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和正火 2.doc_第1页
退火和正火 2.doc_第2页
退火和正火 2.doc_第3页
退火和正火 2.doc_第4页
退火和正火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第九章 退火和正火第一节 退火1第二节 常用退火工艺方法1第三节 正火5第四节 退火、正火的缺陷6第九章 退火和正火退火和正火是钢件热处理的基本工序,当主要用于零件的铸、锻、焊工件的毛坯或半成品,消除冶金及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并为以后的机械加工及热处理准备良好的组织状态,因此把退火和正火称为预先热处理。所得到的均为珠光体型组织,即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正火与退火比较,正火由于冷却速度较快,所获得的珠光体量较多(伪共析),片层较细,强度、韧性较高,比退火状态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且工艺过程简单,因此有时也作为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工件的最终热处理。钢的退火与正火工艺需遵循奥氏体形成和珠光体转变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退火 一、定义: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二、目的:1、消除偏析,均匀化学成分;2、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3、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4、消除或减少内应力,消除加工硬化,以便进一步冷变形加工;5、改善高碳钢中碳化物形态和分布,为零件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三、分类:1、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上,这类退火也称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这类退火也称低温退火,包括软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等。这两类退火与状态图的关系如图9-1。按冷却方式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第二节 常用退火工艺方法 一、扩散退火 1、定义: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锻坯或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显微组织的不均匀性(枝晶偏析,是轧材中带状组织的产生原因),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的目的的退火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如图9-2。 2、特点:温度高,需加热到或以上150300(具体加热温度视钢种及偏析程度而定),温度过高影响加热炉寿命,并使钢件烧损过多,碳钢一般是11001200,合金钢一般为12001300;保温时间长(10h以上,不超过15h,否则氧化损失严重);生产周期长,能耗大,成本高;工件易过热和烧损;扩散退火后的晶粒非常粗大,往往随后还需要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来细化晶粒。对铸锭来说,尚需压力加工,而压力加工可以细碎晶粒,不必在扩散退火后再补充一次完全退火。3、应用:多用于优质合金钢(扩散退火对硫、磷含量低而偏析程度又小的优质钢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及偏析现象严重的合金。不轻易采用,很少专门进行扩散退火。钢厂一般是在锻轧前加热时适当延长保温时间,达到扩散退火的目的。4、注意:为了改善及消除有害的偏析,单纯利用热处理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如区域偏析只能依靠合金化,控制与改善浇注工艺及进行必要的压力加工等措施加以解决。均匀化退火的任务在于消除枝晶成分偏析,改善某些可以溶入固溶体夹杂物(如硫化物)的状态,从而使钢的组织与性能趋于均一。二、脱氢退火(去氢退火)为了防止钢从热形变加工的高温冷却下来时,由于溶解在钢中的氢析出而导致内部开裂(白点),趁热加工结束的高温直接进行的退火。氢(高温下固溶于钢中)存在的形式:原子氢:溶解于固溶体中,是造成钢中出现白点缺陷的主要危险。用退火可以使固溶氢脱溶,钢中加入与氢易形成化合物的钛、锆、钒、铌、镧、铈等元素亦可使固溶氢减少。分子氢:存在于亚晶界、位错、晶粒边界及宏观区域中,不易自钢中扩散析出,也不会造成白点。这类分子状态的氢只能在以后的锻、轧等压力加工过程中消除。碳钢一般不会产生白点,而合金钢在锻轧后的冷却过程中则容易产生白点。对尺寸较小的锻轧件,只要在锻轧后放入缓冷坑中缓冷即可防止白点形成,而尺寸较大的锻轧件则须进行去氢退火。图9-3指出,氢在铁中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降低,同时在同样温度下氢在体心立方点阵中()溶解度小,而在面心立方点阵的中溶解度高。图9-4可以看出氢在铁中的扩散系数除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外,也与点阵类型有关。也可看出氢在中扩散系数比在中大得多。为了使钢中的固溶氢脱溶,应当选择在使氢的溶解度达到最小的组织状态,同时又应使氢在钢中的扩散速度尽可能高的温度,所以一般可在奥氏体等温分解的过程中长期保温来完成。对大型锻件,为锻后尽快消除白点,应冷却到珠光体转变速度最高的那个温度范围(C曲线上的鼻尖温度区),以尽快获得铁素体与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同时,在此温度长时间保温或再加热到低于A1的较高温度下保温,进行脱氢处理。