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 分析与研究 西城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 北京市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 2005 12 三帆中学教育教学案例集锦 -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 目录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 研究 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 政治组 王芊 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 过程与教学反思 语文组 李琳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第 8 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历史组 薛纪国关注学生表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的课堂我来讲” 生物组 邢旭 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机会 英语组 金湘 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 地理组 李燕玲 设置疑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启迪创造性思维 生物组 吕向阳设计实验活动 ,增加主体参与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组 吕向阳 自我展示、体验成功 政治组 李建文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活动 物理组 张晓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 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政治组 李建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物理组 张晓雪将生命的活力还给课堂 语文组 葛秀丽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生物组 田春华 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组 商强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发学生探究 物理组 张晓雪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组 崔佳佳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物理组 曾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时 语文组 秦改英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理组 李燕玲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历史组 薛纪国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物组 吕向阳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语文组 葛秀丽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 进行学科渗透、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活动 音美组 张宇、吴京凤学科渗透,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物理组 张晓雪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历史组 刘华对当今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案例分析报告 语文组 鲁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 研究 报告 (一)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活动的目的: 通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将教师外在的科研要求转化为一 种内在的教学研究习惯,从而更好的贯彻我校“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 具体表现如下: 1 案例分析与研究 能够促进教师系统化地反思自身的行为,有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成长经历记录,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最基本的素材。 一线教师很少有大块的时间搞大课题教育科研,但可以利用点滴零碎的时间去研究一些小问题,进行一些 案 例研究, 以小见大, 发现规律 。 教 学案例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反思当成常规,促进 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破解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对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反思,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化。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案例分析与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 种有效的方式。 通过案例,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提出的相应对策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 ? 等等。这种做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师文化,使个 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 2“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教学的观键环节,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 3“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 (三)初步成果: 整理、搜集三帆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案例,编辑三帆中学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集锦,部 分地反映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 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中,都要首先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即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与效果;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册教学案例集锦,为我校教师搭起一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教育教学研讨的平台。 同时也希望 能够教师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引发教师对“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与研究。 我们的宗旨是:将教师个人的智慧,变成教师集体的智慧;用教师集体智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希望教师关注的问题 1养成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努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及时小结与分析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2案例中的,有关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三维目标),应该有直接来自学生本身的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一手材料。例如 :做题的正确率等方面的统计数字、学生的体会文章、或发言摘录等等 3关注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入手,分 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出哪些学生是由于思维问题、哪些学生是学习方法与习惯问题,哪些学生没有理解,哪些学生是学习态度问题等等。这种对学生学习错误的分析与诊断,要有具体的内容(例如对某一次作业的分析、学生对错题的态度、学生对某一原理及其应用的错误理解等等)要有统计数字,并且要明确比例。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会具有 针对性。 3 案例分析过程,最好写上自己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及自己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关的点 评(例如符合哪些教育原理,或者违背了哪些教育原理等等)。