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讲座记录.doc_第1页
吟诵讲座记录.doc_第2页
吟诵讲座记录.doc_第3页
吟诵讲座记录.doc_第4页
吟诵讲座记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吟诵之美(徐建顺) 先请大家看一些古画:第一幅是宋代梁楷的一幅简笔画太白行吟图,几笔就把李白勾勒出来了;第二幅是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第三幅是清代的春园吟诗图,大家可以注意到,里边吟诗的是两位女子,在古代,女子也是吟诗的;第四幅也是清代的画风雪吟诗图;然后是当代画家范曾的一幅画屈子行吟图;下面是诸葛亮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苏轼行吟图;郑板桥行吟图;曹雪芹行吟图。最后这位穿皮鞋的是柳亚子先生,他也在吟诗。给大家看这些画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国画系列中有一个题材就是“行吟图”。我也曾去搜寻过有没有“诵诗图”,有的,但我只搜到过一幅。“行吟图”有几千幅,它是国画的一个传统主题。这说明什么?自古汉诗皆吟咏!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 吟诵的历史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再也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所以中国的书不怕烧。但是今天,要是图书馆烧了,怕是恢复不了了。个人的吟诵,籍以学习、修身,这个办法是孔子发明的。屈原是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中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们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吟诵的。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描写:“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寿镜吾先生就是吟诵。虽然鲁迅说是“朗读”的,但是,鲁迅那些人,就是认为吟诵就是朗读的,因为他们不会朗诵。所以,鲁迅特意加了曲折线的符号,表示寿老先生是吟的,不是念的。鲁迅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的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唯一的诵读方式和主要的创作方式,不仅是汉族,也不仅是中国人才吟诵。吟诵是从先秦开始,在教育系统中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 什么是吟诵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念”就是口语;“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唱”,大家很熟悉了。那“吟”是什么?给大家听一下。“吟”跟“唱”在听感上很不一样,是什么道理呢?“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的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词的我们也唱,只要旋律好我们就唱。外国歌,完全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也在唱,完全不在乎歌词。现在歌星在台上唱歌,一边唱“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一边对观众喊“这边的朋友们好!那边的朋友们好!”台下的人也高兴的很,没有一个人在乎词。听戏也是一样,台上的小旦悲痛得不行,“未曾开言我心好惨”,台下的人听的美滋滋,还叫好,这就是“唱”。“吟”则不同。“吟”是想把这个词说明白,但是光说又说不明白,只好拖长了腔唱,就是“吟”了。“吟”和“唱”的这个根本区别会带来一系列的区别:比如说,“唱”是有节奏的,“吟”是没有均分律动的,谁说话打着拍子啊?那只有赵本山。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吟”。“吟”是即兴的,没有谱的。“吟”一定是旋律很简单的,因为旋律一旦复杂,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旋律上去了所以旋律简单,但是又变化万端。这个旋律放到不同的词句上,又是变化的,根据字音和思想感情而变化,所以变化万端。“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那一套的。比如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现在说诵。诵分两种:朗诵和诵读。朗诵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的,在中国的历史才不到90年。诵读是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怎么创作的就怎么读。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叫吟诵,诵读没有曲调,吟咏有曲调,两者除了这一点区别,其他的都一样。汉语诗歌的原初表达方式,也就是它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当作者创作的时候,在他心里流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除了现代诗歌是朗诵的以外,以前的诗歌都是吟诵和唱两种方式。明代以前的唱法没有了。当一种唱法失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吟诵它。用什么方法创作的,就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它、学习它、诵读它。古诗文是用吟诵创作的,现代诗文是用朗诵的方法创作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古代诗文要吟诵,现代诗文该朗诵。 汉诗文声律之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我们通常把语言当成了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文字无法记录全部的语音。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大櫆说:“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都是说,不要仅仅从字义上解释诗文。语音与语义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语义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之一就是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但索绪尔弄错了。现在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明白,语音和语义关系太大了。有什么样的语音,就有什么样的表达语义的手段。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分类也很复杂。我只说一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也就是有重音没声调。英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重音和重音节奏音步。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有声调没重音。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声调和声调节奏。