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论文:初中科学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真正原因作者: 张胜 手箱: 120269969【内容提要】: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最佳解释是:“一则是因为水分子、酒精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二则,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压强增大后把分子之间的空隙压小了。因为我把五十毫升的酒精和五十毫升的水混合后变成93毫升,体积减小了7毫升。但是我把这93毫升分两个量筒装后却变成了97毫升了。也就是说压强使它压缩了4毫升,而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只改变了3毫升。所以压强是主因,而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是次因。而且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加,压强所起的作用将更大。【关键词】:分子运动论 分子群 体积变小 空隙 斥力 压强 【正文】:一、实验才会有科学新发现上学期我校搞教研活动,金东区初中科学青年教师培训班集中学习活动在我校举行,有两位教师上了公开课。上完课后再进行评课,然后教研员张成生老师进行讲座。讲座的课题是怎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活动间隙,张老师让我做个实验探究一下。他说:“在做分子间存在空隙的实验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把水和酒精各取五十毫升后马上混在一起后,发现体积减小程度比较大。但是把水和酒精各取五十毫升后,放置一节课或更长一段时间后,发现它的体积减小程度有所下降。”张老师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我从来没碰到过这个问题,让我想想看。”过了三、四分钟后,我说:“也许放置一段时间后,许多分子凝聚成团,在此我把它命名为分子群。时间越久这个分子群就越大,分子群也越多。所以分子及分子群只能相互进入分子群之间的空隙,许多分子就无法进入群内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如在做七年级上册科学课本中的黄豆和沙的模拟实验时,如果沙长时间放置,结成块后,再和黄豆混合,其体积的减小程度也不大。所以,两种液体时间放置久了后不仅水分子形成许多分子群,酒精分子也会形成许多分子群,这样体积地减小程度会更加不明显了。”这一说法既得到了张老师也得到了各位科学教师的认可,但是必须得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张老师也建议我去做一下实验,认真探究一下是什么原因,顺便写下相关的文章。于是,今天(2011年11月4日)一早,我就准备了实验器材及所需的物质。马上动手做了分子间存在空隙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正像张老师说得一样,放置一段时间后现象变得不明显。那么我的猜想是分子群增大及增多,而倒液体时会打破这种分子群。所以我就多倒几次,再加上多次搅拌,这一现象就明显多了。倒水与搅拌都可以把分子群打破,由此也证明了我的猜想。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把混合后得到的93毫升的酒精溶液再分两个量筒装,结果发现相加后却不止93毫升,一个量筒中是50毫升,而另一个是47毫升,共有97毫升左右。当时我就感觉很奇怪,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做错了、量筒不精确或是看错了。于是就往一个量筒中倒入了100毫升的水,再把这100毫升的水,分成两个量筒装,结果相加后也是超过100毫升。一个量筒是50毫升,另一个量筒却有55毫升左右,加起来就有了105毫升。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把一个50毫升的水,还有一个55毫升的水,混在一起,却只有100毫升的水了。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我再做了类似的实验。分别用两个量筒量取50毫升的水,再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只有95毫升。就是不用水和酒精混合,直接用水和水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也减小了。为了防止实验误差,及学校装备的落后使实验不精确。我又换成精确度更高的量筒。我取两个量程是10毫升的量筒,最小刻度值从原来的1毫升精确到0.1毫升。然后各量取5毫升水,再把它们混合后,结果只有9.7毫升。请注意和上次实验比减小程度下降了。然后取不同量的水继续做实验都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科教书中用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来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它存在错误。实验本身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应该没错,可是解释却错了。所以,我们以后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实验可以改为50毫升水和50毫升水混合,结果发现体积也变小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只不过解释得改了,应该这样解释:由于把两部分水混合后,水的深度增加了,底部的压强增大了,在较大压强下,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小了。