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5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_第1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_第2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_第3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_第4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1 (参考教案 ) 2014 年 8 月 26 日 2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 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 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 3 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 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 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 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 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 4 行简单的计算 。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 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 课时 物质的量 2 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1 课时 【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 50%。 5 【教学设计】 【 课题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 2、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 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 3、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 新课标 】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 教学重点 】 物质 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 教学难点 】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投影仪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物质的 分类及转化 【 教学过程 】 【 引言 】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 100 多万种。 【 过渡 】 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 6 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 一类一类去研究 【 板书 】 一、物质的分类 【 提问 】 p3(交流与讨论) 【 板书 】 物质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 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 提问 】 课本 p3(问题解决 ) 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 【 板书 】 二 .物质的转化 【 过渡 】 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单质 ,酸 ,碱 ,盐 ,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 【 板书 】 【 例 】 根据这张关系表 ,我们来看 P5 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 ,写出化学反应 【 提问 】 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 类型分类 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 过渡 】 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 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 7 【 板书 】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 过渡 】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 2 中进一步的介绍 【 化学史话 】 【 思考 】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液态 氧 ,汽水 ,洁净的空气 ,纯净的盐酸 ,冰水混合物 ,干冰 ,铁矿石 ,金刚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 ,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 小结 】 【 作业 】 信息博览 1.反应规律 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 ( 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 律 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 +水 ( 1)加热;( 2) K、 Ca、 Na、 Mg、 Al 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碳 +金属氧化物金属 +CO2 ( 1)高温加热;( 2) K、 Ca、 Na、 Mg、 Al 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 +酸盐 +氢气 ( 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 金属 +盐新盐 +新金属 ( 1)盐可溶;(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 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 2)复分解 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8 规 律 反应条件 酸 +碱盐 +水 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 酸 +盐另一种盐 +另一种酸 ( 1)盐中不溶于酸的 BaSO4、 AgCl 等除外;(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 ( 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 +盐另两种新盐 ( 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 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2.两类反应的条件: ( 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 (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问题解决 : 问题 1 经分析 ,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 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 O2和 O3 等。 答案: D 问题 2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 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 H2SO4、 Ba(OH)2、 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 MgO 问题 3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 1)硫在氧气里燃烧 (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学生自由讨论: 对上述 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A. 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 1)、( 2)、( 3)、( 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B. 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 1)、( 2)为一 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 3)、( 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C.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 ( 1)、( 2)、( 3)、( 4)、( 5) 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实践巩固 : 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分析:冰和水仅是聚集状态不同,分子组成均为 H2O,冰水混合物应为纯净物;爆鸣 气是指 9 点燃时易发生爆炸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其他气体;纯净的空气本身就是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 A 2填表 名称 生石灰 硫 酸 硫酸铜 氖 气 氯化铁 碳酸氢铵 氢氧化钠 化学式 类别 3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 1) NaCl、 KCl、 NaClO、 BaCl2 ( 2) HClO3、 KClO3、 Cl2、 NaClO3 ( 3) H3PO4、 H4SiO4、 HCl、 H2SO4 ( 4)浊液、溶液、胶体、水 ( 5)空气、 N2、 HCl、 CuSO4.5H2O ( 6)铜、金、汞、钠 解析:仔细分析每组中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上的特点,找出其相似性,即可找出那一种不同的物质。 ( 1)只有 NaClO 不是氯化物,即不是盐酸盐,它是 HClO 的钠盐、其中氯的化合价也不同于其他三种; ( 2) 只有 Cl2中 Cl 的化合价为 0,其他均为 +5 价; ( 3)只有 HCl 为无氧酸;其余合理的分类也算是正确的如 H4SiO4是难溶于水的 。 *( 4)浊液、溶液、胶体为分散系,是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 ( 5)只有空气为混合物,其他为纯净物; ( 6)只有钠属于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 H 的前面,其他的为不活泼金属,排在 H 的后面。也可以根据金属在通常情况下状态不同分类,汞通常情况下是液态金属。 