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士郭林宗心态素描——兼及东汉士人的情感认同(长江学术投稿.doc_第1页
东汉名士郭林宗心态素描——兼及东汉士人的情感认同(长江学术投稿.doc_第2页
东汉名士郭林宗心态素描——兼及东汉士人的情感认同(长江学术投稿.doc_第3页
东汉名士郭林宗心态素描——兼及东汉士人的情感认同(长江学术投稿.doc_第4页
东汉名士郭林宗心态素描——兼及东汉士人的情感认同(长江学术投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汉名士郭泰出处去就的考量兼论士人的情感认同任群英 路伟摘要:东汉名士郭泰声名耸动士林,却徘徊于传统价值观与险恶现实的矛盾之中,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不仕不隐,表明其救世的热望与“天之将废”无可救药的悲哀。透过郭泰出处去就的人生选择以及士阶层对其所持的情感认同,可进一步了解党锢之祸前后士人在艰难生存处境下表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和士林阶层分化的情况。关键词:郭泰;人生选择;矛盾心态;士林影响郭泰,字林宗,生活在东汉顺帝、桓帝年间,他既非达官又非显宦,却出人意料地获得朝野士人的一片盛赞之声,可谓风光至极。让我们来看历史定格下来的几个片断:场景一,郭泰从洛阳返乡时,衣冠诸儒送行到黄河边,数千辆车云集在渡口,大名士李膺亲自陪同林宗乘船渡河,“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2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像神仙一样究竟是一副什么样子呢?郭泰和李膺都是长相俊美飘逸不群的人,他们气度雍容,风神俊朗,褒衣博带,远远望去如飘飘凌云的神仙,这种风度让几千个送行的男人站在河边赞叹不已,为之着迷。场景二,郭泰游走郡国,于陈梁间行遇雨,风吹过处,拂起他头巾的一角,时人见状,争相仿效,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郭泰那超凡脱俗的容止,不经意间的潇洒神采,竟然又征服了士林,引领流行时尚,成了众多士人追捧崇拜倾心仿效的偶像。场景三,建宁二年正月(公元169年),郭泰病卒于家中,四方之士闻迅后赶来会葬,千余人不顾路途遥远,不惜破费资财,浩浩荡荡地朝着郭泰的家乡太原介休行进,以至于“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途,盖有万数来赴。”同上,第2227页。在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的时代,成千上万人自发地组织如此隆重的吊唁活动,可见丧主在当时士人心目中高崇的地位。郭泰生前以容貌风度让士林为之倾倒,死后有四方同好之人为之树碑表墓,这位名士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让他在士林获得如此崇高的声誉?论家世,郭泰出身贫贱,无门第家资可以称引;论官爵,郭泰拒绝了所有的举荐和辟召,终生未仕,至死都是一个处士;论学问,郭泰虽博通坟典,教授门徒,但也未能超出马融、郑玄等硕儒;论个人魅力,郭泰身长八尺,容貌魁梧,风神俊朗,善谈论,美音制,有一定名望,然而仅凭外貌风度也不足以让整个士林为之侧目。梳理史料可知,郭泰平生所做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大事,一是成为洛阳三万太学生的领袖,以清议干政的形式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二是性明知人,善于品评人物,言不虚发,朝野士人无不赞叹他独到的眼光。郭泰主要就是凭这两点驰誉当世并获得极高声望的。按常理有高名清才的郭泰本可以居官为宦,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士大夫,然而奇怪的是他却在赫赫盛名之下绝意仕进。郭泰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选择?这样的人生选择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郭泰这种心态对士林又有何影响?搞清楚郭泰这一个案,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党锢之祸前后士人的生存处境以及士阶层分化的情况。一郭泰最初的人生也是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进发的,母亲让他到县衙当差谋生,志在高远的林宗却以“大丈夫焉能处斗屑之役”激励自己,不愿庸碌一生,而是踏上求师问学的道路,远赴河南成皋拜大儒屈伯彦为师学习,虽然生活贫苦,并日而食,林宗却不改其乐,勤奋苦读三年,遂博通坟典。学成后的郭泰并未回州郡做官,周游各地后又到洛阳太学,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寻找机遇。