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小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课程功能上的变化,引发了课程目标、内容,以 及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及其课后反思 政治组 王芊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以珍惜无价的自尊开篇,围绕着“什么是自尊”、“自尊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检验与反思,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始于教学设计。 王芊、李琳、薛纪国三位老师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与知耻”、“自尊与虚荣”、“尊重是相互的”、“善于尊重他人”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深入地进行解构分析。力图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 ,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以帮助孩子们确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模式,协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冲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中,自尊的需要位于正中的位置: 1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追求上面四种层次的需求。对于自尊的需求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终自我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个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以满足后,他们就将主要关注于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群体接受。一 旦被接受了,下一步就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他们开始认识自己。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注,自我对于自身价值的评价,是所有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同时,自尊也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无法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把自己看作是不被环境所接受的人,并对自身有一种无能、无希望的感觉,或总是低估自己的才能和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出现种种内心失衡的状态。心理学家库伯斯密斯在他的试验研究中发现,这种对于自身的挫败感在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显现的尤其明显,初一年级的学生就恰恰处于这样一个敏感阶段。库伯斯密斯对一群十岁的男孩展 开调查,并跟踪他们到成年的早期生活。在经过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和自我评价测验以后,他发现被测试者可以被稳定1 【英】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4 页。 审美的需要 (对称、秩序、美丽) 认知需求(认知、理解、探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有能力 、被赞许、被承认) 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他人所接纳、被社会接纳) 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 生理需求(饥、渴等等) 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 的分为三个群体,称之为自尊的“低”、“中”、“高”群体。 2 这样一种界定与划分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我以分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在此理论基础上,我认识到所有的班级实际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三级分化。首先是一部分低自尊的孩子,他们是比较忧郁的一小群人,有一些畏惧,有一点冷漠,不愿意参与,同时也很敏感。他们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己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这部分孩子很难面对失败,任何挫折都会对他 们仅有的自尊造成又一次打击和伤害。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于他们的看法,很容易被批评所伤害,也更渴望别人的表扬。对于自我的否定态度有它复杂的形成原因,遗传性格、成长环境、成长历程等等因素的负面作用下,造就了班级集体里这样一小群“旁观者”。他们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感受不到自身的作用和意义。中等自尊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顺从,总是渴望获得他人的接受,缺乏自我的积极肯定。他们的自我认识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意见。而高自尊的群体他们内心平衡、和谐,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积极和现实的认识。他们愿意参与,对他们所作的 事情都很主动,并善于表达。他们一般在学习和交往也都是很成功的,往往不会被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抑郁。 三个群体的鲜明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角色,高自尊群体是班级中的榜样,中自尊群体是追随者,而低自尊群体则是被帮助者。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课最终所要实现的就是,让绝大数孩子都能够感受自我尊重的快乐、尊重他人的可贵。如何实现角色多元化与目标统一性的有机融合,是这一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传纸条”这样一个环节 活动参与者:班级所有同学、任课老师 活动道具:白纸、笔 活动时间: 20 分 钟 活动步骤:第一步 每个人准备一张空白的纸、一支笔,将纸裁成大小适宜的小纸条。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你对于某一位同学的评价,他(她)的优点、你最欣赏他(她)的地方。署名、匿名皆可,时间是十分钟。 第二步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小纸条传到对方手里。请记好自己传出的小纸条的数量。 第三步 数数你收到的小纸条的数量。然后是八分钟的交流时间。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主要关注这样三个问题:谁是活动的旁观者?活动中,大部分孩子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谁传出的和收到的小纸条都比较多?在一个班的实际教学中我曾记录下这样三个情 况。 情况一:韩某在活动过程中一动不动,呆呆地看着周围同学在忙碌。游离的眼神中,情绪复杂,有羡慕、渴望,也有畏缩。他的学习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身体肥胖,班里同学多数不常与他交往。 情况二:大家都很在意自己受到的小纸条的数量,不停地探问、比较。嘴角都挂着笑意,眼神亮晶晶的。 情况三:张某某,在活动最被大家羡慕的人,收到的小纸条铺满了课桌。不停的忙碌,让她的额头上冒出了小汗珠。她学习成绩优秀,担任班长职务。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各异,但每个人的情绪都被带动了起来。在大家交换完小纸条之后,我把自己的一张小纸条递给了 韩某。“你很棒!我知道你会吹奏大号,真了不起!你很有责任心,我曾看到你默默地拾起讲台上的废纸片。我真的很欣赏你!”韩某收到纸条时,先是惊讶,而后是惊喜,手紧紧地握着纸条,很仔细很仔细地看,圆圆的脸蛋开始泛红、泛光。班里其他的孩子也受到了震撼,大家似乎重新认识了韩某,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随即,我总结到:“哪怕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手电筒,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光亮。”对于班里一部分个性、能力都不很突出的中等自尊的孩子们来说,得到来自他人的赞许就是2 同上,第 305 页。 一种最大的快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好朋友的小纸条,内容简单、 质朴(比如“很很爱帮助别人”、“有集体荣誉感”、“很细心”等等),但却诚挚、感人。这时,我给大家提示了两点:“一、既然在别人眼中我都如此可爱,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二、被人欣赏是这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那么不要忘了把这种快乐传递出去。尊重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感受到同样的快乐。”最后给孩子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张某某能受到这么多的小纸条呢?”其实答案就在小纸条的内容里,三十多张小纸条能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作为学生,张某某“认真”、“上课积极发言”、“思维敏捷”作为班干部, 张某某“负责任”、“口才好”、“有组织能力”作为朋友,张某某“热情”、“开朗”、“乐观”大家亲笔所写的小纸条教会我们尊重从何而来? 