汉语还是声调语言中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和音高型、音长型声调语言都不一样,汉语的声调是婉转变化的。所以,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现在我们都不讲究了。老师批作文,再也不会说你哪个地方不应该用b声母的字,或者不该连用四个去声字等等,所以汉语不美了,不高雅了,不好听了。汉诗文是最讲究声韵之美的,翻翻古代的诗话,触目即是,都在谈这个。古诗文用来表达语义的这些声音手段有很多,我这儿只是简单地讲一讲。1、平和仄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2、长和短普通话的语音只有一种长度,古代的音有三种长度:平声是长的,仄声的上声和去声居中,入声是短的。所以古诗读出来是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错落有致的。3、清和浊现在普通话没有浊音了,但是长江以南很多方言中还是有浊音的。清音声带不振动,浊音声带振动,清浊相间,发音有对比之美。4、高和低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声调。5、轻和重这个也简单,朗诵也讲轻和重。6、开口与合口:a是开口,i是齐齿,u是合口,y是撮口。写诗的时候不可以乱用韵,高兴时用a这样的韵,不高兴时用i这样的韵。情诗情词大都是i、u这样的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7、声母表情声母是有用的,古时候写诗是讲究这些的。韦庄有句诗“到死誓相寻”,连续用了s、sh、x、x4个唇齿音声母,多狠啊。这就是中国人的山盟海誓,用语音来表达。李商隐有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古人都说写的好,为什么?“更隔”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两个字都是舌根音,这就是哽咽。8、韵母表情古人写诗押三十个平声韵,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消淡的、缠绵的写诗不能乱用韵,诗是什么意思就得用什么韵。古代的诗话都在讲这个。为什么?因为诗是吟诵的。吟诵的时候,韵母会拉的很长。我们现在看到诗印在书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很近,就以为每个字读出来距离也很近。其实不是,古时候没有标点,如果有,古人一定会在大部分字的后面加一个破折线,因为,诗大部分字都拉的很长。押韵的字尤其拉的长。一拉长,这个音的情绪就得到了加强,所以韵很重要。9、声调表情声调是有用的,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陆游的钗头凤上半阕都用上声韵,为什么啊?因为上声婉转,表达珍爱之意。下半阕转去声韵,因为去声决绝,表达无奈的痛苦。入声字的作用就更大了。古人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什么是“顿挫”?就是说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的好。因为吟诵才有格律,这是我的观念。因为吟诵才能体会声律之美,才能表达声律的含义,才能传达古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我们的母语是怎样传情达意的。三千年以来,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但是自从我们引进西方的模式以来,把汉语当英语教,把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成字义式的,而不是声调式的,从而失去了汉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我每次经过学校旁边,听到里面的学生在齐诵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不是RAP吗?这还是汉语吗?这明明是英语嘛!汉语的诗,不是这样读的。这样所谓的“朗诵”,只会谬以千里。举个例子。登鹳雀楼,这首诗从我读小学到大学,一直说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诵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i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再看入声字,这首诗一共二十个字,却用了六个入声字,太多了。入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诗开头就连用了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第三句是转折,首尾各用一个入声字,这就是中国人表达决心的办法,用声调,用语音。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首诗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至此,我没有涉及字义,也没有讲解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但是,诗的情绪已经明白了。现在再结合字义的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入海了,不回了,我的生命啊也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可是,鹳雀楼只有三层。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体会就完全不同。我用山东吟诵调给大家吟诵一下:5 3 5 3 2321 1 1 3 1 6 5 5 3 1 6 5 5 5 白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3 5. 1 2 6 5 3 1 2 6 7 6 5 5 5 欲 穷 千里目, 更上一层 楼。一吟诵,就都出来了。因为诗本就是吟诵的,王之涣本来就是吟诵着创作的这首诗。我们看,简单的诗我们都会弄错,复杂的诗怎么办?所以,要吟诵。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吟诵?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被西方理论解释了一遍,为什么“五四”那代人要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化呢?因为那时他们觉得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是先进的。既然不是我们的文明最先进,我们就要全盘西化。现在我们知道了,文化是平等的。每个文化都适应当地的情况,没有高低之分。“五四”的先辈那样做是有理由的,我很敬重他们。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知道世界?他们没有错。但是今天我们如果还在走“五四”的老路,错的将是我们!章太炎在第一次教育改革,也就是私塾制改西式学堂制教育时感慨:目学改为耳学了。以前孩子四岁进蒙馆,学的是三字经等等课本,六岁进学馆,从此就再也不用课本了,全部读原著。这就是目学,什么都是亲眼看见的。现在我们是耳学,什么都是听说的。用教材最大的弊端就是:如果教材错了呢?实际上它非错不可,因为它不是原著。听说过“瞎子摸象”吗?我们就都是瞎子。我举个例子吧。我们现在的孩子,读诗都是读课本的诗,或者课外书的诗。那些都是选本,也就是有人编辑过的,把最好的诗挑出来集中到一起给你读。这就是耳学。我自己原来也是读选本的,上研究生后才看全唐诗之类的原著,结果发现古代的诗,99%都是烂诗。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真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写诗,是很即兴的,鸡毛蒜皮,什么都写。下雨了,写首雨,刚写完,天晴了,再来首雨晴。又下雨了,再来首又雨。看起来毫无意义,但这就是中国诗歌。