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11级资源勘查工程.doc_第1页
桂工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11级资源勘查工程.doc_第2页
桂工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11级资源勘查工程.doc_第3页
桂工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11级资源勘查工程.doc_第4页
桂工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11级资源勘查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勘查工程2011级1班 宋炎 34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第一章 前言一、 目的,任务1) 实习目的: 2012年5月2日2012年5月20日,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基础地质认识实习。分别在桂林实习区域的七个地点及北海涠洲岛、银滩和冠头岭进行。本次实习是在完成了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后进行的一次地质类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旨在通过本次实习,使我们掌握、巩固以及丰富课堂的理论知识,认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认识地层层序和划分标志,学会岩石的野外观察和鉴定和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等基本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主要学习(1)地质罗盘的使用;(2)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记录内容;(3)实习区及区域地质概况;(4)河流、海洋地质作用特征及其现象;(5)岩浆岩的野外观察、鉴定和描述;(6)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7)地层的接触关系;(8)褶皱、断层、节理和劈理等构造的特征及识别方法。2) 时间、地点(路线)、任务:时间地点(路线)任务2012年5月2日反虹管(桂林理工大学潘家反虹管返回)1: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2:观察河流的侧蚀作用、冲积物特征及河漫滩地貌;3:观察漓江一级阶地剖面冲击物的二元结构;2012年5月3日杨堤(桂林理工大学杨堤道班返回)1:观察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性特征;2:观察杨堤背斜构造;3:观察杨堤中上泥盆统剖面;4:观察白沙寿崴断层。2012年5月4日大圩(桂林理工大学大圩袁家村返回)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劈理观察2:观察袁家村褶皱;3: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与大塘组(C1d)岩性特征及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的化石。2012年5月6日白竹境(桂林理大学奇峰镇白竹境水库返回)1:观察奇峰镇大阜区域性断层;2:观察白竹镜水库的化石。2012年5月7日资源牛塘界(桂林理工大学灵川资源牛塘界返回)1:观察苗儿山岩体岩性及构造特征;2:观察苗儿山花岗岩风化壳剖面;3:观察围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2012年5月5日雷劈山(桂林理工大学气象局雷劈山唐家湾市委党校返回)1:认识岩溶山区的崩塌地貌;2:认识大型褶皱。3) 完成情况路线9定点26图例17照片4二、 地理概况1) 桂林市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桂林市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平均海拔 150 m。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市内交通便利,实习期间所到地点坐车均可直接到达,观察点也基本在路边。 气候条件: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短夏长,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mm。平均蒸发量149019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m/s。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h。平均气压为9949hPa。 土壤状况: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水文资源: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清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kw,可开发量为107万kw,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动植物资源:(1)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种,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2)植物资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土特产品:桂林有很多名产:沙田柚果大形美,肉质清香,驰名中外;夏橙品质优良,色鲜味美,且成熟早,很畅销;罗汉果乃“医疗保健之良药,清凉饮料之佳品”,被誉为“东方神果”;白果产量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质量居全国之首;月柿色泽金黄,肉甜味香,畅销澳、港和东南亚地区;荔浦芋个大味香,享誉京城;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被誉为“桂林三宝”;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鲜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马肉米粉最受称赞;此外还有马蹄、荷花鱼、腐竹等名优土特产。 