二十分钟的活动最后实际回归到了课本上的两段话:“自尊即自我自尊,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首先要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就是与人相处时,能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给高自尊的孩子以引导,给中等自尊孩子以信心,给低自尊孩子以光明,在情感的互动中确立自我认知坐标 ,以自尊自信来迎接生活的考验。 参考书目: 1、【英】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3、徐胜三主编,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4、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年版。 点评: 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是:分析学生的情况, 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帮 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 过程与 教学 反思 语文组 李琳 一、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学生现在正处于叛逆时期,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去感受亲情,体会父母的爱。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 实施过程 科 目 语 文 课 题 散步 教 师 李 琳 班 级 初一( 11) 时 间 2004-12-9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感悟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 。 2、 揣摩语言,体味句子的对称美。 3、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教 学 1、以小见大,感悟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 重、难点 2、揣摩语言,体味句子的对称美。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和双主体互动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 与 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说明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展示图片,给学生感性认识。 背诵古诗,情境导入,增加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看图片,总结主题。 背诵学过的表现亲情的古诗。 一、 导入 老师给大家展示几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主题?你们能想到我们背过的反映亲情的诗吗?其实,亲情一直包围着我们,爸爸一个关切的眼神,妈妈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都是一些小事,小得我们都不会留意,但正是这样无私的亲情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暖暖地走过一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寻找我们忽视已久的亲情。 2、配乐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二、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2) 一家人去做什么? 3)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在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整体把握文章大体内容 3、理解文章内涵,感悟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精读赏析 1)什么样的分歧? 2)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3)妈妈儿子出现了分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是我? 4)最后,我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5)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这是什么样的家庭呢? 6)“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采用双主体互动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找出文中对称性的句子,体会他们的作用和这种语言的对称美。归纳这种句式的特点并仿写句子。 四、揣摩语言 分析完文章的主题,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揣摩语言,这篇文章没有生僻的词语,更没有华丽的句子,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对称句子的使用,如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揣摩语言,体味句子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 5、选择下面的一句为开头说一段话。 妈妈,我想对五、亲情告白 亲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由于自私我们忽视那份深深的爱,由于忙碌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但是,亲情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珍你说 爸爸 、妈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永恒,他需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发现,用感激的心去体会。在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你的亲情故事。 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给爸爸沏一杯热茶,给妈妈送一杯牛奶,陪父母散散步 记下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 六、作业(亲情行动) 这节课我们在作家莫怀戚的引领下,一同品味了让人感动的人间亲情,其实,亲情不单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她更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动。 七、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并且在行动中感受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堂精彩片断 课堂上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文中的一对中年人的生活责任和重担,他们对这对中年人敬佩起来,理解了这对中年人对老人、孩子那种不露痕迹的深沉的爱。看到他们的反应,我话锋一转,对学生们说:“想想我们的父母也正处中年,他们也和文中这对中年人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其实,亲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了,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自私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拥有的那份爱,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但是,亲情永恒,她需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发现, 用感激的心去体会。 在今天,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在记忆中寻找,寻找我们忽视了的亲情,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我们的亲情故事。 ”这段动情的话语一落,同学们安静下来,表情开始变得凝重起来,看得出他们已经受到了感染了正在寻找让他们感动的亲情。 很快,有孩子举手了,他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周六,我都要出去上课,晚上九点钟回来,每次回家的时候,早已做好的饭都凉了,但爸爸妈妈把饭热了也一定等着和我一起吃,从不先吃。细细想来,其实父母的爱很简单,就在一顿等凉了的饭中,可平时我忽视了,也从没对他们说过谢谢,今天回 家我要对爸爸妈妈说:谢谢您们!”。 孩子的声音有些沙哑,但从他真诚的话语中我能感到出自孩子内心的对父母的感谢。我看到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打开心扉说心理话了,我想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看到他们忽视已久的父母的爱,也应该看到自己平时对这份爱的误解,于是我总结道:“是呀,父母的爱不一定在语言里,却在一个眼神中,一个举动里,我们很少细心的品味,有时还会误解,甚至觉得父母的做法很烦,其实这里面包含的爱是那么纯正,那么无私。” 说到这,一个平时不善言表的女孩站起来,她眼圈红红的,说:“我的亲情故事就在今天早上,现在是冬天 ,上学来时天还是黑的,妈妈一定要送我,我觉得自己这么大了,不需要送了,就拒绝了妈妈,可妈妈执意要送,我急了,和妈妈吵了起来,我觉得妈妈多此一举真的很烦,于是摔门就走了,半路上我发现妈妈一直远远地跟在我的后面,直到我进校门她才转身回去。”女孩的眼泪流了下来,“今天我终于明白,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可能会伤害母亲,但母亲永远毫无条件地默默无闻地保护着你。