4 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CO2+H2O=H2CO3化合反应 D.NaCl+AgNO3=AgCl +NaNO3复分解反应 解析:紧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可作出选择。但 C 选项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选项,因为它貌似一个置换反应。 10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物质的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 2、 了解 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之间的关系 。 3、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 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新课标 】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 教学重点 】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 教学难点 】 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投影仪 【 课时安排 】 2 课时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 引言 】 前面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分类和相互转化,在研究物质的转化 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原子、分子的量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 11 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 ?科学上,我们用 “物质的量 ”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物质的量 ”的有关知识。 【 过渡 】 什么是物质的量呢 ?它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 【 板书 】 物质的量 【 讲解 】 就像长度可用 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 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 mol,简称摩。 【 板书 】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 (mol)。 【 过渡 】 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 1 个单位即 1 mol 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 ?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 【 板书 】 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6.021023个。 3、 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单位 mol 1。 【 讲解 】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 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 【 投影练习 1】 填空 1. 1 mol H2 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 2. 2 mol 氢分子含 个氢原子。 3. 1 mol SO 24是 个硫酸根离子。 【 讲解 】 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 投影练习答案略 】 【 投影练习 2】 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 氢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 1 mol CO2 12 C. 1 mol 小米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 评价上题,得出结论 】 【 板书 】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 投影 】 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 1.2041024个 H2 含多少 mol 氢气分子 ? 2 5 mol 的 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 3 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NA) 【 投影练习答案略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总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 板书 】 5.nNNA【 讲解 】 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 0.5 mol O2, 0.01 mol H2SO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 0.5 个或 0.01 个。 【 投影练习 】 1 0.5 mol 水中 含有 个水分子。 2 2 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 1 mol H2SO4中含有 个 H2SO4 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4 1 mol HCl 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 ?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 5 1 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 1 mol H2O 中呢 ? 【 投影练习答案略 】 【 板书设计 】 物质的量 二、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 (mol)。 2.1 mol 粒子的数目是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6.021023个。 3.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单位为 mol 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 )的种类。 5.n 【 教学说明 】 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ANN 13 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 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 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 板书 】 三、摩尔质量 1、定义: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 M 表示,常用单位为 gmol 1 【 师 】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 问题解决 】 1、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 1) 9.8 g H2SO4 的物质的量 。( 0.1 mol) ( 2) 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 0.1 mol) ( 3) 0.25 mol CaCO3 的质量 。( 25 g) ( 4) 2.0 mol H2O 的质量 。( 36 g) 【 师 】 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 【 学生活动 】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 【 师 】 请同学们完成 “问题解决 2” 【 问题解决 2】 2、根据上述计算,归纳物质的量( n)与物质的质量( m)、物质的摩尔质量( M)之间的关系 。 【 学生活动 】 讨论,总结练习 1 的思考方式,找出关系式。 【 板书 】 2、数学表达式: MnmMmnnmM ,或,或 【 问题解决 3】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 3)氯酸钾( 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 4)过氧化氢( 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 师 】 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 【 学生活动 】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 【 问题解决 3 参考答案 】 ( 1) 2NaOH+H2SO4=Na2SO4+2H2O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1 2 ( 2) Fe2O3+3CO 高温 2Fe+3CO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4 1 3 2 3 ( 3) 2KClO3 MnO2 2KCl+3O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 2 3 ( 4) 2H2O2 催化剂 2H2O+O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 2 1 【 师 】 请同学们自已看书,讨论教材中例题。 【 例题 1】 483 g Na2SO410H2O 中所含的 Na+和 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 H2O 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 解 】 Na2SO410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2,摩尔质量为 322 gmol 1。 m o lm o lg gOHSONaM OHSONamOHSONan 50.13 2 2 4 8 3)10( )10(10 1242242242 则 Na 的物质的量为 3.00mol, SO42 的物质的量为 1.50mol, H2O 的物质的量为 15.0mol。 2412322 1003.91002.60.15)()( m o lm o lNOHnOHN A 答: 483 g Na2SO410H2O 中所含的 Na 的物质的量为 3.00 mol , SO42 的物质的量为1.50mol, H2O 分子的数目约为 9.031024。 【 小结 】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 1 mol 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 板书设计 】 三、摩尔质量 1、定义: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 M 表示,常用单位为 gmol 1 2、数学表达式: MnmMmnnmM ,或,或 【 教学说明 】 此课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关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关系的推导。