矿产资源: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旅游资源:桂林旅游资源丰富,起特点和优势明显,表现在:(1)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岩溶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2)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有各具特色的漓江、芦笛岩、尧山等桂林市景区和以花坪、秦堤、灵渠、猫儿山青狮潭水库为主的外环景区。漓江景区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安灵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4)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路线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放。(5)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加可游性。2) 部分实习区域地理概况:1. 灵川县大圩镇。灵川县大圩镇辖1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29万人,行政区域面积193.7平方公里。2000年被评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自治区204个重点建设镇之一,2003年5月被列入建设部、科技部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项目,2005年9月和11月分别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农村改革典型镇荣誉称号。2. 资源县。地形、地貌:该县位于越城岭山脉腹地,东径1101511055,北纬25462621之间。东北与全州县相连,南西与兴安县毗邻,西南与龙胜县接壤。县城距桂林市107km。境内高山环抱,山峦起仗,沟谷纵横,是一个山区面积大、平均耕地面积较小的县。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但光能不足,光、热、水时空分布不均匀,自然配合不协调。由于地势偏高,地形复杂,具有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土壤条件。资源县土壤主要是由岩浆岩系的花岗岩变质的岩类、沉积岩系的砂岩、页岩等发育成的红壤、黄壤、黄棕壤土类,土层厚度中等,质地疏松、肥沃、透水性好,理化性质较好,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水系和植被:资源县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境内山山有水,岭岭有泉,河溪遍布,水源丰富。众多的支流汇于两大河流资江和浔江。资源县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8.44%。 地方特产:资源县地方特产以药材最为出名,盛产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县共有药材种类150多种。国家收购数量较多的品种有前胡、白艿、桔梗、勾藤、金银花、田七、黄连、黄柏、杜仲、厚朴等。其中野生桔梗,勾腾,前胡年产量150余吨;人工种植的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近10万亩,每年收购量达100余吨,质优价廉。另浔江鱼、娃娃鱼与石蛙也是该县负有盛名的土特产。3.北海市及涠洲岛地理概况:北海市区。北海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129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km,东距湛江198km,东南距海口市147km。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有涠洲、斜阳二个海岛,涠洲距市区大约20.2海里。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土地:耕地总面积78643公顷,农民人均1.16亩,其中水田519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6%,旱地26732公顷。地貌: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北、西北为丘陵,南部沿海为台地和平原。市区海滨平原土地占总面积70%以上,土质由砂质粘土、砂砾构成,地层结构稳定,承压力强。海洋滩涂约占市区土地总面积20%左右,这种土地耐力较低。市区最高点120米(冠头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温度37.1,极端最低温度2。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10级以上每10年6次。矿产资源:石英砂矿、石膏矿、陶土、钛铁矿等海洋资源:海岸线东起与广东廉江县交界的英罗湾,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港,全长500公里(其中海岸线31.9公里),海滩涂73万亩。港口资源:北海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历史上是云贵、川、桂、湘、鄂等省与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旅游资源:北海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主要有:滨海类、风光类、人文类、古迹类四大旅游资源。