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心理学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绪论1、管理心理学的三个特点1)既集中研究各种能力、个性、态度、管理行为与组织环境因素,也关心如知觉、记忆、决策判断等内部心理状态;2)三个水平的研究,即个体、群体和组织;3)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到影响组织管理效能的关键“行为”特征。2、心理测定1)人的能力测定;2)人的智力测定;3)人的性格测定。3、树立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管理思想1)注重研究人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2)注重研究人的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3)注重研究如何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的方法。“以人为本”的出处:三国志先主传。刘备辗转半生,虽然常败,但是精英人才越聚越多。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定量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2)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的活动。 例如:霍桑试验。3)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问卷、测验、活动、产品分析等。调查法的一般步骤1、选择和确定调查的问题和对象;2、制定调查计划;3、收集和整理调查材料;4、分析材料,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4)定量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人的心理。如用心理测量方法。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基础理论1、行为科学研究主要领域:人际关系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研究之目的1)研究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2)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表现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能力。2、人类行为的概念定义: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B=F(PE),即行为(B)是个人(P)与环境(E)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Behavior;Personality;Environment。3、社会行为包括:社会交往、社会角色学习、从众行为、文化适应行为4、行为的心理学基础:1)精神分析学派:人的精神结构有三层:1.本我、伊的(本我 ID):与无意识相对应的结构,充满了各种欲望、冲动、需求,要求立刻满足。服从原发性思维,不直接受到外部现实的影响。2.自我(EGO):控制来自伊的冲动,并适应现实的需要。遵循现实的原则,按现实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现实的检验者。3.超我:帮助自我控制伊的的冲动,由两部分组成。理想自我:我们努力追求的自我的期望、价值及理想;自我意识:精神中的天使,帮助我们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行动。超我代表来自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2)学习理论。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通过联系的方式的学习-条件反射5、认知过程:认知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1)感性认识:感觉是对事务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的开端;2)理性认识: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务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形成知觉,对事务有个较完整的形象。6、意志的特征1)自觉的确定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具有对行为和心理的调节作用;4)具有坚持的作用。7、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决定方向,规定轨道。包括目的的确定;手段的选择;动机的取舍;2)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体现的是意志的坚韧性。8、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1)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离不开认识;意志对认识有巨大影响;2)与情感的关系:积极的情感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成为意志的阻力。3)三者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9、古典管理理论代表学说1)早期管理理论:18世纪下半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2)传统管理理论(经验管理):巴贝奇3)科学管理理论:1.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内容是:a.使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工作环境标准化;b.确定合理的工作量;c.挑选和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d.实行差别工资制;e.实行职能工长制。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之父”。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一般管理原则。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科层管理),理想的行政体系具有以下特点:a.明确的组织分工;b.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c.合理地任用人员;d.建立职业的管理人员制度;e.建立严格的、不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规则和纪律;f.建立理性的行动准则。第三章 人的个性1、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2)综合性:包括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等特点方面的综合;3)稳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2、个性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生理性因素;1.遗传:基因表现型的多样性;2.体格与体型: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富有进取;体格瘦弱者,性格内向、胆小;3.性别:男性与女性的性格各不同。(案例:男女之别)2)环境因素。1.家庭:家庭是培育个人性格的摇篮。2.学校: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身体、智力、知识与性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职业: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还会逐渐养成该种职业的性格。(案例:不同职业的不同性格)4.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3、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个体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体验分析自己的情绪和思想。