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孙洪发传(沭阳县文史资料20110412).doc_第1页
烈士孙洪发传(沭阳县文史资料20110412).doc_第2页
烈士孙洪发传(沭阳县文史资料20110412).doc_第3页
烈士孙洪发传(沭阳县文史资料20110412).doc_第4页
烈士孙洪发传(沭阳县文史资料201104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革命烈士孙洪发传南师大文学院08教硕 孙树芳孙洪发, 1924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韩山乡汤庄,祖籍海州沙河,天锡堂十五世孙。其十世祖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事落户韩山楚王庙北,祖祖辈辈遵奉“耕读传家”的古训,老实做人,以诚教子,传承香火,安于农事。孙洪发生逢乱世,自小到大,耳闻目睹旧中国农村百姓的无数疾苦,亲身体验到艰难岁月中贫苦农民的许多辛酸。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直面苦难、自立自强、孝敬长辈、帮助他人中度过。十岁时,本庄上的一个小伙伴赊了一位外地小卖货(游走各村庄叫卖小商品)的“小吹器”,后来这位小卖货多次到此地找孙洪发的这位小伙伴要债,可每次连人影都见不到,只得“怏怏”而回。后来,作为当时买卖见证人之一的孙洪发却悄悄地帮助小伙伴还了账。过了好长时间,他的这位小伙伴才知道事情真相,并向孙洪发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峥嵘岁月中,他心里孕育出了善良、仁爱、宽容、豁达、坚强、勇猛、爱憎分明等优良品质,因此常常得到同伴的喜爱和长辈的青睐。十八岁时,孙洪发娶沭阳县官墩乡所房村周氏为妻。十九岁,他有了一个女儿,取名玉霞。孙洪发娶妻生女,本也应像普通人一样成家务业,相妻教子,农耕桑种,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毫无做人的尊严,几乎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生命经常遭到难以预料的威胁。面对老沭灌公路线上往来穿梭的“叽哩哇呱”气焰嚣张的日本鬼子,他无法不思考自己和家人的未来;他无法不思考,没有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哪来自己小家的安康;他无法不思考,国家的前景,自己的前方,是荆棘丛生、阴森晦暗,还是光明大道、阳光灿烂?他无法不思考贫苦农民的解放,父子兄弟的幸福,是近在眼前,还是遥遥无期?孙洪发一定在想,旧中国的百姓要想摆脱外敌欺凌,中华民族要想摆脱专制统治,贫苦农民要想过上安宁幸福生活,只有靠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只有靠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只有靠英雄战士的流血牺牲。1944年初,参军前夕的一个夜晚,清白苍凉的月光,照在茅草老屋的窗前,老屋里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孙洪发与他母亲孙王氏(讳福云)进行了彻夜长谈,表明了自己这些简单而又深邃的思想,这些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朴实而又本真的思想,这些寄托着农民善良而又美好愿望的思想。几天后,孙洪发毅然告别自己的母亲和妻女,坚决参军,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海独立团大队,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前线,经受了好多次战斗血与火的考验。由于思想积极进步,身材高大魁梧,打仗勇猛无畏,敢拼敢冲,屡立战功,孙洪发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普通战士提拔为灌云县大队警卫连机枪班班长。从此,孙洪发更是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走在部队战士前面。什么活最脏最累,他就抢在别人前面承担下来;什么工作最艰苦,他就主动申请干什么工作;什么任务最危险,他就最先要求自己去完成。在每次战斗的战前动员时,孙洪发更是带领全班同志积极请缨,肩挑最艰巨的任务。孙洪发不仅在打仗期间,就是在部队休整时,也不让自己闲下来,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战友解决困难。谁的衣服破了,他就利用别人休息时间,积极帮助战友把衣服补好。谁累了衣服脏了,他就不声不响地把战友的脏衣服洗干净。谁想家了,他就会热情地与战友谈心,战友思家的情绪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释了;有时,战友间偶尔产生磨擦,他更是主动找双方交谈,帮助澄清事实真相,讲明团结与不和的利弊,双方又会很快走到一起,和好如初。总之,只要战友有困难,孙洪发就能一一尽力帮助解决。因此,在孙洪发的连队里有句话常被战友挂在嘴边:“有困难,找孙班!”自古常有忠孝难以两全的例子,孙洪发也不例外。参军前,无论是他父母病了,还是家中其他人生病,总是他去请远近乡里医生,忙前忙后;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总是他挑起家中田地耕种管理的重担;无论是春节前,还是春节后,总是他奔波在亲友中间。入伍后不久,他的父亲病故,家中重担完全落在他瘦小多病的母亲和年幼体弱的两个弟弟洪富洪玉肩上。有一次,与同在一连队的战友沈乐根谈及家事时,孙洪发为不能亲自在父母跟前尽孝而泪流满面。