:涠洲岛。涠洲岛南北方向的长度为6.5km,东西方向宽6km,总面积24.74 平方千米,岛的最高海拔79m。涠洲岛上居住着20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口,其中75以上是客家人。涠洲岛上面单独设立涠洲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岛上有名的建筑有三婆庙、圣母庙和天主堂等。该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面,新码头距北海国际客运码头26海里,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岛上风光秀美,尤以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火山熔岩及绚丽多姿的活珊瑚为最,素有南海“蓬莱岛”之称。涠洲岛与火山喷发堆积和珊瑚沉积融为一体,使岛南部的高峻险奇与北部的开阔平缓形成鲜明对比,其沿海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尤其南部的海蚀火山港湾更具特色。涠洲岛在1994年被辟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在也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涠洲岛地势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湾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圆椅形,东、北、西三面环山。码头背靠高10-30m的悬崖峭壁,崖顶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位于涠洲岛西南端,是涠洲最富特色的游览区,其火山口景观、海蚀景观,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涠洲岛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排名第二。 2010年1月13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公告,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鳄鱼山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组审核评定,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附:桂林市实习区域交通位置图(图1-1)、北海市实习区域交通位置图(图1-2)及涠洲岛交通位置图(图1-3)。 牛塘界 反虹管 唐家湾 雷劈山 白竹境 大圩 杨堤 图1-1 桂林市实习区域交通位置图 红叶宾馆冠头岭 银滩、红树林图1-2 北海市实习区域交通位置图 图1-3 涠洲岛交通位置图第二章 地层 桂林区内地层出露较全,由中元古界四堡群第四纪均有分布,其中以上古生界为主,次为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此次桂林实习区域内,上古生界地层主要观察中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下古生界地层于资源牛塘界实习路线且可见震旦系;北海实习区域内,新生界地层可观察到涠洲岛第四系更新统,上古生界地层于冠头岭处可见中泥盆统信都组。其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D-001 D-017为各观察点点位代号):一、 震旦系(Z):紫红色,中厚层状浅变质砂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龙胜资源一带,实习中于资源牛塘界钨矿大门口20m处点位(D-015)可见苗儿山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2-1 )。震旦系(Z)浅变质砂岩作为围岩与花岗岩岩体侵入接触,于接触面附近见烘烤边。图 2-1 苗儿山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侵入接触关系剖面图二、 中泥盆统(D2):区内广泛分布,兴安灵川阳朔一带均有出露。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2x),上部称东岗岭组(D2d)。 1) 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区内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500 m。实习中,于杨堤合作村道班前小山包点位(D-004)与北海冠头岭寺庙边点位(D-019)可观察,为灰白色,风化后呈土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节理皆较发育,杨堤山包露出地层产状:23220(图2-2)(附观察点照片Z1)。2)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区内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 m 。实习中,分别见有其上段与下段岩层,以下分别简述:1.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下段(D2d1):于杨堤(D-005)可观察。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黑色,表面具刀砍纹(俗称太婆脸),中粗粒结构(砂糖状结构),厚-巨厚层状白云岩,岩层中可见有少量层孔虫化石,地层产状:25535(图2-2)(附观察点照片Z2)。2.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段(D2d2):于杨堤(D-006)可观察。灰白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杂有少量硅质岩,岩层面含碳质,触之易污手,地层产状:24318(图2-2)(附观察点照片Z3)。 