4、气质的类型1)气质的体型说;2)气质的血型说;3)气质的激素说;4)气质的活动特性说;5)内向型与外向型之学说;6)希波克拉特的气质学说。1)体型说体型气质行为倾向瘦长型分裂气质不善交际、沉着、孤僻、神经过敏矮胖型躁郁气质善交际、活泼、乐观、感情丰富强壮型粘着气质固执、认真、理解迟钝、情绪暴发性2)气质的血型说有些学者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于不同的血型所决定的。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提出:A型血保守、焦虑、疑心重、富感情、冷静、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B型血喜活动、善交际、轻佻、灵活、寡信、积极进取;O型血胆大、好胜、意志坚强、自信、喜欢指挥人;AB型血外表B型,内部A型。3)气质的激素说代表人物是柏曼,他认为,人的气质特点是有内分泌活动所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特别发达而把人分为六种类型:甲状腺型、垂体型、肾上腺型、性腺型、副甲状腺型和胸腺型。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柏曼指出,甲状腺分泌增多者表现为感知灵敏、精力饱满、意志力强等特征;肾上腺分泌增多者表现为雄壮有力、精神健旺,好斗、情绪容易激动等特征。4)气质的活动特性说美国心理学家巴斯以人的反应活动的特性为指标,把人分成四种气质类型:活动性的人:爱活动,总是抢先接受新任务,不知疲倦。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交性的人:渴望与别人建立亲密的联系,爱好交际,与他人很融洽。情绪性的人: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都大,难以与人相处。冲动性的人:缺乏控制能力,行动带有冲动性。5)内向型与外向型之学说内向型: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仅对自己感兴趣,对别人则冷淡或看不起;外向型:对客观的事物及人感兴趣,愿意与外界交流。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气质学说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急躁、热情;多血质:活波爱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乐观、亲切、浮躁、轻率;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执着、淡漠;抑郁质: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自我体验强,胆小、孤僻。5、能力的定义能力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力,既可指个体目前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可指潜在的技能。能力分类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通常又称为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等;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群因素结构理论大多数能力可以分解为七种原始的因素:1)计算;2)词的流畅性;3)词语意义;4)记忆;5)推理;6)空间知觉;7)知觉速度。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2)知识和技能;3)教育;4)社会实践;5)勤奋。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区别: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某些心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联系:素质是能力产生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和发展。但素质本身并不是能力,它仅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能力是在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第四章 人的需求1、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认为,可以把人归类为三种类型:成就需要型; 权力需求型;合群需要型。2、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引起的活动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如:饥饿;渴;性;睡眠。2)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第五章 人的期望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目标和工作可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2)这一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取决于这一目标对他的价值和他采取行动可能导致这一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激励力量价值可能性。2、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此期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第六章 人的挫折1、挫折的定义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2、七种常见的防卫方式1)合理化作用:当个体无法实现其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出个适当的理由来解释,于是自己便心安理得,尽管在第三者看来很不合理。例子: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2)逃避作用:个体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较安全的地方。例子:跳槽;害怕考试而考试当天发烧;3)压抑作用:将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情感、思想等抑制而不承认其存在。例子: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4)代替作用:将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情感、思想等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5)表同作用:为了迎合供给需要满足的保护者,如父母、师长、主管,在思想和行为上模范他们。例子: “杨肥燕瘦 ”。6)投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 案例:美国大学生心理测试。7)反向作用:为了防止某些不好的动机呈现于外表行为,而采取与动机相反的行为。例子:越王勾践。3、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1)帮助受挫者建立正确的“失败观”;人生难免受到挫折,只不过挫折有大有小,有长久的,有短暂的,多一些或少一些罢了。我们只有承受挫折,正确对待挫折。2)对受挫者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受挫者是领导者的责任之一;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以理服人。3)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与得“心病”的人磋商、交换意见,提高其现有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补偿作用、渲泄作用、转移作用第七章 人性管理1、个体差异的测定1)体格检查:拟订最低合格标准,然后就个人的体格做详细检查,以判断是否合格。2)智力测验:对个体一般智力高低的测定,也即所谓智商。3)教育测验:个人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即所谓文化考试。例:学历验证。4)性格测验:内倾型 :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缓慢、不善于交际、感情不易外露等。