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doc_第1页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doc_第2页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doc_第3页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doc_第4页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经济法0905 毕鑫钰 2009310306摘要: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现法律的价值取向,适当的归责原则既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而开展对中外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关键词: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严格责任On Principle of Imputation of Product LiabilityAbstract:Principle of imputation of product liability embodies the value option of law. Proper principle of imputation can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victims mainly customers and promote the manufacturer to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so as to create more social wealth. It will help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of product liability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s of product liability.Key word:Product liability; principle of imputation; strict liability一、产品责任的概念“概念乃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智地思考法律问题 (美)B.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明确的法律概念是进行任何一项法律理论研究所必需的前提,而对产品责任概念的界定,则是进行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由于产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险或缺陷致人损害而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因而研究产品责任就不得不研究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当缺陷产品蜘也人造成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时,用以确定生产者、销售者责任归属所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它同样须体现法律的某种价值判断,即法律应是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归责原则在产品责任制度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解决产品责任案件的关键问题。它决定着产品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原则、方法等。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归责原则,对于提高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心,减少缺陷产品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都有重要的意义。二、英美法系国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一)英国契约自由是19世纪西方法律精神之一。早期英国的产品责任同样是严格遵循契约理论,所确立的规则为无契约无责任。当卖方与买方意思表示一致后,合同效力必然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这种效力几乎是绝对的,但是合同的效力仅存在于缔约的当事人之间,非合同当事人不能根据合同取得利益或负有义务 何美欢:香港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456页。合同责任的相对性带来的局限在于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因产品缺陷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生产者或销售者既无合同责任也无侵权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合同责任明显存在缺陷,对消费者保护出现空白时,英国对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作了重大修改,即使用侵权法的过失责任。1932年的“多诺荷诉史迪文森案”对英国产品责任法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判例的重要性在于原告和被告之间虽无直接的契约关系,但是被告应对其销售的产品具有合理的注意义务,保证售出的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会因其缺陷而产生危险,造成一切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失。但是过失责任要求原告负举证责任,证明被告违反合理注意义务,但往往过失的标准如何规定?法官艾伦阿尔德指出:“过失是没有做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根据人类一般行为准则一个理智之人应当做的或做了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根据人类一般行为准则一个理智的人不应该做的 科林 史密斯:责任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但是一般行为准则如何界定?这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往往会因人而异,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司法权威受到挑战。由于过失责任本身并不意味着被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中很关键的在于原告负担举证责任,他必须证明1、被告负有注意义务;2、被告违反了该注意义务;3、原告因此遭受了损害;4、损害结果与注意义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实践中,原告承担这种证明责任往往困难重重,法官波劳克使用“事实自我证明”的归责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针对“事实自我证明”规则,原告往往会提出由于被告使用不当等各种抗辩理由来证明自己无过失规避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严格责任的提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份报告中。第一份是英国法律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对缺陷产品责任的报告,该报告于1977年提交给国会,详细讨论了调整缺陷产品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害和其他任何损害赔偿的修改方案 Law Commission,NO.82,Liability for Defecrive Product (1977)。第二份是皮尔逊皇家委员会的对个人伤害的民事责任及其赔偿的报告,它是在上议院议员皮尔逊任皇家委员会主席时由皇家委员会实施的 Royal Commission On Civil 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 Command 7054 (1978)。