另外,于白竹境路线水坝南高速公路点位(D-013)处观察到的奇峰镇大埠断层,其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状灰岩、白云岩,节理较发育,岩层较厚较破碎,形成断裂构造带,产生破碎岩、构造角砾岩,棱角较明显。三、 上泥盆统(D3):区内分布较广,兴安灵川阳朔一带均有出露。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3g)及上部融县组(D3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200 m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400 m ;深水型 (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3l)及上部五指山组(D3w);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400 m 。实习观察中,可见以下两组地层,现分别简述:1)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于杨堤(D-007)可观察。灰黑深黑色薄层状硅质岩与硅质页岩互层,受区域构造地质作用影响,岩石较破碎,硅质岩硬而脆,碎块棱角分明,地层代表性产状:24310(图2-2)(附观察点照片Z4)。2) 上泥盆统三里组(D3s):于杨堤(D-008)可观察。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扁豆灰岩,地层产状:25712。扁豆与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 0.52 14 cm ;条纹具水平层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 0.2 0.5 cm ,主要为泥质、铁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稍凹,条纹较凸(图2-2)(附观察点照片Z5)。四、 下石炭统(C1):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1y)及上部大塘组(C1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 m ;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 m 。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 m ,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实习观察中,可见上述两组地层,现分别简述:1) 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桂林实习区域内广泛分布,由于记录较多,现分点位描述:1. 反虹管刘家村南岸渡口点位(D-001):灰白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层面光滑,节理发育,可见发育有两组方解石脉。(附观察点照片Z6)2. 大圩镇大圩镇袁家村与潮田公路交汇处点位(D-010):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碳质、泥质灰岩及灰白色薄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互层,可见劈理及挠曲构造。(附观察点照片Z7)3.钓鱼山上点位(D-012):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黑色,表面具刀砍纹,厚层块状白云岩,此处与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连续沉积,整合接触,产状为17049。2)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该组岩层在桂林实习期间可观察两处,分别为白竹境(D-013)与大圩钓鱼山上点位(D-012)。为灰白灰黑,薄中层状灰岩,含较多生物化石,主要有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及一些腕足类(图2-3),钓鱼山出露地层产状:15739。五、 第四系(Q):桂林区内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此次实习仅于北海涠洲岛上着重观察第四系更新统,其为土黄色褐黄色灰黑色,多为薄中层状火山碎屑岩,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橄榄玄武岩、凝灰岩等组成,多为水平层理 ,局部有交错、斜、爬升层理(附观察图片Z8)。图 2-2 杨堤中上泥盆统信手剖面图图2-3 下石炭统岩关组与大塘组整合接触关系剖面图第三章 构造从区域构造分区上看,实习区主要属于华南准地台上的桂中-桂东台陷带内的桂东北凹陷区之桂林弧形断褶带。该带位于兴安、桂林、阳朔一代,呈一向西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构造带。弧形构造带由泥盆系、石炭系盖层组成,局部出露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弧形构造带中次级线状背、向斜相间排列,轴面直立或歪斜,多呈拱状,部分为尖棱状或箱状。岩层倾角20-50。与褶皱伴生的纵向逆断层较发育,断面多向西倾,倾角30-50。实习区地史上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各次运动其上下两构造层间存在角度不整合,褶皱构造以及断裂构造在区内较发育.分述如下:一、 褶皱构造在兴安-桂林-阳朔复式向斜范围之中,核部见到的部分最新的古生代地层为下石炭统,产状较缓,该复式向斜由多个轴向近南北或近北东的次一级背斜,西为八十里大南山复式背斜,北为猫儿山复式背斜,桂林地区附近可见一系列的小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往往见两翼为单面山,核部为较平缓的岩石,或被剥蚀为洼地,还可见背斜,向斜构造连续相连的地质构造景观,这些褶皱的形成时期大致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寒武系,奥陶系中的紧密褶皱,属加里东期形成,其二是泥盆系,石碳系中,属印支期形成的兴安-桂林-阳朔复式向斜。