因为古人写诗不是为了批判现实,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不是为了拿去发表,传之后世,只是为了修身养性。诗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这些诗看起来没有教育意义,却修养心灵,陶冶情操,使他对待事物和别人充满爱心。有人说:愤怒出诗人。那是西方的诗人。在中国,是平静出诗人。我列举了一些poem和诗歌的区别,它们是两回事,不要用poem的理论来解释诗歌。现在是把诗歌当poem讲、把小说当novel讲、把中国文化当西方文化讲、把自由的追求当利益的谋取讲、把语文当考题讲、把声音当文字讲、把文字当代数讲、把汉语当英语讲!语文课到底应该讲什么?大学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的人无论做什么,吃饭、学习、琴棋书画、经商、做官都是为了修身。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从屈原至谭嗣同,很少有自杀的。屈原不是儒家人物,谭嗣同已经离开了儒家。我觉得语文应该是从语言出发的一种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与中国人的太极式世界观是有关系的。语言塑造灵魂。语言塑造气质。90年以前,中国文化改革从语言开始,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中国的文化是从小学开始改革的,所以90年以后,仍然要拜托大家。徐建顺教授在扬州市梅岭小学西校区进行了四个小时的主题为“吟诵之美”讲座。徐教授抑扬顿挫的吟诵让在座的语文教师感受到了吟诵之美,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所有的语文老师明白古诗文教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理解了汉语音义结合的含义,意识到吟诵教学的重要性。百科名片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词义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 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爱雕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 李白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 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岳庵 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 冯牧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3. 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与朗诵截然不同,古代说话原本就是吟诵。吟诵概况简介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吟诵规则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注意: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吟诵的界定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的体系一、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二、吟诵的腔调,旧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我们统称吟诵调,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此前学界的关注极少。三、吟诵调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起来,则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四、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非常大。中国音乐体系的很多特点,都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五、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六、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七、古代的吟诵,还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八、各地的吟诵有各种发声特点,与汉族其他声乐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汉语式的自然和自由地发声。它和汉语的特点结合非常紧密,是适合汉语特点并且放大汉语特点的。吟诵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九、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因为吟诵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十、一般吟诵是拖长腔的,所谓曼声长吟。古代的诗词文赋,本来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就是比较长的,并非如今口语的快速读过。音长超过口语常规,自然会让人联想其深意,是为言外之意。诗词文赋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每个字拖长的语音形式之上的。这就是吟诵的创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诵来欣赏之。吟诵的价值一、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现在的古诗文只剩文字,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无法体会了。不吟诵的古诗文,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二、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吟诵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吟诵还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三、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即所谓诗乐传统。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诗文在吟诵这里,都是入乐的。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家。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现代西方文化把音乐变成了职业化的东西,大众只能欣赏,不能创作。大家都只能唱别人的歌。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四、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五、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学习的。六、吟诵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这方面颇有发展,因此吟诵在日本也很兴盛。七、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如果对每首诗歌的意义的解释都改变了,整个文学史、文学理论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吟诵与国学教育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于语言、哲学、宗教。