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oc_第2页
中国儿童超常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oc_第3页
中国儿童超常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儿童超常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慕雯雯(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教研室 广东广州 510500)【摘要】本文在阐述儿童超常教育内涵、回顾中国超常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思考了当前我国儿童超常教育理性发展问题,主要观点是:警惕“神童悲剧”,创设科学、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符合超常儿童身心特征的教育服务;扩大教育范围,减小地区差异等。【关键词】超常教育;超常儿童;历史回顾;理性思考超常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成为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心理的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被家庭关注和接受。其实超常教育不是新生事物,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中国超常教育自古至今的发展与变化,以期对当代超常教育有所启示。一、儿童超常教育的内涵“超常教育”在欧美称“天才教育”,日本称“英才教育”,中国台湾、香港称“资优教育”。人的智力整体上是一种正态分布,但一部分人会有超出常人的智力、或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即有超常的智能表现,被专业人员称为“超常儿童”或“天才儿童”1。世界天才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施建农认为, “超常教育”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二、中国超常教育的历史发展回顾1、古代超常教育的经验积累中国古代将特别聪慧或才赋优异的儿童称之为“神童”。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超常儿童。我国古代有通过童子科来选择神童的做法,汉朝就有选童子郎,从唐宋开始,专门设有童子科,根据童子科制度,凡10 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授予官职2 。童子科的设立反映出中国古代对超常儿童重视,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多少带着一些神秘的色彩,冠以“神童”称号并寄以厚望,但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以至于历史超常儿童“江郎才尽”“、恃才傲物,为世难容”的事例常有记载。2、现代超常教育的先驱探索早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代教育家沈亦珍先生便提出了超常教育的思想, 并且进行了实践探索。1947 年,沈亦珍于上海中学正式启动培育聪颖儿童的超常教育实验计划。由于时局变迁实验只进行了两三个年头, 但从当年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以及上海中学学生的后期发展来看, 超常教育的的即时效果是显著的,历史意义也是深远的。3、现代超常教育近年的蓬勃发展“少年班”兴起,超常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对超常儿童进行科学研究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成立了超常儿童研究课题组,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招收了第一批少年大学生,之后陆续有12余所高校试办少年班。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开始超常教育实验 。1995年4月13日经民政部正式注册批准成立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次年4月16日在中国科技大学正式成立。2002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中学超常教育协作组第十届年会上说:当前超常教育要确立其体系和地位,在迎接挑战的问题上特殊人才的教育更要摆在重要位置。超常教育模式多样化。班级化教育只是培养超常儿童的一种形式,除了类似开办少年班这样的集体教育实验外,还有弹性升级、提前入学、插班、个别指导,课外充实教育和特殊中小学校等等,大大地促进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我国超常教育依然面临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困难。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天才儿童教育法规,也没有专门的师资训练。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每年所能接收的学生人数是很有限的,它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也仅适合一部分能够与之适应的天才儿童。学术讨论广泛,研究仍待深入。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超常教育围绕着超常儿童的评估和鉴定、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第十一届世界超常儿童会议在北京召开学术研讨会 。但是,关于家庭环境对超常儿童的影响、超常儿童的社会化、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及神经心理学方面也一直没有开展过多的研究,与当今的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三、启示与思考1警惕“神童悲剧”,创设科学、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国的“神童悲剧”, 古已有之, “早熟早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等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俗语。研究人员早已证实以上俗语反映的只是一些个别的事例,并不是天才儿童普遍具有的倾向。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方法上的重视和社会环境上的宽松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家长、教师、社会都有责任避免各种形式的对超常儿童的戕害,重视超常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把他们的创造能力建立在坚实的主体人格之上10。实现其身体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社会化与学业成绩的同步发展。2、提供符合超常儿童身心特征的教育服务古人在评价神童时,认为只有表现出成人化的特征的儿童才是最出色的儿童,而很少涉及神童作为儿童应该具有的特征,如天真、活泼、富有想像力、具有探索精神等。超常儿童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的身心特点有异于普通人群的特殊之处,所以若要超常儿童完全可以发挥实现其全部潜能,我们应该提供给他们适宜的个别化教育。既不“拔苗助长”也不压抑、限制其发展。现今中国出现很多所谓的“神童教育方案”,以“工厂”式来生产儿童11。这些都违背了超常教育的本质。3、提供政策支持任何社会对其天才成员都会予以重视,期望他们的才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中国的超常教育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多是智残儿童,超常教育的一些活动还主要通过民间组织进行12。政府对超常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有待加强,如:通过教育立法为超常教育提供保障;实现系统化、深入化的师资培训等。4、扩大教育范围,减小地区差异如果按照智商的常态分布(0.1-0.3%)推算,我国超常儿童约300万900万,而且超常人才教育不仅要面对智力超常儿童,还要重视具特殊才能的儿童。超常教育也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大部分被埋没,在那里能接受超常教育的人数极少,发展不平衡,应该向网络化方面努力,远程超常教育体系对于师资缺乏的地区和学校尤为适用13。【注释】1 李彩云.天才儿童弱势群体特征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P91-942 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1,5:P11-133 牟映雪.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6,5:P37-414 张福娟.特殊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96-2125 李嘉曾.我国超常教育先驱者沈亦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P118-1216 曾德风.中国飘起天才教育的旗帜.中国人才,1996,8:P167贺淑曼.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改革.中国人才,2003,3:P23-268 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中国特殊教育,1997,1:P1-49 赵洪涛.中国人的千年神童情结.校长阅刊,2005,10:P6-1010 孟现志.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中国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