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检测人民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检测人民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检测人民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检测人民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检测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政府规定,由三司的都指挥使统领中央的正规军禁军。另外设立枢密院,掌有军队的调遣权,“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军队将领发展个人势力B.不利于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2.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A.采取措施集中兵权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就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答案:B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答案:B4.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奏疏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解析:王安石呈递奏疏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答案:D5.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 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B.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解析: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原先隐瞒的许多土地被重新清查出来。答案:B6.“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实行的()A.青苗法B.募役法C.保甲法D.市易法解析:王安石变法时,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王安石用这种办法来稳定物价及市场秩序。答案:D7.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青苗法B.保甲法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根据材料“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判断该措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答案:A8.王安石曾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实用性,与“以天下为己任”无关,故排除B项,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主张以经义策论取士,故D项错误。答案:C9.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C10.王安石总结宋神宗改革的态度时曾言:“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杯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这反映出()A.北宋统治者变法的态度是坚决的B.北宋统治者大力维护变法者的利益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使法令得以贯彻D.统治者态度摇摆不定严重影响变法解析:“羹何由有熟时也”表明宋神宗左右摇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变法措施的推行及变法的成效。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年间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周慧梅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改革科举制的目的。(6分)(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6分)参考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效果:禁锢了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市易法的主旨,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市价相比较而言,按市易法“出入不失其平”,既不亏蚀本钱,也不谋求赢利。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所谓“必也官无可买,官无可卖”,即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这样,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流通,抑制富商暴力掠夺。手段:设计主旨为按市价价低加价买进,价高降价卖出,但实际为贱买贵卖,强行买卖。(2)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促进了市场的稳定。消极影响: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买卖秩序;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改革。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迁移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可直接对材料分层然后提炼信息,如从“普遍入不敷出”可概括出“官员待遇偏低”,由“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得出“经费不足、官员贪污现象严重”,由“以致民变”可概括出“百姓税负较重,社会矛盾尖锐”等。第(2)问“影响”可紧扣原因分析得出其积极影响,但同时应指出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参考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开支增多。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