当然,如果我们还是用课本上的实验,更正确地解释是:“一则是因为水分子、酒精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二则最主要的一点是压强增大了,把分子之间的空隙压小了。”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在两个量筒中各装50毫升的水,先把一个量筒中的水倒入了一个截面积很大的圆形水槽中,记录其刻度。再把另一量筒中的水倒入水槽中,测量后发现总体积没有变化。这是因为,要使分子间的空隙压缩,必须要有一定的力,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我把这个能压缩体积的最小深度叫做临界深度。此时体积没变,是因为水的深度还没达到这个临界深度。这个比较实验也证明了我的猜想:“深度增加压强增大后使分子间的空隙变小了。”改进后的实验有几个优点,一是节约资源,我们用酒精和水混合虽然也可以用改进后的解释,但做过实验后往往倒掉,浪费了酒精资源。二则,实验物质很方便,我们不必到实验室取酒精,直接用自来水就行了。三则,解释的理论弥补了原先解释的错误,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除了一个进入彼此的空隙的理由外,另一个理由是:“由于压强增大使分子间的间隙变小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猜想:1. 深度达到临界深度时,水的底部分子间的空隙比较小。2. 同样是水其实也不是均匀的,如果水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上层水分子疏,下层水分子密。3. 海水底部的密度要比表面水的密度大的多。4. 我们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不能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否则会造成误差。应该用天平称量水的质量。5. 不同的液体其临界深度不同。6. 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它的临界深度也不同。那么除了水是不是其他液体也有类似现象呢?是不是还和分子的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及液体的密度有关呢?于是,我用酒精继续做实验。取两个量程是100毫升的量筒,然后各量取50毫升酒精,再把它们混合后,结果也变成了95.5毫升。根据结果我们发现两个液体体积变小得程度不同,从中也说明了还和液体的种类有关。为了实验更准确,我又换成精确度更高的量筒。我取两个量程是10毫升的量筒,最小刻度值从原来的1毫升精确到0.1毫升。然后各量取5毫升酒精,再把它们混合后,结果还是10毫升。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深入思考后觉得,这又是一个大进步。因为,要减小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必须要有一定的力来克服液体分子间的斥力,而每一种液体分子所需要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出不同液体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打个比方,我做的这个10毫升酒精地混合实验,说明了混合后的深度所产生的压强还不能克服酒精分子之间的斥力,所以混合后体积不减少。而用100毫升做的这个实验,它产生的压强就可以克服酒精分子间的斥力,所以体积减小了。我们只要用实验得出每种液体能减少体积的临界深度,就可以计算出该种液体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我可以用右图来说明问题。如图,如果此时,把它分成两个量筒装,其总体积变小。但是,稍稍降低液面深度后,分两个量筒装体积却不变,我们就把这个深度叫做临界深度。 当深度等于或超过此深度时,体积就可以被压缩。而且深度越深压缩程度越大,并且不同的深度压缩程度不同,如下图。 离液面的深度等于临界深度,分子间没有被压缩。而在以下,则都被压缩,而且深度越深压缩程度也越大。二、新发现验证之路是坎坷的我在2011年11月4日,写了科学新发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真正原因。经过我上百次的实验,最终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然后到处向各报刊、科学杂志及科学论坛投稿。我的这一发现从投稿难,到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尽快尽早的展示科研成果,最后终于在中国科普博览中发表。后来也接受了金华日报吴俊斐编辑的采访,当着她的面再次成功的做出实验。后来她又去请教两位教师及一位教授,把他们的意见反馈给我。“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据我所知在中学科学老师中间,还没有人提出过这个概念,也没有人研究过。”某某老师说,张胜老师所做到实验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但不能称之为新发现,只能说是一个粗略的实验现象,不能过早下结论。 “一个大气压要76厘米的水银柱才能产生,50毫升的水能产生多少压强?”楼老师认为,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隙引起的,压强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按照他的实验步骤做了多次实验,发现100毫升水分装到两个量筒里,在读数上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误差在0.1毫升左右,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分成两个量筒装,结果不可能是一个量筒是50毫升,另一个量筒却有55毫升,加起来有105毫升。可能他读数的时候有误差。”浙师大专家在和学生按照张胜的实验方法,多次实验,并将自己和张胜的实验结果一起放到浙师大有关论坛上进行了探讨,最后大家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压强的变化不可能引起体积那么大的变化。