此次实习主要见有三处褶皱构造(桂林2处、北海1处),现按点位顺序简述如下:1) 杨堤背斜构造杨堤合作村道班前小山包点位(D-004)。该点见有杨堤背斜: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砂岩;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灰岩,西翼产状23220,东翼产状9825,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南端向南倾伏,北端向北倾伏,褶皱长短轴之比约为6:1。综上所述,其为直立倾伏短轴背斜(图3-1)图3-1 杨堤背斜剖面图2) 袁家村褶皱构造组合大圩镇袁家村村公所旁小路边200m点位(D-011)。该点出露袁家村褶皱剖面:自东向西约80m范围内相间出现两个向斜及两个背斜。其中以袁家村背斜最为典型,该背斜核部及两翼地层均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岩,两翼产状分别为:东翼6764,西翼22766。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图3-2)。图3-2 袁家村褶皱构造组合剖面图3)唐家湾大型褶皱构造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点位(D-017),该店出露一个完整背斜构造,合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负地貌,植被茂盛,成份主要是砂岩,两翼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植被发育,山体陡峭,成份主要为白云岩,背斜轴面直立,枢纽南端向下倾,北端向上倾(图3-3)图3-3唐家湾背斜剖面图冠头岭褶皱构造带北海冠头岭点位(G-020)。该点出露冠头岭褶皱构造带:该带长约800m,由较多个向斜背斜交替发育形成,约有9个背斜。规模上向斜紧闭,背斜完整而宽缓,为隔槽式褶皱构造组合类型。并未定代表向背斜详细描述(图3-3)。另外还有多处点位为发育断层伴生褶皱现象,于第二节断裂构造中详细描述。图3-3 冠头岭褶皱带部分褶皱剖面图二、断裂构造 除寒武系、奥陶系中的加里东期断层外,区内主要的断层多属印支期,且近南北向与岩层走向近一致或小角度斜交的纵断层为主,并发育有规模不大的横断层。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多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实习区出露的主要断层有北北东、北东向断层。北北东向断层有资源断裂;北东向断层有桂林-来宾断裂带、观音阁断裂带。现分断层及节理与劈理分别描述如下:1) 断层此次实习过程中,总共有5处点位(桂林2处、北海3处)出现断层,现按点位顺序简述如下:1. 白沙寿崴断层杨堤公路3.3km处点位(D-009)。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通过处,断层面向西倾,倾角较陡,近于直立,下盘(东盘)为上泥盆统三里组(D3s)薄层状灰岩,上盘(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厚层块状灰岩,断层带宽约30-40m,带内牵引褶皱及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灰岩,呈棱角次棱角状,被红白两色方解石脉胶结,同时角砾有被后期挤压破碎现象,又因该断层为张力形成的断层,为正断层。综上可判断该断层具有先张后压(先正后逆)的多期活动性质。2. 奇峰镇大埠断层白竹境水坝南高速公路边点位(D-013)。该点向北看,可见奇峰镇大埠断层:断层走向近南北向,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状灰岩、白云岩,下盘为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薄中层状灰岩。中间缺失上泥盆统(D3)和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上盘岩层较厚,节理发育,岩层较破碎,形成断裂构造带。该带产生较多破碎岩、构造角砾岩,棱角明显;下盘岩层较薄,由于挤压形成各样牵引褶皱,且多数褶皱不对称,较复杂。下盘近断层面岩层较陡,逐渐远离则岩层逐变缓,可见尖棱褶皱、箱状褶皱等断层伴生构造。断层面产状:24527(图3-4)。图3-4 白竹境水库边奇峰镇大埠断层剖面图 3. 涠洲岛北海油基地燃烧塔250方向约500m海岸边点位(G-015)断层该点可见一约20m高的海蚀崖,崖中发育有一断层构造,上盘呈下降、下盘呈上升趋势,为正断层,并于断层面旁发育有阶梯状断层构造。断层上下盘产状分别为:12632,14618。断层面产状为12632(图3-5)。 4. 涠洲岛上距猪仔岛245方向南湾海岸边山脚下点位(G-017)断层该点可见一断层构造,上盘呈下降、下盘呈上升趋势,为正断层,于断层面附近可见有爬升层理。上盘与下盘岩层皆为水平层理,于断层面左侧下盘处可见有一小型阶梯状断层带,该带上见有一地堑地垒组合,由多个地堑与地垒间隔组合而成,右侧上盘可明显观察到一较大的地垒构造。主断层面产状为:14362(图3-6、图3-7)。 5. 涠洲岛听涛平台点位(G-018)断层该点可见一高约15m的海蚀崖,崖中发育有一断层,东侧上盘向东倾斜,为斜层理,西侧下盘平行层理。断层分界面不明显,无明显分层现象,判断此为同沉积现象,说明该断层发育缓慢,在发育期间同时沉积岩层。于断层面底部附近上盘处可见有爬升层理构造。上盘产状为3533,断层面产状为3533(图3-8、图3-9)。2) 节理与劈理1. 节理。此次实习过程中,于刘家村南岸渡口点位(D-001)、杨堤合作村道班前小山包(D-004)、北海冠头岭寺庙边点位(D-019)等点位可见有节理发育。上述三个点位的节理产状、频度分别为:(D-001)两组。顺层:产状7443频度1条/m。穿层产状:30262频度1条/m。(D-004)测有三组。产状分别为17483、29583、33679,频度分别为1条/m、1条/m、1条/3m 。(D-019)测有五组。产状分别为5581、14290、22077、23570、14854,频度为1条/m1条/3m 不等。此外其他点位由于并未进行测量,省略。 2.劈理。此次实习过程中,仅于一处点位见有劈理构造,为大圩镇袁家村潮田公路点位(D-010)可见层间劈理及挠曲构造(图3-11)。形成劈理构造的成分皆为为较柔软、具挠性的碳质的泥质灰岩。