郭泰逗留京城期间结识了“谈辞如云”的太学生符融,符融对他高雅冲和的气质赞不绝口,遂将他介绍给自己的老师李膺,士林领袖李膺对郭泰很是青睐,认为平生所识之士未有如林宗者,此言一出,郭泰成了洛阳城中的风云人物,受到士林的追捧,“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 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2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这机缘正应了洛阳士人传说的“登龙门”语后汉书卷六十七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第2195页。这一切对于步入社会而又无家世背景的郭泰是绝好的政治资本,然而郭泰却并未籍盛名入仕, 相反他拒绝了朝廷三公的征召和州郡的举荐,“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又举有道,皆以疾辞。” 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郭有道林宗碑第14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友人劝他就召,他也一一婉言谢绝。按理征召他出来做官的司徒黄琼,无论官职人品声名才能,都算得是正直有为的士大夫,此时年轻的郭泰也不曾受过任何的打击挫折,要心灰意冷厌倦弃世。但郭泰最终还是选择了“优游卒岁”的人生道路,这一选择似乎与他当初的高远之志相悖,与他交接政要名人的用世之志相违。郭泰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东汉王朝的腐朽本质已经有了非常冷静、深刻的认识。郭泰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故在拒绝黄琼等人的举荐,谢绝友人的劝进时说“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2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不仅是郭泰,当时的智明之士如徐稚、魏桓、袁闳、姜肱、申屠蟠等都已清醒地认识到这点,他们的拒仕言论所表明的心意都很坚决,因而做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决定,或隐身遁命,或远浮海滨,或隐居精学,这与党人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表现出对朝廷的自觉疏离,不慕富贵,淡泊终生。既然天之将废,大树将颠,为全身避祸,只能远离世人瞩目的官场,不做天子臣,不为诸侯友,不为危言核论,这样危险来临,可进退自由。既可全身于乱世,还可保全不屈服于权势的独立人格。潜隐衡门,栖迟泌丘,“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跱。” 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郭有道林宗碑第14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是高洁之士面临衰世不约而同选择的人生道路。(三)郭泰经深思熟虑,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别样的路子:闭门教授,隐括矫时,“救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 同上,第142页。基于以上认识,郭泰拒绝了朝廷和州郡的所有征召,坚守信念,始终没有步入仕途。二郭泰拒绝做官,但并未彻底与政治绝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郭泰无法泯灭济世行义之志,他曾对同邑宋仲说:“盖昔之君子,会友辅仁,夫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皆始于将顺,终于匡救,济俗变教,隆化之道也。于是仰慕仲尼,俯则孟轲,周流华夏,采诸幽滞。” 袁宏:后汉纪(点校本)第449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郭泰的济世之志并非入朝为宦,直接与浊流势力展开斗争,他要走的是一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之道。于是他徘徊于朝野之际,以评人议政的方式参预政治。据史传和郭有道碑载,郭泰周游于京师和郡国间,足迹遍及洛阳、太原、陈留、汝南、颍川、陈、梁、扶风等地,所到之处,好品评奖掖甄拔士人。郭泰论人较看重人物的内在精神,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善于发现人物独特之处,在郭泰品鉴的众多士人中,不外乎三类:一类是经郭泰奖掖终成秀异盛德者,如孟敏、茅容、魏昭等人;一类是经郭泰劝喻改恶从善者,如左原、宋果、贾淑等人;再有一类是郭泰预言不自匡持而被当世废弃者,如黄元艾、谢甄等。这些人的成功和失败皆如林宗所鉴,以此可见郭泰敏锐而独到的识人眼光。兹举两例加以说明:“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泰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本)第351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贾淑字子厚,林宗乡人也。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忧,淑来修吊,既而钜鹿孙威直亦至。