黄仕华说,压强对体积的影响本来就存在,但是次要因素,初中教科书之所以没提到,可能和这是一个初中生的实验有关,教科书表述没那么复杂。 “尽管我们做不出张胜的实验效果,但我和我的学生都认为他那种探究科学的精神值得鼓励,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浙师大专家,张胜对科学真理的认真劲令人佩服,也让人尊敬。看完吴编辑的反馈后,我马上进行了回复。1. 其实,这一现象如果是真的,那肯定应该是新发现,因为在我之前还没有人发现过。当然如果是错误的必须得找出错误的原因。我们故且不说这是不是新发现,我先提出另两位的不当之处。 2. 楼老师说的有严重错误之处。一则,他不能说50毫升水产生压强。因为说液体的压强不能说体积,而应该说深度。他作为物理教师不应该犯这种错误。二则,分子本来就是微观的,无需多大的压强。我可以举出许多现实的例子来反驳他。比如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帕斯卡在一只完好的木桶上面加上一个严实的盖子。然后在盖子的中心挖出一个不大的孔,将一根长铁管插入小孔中,再慢慢地将桶里装满水,这时并没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他站在一个房子的阳台上,只往管子里倒入了一杯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一杯水竟使木桶压破了! 由帕斯卡的实验我们知道,压强与体积无关,却和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一桶水都没有把水桶压破,一杯水又怎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呢?原来木桶的破与不破,并不是由桶内水的重量大小甚至体积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水对桶壁的压强大小来决定的。我们还可以根据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gh得出:液体所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水的体积和重力无关。 由此证明了楼老师的错误。3.专家说做这个实验时没有我这种效果,我想我们必须得找到为何会和我的结果有较大的出入。更何况你们上次也看到过,我把100毫升分两个量筒装确实是50毫升+55毫升,所以应该不是读错的原因,因为这种错误是非常低级的,也是可笑的,相差这么大不能说是误差了。所以专家的结论说我读数有误差是不科学的,误差不会相差这么大。为了科学真理,也是慎重考虑,我建议先慢点发表文章,能否让我和专家一起把这一出入解决了再发。第二天,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然后把专家无法做成这个实验的原因又发给了吴编辑。我说:“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专家为何没能做出我的实验效果?大致有如下的原因。1. 我做的实验是11月4号,那时的气温高,而专家做实验时是12月6号,此时气温低。因为气温低了,水分子间的空隙会变小,所以此时所需的压强要大一点才能压缩。就如蓬松的沙子易压缩,而实的沙子难压缩一样。正如我前面文章中所写的一样,压缩程度与临界深度和气温有关。2. 也许他们做实验时水的深度不够。”后来,在吴编辑的安排下,我在12月9号下午和专家见面了。在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打电话叫来了几个教师。两位教师带着实验器材过来了,我一看他们带的两个量筒,马上说:“这两个量筒太矮,能否换高一点的。”他们说:“用这两个量筒也做出了效果,就是只差二毫升。”我说:“最好再拿高的来,因为,一则你们的量筒高度没我做的时候高,二则现在气温也比较低。”然后专家、吴编辑、两位教师和我一行来到了实验室。我当着他们的面,再次做了这个实验,虽然他们换了大量筒,但水的深度也没我做的时候深,我还是做出了理想的效果。专家非常严谨,他也像我第一天发现时一样,反反复复的做了许多次。我们从四点钟左右,一直做到五点四十分钟左右。最后专家说:“也许是溶解氧的原因。”我马上反驳:“错了,溶解氧影响没这么大。就是把白糖放进水中,体积变化都不会很明显,更何况是溶解氧?”我又说:“我现在非常自信了,因为我已预测出您们先前不成功的原因,现在改成高一点的量筒就能做出来了。说明我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如果现在的气温回到11月4日,那效果会更明显。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用开水调成温水试试。”在实验中,我又有了新感悟。我们平时说的是量筒越细,越精确,这是非常有理的。因为,此时体积相差一点点,高度就会相差很大。但是从某个角度说用粗的量筒也会比细的量筒更能说明问题。如右图。量筒中的水面呈凹形,我们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如左图,所以此时水的体积为85毫升。下面就用图来解释一下为何有时用粗的量筒好呢?如上图,左边是管径较细的量筒,而右边是管径比较粗的量筒。根据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液体的真实体积要比读数大,相差黄色部分的体积,即我们的读数其实是偏小的。我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读数=V实际V黄色根据图,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来,细量筒的黄色部分所占的比例要大,而粗量筒的黄色部分所占的比例小的多。为何我要说我的这个感悟呢?因为,我把100毫升的水倒入两个量筒中。一个量筒中的100毫升水,原本是减小一部分的体积,现在倒入两个量筒中了,体积就要减小两部分了。虽然减小得更多了,我们的实验却还是发现总体积增大了。说明我的新发现确实是存在的。三、预测是证明新理论对错的很好方法12月15日,都市快报的记者张一诺采访了我。我当着她的面,用开水和冷水兑成20的温水,再次成功的做出了11月4日时的实验效果。因为当时,2011年11月4日的气温是1926。