这往往是由于初中学习时,对相 对原子质量的涵义不甚明了所致。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先复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另外,有关摩尔质量的单位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5 1、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 2、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 教学重点 】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 教具 准备 】 多媒体 投影仪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 教学过程 】 【 引言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很多物质,比如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补充水份的白开水、建筑用的砖头等等。它们并不是由单个原子或分子构成的,而是它们的聚集体。 【 过渡 】 聚集体常有哪些形式呢?这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内容。 【 板书 】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 讲解 】 象我们刚才所举的三个例子,其实就是物质的主要三种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 板书 】 1、 物质的聚集状态: 气态、液态和固态 【 分析 】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 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 过渡 】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呢?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 表 1-3,并得出 相关 结论 【 讲解 】 三种聚集状态是由于在微观结构上存在差异,才导致了物质性质的不同。 【 过渡 】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相等,约为 6.02 1023个, 1 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 16 子的相 对原子 (分子 )质量。那么, 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 (即摩尔体积 )又该如何确定呢 ? 【 引导 】 1 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须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 【 学生 】 还需知道物质的密度 ! 【 教师 】 请写出质量 (m)体积 (V)密度 ( )三者之间的关系, 【 交流与讨论 】 下面,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填写下表。 【 投影 】 物 质 摩尔质量 /gmol-1 密 度 1mol 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 gcm-3 9.99 cm3 Fe 55.85 7.86 gcm-3 7.11 cm3 H2O 18.02 0.998 gcm-3 18.06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58.39cm3 H2 2.016 0.0899gL-1 22.43L N2 28.02 1.25 gL-1 22.42L CO 28.01 1.25 gL-1 22.42L 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并参照课本上图 1-6的 1 mol几种物质的体积示意图,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 学生讨论 】 【 结论 】 1. 1 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态下, 1 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同样是 1 mol 的物质,气体和固体的体积相差很大。 【 教师 】 请大家参考课本内容和自己计算所得数据,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 【 投影 】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 ? 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 3.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 1 mol 固、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 1 mol 气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基本相同 ? 4.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 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 【 学生活动,回答 】 mV 17 【 老师总结 】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三个因素。 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态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本身的大小,而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 3.在固态和液态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体积的不同,而不同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 4.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说到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 【 讲解 】 对于气体来 说,我们用得更多的是气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且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我们测定气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此,我们专门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 板书 】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讲解 】 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符号为 Vm,表达式为 Vm= 【 板书 】 符号: Vm 表达式: Vm= 单位: L mol-1 【 讲解 】 1.为了研究的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 0 C、压强为 101 kPa 规定为标准状态,用S T P 表示。 2.气体摩尔体积仅仅是针对气体而言。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的分子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 讲解并板书 】 在标准状况下,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 L。 (或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 22.4 L) 【 投影练习 】 判断正误 1.标况下, 1 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 22.4 L。 (,物质应是气体 ) 2.1 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 22.4 L。 (,未指明条件 标况 ) 3.标况下, 1 mol O2 和 N2混合气 (任意比 )的体积约为 22.4 L。 (,气体体积 与分子种类无关 ) nVnV 18 4.22.4 L 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 11.2 L 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 5.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 22.4 L。 (,只在标况下 ) 6.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 22.4 L。 (,不一定 ) 【 板书设计 】 物质的聚集状态 四 、物质的 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 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 Vm 表达式: Vm= 单位: L mol-1 在标准状况下,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 L。 【 教学说明 】 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很好地理解了气体摩尔体积,但在课下对有关条件特别容易忽略。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强调外界条件对气体的影响。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 物质 物质的分散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 2、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 3、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 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nV 19 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 新课标 】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 教学重点 】 胶体的概念 电解质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胶体的概念 电解质的概念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 教学过程 】 【 引入 】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 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 10-9 10-7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 10-9 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 板书 】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 过渡 】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 ppt 展示 【 板书 】 2、胶体: (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 活动与探究 】 实验 演示 20 【 讲解 】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 丁达尔现象。 