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汗出异常.doc_第1页
温病——汗出异常.doc_第2页
温病——汗出异常.doc_第3页
温病——汗出异常.doc_第4页
温病——汗出异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医大师“论汗”汗出是人体内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计162篇,其中涉及汗的竟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奠定了祖国医学研究汗的理论基础。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初期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并对过汗、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隐寓了汗证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黄帝内经,祖国医学对汗的认识于是大彰。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祖国医学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研究来认识汗的。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医角度探讨汗的生成和作用,汗出异常的原因与危害,及其临床意义。一、汗的生成和作用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人体内排出的废物。它是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而出。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在人体五脏中,汗为心所主,又与其他四脏有密切的关系。如肺气宣通,人体的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肺主气属卫,卫气调节汗液,故汗与肺脏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故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汗还具有宣通肺气,祛除病邪的作用。如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腠理闭塞,玄府不通而见无汗,肺气失其宣散,则常见咳喘等症状。发汗后,腠理开,玄府通,肺气宣而寒邪解,因而咳喘自止。可见汗与肺气宣通有关,不但肺气宣通可致汗出,汗出亦促进肺气的宣通。汗出能祛除病邪,故临床常用汗法治疗疾病。汗法常用来驱除风邪、寒邪、风湿之邪及在表之水邪。此外,汗具有行荣卫,致津液,以营养皮肤的作用。汗液本身具有润泽皮毛的作用,同时汗出能使荣卫气血运行通畅,津液敷布于体表,以营养于皮肤。临床常见到长期无汗或少汗的病人,皮肤失其润泽濡养,而表现为皮肤干涩,皲裂少泽,甚则产生皮肤病。皮科治疗某些皮肤病,也往往使用汗法。这说明了汗具有行荣卫,致津液,营养皮肤的作用。二、汗出异常的原因与危害汗出异于常人,即是汗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一是无汗、少汗;一是汗出过多。二者皆与人体正气、致病的邪气两个方面有关。邪气侵犯人体,即可以导致无汗、少汗,也能造成汗出过多。其所以表现不同,与邪气本身的性质有关。寒邪犯表,多致无汗。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收引,故寒邪侵犯体表,卫气被遏,腠理闭塞,临床表现为无汗,兼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等证。而风、暑、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汗出过多。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故风邪犯表,腠理开泄,多有汗出,并见恶风、发热、头身痛、脉浮缓等证。暑为阳邪,充斥内外,暑热伤人则腠理汗泄,故见汗大出,多见壮热、烦渴、脉洪数等证。湿热之邪闭郁于内,上薰则见头面汗出,下注可见阴部汗出,并见口苦而粘腻,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脉濡数等证。凡属邪盛而致,多为实证。人体正气虚弱,同样可以造成无汗、少汗,或汗出过多两种临床表现。正虚无汗、少汗者,或由于阴虚无以为汗,或由于阳虚不能蒸化而成汗。阴虚无以为汗的,有阴、血、津液不足的分别。汗出异常对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无汗、少汗则影响肺气之宣通,致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得泄越,郁积而见发热;卫气不能布于体表而见恶寒;荣卫不行,津液不布,则皮肤失养。汗出过多对人体的损伤约有如下几个方面:1.津由汗脱。津液出于腠理为汗,汗出过多则损伤人体的津液。如灵枢决气篇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临床常见津伤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津脱危证。2.血因汗减。血汗同源,汗出过多,则人体内的血液因之而减少。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汗出伤血的意思。伤寒论疮家、衄家、亡血家禁汗的原因,也是汗出会伤血。仲景以桂枝新加汤治疗伤寒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既以芍药益不足之血。汗出伤血,临床常见身体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3.气随汗泄。汗出要通过气化作用,腠理开泄,汗出过多,人体之气亦随汗而外泄。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暑病气虚,多因暑热开泄腠理,汗大出所致。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4.阳由汗亡。汗由阳气蒸化,过汗必损伤阳气,甚则亡阳。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等例,皆汗出伤阳之证明。汗出阳气损伤,临床常见恶风畏寒,肢厥身冷,心悸,叉手冒心等症。所以伤寒以护阳为主。5.阴随汗竭。汗在质为阴精所生,汗出过多伤津亡血,终损及阴精。尤其温热之邪多本易灼伤阴液,温病过汗,则更虚其虚。王履所谓“温病误汗,变不可言”,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温病以保阴为要。汗出伤阴,临床常见头晕目眩,腰痠膝软,五心烦热,抽搐动风等症。6.卫虚致邪,变生他病。汗出过多,腠理空疏,卫气卫外不固,邪气易乘虚而入。许多病人往往外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汗后正气虚弱,易于复感所致。治疗宜在驱邪的同时,适当扶正,正复邪祛而病愈者,临床屡见不鲜。可用玉屏风散等方。汗出伤正,也可以变生他病。如产妇汗出,喜中风,易病痊;汗出中气虚馁,脾运不健,若饮水过多则易致水饮停留,造成痰饮;汗出心虚液耗,易病消渴等。汗出过多对人体的损伤,因人体质不同而产生差异。如人平素血虚,则过汗损伤的表现为伤血。进而言之,过汗对人体的损伤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相兼出现,并有所转化。如亡阳之后,亦见阴液随之而亡的现象。三、汗出部位对认识疾病病机具有特殊意义。半身汗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汗出,或半身无汗,是气血运行不周的表现,常为中风等病之先兆。心汗:独膻中一片聚而有汗,别处无汗,多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所致,治宜养心血益脾气。阴汗:至阴之处,或两腿夹中,行走劳动则汗出腥秽,是下焦肝肾湿热所致,治宜清利肝肾湿热。液汗:两腋之下,动则汗出,多属肝虚有热,或肝经湿热,治宜养肝血以清虚热,或清肝利湿。鼻汗:凡遇饮食汤饭,则鼻上多汗,是肺虚有热,治宜益肺气而清热。手足汗:手足心多汗,遇天冷更甚,多属阳盛阴虚,或脾蕴湿热,或心阴不足,治宜分别,或清利湿热,或养心阴。头汗: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辨证较为复杂,多属胃热、湿热、或为戴阳证。属胃热者,口干而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胃泻热;属湿热者,口苦而粘腻、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苔腻、脉濡数;凡戴阳证,汗出如珠,面赤如妆,肢厥身冷,脉沉而微,是阳气上脱之危证,急宜镇摄亡阳,引龙火以归源。小儿头汗,俗称“蒸笼头”,非为病态,不必治疗。汗出部位不同,对认识疾病病机上虽有特殊性,然而上列诸种乃其常见病机,临床应结合其他症状,具体分析,知常达变。名家简介:路志正,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汗异常的辩证治疗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夏季天气热,出汗多,这是人体在体温中枢自动调节下散发多余热量的正常现象。然而,有的人白天稍微动弹一下就全身冒汗;有的人常是半夜醒来发觉汗湿睡衣;有的人就是呆在空调房内仍流汗不止。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汗多为气虚阳虚临床表现: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治疗: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盗汗多为阴虚火旺临床表现: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特殊汗出种种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头汗: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胸窝部多汗: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加减;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导致的脾胃湿热实证,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用三仁汤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会阴部汗多:会阴部经常汗多,阴囊潮湿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梦中汗多,醒来会阴处湿漉漉的,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