尽管两份报告内容互不相同,但都承认英国现行法制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建议采纳严格责任制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但严格责任的真正确立则是1987年的消费者保护法,其证明这种侵权行为存在只需满足以下两个构成要件:1、产品存在缺陷,并引起了损害;2、该缺陷与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就可以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进口商或商标个人拥有者那里获得赔偿。英国在1987年以前,同时适用合同责任与过失责任,那么在1987年以后严格责任将彻底取代前两种责任制度的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严格责任只是消费者增加了一种获取补偿的可选择渠道,过失侵权责任制度和合同制度仍然存在并有效。(二)美国美国早期的法律制度和原则沿袭了英国的法律传统,在产品责任领域也不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产品责任亦受英国所创始的“契约当事人原则”的影响,形成了契约责任原则 沈贵明、陈书鹏:英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制度,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由于这种归责原则违背法律的公平原则,损害了除合同买方的利益并同时使生产者、制造商合理地规避了法律责任,合同关系日益成为消费者对产品缺陷所致损害进行有效索赔的桎梏。1916年“麦克弗森诉别克汽车公司案”中确立了产品制造者的疏忽责任,即过失责任,突破了传统的合同关系产生的产品责任,运用了新的侵权责任理论处理产品侵权案件。归责原则通过在原有的合同法理论框架下解决问题逐步扩大到侵权法领域中,当原告以疏忽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原、被告之间并不需要有直接的合同关系。纽约最高法院法官卡多佐提出“任何商品依其本质足以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时,均属于危险物品,制造人可以知道购买人或者第三人将会不经过检验而使用商品,则不论当事人之间有无契约关系,制造商对商品的制造者负有注意义务。”美国的担保责任是与英国产品责任发展不尽相同,指制造商或销售商违反其对产品质量、规格或性能的陈述或说明,而使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者第三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制造商或销售者所应承担的责任。美国的担保责任包括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两种,典型案例分别为“巴克斯诉福特汽车公司案”和“海宁森诉布鲁尔德汽车公司案”,两个案件的重要性是将合同法中的担保理论纳入到侵权行为责任体系中。根据明示担保,只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商品符合标准即可,任何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产品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可以获得赔偿;默示担保指卖方应当担保产品具有通常的品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担保责任在美国司法实践中从三方面改进了原有合同责任的适用范围。1、诉讼主体:原告方可以为买卖合同的买方,同时也包括其他一切由于这种缺陷而遭到损失的一切人,实质上是根据担保理论将担保的受益人扩大化。被告方包括生产者、销售者还包括批发商、零售商等与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一切经手人。2、举证责任:以往的过失责任要原告举证被告存在过失,而担保责任只需证明原、被告之间存在担保条款就可以获得赔偿。但是,生产者等通过担保条款排除一些间接的损害赔偿,使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有些力不从心。伴随着美国经济走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严格责任原则逐渐在司法实践中确定。1944年“埃斯科拉诉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案”中最早提出了“严格责任”概念。主审法官特雷诺在评议该案时指出不应该继续以制造者的过失为追究责任的根据。当制造者把商品投放市场时明知产品将不经检验就使用,一旦这种产品有致人损害的缺陷,制造人应当负绝对责任。另外,特雷诺还指出,担保并不是根据合同权利产生的权利。一个担保诉讼在根本上说是一个纯粹的侵权诉讼。因此,特雷诺认为制造商承担的责任并非基于合同关系,而是制造商基于公共政策而对消费者承担绝对责任,符合衡平法的精神。严格责任完全不需要原告举证被告有过失,大大减轻了原告的举证责任。1963年特雷诺法官在审理“格林曼诉尤巴电动产品有限公司案”时创立了著名的“格林曼规则”,在之后的两年,美国法学会正式通过了第二次侵权法重述402A条,严格责任最终得到确认。严格责任归责原则在美国不断发展,1980年著名的“辛德尔诉艾伯特化学厂案”中确立了市场份额责任。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受害者无法正确地确认产品的生产者,受害人很难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厂家的产品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理论,即按照被告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来确定所承担的责任的大小。市场份额责任不同于严格责任,严格责任是需要侵害结果与产品缺陷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而市场份额责任不需要这种因果关系为构成要件,只要被告在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定得份额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市场份额理论在解决现代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损害中,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体现了公平正义之原则。三、大陆法系国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一)法国法国民法典对于侵权责任的适用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侵权行为的一般责任原则,即过失责任原则;二是“物的监护人”的原则,即严格责任原则。过失责任是法国民法整个侵权行为制定的基础,规定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和1383条中。对于那些与生产者无直接合同关系的受害来说必须证明生产者存在过失,否则生产者可以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消费者。但随后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认为只要生产者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事实存在,即可认定存在过失,大大减轻了受害者的举证责任,这种过错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过错推定责任,与英国的事实自我证明制度相类似。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第1款规定:“任何人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损害,均应承担赔偿的责任。”1914年法院对其进一步扩大解释为“除非能证明损害是由于不可抗力、被害人的过失或第三人的过失所致外,即使监护人对损害的发生并无过失,也应负赔偿责任。”至此,无过错责任原则正式在法国确立,改变法国长久以来的一般侵权归责理论,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1998年5月法国制定了产品责任法,引入严格责任归责原则,完全实施了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二)德国德国民法典中规定产品致人损害的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其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须由受害人对生产者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但是,1968年著名的“家禽瘟疫案”使得联邦最高法院在针对产品缺陷导致损害的侵权行为时,由生产者就其无过失承担举证责任,由本应由原告方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方。