而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于哲学和宗教几乎谈不上,不做系统传授,而系统传授的,往往是艺术、技术之类,总而言之,是技能,不是思想精神。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同样,只教技能,不讲思想精神。于是国人之无信仰、无理想、无幸福、无聊可知矣。只有一个汉语,还在代代相传,是为中国人的凝聚力之根。但是破坏汉语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汉语语感的丧失,也是颇可担心之事。古典诗词文赋,而用西方现代的朗诵法读之,是为一例。古诗有音韵之美,有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等相间之妙;有平水一百零六韵各韵情绪之别;有唇、齿、舌、喉、鼻各声母风格之异;有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八调神态之分,种种美妙神韵,如今有谁还讲?只把文学当文字看待,只解释语词的内容,分析社会的背景,于形式之意,全然不顾。那还是文学吗?试想为什么现代白话文很少有人背得过?如今信息爆炸,每天的白话文如尘埃满世,但哪个能让人记住?因为我们对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已经不讲究了。二、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如今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尝试。只是如今的篇目,还不够系统,不能使思想精神完整传承。背诵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也便于理解。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如果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年纪幼小,多半不能记住,更难得理解。而古代老师,除了解释字义以外,讲解不多,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学生会记住吟诵,其中如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起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是以古人记的多,悟的也多。现在讲解太多,背诵太少,讲的记不住,背的无神韵,自然竹篮打水。三、吟诵只论其神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精神自然难寻到。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吟诵在古代一、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上古的吟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二、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四、桐城派创其独特的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其法流传至今。五、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私塾和公学,前者为主)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一般有吟有诵,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六、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七、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印象有偏差。在古代,农村也普遍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我们采录到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所以我们也采录到一些家庭妇女会吟诵。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而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因此,在古代,不独文人会吟诵,许多体力劳动者和妇女也会吟诵。八、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只有日本人的汉诗吟诵是例外。日本有吟诵谱,为汉文之旁加标各种符号,表示轻重曲折之类,亦有标音者。九、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皆有汉诗文吟诵,传承达千年以上。有用转读音吟诵的,有用汉语吟诵的,有用本国语吟诵的,各分流派。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吟诵在近现代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二、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同时教育界热烈讨论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一度有“两字一顿”读法。抗日战争时,朗诵诗盛行。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至今话剧腔和抗战腔仍对汉语朗诵有影响。三、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四、1946年台湾收复不久,为推行国语之难,北上取经,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此会遂被命名为“吟诵与教育”研讨会,发言记录尚在。今日台湾吟诵尚存,而大陆吟诵濒临失传,岂不可叹!五、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文革”以前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赵元任、朱自清、叶圣陶、杨荫浏、俞平伯等等。六、80年代学者聚会常有吟诵,亦有演出、研究,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七、80年代起,陈炳铮、劳在鸣等先生专力做吟诵曲。华钟彦、李西安、王恩保、秦德祥、盘石等先生专力搜集吟诵、研究吟诵。1995年,茆家培先生主编中国古诗词吟诵曲选出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出版,并附吟诵录音光盘。尹小珂以中国传统吟诵调的艺术价值与生存现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从音乐、文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吟诵调做了深入探讨。八、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吟诵的现状一、如今年龄在100岁以上的读书人,都会吟诵。但今在世者凤毛麟角。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他们是因为有特殊机缘,在新学堂勃兴的时候,却去读了私塾,而得以学会的吟诵。这样的先生也极其寥寥了。据我们的经验,全国各地都有会传统吟诵的最后一批先生,大概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110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二、会传统吟诵的先生中很多人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吟诵人比较多、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三、几乎没有传承。