第一步,调好温水(过冷的水会影响实验效果),模拟11月4号时的气温,调成20左右。拿出两个刻度为100毫升的大量筒,将右边的量筒灌水100毫升。如图一:第二步,将右边量筒中的水倒到左边的量筒中,快到50毫升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入,直到左边量筒的水达50毫升。如图二:这时,对比两个量筒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右边的量筒明明已经倒出50毫升水,可还剩下55毫升水。”如图三:第三步,再将50毫升水倒回到量筒里,还是100毫升水。第四步,为了证明两个量筒误差不大,又把右边量筒中的水全部倒进左边量筒,结果发现还是100毫升。如图四:张记者回去后也采访了浙师大的专家,下面引用张一诺记者在都市快报中的一段话,如下:专家也做了这个实验,一开始实验没成功,换成大量筒之后,这个神奇的现象又出现了。 他说,“以前还真没什么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很佩服张老师的探索心,不过我的分析理由和张老师不太一样,我觉得这和水表面的分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水表面接触空气后,一部分空气会融入到水中,导致水的表观高度变高,而接触面小了,融入的空气少了,表观高度就会变低,分装成两个试管,接触空气的面积就大了,表观高度就会高一些,压强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我有四个疑问,觉得专家的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则,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一般情况下,水放那么久了早就饱和了。 二则,假设真的是气体溶入其中造成的,气体溶解在水中对体积的影响不会这么大。就是把白糖放到盛满水的杯子中,水也不会溢出。三则,假设专家的说法是对的,那他们第一次用低一点的量筒也能做出来。但是在金华日报吴俊斐记者采访他后,他们模拟了我的实验却不能成功。在吴记者联系我后,我分析了几个原因,在上文中有描述。根据我的预测,让他们改成高一点的量筒就成功了。四则,在吴记者的引荐下,我在12月9日和专家见面了。当时的气温是19。在此对吴记者表示非常的感谢!一开始他们带来了两个比较低的量筒,在我的要求下,他们换下低量筒,重新找了两个高一点的量筒。我当着他们的面做了100毫升加100毫升小于200毫升的实验,结果很满意。但是200毫升的水深还没有我首次做实验的时候高。这说明了什么?我是做50毫升加50毫升小于100毫升的,水却比他们200毫升的要深。那就是他们现在用的量筒要比我做的量筒粗,根据专家说的和接触面积有关,那应该做“100+100200”的实验现象明显一点。可实际上却还不如我第一次实验来的明显。根据控制变量法,可以排除面积这个因素了,而得出和深度有关,也就是和压强有关。除了以上四个疑问,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新理论的对错。要检测一个新理论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预测。预测可以去伪存真。比如: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正因为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未发现的元素,所以它是正确的。同理,一开始金华日报吴俊斐记者先来了解我的实验。她很慎重,所以将我写的文章给专家看。专家看过我的文章后根据我的描述进行了实验,可是却无法做出效果。吴记者把这个情况反馈给我,我仔细分析,并预测了三个原因: 1. 我们学校的仪器不精确,这我在一早就怀疑了。所以我做了许多实验并换用精确度更高的小量筒,以及寻求高校专家的验证。所以就想出了本文中的第四步,证明两个量筒误差不大。 2. 做实验时还和水的深度有关,也许他们做的时候水不够深。这一点其实在我的首篇文章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育儿观察与记录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中的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河南乐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 母猪饲养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职业生涯与考试的关系探索试题及答案
-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0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卤素ClBrI含解析新人教版
- 综合性药剂考试考题试题及答案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3.2旋转现象教案2冀教版
- 2025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角度问题及其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5
- 文化产业管理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四课书面作业设计样例(第3-4周)
- GB∕T 17626.5-201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培训结业考核试题附答案
- 基于SolidWorks球阀参数化设计
- 首件检验记录表(标准样版)
- 重庆森林工程林业项目营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 《江南园林分析》ppt课件
-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检查表
- 施工日志填写范本
- 土及部分岩石力学参数经验值
- 如何做好银行业IT审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