图3-11 袁家村层间劈理及挠曲构造剖面图图3-5 北海油基地海蚀崖断层剖面图图3-7 涠洲岛南湾海岸断层构造及组合特征剖面图图3-8 涠洲岛听涛平台同沉积现象断层图3-9 涠洲岛听涛平台同沉积现象断层剖面图第四章 岩浆岩从区域上看,实习区位于桂东北-桂中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区。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早期的酸性侵入体。加里东期有越城岭岩体、苗儿山、海洋山岩体和新寨岩体,燕山期有南源洞岩体。其中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侵入体。主岩体以基岩产出,属加里东期。中生代伴随南岭地区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侵入于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此次实习仅于资源牛塘界路线可见岩浆岩,为苗儿山花岗岩岩体。苗儿山岩体苗儿山岩体分布于兴安县和资源县的龙塘岭、猫儿山、神仙岩一带,位于越城岭岩体之西,呈岩基产出。岩体主要侵入于丹洲群、震旦系及寒武系砂、页岩中,东边与泥盆系为沉积不整合接触。岩体长轴方向与早古生代地层构造线方向一致或小角度斜交(其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侵位于单洲群、震旦系及寒武系形成的背斜轴部。岩体在实习区内出露面积472km2,呈不规则扁圆形。其接触面特点是:(1)岩体与围岩接触面多倾向围岩,只有个别点倾向岩体,接触面陡,倾角在5076;(2)岩体西北部上茅竹山一带,较低地带出现南北延长的数平方公里之围岩残留顶盖,这说明顶部接触面高低不平;(3)岩体分布内许多山顶为细粒花岗岩,但边缘接触带发育较差,这也说明顶部接触面平缓起伏状,故边缘相岩石发育,而边部接触面陡则不很发育;(4)外变质带一般较窄,多小于500m ,说明岩体与围岩接触面较陡。根据结构、岩性特点,可划分为中心相及边缘相。两者为过渡关系,其过渡带宽窄不一,最窄仅25m,最宽大于200m。资源牛塘界越城岭场340方向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点位(D-014)该点出露苗儿山花岗岩: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角闪石。其中钾长石:灰白色,略带浅肉红色,板柱状,两组解理正交,玻璃光泽,多见卡氏双晶,一般长3-4cm,宽1-2cm,含量约37%;斜长石:灰白色,略带浅灰绿色,短柱状,两组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33%;石英:无色(烟灰色),他形粒状油脂光泽,含量约20%;黑云母:黄褐色,鳞片状集合体,珍珠光泽,含量约8%。结晶程度较好的长石、石英、云母组成斑晶,其他为基质。综上,野外定名为灰白色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资源牛塘界钨矿大门口点位(D-015)该点可见苗儿山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围岩侵入接触关系剖面。侵入面凹凸不平,之上为震旦系(Z)浅变质砂岩,之下为苗儿山花岗岩,受侵入接触关系影响,接触面附近岩体出现冷凝边,表现为组成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变细变硬,围岩出现烘烤适变边。还可见一晚期云英脉自岩体穿插入围岩,产状为19560。围岩岩层产状为12366(图2-1)。第五章 矿产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此次实习过程中,仅于资源牛塘界一带可见钨矿、萤石矿,现对此两处矿产及石灰岩矿、黏土矿、白云岩矿,参照实习指导书,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地质图集说明书等资料,简述如下:一、石灰岩矿石灰岩广泛分布,可作水泥原料和其他工业用原料者,目前已查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处,主要分布于市南西郊。其产地为泰江、田心、鲁山、临桂、大头山罗汉山、绿坊、菱角山等。矿体大部分属上泥盆统融县组。个别为桂林组。矿石呈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微-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局部少许白云石,品位CaO 50%-56%,MgO 0.13%-1.81%;总储量5亿多吨。二、黏土矿黏土矿广为分布,已查明可作陶瓷和砖瓦原料者,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矿点1处,其产地为金鸡岭、田心、东江、临桂县二塘、茶店新村、下窑、青平、潭南和绿坊等。矿体主要属第四系冲积层和溶余堆积层,以黏土和亚黏土为主。含砂、砾少,黏性和可塑性较好。品位SiO2 42.34%-80.23%,Al2O3 9.74%,Fe2O3 1.87%-13.31%,灼减量5.86%-9.04%;共计储量约1亿t。此外,桂林阳朔公路两侧尚有大面积黏土矿分布,找矿前景较大。三、白云岩矿已查明大型矿床1处(二塘四塘白云岩矿)。该矿位于临桂二塘南西3 km处。矿体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白云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长3000-5000 m,宽200-900 m,厚80 m,含MgO 18%-21%;储量大于 5992 万t。 四、钨矿已知钨矿2处,位于资源牛塘界和兴安华江钨矿。牛塘界钨矿矿体赋存于寒武系清溪组中,清溪组自上而下可分为四段,矿体主要产在第二段下部(3-4层白钨矿)和上部(1-6层白钨矿),矿床的顶底板为浅变质的富钙镁的泥质粉砂岩和绢云母板岩。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沿层产出的透镜体,走向或倾向上常有膨缩现象,局部见含白钨矿石英脉交切矿层。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吻合一致,总体倾向200- 250,倾角10- 40。单层矿体平均厚1.34-3.99m。矿石主要为含白钨矿的矽卡岩化角岩,含白钨矿的矽卡岩化大理岩,含白钨矿的泥质粉砂岩和绢云母化板岩等类型。