孙洪发除了有英雄的铮铮铁骨,也不乏女子才有的似水柔情。尽管满怀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和赤胆忠心,但孙洪发内心深处同样有对孩子的舐犊之情和对妻子的脉脉之爱。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母亲还会经常提到孙洪发与她诀别前给她的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抗战胜利后,部队有一次休整,孙洪发得到上级批准,在夜里,借助昏暗的月光,一鼓作气跑回家中。他先是给自己母亲报平安,然后才回到妻子女儿身边。这一次,他与妻子女儿呆在一起好几天,片刻未曾分离。临回部队前,孙洪发抱起“呀呀”学语的女儿,凝视很久很久在女儿的小脸上亲吻很久很久孙洪发紧紧地抱着女儿很久很久那一刻,孙洪发的心里一定犹如掀起万丈狂澜的大海,巨浪翻滚,暗流涌动。自己前途生死难料,随时随地都能牺牲。自己死了,亲自尽孝不能了,老母有两个弟弟陪伴照顾,妻子女儿怎么办?谁来抚养她们?尤其年幼的女儿,一定是孙洪发最大的牵挂!但孙洪发内心的这种激烈的家国矛盾,并没有改变他继续从事新中国解放事业的决心和为人民的幸福敢于牺牲的坚定信念。当时,部队里“开小差”的人是有的。孙洪发若想保命,是有机会软蹲下来的。若那样,孙洪发就不会牺牲,甚至今天仍可平平安安地活着,安享晚年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孙洪发深明大义,在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的最关键时刻,没有过多的犹豫,没有选择做逃兵,最后仍匆匆告别母亲和妻儿,头也不回的赶到部队,奔赴前线,英勇杀敌。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此时,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把屠刀伸向人民,伸向中国共产党。苏北的革命形势也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作战任务已是由在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转入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顽固势力。据灌云县大兴沟烈士陵园有关史料记载,1947年初,我大军战略转移北撤山东后,灌云地区蒋匪军纠集地方顽伪武装进行长期的疯狂“扫荡”,反动气焰十分嚣张,斗争异常激烈和残酷,白色恐怖笼罩灌云大地。灌云县委一面坚持艰苦斗争,一面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组织干部党员向外围转移。1947年2月1日,国民党商巡总队调集蒲开喜、汪靖、赵光灿三个团,配合当地土顽还乡团,分四路向灌云陈楼、东辛、杨集、同兴、四队等区进行扫荡,分进合击,商巡总队长徐继泰坐镇杨集亲自指挥,妄图把灌云县大队和区乡干部、民兵一口吃掉。当时灌云县大队是刚组建的队伍,装备较差、弹药不足。当时,正在转移中的五个区、乡干部处在危险关头,全靠县大队保护转移。在民国36年(即1947年)原灌云县副县长何春台同志兼任灌云县大队大队长。郝光胜同志任副大队长,何赋嘉同志任副政委带领灌云机关及杨集等五个区的区乡干部、党员1000余人向大兴沟一带转移,敌人发觉后,纠集蒲开喜、汪靖、赵光灿三个团2000多人的兵力,分四路直扑大兴沟。当时县大队4个连不到400人,为了掩护五个区的区乡干部顺利转移,县大队领导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坚守大兴沟,与敌决战,毫不犹豫,掩护地方干部转移。县大队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别无选择,决定背水一战。大队部立即召开各连干部紧急会议,由副大队长郝光胜向各连下达任务:孙洪发所在的一连坚守大兴沟庄东头;二连坚守大兴沟庄西头;三连坚守小兴沟;四连坚守孙泉沟,形成三角阵势,大队部设在大兴沟庄中间,以大兴沟为主阵地,小兴沟和孙泉沟为两翼,互相呼应。会后各连进行战前动员,部署班排任务,火力点设置,黎明前全部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做好战前准备。2月2日上午9时,战斗打响,敌人向坚守孙泉沟东头阵地的四连一排、二排发动进攻。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连长王惠如一声令下“打”,机枪、步枪一齐射向敌人,打得敌人人仰马翻,调头乱窜,而后敌人轮番向四连一排、二排阵地疯狂进攻,四连在王惠如连长的指挥下沉着应战,顽强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四连指导员顾兴元率三排坚守在西头,同兴区副区长张秉施和17岁的通讯员李华祥带领一个班民兵,也勇敢地坚守一座宅院,策应战斗。敌人正面进攻四连阵地难以突破,便调整兵力迂回到孙泉沟的东北角,利用坟头作掩护,从四连阵地侧后配合进攻,我四连指战员展开殊死搏斗,争夺每一个坟头,每一寸土地,机枪班长杨复林和射击手杨开和牺牲了,敌人发现我机枪不响了,乘机冲锋,王惠如连长一跃扑到机枪阵地,抢在敌人之前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可惜两梭子弹没射完,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副连长马德仁挺身继续指挥战斗。四连指导员顾兴元来到张秉施同志固守的地方,看到民兵战士认真坚守,注意节省子弹,十分高兴。顾兴元对张秉施说:“看来,今天只有决一死战了。”张秉施风趣地说:“我的手枪里还有三发子弹,两发打死敌人,赚一个,留一发给自己,这就够本了。”后来终因众寡悬殊,在一、二连火力掩护下,四连撤出孙泉沟。