威直以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追而谢之曰: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士。乡里有忧患者,淑辄倾身营救,为州闾所称。” 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3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像陈元方这样素有高名的人,一旦受到郭泰批评,便会马上遭到人们冷落,以致百许日宾客不至。而像贾淑那种性情险害,人人畏惧的恶人,在得到郭泰的褒扬之后又洗心向善,改过自厉,成了善士。陈元方、贾淑的故事足以说明郭泰在甄拔与识鉴人才方面确是一言九鼎,左右着舆论的导向。郭泰热衷于奖拔士人的作为,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向朝廷推举了有用之才,据后汉纪孝灵皇帝纪载,郭泰举荐之人中秀异者六十余人,临官者十余人;二是强调士人的德行、操守、人品,以修身明道,改善士风;三是循循善诱,充当了道德教化者的作用。时人评价林宗时称他为“八顾”之一,就是从善诱能教这个意义上给予他的赞颂。范晔在对郭泰的传论中也认为他“恂恂善导,使士慕成名,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同上,第2231页。郭泰凭借着自己的声名,四处交游会友,品鉴举拔士人,这与他当年在京城太学开展“清议”活动以弘明善恶、匡正时弊的作为异曲同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互相褒重。” 同上,第2186页。太学生作为封建官僚的后备队伍,朝中官员是他们关注的对象,清流名士更是他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他们与朝中正直公卿相互推崇、议论政治、抨击时弊,情感的认同及评价的天平自然也就倾向了清流人士,而对豪强权贵的污浊之行则严加贬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同上,第2186页。一股强劲的清议之风在太学在京城鼓荡开来,使士人慷慨任气,戚宦心惊胆寒。如果说国家实权旁落于戚宦之手的话,那么社会舆论的导向则始终掌握在清流士人手中,这与郭泰等太学诸生的“清议”分不开。郭泰离开京城后,太学这块阵地上的议政之风并未消歇,诸生偕士林中人共相标榜天下之士,为遭迫害的党人立名,他们所称赞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成了天下善士,人间俊杰,而掌握士人生杀予夺的朝廷当局则成了时人污秽的对象。清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极大的。三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郭泰所走的人生道路:周游拔士,交友议政。这条非仕非隐的路子,南州高士徐稚早看出了异样,徐稚借参加黄琼葬礼的机会托茅容转告郭泰,“为我谢郭泰,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174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徐稚劝诫郭泰放弃用世之心彻底遁出世事,因为王朝运势就好比大树将颠,任你再怎样努力,再怎样忙碌不安,终是一绳之力,无法维系。同时代的范冉对郭泰交游公卿评议时政的行径则很鄙夷,认为其行有忤高洁之士。其实郭泰所走的这条道已使自己的大半生非常无奈地徘徊在传统价值与险恶现实的矛盾中:仕,无法行义,还会带来祸患;隐,则无法尽一己之力挽救衰颓的大厦,意犹未甘。对政局黑暗的深刻认识,让郭泰收回了入仕的脚步,强行压抑着自己的用世之心,转而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周游拔士交友议政,以在野的身份在士大夫中激扬正气,间接地干预社会,遏制和评击黑暗腐败的政治,起到警世醒人的目的。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之所废,不可支也”,东汉政权腐朽透顶,这座大厦将倾之际,纵然有高妙贤能的郭泰,燃尽芳膏的党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和牺牲终无济于世,只有更添徒劳和无奈。郭泰费尽心机选择的这条既不出仕也不真隐的路子也没能走到底,随着党锢祸起,大量党人遭到迫害,李膺、符融、贾伟节等被禁锢,郭泰最终还是归隐乡居闭门教授。建宁元年九月,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已归隐乡居的郭泰悲痛难抑,在旷野中恸哭一场,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2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郭泰慨叹的是正直士人精英的死难,黑暗政局的日趋崩坏,东汉王朝政权不知要落入何人之手。大厦将倾,天下即将涂炭,这穷途末路的哭声,渲泄着郭泰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心忧国之情愤世之意,也发泄着内心深处难言的落寞与孤寂,绝望和悲伤。此后不久悲愤交瘁的郭泰也郁郁走向人生的终点,病逝于家中,谢世时年仅42岁。