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但是,吟诵传统也不绝如缕,在很多地方也有个别人士因为喜欢或者理解吟诵的价值,而自发地学习、搜集、研究吟诵。四、很多老一辈的著名学者都会吟诵,如周有光、季羡林、霍松林、冯其庸、叶嘉莹、吴小如、戴逸、钱绍武等等。五、由于以前的私塾有义务教育的特征,某些地区也有年纪很大的农民或者家庭妇女会吟诵,如北京昌平、河北河间、江苏镇江等,但是他们的吟诵多为初级。这种情况很可能在全国各地都有。六、除了汉族,某些与汉族接触密切、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少数民族也有汉诗文吟诵,如壮族、白族、布依族、纳西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七、全国各地的吟诵调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吟诵调也有差异。但是都遵循着一些普遍的规律。八、20世纪以来,陆续有一些吟诵的录音录像,散在某些机构和一些个人的手中。这批录音十分珍贵,其中不乏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而且音质正在损坏之中,也亟需转录保存。九、总的来说,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各地的吟诵调不一样,新吟诵需要传统吟诵作为基础,否则将成无源之水。吟诵在学校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二、在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三、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其中已经使用了自创唱诗的手段。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也已经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也在十几个省传授过经验。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坚持了十多年,等等。四、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每年都组织各地的老师学习“经典诵读”的教学法,其中也包括吟诵。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吟诵还不规范,很多吟诵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五、在社会上,安徽马鞍山每年都有吟诵活动。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先生让图书馆系统的人员都学习吟诵,并组织演出交流。中华诗词学会曾成立吟诵委员会,周笃文先生、戴学忱先生等,在各地推广吟诵。文怀沙先生倡导“东方吟诵学”,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吟诵。常州、漳州、泉州、武汉、苏州等地,常年仍有吟诵雅集。吟诵在海外一、日本吟诗社众多,社员据说有百万至数百万。其吟诵的内容有日诗有汉诗。汉诗吟诵有吟诵谱传世。吟诵常有乐器伴奏,并可有伴舞、伴唱,表演性很强。上世纪经常组团来我国交流。现在也有来访问的,但是少了。日本吟诗社存在人员老化问题。二、韩国、朝鲜(其实包括我国的朝鲜族)也有汉诗文吟诵传统。高丽、李朝时盛极一时。但是传承的情况远不如日本,有似于大陆,目前也已经亟需抢救(但是韩国政府和学界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日韩两国的汉诗文吟诵都以用本国语转读音为主。其节奏音律,与中国吟诵虽各自传承千年,而仍有协和之处。由于其音多为中古借音,而音乐却是重音语言的特点,所以很有研究价值。越南也有汉诗文吟诵,其具体情况尚不明。三、台湾吟诵之风尚在。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有许多著名的吟诗社。很多大学有吟诵活动或开设此课程。同时由吟诵发展起来的唱诗形式更为普及,自幼儿园开始就进入教育体系。可以说台湾每个人都多少会点吟诵或唱诗,大学生水平更好,古典文化学者则更是谙熟此道。四、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人吟诵之风尚在,多为闽语系统。五、欧美国家华人吟诵传统未绝,而且向当地传播。有一些外国人学习吟诵。六、中国的诗文是唱的,这是西方人早就普遍知道而且羡慕的事情,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但是现在很多外国人来到大陆反而听不到吟诵的歌声了。 吟诵之美(徐建顺) 先请大家看一些古画:第一幅是宋代梁楷的一幅简笔画太白行吟图,几笔就把李白勾勒出来了;第二幅是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第三幅是清代的春园吟诗图,大家可以注意到,里边吟诗的是两位女子,在古代,女子也是吟诗的;第四幅也是清代的画风雪吟诗图;然后是当代画家范曾的一幅画屈子行吟图;下面是诸葛亮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苏轼行吟图;郑板桥行吟图;曹雪芹行吟图。最后这位穿皮鞋的是柳亚子先生,他也在吟诗。给大家看这些画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国画系列中有一个题材就是“行吟图”。我也曾去搜寻过有没有“诵诗图”,有的,但我只搜到过一幅。“行吟图”有几千幅,它是国画的一个传统主题。这说明什么?自古汉诗皆吟咏!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 吟诵的历史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再也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所以中国的书不怕烧。但是今天,要是图书馆烧了,怕是恢复不了了。个人的吟诵,籍以学习、修身,这个办法是孔子发明的。屈原是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中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们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吟诵的。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描写:“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寿镜吾先生就是吟诵。虽然鲁迅说是“朗读”的,但是,鲁迅那些人,就是认为吟诵就是朗读的,因为他们不会朗诵。所以,鲁迅特意加了曲折线的符号,表示寿老先生是吟的,不是念的。鲁迅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的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唯一的诵读方式和主要的创作方式,不仅是汉族,也不仅是中国人才吟诵。吟诵是从先秦开始,在教育系统中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 什么是吟诵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念”就是口语;“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唱”,大家很熟悉了。那“吟”是什么?给大家听一下。“吟”跟“唱”在听感上很不一样,是什么道理呢?“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的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词的我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