在向大兴沟撤退过程中,张秉施为掩护战士们撤退,不幸中弹负伤。当时,两个战士把他扶起时,他用力推开战士说:“你们快撤,不要顾我!”就这样英勇牺牲了。敌人占领孙泉沟后,又向我三连阵地小兴沟猛攻,三连指战员英勇抵抗,杀伤一些敌人后,也撤退到大兴沟。三连、四连撤到大兴沟后,大队指挥所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命令三连、四连坚守大兴沟西头阵地,二连调到大兴沟庄中阵地,孙洪发所在的一连仍在庄东头坚守。敌人占领孙泉沟和小兴沟后,集中兵力向大兴沟攻击,灌云县大队指战员同仇敌忾与敌展开殊死决战。敌人的攻击重点直指孙洪发所在的一连阵地,孙泉沟之敌沿着一条旱沟向大兴沟东头进攻,占领了一连阵地前沿的土地庙,利用土地庙高地向我一连阵地冲过来,遭迎头痛击后,退了下去。后来敌人多次以班、排轮番交替冲锋,均被我军一次次击退,后来敌人又重新组织40余人,在一个手举指挥旗的小头目带领下,向我阵地扑来,我射击手瞄准举旗的指挥官,一枪把他击毙,敌人失掉指挥,慌成一团,我一连乘机猛烈射击,并组织反冲锋,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夺回了土地庙高地。上午10时,战斗越打越激烈,副大队长郝光胜始终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指挥,在观察敌情时,不幸负了重伤。作战参谋芦宝湘同志一直和一连坚守在大兴沟东头阵地上,决心不让敌人突破阵线。敌人反复攻击,仍未能突破我阵地就调整兵力窜到东北角,从一连阵地侧后猛烈进攻,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冲到阵地前沿只有几米距离的一道水沟里,一连副连长王长俊指挥战斗顽强勇猛。孙洪发当时任一连机枪班长,和同班的其它几位机枪手专门承担起以较强火力阻止敌人向我前沿阵地逼近和为其它战友进退提供火力掩护等重担。在他旁边的一位战士用机枪向敌人扫射正酣时,忽然,头部中弹,英勇牺牲。敌人见机枪没了响声,一名指挥官手挥小旗,命令手下强渡壕沟。孙洪发见此危急情形,急红了眼,早已将个人生死抛到九霄云外,勇敢地端起机枪,冲出战壕,像一尊雕像坚毅地站在阵地前沿,呐喊着向敌人猛烈扫射,将仇恨的子弹痛快淋漓地射向敌人。这极大地激发了战友们英勇顽强的斗争士气,不少战友奋不顾身地冲出战壕,向敌人猛烈扫射,视死如归。全班全排甚至全连指战员战斗热情空前高涨。不幸的是,孙洪发刚刚扫射了一阵子,身体就数处中弹,英勇地倒下,鲜血顿时浸染了大兴沟的土地孙洪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至亲至爱的战友,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旧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孙洪发魁梧英俊的身躯,装着一颗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向人民解放事业的赤子之心,以一番奋勇当先战死沙场的无所畏惧的行动,诠释了自小就怀有的解救贫穷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理想,体现出共产主义革命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解放被奴役被压迫人民的高尚情操。孙洪发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毫无保留地永远地洒给大兴沟的土地,永远地洒给了家乡的土地,永远地洒给了全中国的土地;孙洪发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地融入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孙洪发将自己23岁的青春永远地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孙洪发牺牲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弟弟正在家中害病,娘仨卧病在床,一连几天揭不开锅,浑然不知此等天塌般的家庭不幸。1947年秋,驻地在沭阳县华冲乡东面小岭浅(村庄名)的东海县人民政府为他的母亲孙王氏颁发了烈士证,并按月发放烈士抚恤金。建国后,烈士证遗失。1983年7月,沭阳县人民政府又为他的母亲补发烈士证,仍每月按时发放抚恤金,直至1991年正月他的母亲去世时止。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灌云县图河乡大兴沟,当年孙洪发战斗过的地方建立了大兴沟烈士陵园,修建一座18勇士墓,供后人凭吊,纪念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18位勇士。今天,大兴沟烈士陵园是灌云县烈士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灌云县及其图河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今年,在灌云县伊山镇烈士陵园和大兴沟烈士陵园分别陈列着孙洪发生前相关事迹介绍的文字资料,陈列着孙洪发画像,陈列着孙洪发生前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及其生前衣物复制品等相关实物,供后人凭吊和追思,让后人瞻仰英雄的高大形象,让后人铭记英雄的丰功伟绩,让后人继承和发扬英雄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孙洪发的其它事迹,了解的人一个一个先后去世,今天健在的又不甚了解,如史载田横事,虽西汉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