这一重大判决虽然只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但却是由过错责任转向过错责任迈出的重大一步。德国同样也是通过指令的引导,于1989年通过了产品责任法从而确立了对缺陷产品致损的严格责任制度,并确立了产品责任赔偿最高额制度,对人身损害的最高额赔偿为1。6亿德国马克。综上分析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对产品责任归责的历史发展来看,大体都是经历了合同责任、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最终发展为严格责任。产品责任由过错责任演变为严格责任系各国(地区)法制之共同趋势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版,第214页。由契约思想而形成的合同责任,再到以过错为构成要件的侵权行为责任,最终形成的严格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责任。有的学者认为严格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均为民事责任客观化的结果,二者都是以扩大法律救济为目的,以提高受害人的求偿权实现为宗旨,在归则的方式上有着根本的一致性 齐章安,庾国庆:法律科学,1992年第5期。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二者十分相似,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第一,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过错推定责任是以被告存在过错为侵权的构成要件;而无过错责任不以被告有过错为适用的前提;第二,二者的免责事由不同,过错推定责任只要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即可免除赔偿责任,而严格责任的免责事由范围极其狭窄;第三,二者的性质不同,过错推定责任仍属于过错责任范围,而严格责任则不属于过错责任范围,在适用时已经排除生产者是否有过错这个因素。四、我国关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现状通过我们对两大法系产品归责原则的粗略比较后,我们不难发现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有关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散见在民法通则第122条和1993年的产品质量法的第29、30条(现已废止)及2000年新修改的产品责任法的第42、43条中,针对我国法律对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认定中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不同学说:第一种“过失责任说”,此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的第122条表明产品质量不合格规定为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这本身就反映出我国现行产品责任中的过失责任因素,制造、销售不合格产品本身就是产品制造者、销售者主观上过失的客观表现形式,因此我国对产品责任案件适用过失责任原则。第二种“过错推定原则”此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缺乏产品责任制度中采用无过失责任原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我国的产品责任制度应当采用过错推定原则”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2-433页。第三种观点“严格责任原则”此种观点认为不论生产者还是销售者有无过错都应对产品所致损害承担责任。此为多数学者所主张。第四种观点“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与担保责任为辅的综合归责结构”。此种观点为笔者所赞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明显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很难让消费者去举证证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存在过错,消费者永远处在弱势,而生产者、销售者才是市场主体中的强势主体。第二种观点也给予生产者、销售者很大的免责空间,只要他们证明自己无过错,即可免除赔偿责任,并且它更多的带有过错责任的属性。第三种观点虽然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但是笔者不赞同,这种主张未能对责任主体生产者、销售者加以区分,而是适用同一的责任标准,有失公平,对销售等中间人惩罚太严。同时也与我国现实经济情况不符,因为从我国现实社会经济情况看,尚不具备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条件。当今美国的产品责任法试图努力在效率与正义之间、个人权益与社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对归责原则的判断,既不仅限于严格责任的缺陷判断,也非过失责任的行为判断,而是转向不同种类的缺陷判断为主,辅之以对生产者和销售者行为的分析 陈经中:美国产品责任法归责原则研究兼对我国建立严格责任原则的启示,优秀毕业论文。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条由于不考虑过错为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此对生产者为严格责任。该法第42条第一款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认为该条对销售者为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原则。但是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从该条规定来看,无论产品的销售者是否有过错,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并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受害人向销售者要求赔偿的,销售者必须赔偿。销售者不能以自己无过错来抗辩受害人的赔偿请求。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者、销售者在面向消费者的归责原则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责任,但是在确定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责任的最终归属上,对生产者实行的是严格责任,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当然在产品责任损害赔偿中主要适用严格责任,担保责任与过错责任给予辅助之。产品质量法第40条第1款规定:“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末作说明的,不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这里规定的是销售者对消费者承担的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包括产品不符合担保条件以及瑕疵产品本身的损坏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后的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0条第2款规定:“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本条也是肯定了销售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而无过错可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这里主要想强调的是担保责任与过错责任并不处理因产品存在缺陷给消费者造成人身及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的问题,只有严格责任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五、对完善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立法的建议虽然我国实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充分的合理性,但它仍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