对于高合金钢,也可在锻后首先进行一次完全退火,以改善组织,细化晶粒,使氢的分布更加均匀,并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白点的消除。因为氢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小而扩散速度又大,所以铁素体是最有利的排氢组织。因此,可根据钢件材料的C曲线制订去氢退火工艺。例如图9-5所示的某一中合金钢件的去氢退火工艺。由于珠光体和贝氏体都是含铁素体的两相组织,都有利于排氢,但在贝氏体区转变的孕育期短,过冷奥氏体能很快转变为贝氏体,而迅速排出一部分氢,然后再升高温度,提高氢的扩散能力而加快排氢速度。 脱氢退火实质也是扩散退火的一种。但扩散退火经常用来特指均匀化退火。由于脱氢退火的保温温度在C曲线的鼻尖处,低于,属于低温退火一类。 三、完全退火 定义: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以上2030,使之完全奥氏体化,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冷加工和后续热处理做准备。适用钢种成分:含碳0.300.6%的亚共析成分的中碳钢和合金钢。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等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以上,会有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使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适用的加工状态:主要用于铸、锻件、热轧型材及一些焊接构件。 四、不完全退火 将钢件加热至或之间,使之不完全奥氏体化,经保温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由于加热温度是在两相区,故只发生部分再结晶。加热温度比完全退火低,可节省时间和减少能耗。如果亚共析钢的锻轧温度适当,未引起晶粒粗化,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使珠光体重结晶,但基本上不改变先共析体原来的形态及分布,目的在于降低内应力、硬度。由于不完全退火所采取的温度较完全退火低,过程时间也较短,因而是比完全退火要经济。如果不需要通过完全重结晶去改变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分布及晶粒度(如魏氏组织等),则总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过共析钢的不完全退火,实质上是球化退火的一种。 五、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所需时间很长,特别是对于某些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往往需要几十个小时,这了缩短退火时间,可采用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高于或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进行珠光体等温转变的退火工艺。等温退火与完全退火或不完全退火目的相同,加工工艺也一样,只是在冷却过程中于稍下的温度有一段等温停留。图9-6是高速钢的完全退火与等温退火的比较,可见等温退火所需时间比完全退火缩短很多,退火周期从近20h缩短为几个小时。 以下等温温度,根据要求的组织和性能而定。等温温度越高,越靠近,则所得到的珠光体组织越粗大,钢的硬度就越低。六、球化退火1、定义: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或获得球状或粒状珠光体的退火工艺。2、目的:a、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球化退火可以使高碳工具钢的硬度软化,如T10钢经球化退火后硬度可由热轧后的HB255321下降到HB197,从而切削加工性提高。b、改善淬火工艺性能。球化体与相应的珠光体比较,强度和硬度较低,塑性较好,淬火时不易过热,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具有良好的淬火工艺性能。为淬火做好工艺准备。c、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做好组织准备。球化体淬火后所获得的细小马氏体上弥散分布着粒状碳化物的组织,具有较高的耐磨性、接触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3、适用对象:主要适用于含碳大于0.6%高碳(教材0.5%)的各种高碳工模具钢、轴承钢等。为改善冷变形工艺性,有时也用于低中碳钢。近年来,球化退火应用于亚共析钢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工艺控制恰当,同样可使渗碳体球化,从而有利于冷成形加工。低碳钢球化退火后硬度过低,切削时粘刀,但由于碳化物球化,大大改善冷变形的加工性能。4、工艺:常用的球化退火工艺有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如图9-7。其加热温度相同,均为以上2030,所不同的是,普通球化退火加热充分保温使二次渗碳体球化后,随炉缓慢冷却,冷至600左右出炉空冷;而等温球化退火加热保温后快冷至在以下20左右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化,再冷至600左右出炉空冷。若过共析钢原始组织中有较严重的网状渗碳体,在球化退火之前应进行一次消除粗大的网状渗碳体正火。5、球化机理片状渗碳体的表面积大于同样体积的粒状渗碳体,因此从能量考虑,渗碳体的球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另外,根据胶态平衡理论,第二相质点的溶解度与质点的曲率半径有关,曲率半径越小,其溶解度越高,片状渗碳体的尖角处的溶解度高于平面处的溶解度。