同学们,理解我们伟大的母亲吧,让我们也用心去爱她们。” 此时,我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被她感动了,我看见有些老师也在偷偷的摸着眼泪。我也有些哽咽了,我对孩子们说:“从 你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你们的善良和纯真,相信通过今天,你们会渐渐理解父母们无私的爱,其实,亲情不单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她更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动,让我们用同样的爱回报父母,让这份浓浓的亲情永驻我们的心间吧。” 真情的流露,精彩的一瞬 在练笔中学生写到:“感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今天放学后,我轻轻走到妈妈身后为她捶背,妈妈先是一惊,而后轻轻地拍 了拍我的手,眼里泛着泪花原来亲情如此温暖” 看后我很感动,我相信班里每个孩子的家在那晚都特别温馨,孩子们感悟到了亲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父母的感激,父母们也因孩子的长大而感动着。一节课虽然只有 40分钟,但学生在一节课中收获的却是一生的亲情与温暖。 分析与反思: 这节课学生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和最后的教学效果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表白和反馈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真诚而美好的,他们的心地那么善良、那么纯洁。他们的情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对课文和情感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标注重学生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他们产生美的情趣,培养他们美的情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通过这节课我总结了有效培养学生情感的一些方法: 一、移情: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就是 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对于课文内容,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创造性地运用“移情”手法言志、传道、抒情。 二、唤情:课堂上教师要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唤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生动的身体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可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同时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相应的感情,学生会受到感染,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师生情感产生共 鸣时,语文课堂就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三、品情:学生把自己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品味情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四、表情: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并让学生动情后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提高了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五、寄情:把自己的情感外化应用到生 活,通过体验更能深刻地体会情感,将积极的情感应用于生活是我们培养学生情感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小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表情,还要在生活中寄情,在生活中,通过学生体验,情感得到了升华。 爱因斯坦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 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就一 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上述提出的培养情感的方法中,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师生共同关注与议论某一问题,使得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师生互动,使整个语文课堂释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教师也就能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第 8 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历史组 薛纪国 历史教学理论专家赵亚夫先生谈到:目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叫得山响,教师们也随之用人本的教育观置换知本的教育观,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教学被人化的同时,历史教育也存在着被稚化和窄化的倾向。它提醒我们注意:搞不好,作为民族群体记忆的历史教育,将会在做的游戏中变得模糊。它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如果课程改革没有真正进行理念上的革新,过程与方法就只有变戏法的作用,它解决不了人的发展问题。”“结果只是多种教学形式代替了一种教学形式 ;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电脑灌学生”。 赵先生的这段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是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否则就容易出现赵先生所讲到的上述不良倾向。 笔者,在这里结合 第八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探索与认识 ,,以就教于方家。 一、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 孔子的一生怎么会这么辉煌?怎么 会总结出那么多有道理,让人终生受益的道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将孔子一生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学、问、思、志、行”,旨在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孔子的一生历程,并希图对学生的学习与做人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 “学”:指好学、乐学、博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 好学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问”:指不耻下问,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在,师之所存。 “思” :指勤思、深思,“学而不思则罔”。 “志”: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古之学者为己”。指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自己的人生,健全人格,选择美好的理想与生活道路,并且持之以恒,做到“笃志”。 “行”:指脚踏实地,意志坚定,自强不息,战胜困难,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用古人的话讲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孔子从平凡走上伟大的个人主观因素在于:孔子具有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笃志、博学、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共同研讨、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 ;同时也是共同体验与感悟孔子的人生智慧与人格境界的过程。 . 二、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启发思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的学说。关于“仁”的具体含义,孔子本人没有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还在不断的进行研讨。那么,怎样才能让初中的学生不仅仅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而且还能够对孔子的“仁”的学说有一个初步理解呢? 为此,我引用了论语里面的一个故事,即孔子家马厩失火了,孔子回到家里,关切地问:伤到人了吗?而没有顾 及自家的马怎样了。( “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 ”论语)当然,在马厩里面干活的人当然是孔子家的仆人了。