WO3 的含量0.144%-0.766%。属矽卡岩型矿床。五、萤石矿已知萤石矿1处,位于资源牛塘界。矿体赋存于寒武系清溪组F4断裂带中,矿脉平面形态为脉状,呈近东西向展布,矿脉断断续续出露,长度近500m,矿体倾向南西197,倾角60,局部变陡达60左右,矿脉严格受F4控制,矿脉产状基本与F4断裂一致、矿体厚度0.6-1.8m,平均1.20m,矿石含CaF2 46.7%-69.3%,平均58%。矿体顶、底板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轻变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板岩。矿脉体与围岩的界线清楚,近矿围岩中见硅化蚀变现象。属破碎带热液充填型萤石矿。第六章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一、 内动力地质作用1) 岩浆作用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是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猫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实习期间,仅于资源牛塘界一处可见区内苗儿山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围岩侵入接触关系,详情请见第四章。另外,北海涠洲岛是火山岛,为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详情请见涠洲岛简介。2) 变质作用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分变成绢云母,局部尚有变成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为板岩,千枚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石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种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找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南源洞岩体即普遍找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实习期间并未对其作重点观察,于资源牛塘界钨矿大门口点位(D-015)可见震旦系(Z)浅变质砂岩。3) 构造运动(详情请见第三章 构造)二、 外动力地质作用1) 风化作用于资源牛塘界越城岭林场340方向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点位(D-0214)。该点可见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高约20m,从上往下依次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及基岩层。其中,土壤层厚约0.2-0.6m,含腐殖质,植物根系发育;强风化层厚约1-1.5 m,黄褐色,由岩石碎块组成;半风化层厚约1.5 m,岩石节理发育,较破碎,;基岩层:厚约15米,灰白色,花岗岩(图6-1)图6-1 牛塘界花岗岩风化壳剖面2) 剥蚀作用1. 河流的侧蚀作用:反虹管洲尾村北岸河漫滩上点位(D-002)。此处向南岸望去,南岸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岩构成基座,漓江于此处由由北向南流转为由东向西流,对南岸侧蚀作用明显,表现为下水部岩石表层蚀空。此处向西望,由于河流分流,形成心滩。北岸由于河流的搬运及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砾石磨圆度和分选性好,与河流侵蚀作用有关(图6-2)。图6-2 刘家村渡口河流阶地剖面图2. 湖泊的侵蚀作用:白竹境水库南岸。此处可见近湖岩石受湖泊侵蚀作用明显,表现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层表面较圆滑。3. 海蚀作用:此次北海实习中,尤其是在涠洲岛上实习期间,观察了众多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波切台、海蚀凹槽、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桥等,为海洋的主要为海浪动力剥蚀作用形成,现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涠洲岛上猪仔岛265方向南湾海岸边山脚下点位(D-016)进行描述: 该点可见一高约15 m的海蚀崖,崖下部可见数个海蚀凹槽及海蚀洞,海蚀洞最深约5 m,洞口最宽约3 m,沿海岸可见一由崖向海延伸约30 m的波切台。由于海浪的不定向冲蚀,造成少部岩层出现一些非平行层理。且因为地壳的间歇式抬升及沉积间断,某些沉积地层由于海蚀作用出现波浪形层理(图6-3)。另外,还有海岸常见的以听涛平台、银滩为典型的波浪对海岸的冲刷作用,海岸边由于海风较大,海风对沿岸岩石的剥蚀作用也较为明显。图6-3 涠洲岛南湾海湾局部海蚀地貌剖面图3) 搬运及沉积作用1. 河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反虹管洲尾村北岸泄洪渠口点位(D-003)。该点可见河漫滩二元结构剖面:高约3 m,上部约1 m为河漫滩相,由粉砂、黏土、植物茎系等物质组成;下部约2 m,由一些1-2 cm*2-3cm砾径的砾石组成,自上往下密度增大,为河床相。底部砾石由于河流的搬运作用,皆向河岸倾斜,形成叠瓦状构造(图6-4)。 反虹管洲尾村北岸河漫滩上点位(D-002)。该点可见由岸向河延伸过20 m的河漫滩,由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大的直径约20 cm,小的直径约23 cm,多为砾径810 cm。有砂岩、粉砂岩、花岗岩、石灰岩等,砂岩及粉砂岩较多。这些砾石皆为河流从上游搬运而来,由于漓江于此处从由北向南流转为由东向西流,所以砾石皆于北岸内弯口沉积。由于河流的搬运作用,砾石的分选性好,由上往下表现为砾石由细到粗,深部砾石皆向河岸倾斜,形成叠瓦状构造(图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