这就使与尖角处接壤的铁素体中碳浓度大于与平面接壤处的碳浓度,即在渗碳体周围的铁素体内形成了碳的浓度梯度,引起了碳的扩散。扩散的结果破坏了界面上碳浓度的平衡。为了恢复平衡,渗碳体尖角处将进一步溶解,渗碳体平面将向外长大,如此不断进行,最后形成了各处曲率半径相近的粒状渗碳体。片状渗碳体的断裂还与渗碳体片内的晶体缺陷如亚晶界、位错等有关。图9-8表明由于渗碳体片内存在亚晶界而引起渗碳体的断裂。亚晶界的存在将在渗碳体内产生界面张力,从而使片状渗碳体在亚晶界处出现沟槽,沟槽两侧将成为曲面。与平面相比曲面具有较小的曲率半径,因此溶解度较高,曲面处的渗碳体将溶解,而使曲率半径增大,破坏了界面张力的平衡。为恢复平衡,沟槽将进一步加深。如此不断进行,直至渗碳体片溶穿,断为两截,然后再通过尖角溶解而球化。同理,这种片状渗碳体断裂现象,在渗碳体中的位错密度高的区域也会发生。图9-10所示在以下片状渗碳体的球化是通过渗碳体片的破裂、断开而逐渐成为球状的。 七、再结晶退火 1、定义:金属经过冷变形后,再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2、目的:是消除冷作硬化,提高塑性,改善切削性能及压延成型性能。 3、加热温度:再结晶温度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再结晶所对应的温度,通常规定在一小时内,再结晶完成95%所对应的温度即为再结晶温度,或称一小时再结晶温度。再结晶退火的加热温度通常比理论再结晶温度高100150,一般钢材650700,铜合金为600700,铝合金为350400。再结晶温度随形变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后趋于一个稳定极限值。此极限值称为再结晶温度限,对工业纯金属讲,此温度限与它的熔点之间存在下列经验关系 4、应用:此工艺用于需要进一步冷变形钢件的中间退火,或冷变形钢件的最终热处理。 八、去应力退火 定义:为了消除冷加工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退火。 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尺寸稳定性,防止工件的变形和开裂。 注意:去应力退火一般在稍高于再结晶温度下进行,如钢铁材料一般在550650。对热模具钢及高速钢则提高到650750。钢的去应力退火加热温度范围较宽,根据材料成分、加工方法、内应力大小及分布的不同而定,但不能超过点。例如,低碳结构钢锻后,如果硬度不高,适于切削加工,可不进行正火,而在500左右进行去应力退火;中碳结构钢为避免调质时发生淬火变形,需在切削加工或最后热处理前进行500650的去应力退火;对切削加工量大,形状复杂而要求又严格的刀具、模具,需要在粗加工及半精加工之间,淬火之前,进行600700、24h的去应力退火;经过热处理的弹簧钢丝在绕制成弹簧后,为了消除应力防止变形,常在250350退火。为了避免在冷却时产生新的应力,去应力退火后的冷却应尽量缓慢。大型工具或机械部件采取的冷却速度甚至要控制为每小时几度。第三节 正火 一、定义:将钢件加热到或以上一定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如图9-1。 二、加热温度:一般为或以上3050,但含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V、Ti、Nb等的钢,如20CrMn Ti,为了加速合金碳化物的溶解和奥氏体均匀化而采用以上120150的高温正火。低碳钢也需高温正火,因为按正常温度正火后,自由铁素体量仍过多,硬度过低,切削性能仍较差,为了适当提高硬度,需要提高加热温度,可比高100,以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而且应该增大冷却速度,以获得较细的珠光体和分散度较大的铁素体。 三、与退火的比较:正火和退火所得的都是珠光体型组织,但正火的珠光体是较大的冷却速度下得到的,因而先共析产物(铁素体、渗碳体)来不及充分析出,即先共析相数量较退火的少,伪共析珠光体数量较多;珠光体片间距较小;对过共析钢还可抑制先共析网状渗碳体的析出;因而正火后的强度与韧性较高。 四、用途:1、钢材及铸、锻件用正火细化晶粒,消除魏氏组织或带状组织,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2、低碳钢和某些低碳低合金钢结构钢的预先热处理,即用正火提高硬度,改善切削性能;3、某些作为普通结构零件的中碳钢的最终热处理,即有正火代替调质调质处理,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4、高碳钢用正火消除组织中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和后一步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注意:某些高合金钢在空气中冷却时可以实现空冷淬火,即过冷奥氏体在空冷时发生了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 这时尽管是空冷,也不属于正火的工艺范畴。 小结:为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低碳钢用正火;中碳钢最好采用退火,但也可用正火;高碳钢用球化退火,且过共析钢在球化退火前采用正火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第四节 退火、正火的缺陷 退火或正火时由于工艺参数或控制不当,会出现一些与预期目的相反的组织,造成缺陷。常见的缺陷有过烧、黑脆、粗大魏氏组织等。 一、过烧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晶界氧化,甚至晶界局部熔化,造成工件报废。 二、退火石墨碳及黑脆 定义:碳素工具钢或低合金工具钢在退火后,在钢中出现石墨碳,并在周围形成大块低碳的铁素体。此时硬度虽然很低,但脆性很大,严重时断口呈灰黑色,称为黑脆。如图9-9。出现退火石墨碳工件只有报废。 危害:由于石墨对基体的分割作用,降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