从这个细节,学生可以很自然、很具体地感受、体会到孔子“仁”的学说的本质内涵,就是对人的关心与爱护,即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这样,通过引用一段真实的史料,反映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让孔子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细节,体会、感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发现孔子学说中的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此外,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呢? 为此,首先让学生分析成语“祸兮福之所 依,福兮祸之所伏”的含义。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祸与福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起什么作用?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祸”与“福”相互转换的具体的例子,在班里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提高认识。历史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发生联系,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会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也就是让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 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图片秦穆公祖庙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图说 明:在秦朝的祖庙后面,秦穆公设置了一座被他消灭的 12 个部族首领的灵位。让学生思考问题:秦穆公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被图片与问题深深的吸引了,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学生认为秦穆公这样做是为了侮辱亡国之君;有的学生说秦穆公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后终于明白:秦穆公的用意在于时刻提醒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要汲取亡国之君的教训,做到居安思危。因为秦穆公懂得:骄兵必败。面对胜利,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胜利者就会沦为他人的刀下鬼。 通过一个简单的图片,创设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 兴秦穆公将被其打败的亡国君主 的灵位设在秦国的祖庙后面 趣;同时经过研讨、层层分析,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了思想家老子,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发展与辨证的思维方法,从中感受与吸收古老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补充史料,初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孔子在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 1、 教育目的: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2、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3、教育原理: 以身作则: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 ” 因材施教。 4、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 “学而实习之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5、学习途径 “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 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史记 孔子世家。 6、学习态度: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通过这种归纳,学生不仅对孔子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功贡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 更有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促进自己的学习与发展。 四、 重视从课堂教学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的延伸,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下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布置家庭作业,思考题,并要求家长参与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与指导:一方面,为学生与家长创造一次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即学习的途径不仅仅在课堂,可请教的不仅仅是教师。从而扩大学生求知的途径与视野,树立“学无常师”的意识。 要求并指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做人方面的格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 按主题和自身需要查阅信息的技能。 要求课下阅读孔子与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记下摘抄,写出感受,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与途径,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养成人文素质。 五、 教师时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情有所感、思有所获”“。 第 8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课堂教学结束后,自己印发了一个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其学说,主要看哪些书? 通过在课堂上与课下学习老 子和孔子及其学说的有关内容,你认为自己对老子、孔子及其学说,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老子与孔子这一课的课堂学习,给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方面是哪些内容? 关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要看论语、史记等历史资料。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两个学生回答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已经使他们对老子和孔子及其学说在思想认识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懂得珍惜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它同学都回答说自己通过师生在课上的共同学习与交流, 以及通过教师布置的历史课下阅读作业,在思想认识与情感方面,对老子、孔子及其学说,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都回答在学习、做人、交往等方面有启发、有收获。 例如:有的学生讲:“觉得自己更加充实,也学会了怎样做人。” 有的学生讲到:“我认为他俩个人的学说,虽然是对立的,但都有正确的地方,有许多智慧,应该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习。”还有位学生讲到:“读了几篇论语,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到自己平时非常浮躁的心情能够安定下来了。” 有位学生还从 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等六个方面 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并在班里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个调查问卷,我觉得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了自己当初设计这节课时所追求的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自我点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贯彻“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的课程理念, 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维课程目标的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最终才会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表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的课堂我来讲” 生物组 邢旭阳 .“生物的进化”这一章共包 括三节内容,即“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由学生自愿选择某一节内容,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但要象老师一样先得自己备课。诸如熟悉教材,查阅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等。