走进郭泰的内心深处,在他面对浊世冷峻思考的背后,在他气度高旷、风神俊朗的洒脱背后,在他苦心救持的努力背后,他该有多少难以言说的苦痛和悲伤,有多少无奈、困惑与绝望。郭泰的人生实践说明,在汉末衰世士人的所有济世报国理想都无法行通。四郭泰正值壮年而过早地结束了生命,士林在叹惋同情他“禀命不融”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与景仰。当时最著名的撰碑能手蔡邕挥笔写道:“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景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于是建碑表墓,昭铭景行,俾芳烈奋乎百世,令闻显乎无穷。”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郭有道林宗碑第14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碑中所言,代表着士林对郭泰生平志业的表彰,对他超凡脱俗人生的赞扬。蔡邕自认为这块碑是他写得最无愧的一块,后世甚至把这块碑称为“无愧碑”,说明撰碑者与碑主都当得起人们的称誉。郭泰去世后士林给予他的盖棺论定是“天下和雍郭林宗。”再结合郭泰生前士林所给予他的评价,如陈留符融评价他“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袁宏:后汉纪(点校本)第449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有知人之鉴的韩卓说“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同上。士人领袖李膺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泰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同上。同郡士人宋子俊论及林宗之德时说“清高明雅,英达环玮,学问渊深,妙有俊才。然其愷悌玄澹,格量高俊,含弘博恕,忠粹笃诚,非今之人,三代士也,汉元以来未见其匹也。”同上,第452页。汝南范滂在评价郭泰的为人时说:“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范晔:后汉书(点校本)第222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士林中人对郭泰的这些评价充满了羡慕、崇敬、赞叹,他们对郭泰的这份情感认同表明:(一)对郭泰人格魅力的肯定。郭泰不但风神俊朗,姿容美好,如海之明珠,鸟之凤凰,令人一见嗟服;而且还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柔惠,器量弘深,具有明德通玄、善诱能教的贤能品德。他的知人,他的品鉴,他的教授,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导士向善。无论衰世还是盛世,精神和道德的建构都是必须的,郭泰不遗余力地坚持守道向善的人格标准,在汉末乱世中就像一盏明灯,给浮躁浅薄动荡迷茫中的士人带来些许暖意。郭泰内外俱美的人格形象受到士人的大力称赞。(二)对郭泰精神超越的认可,在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面前,郭泰有大名而不肯仕进,表现得十分超脱,他不因仕进之途而处心积虑,不汲汲于富贵,性甘恬退,不以职事自我拘累,能跳出富贵权势的世俗迷恋,为自己解除了心灵束缚。士阶层对林宗所达到的精神自由境界表现出极大的仰慕,这表明读经入仕理政的价值观已在渐渐地淡化,在风衰俗怨世积乱离的大气候中,对朝廷的自觉疏离,已得到士阶层普遍的认可。(三)对郭泰人生选择的同情和理解。士林中人往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里,众多的士人和郭泰一样面临着艰难的生存抉择,随着高压统治的持续和迫害的加深,残酷的现实使士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自身的前途,一部分人奋不顾身地入仕救世,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如李膺、陈蕃等党人;一部分士人迫于政局动荡为保全性命及时抽身隐退江湖,超越现实之外,如徐稚、袁闳等隐士;一部分人借钻研经典教徒授学,以期远离政治漩涡,安顿失意的心灵,如郑玄等经学家;还有更多的士人在理想与现实中艰难地徘徊,欲济世则无路,欲报国则无门,责任和理想让他们在浊世沉浮不忍放弃,现实和苦难又让他们的心灵倍受煎熬、焦虑难安。忧患意识、明哲保身、畏惧祸端,无一不是汉末士人遇到的且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生存在一个苦难而令人沮丧的时代,处在历史夹缝里的郭泰做出不仕不隐的抉择,尝试在济世行义和乱世全身中不离不弃地生存,最起码在祸乱横流的浊世,知名之士多被害之时,“唯郭泰即明且哲,以保其身。”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82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投合当时生存困境中的士人心态的,故能引起士人的广泛同情和理解。明乎此,文前叙及的三个耸动士林的场景片断便可释然。Descrip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