外倾型 :表现为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感情外露、心胸开阔、重视客观世界,对客观的事物及人都感兴趣。5)成绩考核。测定个人工作绩效的高低。方法:1.定性法;2.定量法;3.关键事件法。2、组织对个性差异的管理1)对于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取员工培训的补救措施;2)因个体差异而导致团体内部矛盾与冲突,可以采用压制或输导的方法;3)组织在分工时,需要与个体专长、个体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在满意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3、学习三定律1)练习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练习次数增加而增强。2)准备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个体本身的准备状态而有所不同,越是在准备反应的状态下,则联结越强。3)效果律:如果个体反应后获得的满足度越高,则联结越强。第八章 人群心理1、青年学生诸种心理困惑1)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的困惑;在受教育程度上,从高学历者到一般、中等教育水平的人;在社会身份上,从“干部”到“自谋职业者”;在人群的划分上,从“社会精英”、“天之骄子”到普通老百姓;在民众的认知上,从主流意识和高尚道德的代表到日渐低评价,甚至“妖魔化”。2)社会挑战的带来心理困惑;自身主观的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偏离;快速变革的社会现实造成缺乏理性认识、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发展目标上偏向物质化、现实化、功利性,发展方向易发生偏差;就业期望过高,对新的社会形象准备不足;社会实践的缺失造成实际解决问题的不足,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造成缺乏学习之外的社会适应能力;3)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职业设计与选择:当代青年最大的焦虑和压力;人际环境及适应:引发当代青年心理问题的突出矛盾;生活方式的选择:当代青年最常见的生活矛盾和选择压力;社会适应不良、违纪与犯罪。4)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寂寞与爱情;好感与爱情;虚荣与爱情;友谊与爱情;单相思;感情纠葛;失恋。2、青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培育1)准确定位“自我发展”:1.以强调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作为紧密相连;2.以“和”、“和谐”定位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3.认真思索、反省社会、人生价值目标的自我调整。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3)适应能力的养成:掌握处理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方式:对他人的“容”,即个体对他人要有包容和接纳之心,学会去理解他人,使相处具有融洽的氛围;对社会要“适”,即个人要积极的去适应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时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对自然要“和”,即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同时,主动合理地利用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对自我要“知”,即对自我有完全的了解和接纳,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估自我,合理地接纳自我。4)培养感情管理能力。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具备了爱的能力会引导一个人去真正地爱他人,也真正地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爱的能力的组成: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鉴别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第九章 群体心理1、群体特征1)共同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情感;4)共同的价值规范。2、群体对个体的作用1)从众: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大学生从众:学习从重、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规模;2.群体的一致性;3.群体凝聚力;4.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 ;5.从众的公开性 ;6.个体因素(如个性特征、性别、个体的地位)。从众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积极意义: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在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群体成员所必须的社会规范。消极影响: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2)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作用,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1.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2.当个体的贡献能够被鉴别出来并论功行赏时;3.当感到任务艰巨且人人有责时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一般都会导致个体的活动效率增加,产生社会助长作用。3)社会抑制作用,也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浪费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等。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1.如果个体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成员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随之降低;2.个体认为其他人可能会偷懒,根据公平理论,自己也开始偷懒;3.个体从事的复杂困难、生疏的工作,他人在场会导致紧张、注意力分散,这些都是导致社会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第十章 管理行为1、激励的概念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工作绩效能力激励。2、激励的原则1)组织目标的设置与职工需要尽量相一致;(案例:员工期望调查)2)组织的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它们成为激励因素和推动力;(案例:拿破仑的领导艺术)3)实行参与制、民主管理、授权管理;4)公正:虽难做到公平但一定要公正。3、激励理论1)X理论与Y理论;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3)双因素理论;4)期望理论。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一)内容性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理论-保健因素理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果缺乏激励因素,并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而保健因素的缺乏,将引起很大的不满,然而具备了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激发强烈的动机。赫茨伯格还明确指出;在缺乏保健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