当然,这一系列的过程要由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反复进行修改,再经过老师的最后审查,才能在课堂上,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同学们讲解。再例如:在讲“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这一章内容时,把学生可讲解的部分内容即“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的种类和一般特征交给学生去讲解,当然要提前给学生时间去做好准备。 “我的课堂我来讲”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让一部分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把经过自己提炼、概括了的生物学知识,在课堂上再现给同学。这就要求交给学生讲解的生物学内容,必须要有学生可查询的资源,诸如:图书馆书籍、计算机互链网、光盘影像资料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够事先备好课,不至于出现科学性错误。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式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形式也主要是考查、考试或测验,基本上不考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更不会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评价。这既 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新课标的理念和新一轮课程的改革,都迫使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的评价。要想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只注重学生答试卷题得分数是不行的,还要有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那一部分分数。这就要求学校及老师多给学生机会去展示他们的能力,并对他们展示的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而且要向学生承诺这部分成绩是有效的。 例如:对于上述实例的实践活动都要给予一定的分数评价,其中除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能力的差异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如: 上述给学生布置的“微生物在生活当中的应用”的实践活动,制作酸奶的给予 100 分,制作泡菜的就给予 200 分,而制作甜酒的就要给予 300 分(该成绩在学期总评时要进行折算)。因为它们制作过程的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活动与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再例如:在讲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内容之后,布置给学生一项实践作业,就是回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给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该食谱要营养合理,符合成年人对营养及热量的需要。并要求按照自己设计的食谱(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做给家长食用,然后,请家长在孩子的食谱作业上加以评价。通过这项实践作业,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理 解所学过的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且还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给孩子的评语中写道:“学校安排的这项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自动手,体验生活,将学习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够结合起来。食谱安排的合理,营养丰富。”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给孩子的评语中写道:“看到女儿为自己(家长)做饭,我真是又感动又欣慰。虽然在做的过程中还不免要我帮助,但是做出的菜还是不错的,起码是女儿的一片心意,我很高兴。如果要打分的话,我打 99 分。” 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给孩子的评语中写道:“菜谱搭配的很科学,理论上营养均衡, 但烹饪手艺尚待提高,色香佳,味稍差。重要的是孩子与家长有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孩子体味到日常家务的不易。谢谢学校组织这样的课外体验活动。” 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给孩子的评语中写道:“以前,做饭只重视味道,没有注重营养,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也了解到每顿饭都要符合一定的营养标准。让我们在以后做饭时,有了借鉴”等等,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很满意的。学生设计的午餐食谱,通过实践以后,再进行修改,最后以表格形式的书面报告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评价,记录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还 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象认真参加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节生物学方面的科技活动,积极参加校级、区级或市级有关生物学科学方面的竞赛活动,个人对生物学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及撰写论文,写生物科普文章或生物科教片观后感,积极参与有关生物学科学方面的小品编导及角色扮演,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平时学习过程的特殊评价即加分成绩。通过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生物学的能力,还大大减少了平时学习成绩不及格的人数。 分析与思考: 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我陶醉地讲,而在下面坐着的学生听没听?爱听不爱听?听了以后又能够记住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另外,生物学在初中是非中考类科目,在课堂上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象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不感兴趣,喜欢不喜欢你这个老师等等都会对他们学习生物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改革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现代的学生由于社会意识的增强,喜欢互相交谈:喜欢听同学讲话,更喜欢讲话给同学听;又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喜欢听到同学们和老师对自己好的评价。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我的课堂我来讲”的教学方式,即请生物学知识比较丰富并有讲解能力的学生给同学们讲课,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操作计算机能力,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最后,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谢利民 教授讲过的几句话: 1.过去教学一直是关注“知识”,以“知识”为本,昨天关注的是人掌握 的“知识”;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掌握知识的“人”。 2.尊重人格,把学生当作“人”来看,而不是装知识的“口袋”,尊重学 生的选择权。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溃疡的护理操作
- 水上乐园水上乐园引水工程合同
- 保健食品摊位租赁合同
- 二手市场屋面瓦改造合同
- 证券公司宿舍楼施工协议
- 河道疏浚项目水利施工合同范本
- 村级电商服务站
- 旅游设施钢材租赁合同
- 水质净化工程合同范本
- 隧道工程坑内探矿施工合同
-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 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 人教版
- 2024年福建省福州三牧中学中考三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DL∕T 1764-2017 电力用户有序用电价值评估技术导则
-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 FOUR REVISION lesson 14 北京版
-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课件(共37张)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课件(完整版)
- 2024入团积极分子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巴林-20240529-00467
- 2024年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心得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