【 板书 】 ( 2)性质:丁达尔现象 【 演示 】 ppt 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 设疑 】 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 【 学生 】 用 丁达尔现象加以区别 【 学生活动 】 阅读课本 P12 资料卡: 胶体的应用 【 讲解 】 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 过渡 】 虽然胶体很重要 ,但我们最常见的还是溶液 【 板书 】 3、溶液 【 观察与思考 】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 讲解 】 通过实验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叫做 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叫做非电解质溶液。 【 板书 】 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 学生 讨论 】 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发生导电 ? 【 分析 】 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 ,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 过 渡 】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板书 】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过渡 】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状态下电离的过程如何表示呢 ? 【 学生活动 】 阅读课本 P14 的信息提示 【 板书 】 5、 .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 板书设计 】 物质的分散系 21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2胶体: (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 2)性质:丁达尔现象 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 、 分离 、 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4.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 、 实验条件控制 、 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 按物质的分类和提纯 物质的定性检验 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的顺序安排教材内容,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逐步深入。 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专题 1的第二单元中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的分离方法 、 物资的检验方法 、 溶液的配制和分析方法,能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 22 情感分析: 本单元内容和编排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教材,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较多。 教材通过实验,以“观察与思考”的方式呈现,依次引出了萃取 、 分液 、 蒸馏等重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 了层析法的发展与应用。学生可以对各种方法的适应条件 、 操作目的进行比较和归纳。 教学重点 : 定性和定量分析 难点 : 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课时具体安排 :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2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2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2课时 第 一 框 题 物 质 的 分 离 与 提 纯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过滤 、 结晶 、 分液 、 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 、 提纯的实验操作。 过程方法: 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 情感态度: 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设计: 化学研究工业生产中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如石油的分馏(放投影) 。学生观看投影 、 教材图片,知道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从中体会用实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 提纯的重要性。 23 我们在初中化学中也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请同学回忆你了解那些分离、提纯的方法。学生回忆,举出过滤、结晶、 蒸馏 等多种分离的 实验方法。 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混合物能够用过滤方法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结晶方法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交流。知道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结晶适用于分离溶解度不同的物质,蒸馏适用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物质等。 整理归纳: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混合物的性质与分离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最后得到下列共识: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实验探究: 请同学讨论研究教 材第 21页“交流与探究” 1。同学对结晶和过滤加深理解,并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巩固操作方法,理解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演示: 溴水中溴的萃取实验。同学掌握萃取实验的原理、萃取和分液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演示: 蒸馏实验。同学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实验仪器及其组装,加深理解蒸馏实验的原理。 演示: 纸上层析实验。使同学了解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选做,条件限制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等辅助材料对层析实验做简单介绍) 层析 层析法也称色谱法,是 1906 年俄国植物学家 Michael Tswett 发现并命名的 。他将植物叶子的色素通过装填有吸附剂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 “色谱法 ”( Chromatography) 。 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层析分离。 1944 年出现纸层析。以后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薄层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等。 24 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一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流过固定相,称为流动相)中的分布程度不同,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 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按层析过程的机理分类: 吸附层析: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性能的差异,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之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 凝胶层析:利用某些凝胶对于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阻滞作用的不同。 离子交换层析 吸附层析 凝胶层析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柱层析: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达到分离。 纸层析: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薄层层析: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层析类似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纸上层析 是用滤纸作为支持剂(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一般认 25 为主要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在本实验中,以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附 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正丁醇或乙醇(都含有一定比例的水)等为流 动相,酚酞、甲基橙混和物或红、蓝墨水混和物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原点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原点时,试样中各组分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的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速度慢,移动的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