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doc_第1页
7、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doc_第2页
7、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doc_第3页
7、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doc_第4页
7、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一、组织管理(10分)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力;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6、管理法规和制度健全、配套;7、执法管理落实、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8、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二、规划设计(10分)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善系统;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4、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城市园林的设计、建设、养护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景观效果好。三、景观保护(8分)1、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2、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4、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显。四、绿化建设(30分)(一)指标管理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长;2、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达到基本指标;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内。(二)道路绿化1、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2、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3、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美化具有本地区特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三)居住区绿化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改造旧居住绿化面积也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2、全市园林式居住区占60以上;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护完整。(四)单位绿化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标准科学合理,制度严格,成效显著;2、达标单位占70以上,先进单位占20以上;3、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及认养绿地等绿化美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五)苗圃建设1、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且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栽植工程需要;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每年完成,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七)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普遍开展,积极推广屋顶绿化,景观效果好。五、园林建设(12分)1、城市建设精品多,标志性设施有特色,水平高;2、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维护良好,特色鲜明;3、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为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4、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5、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本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六、生态建设(15分)1、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2、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3、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5、污水处理率35以上;6、城市大气污染指数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7、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全面整治改造,形成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显著;七、市政建设(15分)1、燃气普及率80以上;2、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3、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效果明显,城市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97以上;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5、用水普及率98以上;6、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八、特别条款1、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达不到基本指标,不予验收;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未编制,或未按规定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暂缓验收;3、连续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暂缓验收;4、城市园林绿化单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加1分;5、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每高出2个百分点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高于1平方米,加1分;最高加5分;6、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加低于0.5或0.5平方米,倒扣1分;7、城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的,倒扣1分;8、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不完善,行业管理职能不到位以及管理体制未理顺的,倒扣2分;9、有严重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视情况倒扣分。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秦岭淮河以南6.578秦岭淮河以北66.57.5绿地率()秦岭淮河以南303234秦岭淮河以北283032绿化覆盖率秦岭淮河以南353739秦岭淮河以北333537直辖市园林城区验收基本指标按中等城市执行。以下项目不列入验收范围: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得到实施和严格管理,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系统;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4、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5、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二、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与绿容率指标体系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100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代表意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包围着城市,城市中有农田和菜园分隔,市内有中心公园,住宅花园和林荫道路。1930年L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GreenCity)思想,主张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空间,建设立体花园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许多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但这些理论只能对建设园林城市有指导意义,对园林绿地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对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实践中,还是远远不够的。随时代发展与进步,我们认识到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绿地系统的建设也得到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实中绿地系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生态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沿用至今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结合多年以来沿用的贯用术语和“绿容率”新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生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进而约束绿地系统建设的投机行为,规范绿地系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用原有的绿地评价指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第二部分是衡量绿地本身的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绿量、绿量率;第三部分是将绿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的绿容率及绿化建设指数。1、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总和。2、绿地率:指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3、绿化覆盖面积: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4、绿化覆盖率:指一定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区域内园林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5、绿量和三维绿量:绿量在绿容率指标体系中指植物全部叶子的1/2总面积,国际常用单位为平方米。三维绿量也是20世纪80年代新提出的概念,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常用立方米。6、绿量率:也称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面积内植物1/2的叶面积。7、绿容率:也称绿量容积率,指某规划用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8、绿化建设指数:是将绿地系统及建筑开发结合起来和一项指标,是绿容率和容积率的比值,也是绿量和总建筑面积的比值。三、绿容率指标体系产生的背景及实施技术路线绿容率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指导意义和严谨的可操作的量化应用路线,改变了社会对绿化的单一认识和简单的行为方式。目前,我们经常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优美、如何生态环境优良,其实这种现象是发达国家经过多次失败、痛苦和灾难以后的修正结果。无论是雾都伦敦、畸形发展的纽约曼哈顿,都是以代价换来新生的城市。我们欣赏维也纳森林,我们向往柏林城市中心森林的优美、清新和品质,但是中国的城市走向何方,却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更是每一个中国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生物生态专家以及商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选择。生态规划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是一项可应用、实施并影响后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看到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蔓延、城市扩张、城市板结以及城市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形式主义的城市草地、简单低效的城市绿地建设、逐渐被压缩、侵浊、破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上长官意志、扭曲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狭隘导向和特权商品破坏生态优先权的默许等等,这些行为往往借助了科学的外衣。某些学者在科学上的不负责任与价钱诱惑的钱权交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配套绿容率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分析国内外绿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课题组统合,界定了绿量概念内涵。以绿容率为核心的绿地控制系统体系建立在GIS数字信息技术上,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支持和辅助绿容率指标系统建构和应用,有利于绿容率在生态化城市规划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实施作用、管理作用和评价作用。在绿容率体系中绿量的指标涉及单株绿量、群落绿量、地块绿量的计算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式。对于绿容率中有效的绿量计算是以稳定绿量的植物群落的初始绿量开始的。统一的绿容率指标体系涉及生态规划中的自然区域和城市区域,统合了生态规则、传统的常规指标,与生态等级控制指标、规划的常规指标、城市容度指标并行构成技术体系。它依托GIS数字信息系统的动态运行,实现生态效益和城市生态承载等重要生态指标的对应与协调配套。绿容率不仅可以用在生态规则中,而且可作为国土、森林、土地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设计管理指标。目前,在区域生态规划、城镇生态规划、项目地块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四、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同绿容率指标系统内核相统一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对自然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虽然创造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人们已经觉醒,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阐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972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子“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概念;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1992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建筑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体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完善,生态理论大大丰富。在园林界,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理论,这种理论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影响范围内的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的途径,并提出园林生态学原则理论: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容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建设的原则(一)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1、综合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2、有机关联性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3、动态稳定性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4、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5、地方特色性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二)生态建设的原则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一) 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四)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五)保持城市绿色景观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异质性全光照环境、荫蔽环境、半日照环境等,需要选配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城市中季节性漫水的湿地与不受水影响的旱地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同,体现不同空间环境与不同绿色景观的特色。在时间尺度上,城市绿地要具有春花、夏荫、秋彩、冬绿的四季变化。城市各功能区的绿化规划要求各不相同,绿化风格各有其特点,如居住区绿地应注意绿地的多样化和较强的使用功能,适当配置活动服务设施,避免交通的干扰;道路绿地侧重减尘降噪;厂矿附近的绿地侧重抗污染、改善环境等。 (六)保持城市绿地系统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传统的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极的,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要把深入到城市聚集区的市区和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把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大区绿地与城市中心相连接,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分布,植物群落中的组合不单只是简单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配置,而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从而增强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绿地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丰富垂直绿化景观,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七)增强生态意识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第一章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分布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的绿化场地的系统化组成,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二、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做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分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部门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三、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1改善城市气候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社会效益:1创造城市景观2休闲、保健场所3文化教育园地4社会交往空间5旅行游览6防灾避难。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化属于第三产业,它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产品、门票和服务的直接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我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1、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园林本质 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于一些表面的指标. 功能原则经济与高效原则循环与再生原则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 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 整体与连续性原则第三章一、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指标道路类别新区道路绿地率(%)旧区新建道路绿地率(%)旧区改建道路绿地率(%)高速公路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30%20%15%25%15%10%20%10%5%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二、绿地率的计算:公园绿地面积、生产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之和与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三、生态环境论规划思想: 通过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来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环境.规划原理:1降温及制造城市环流 2 空气通道和绿地布局 3 城市污染与城市绿地系统 4 降尘及空气过滤 5 通过绿地来减弱噪音污染 四、游憩论规划思想:1 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要2 调整绿地布局结构,以期达到绿地布局均匀, 结构合理,满足市民方便地 享有并享受绿地的要求。 规划原理: 1 游憩空间定额法F=Pxf/e(F:人均指标,m2/ 人P:出游率,%f: 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 m2)。大型公园:P112%,60m2/人f1100m2/人,e1.5;小型公园: P260%, f2=60m2/人,e3;城市公园总用地=居民(人数)XF总。2 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法:500-800米。邻里公园:800米,为提供邻里居民日常游憩、休闲、运动或交谊场所,或为老人、家庭主妇或幼儿白天休息去处。社区性公园:1,600米,为提供社区居民日常游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学或星期例假日游憩运动、交谊之用。全市性公园:为提供全市镇居民於星期例假日的运动、游憩、观光之用。五、 减灾论绿地不仅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人们避震疏散之地.。求出城市某地区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公式:,M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a人均居住面积,a=某地区总居住面积/总人口,A1地震时毁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2严重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3中等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第四章一、 主要规划内容:规划目标与指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树种规划 、绿地面积:公园绿地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 其他绿地5大类绿地面积的总和。、绿地率: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面积:在城市一定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木、灌木和地被、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包括绿地以外的单株树木等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二、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3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6m以上;街道绿化普及率95%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25%以上;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5%以上;旧区改造绿地率30%以上;生产绿地2%,苗木自给率80%,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85%三、影响绿地规划指标的因素1国民经济水平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 城市自然条件四、布局形式点状环状网状楔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带状指状五、我国常用的布局形式1)块状绿地布局:将绿地呈块状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特点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的生态效益不太显著,对改善城市整体艺术面貌的作用也不大。2带状绿地布局:多利用河湖水系、道路城墙等线性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环状绿带网。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带状绿地能够使公园、花园、林荫道等统一在一起。最能影响城市风貌3)楔形绿地布局:利用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 特点 能较好地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 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混合式绿地布局 是前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优点 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 有利于就近地区小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 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 第五章一、立意:指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设计思想二、公园出入口的位置: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三、出入口分类主要出入口 、次要出入口 、专门出入口四、公园出入口的功能 集散交通 门卫、管理 组织园林出入口的空门卫、管理间及景致 大门形象具有美化街景的作用 五、分区规划的依据1.功能差异2.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3.根据公园所在地的人文条件 六、公园设计中常见的分区: 文化娱乐区(主要入口附近,较平坦的地形)、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主要或次要入口附近;地势平坦阳光充足;自然景色开阔;有一定的遮阴条件)、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局主要入口较远;有一块平坦的运动比赛场地;靠近水面,可供游泳、划船等;树木较少,不用采伐树木)、公园管理区(大门附近的僻静之地,生产用的花圃苗圃可另居;有专门的出入口) 七、景观分区的形式按景观环境的感受效果分:如:开朗景区、雄伟的景区、清净的景区、幽深的景区。按复合式的空间组织分 如:园中之园、水中水、岛中岛。按不同季节季相组织景区 如:四季园等。按不同的造园材料和地形为主体构成景区 如:假山园、水景园、岩石园、山水园、沼泽园、花卉园、树木园。八、对不同坡度的利用:01:地形过于平坦;1-5:该坡度对于户外空间和地形使用功能来说比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