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科学探究的真谛.doc_第1页
小学科学论文:科学探究的真谛.doc_第2页
小学科学论文:科学探究的真谛.doc_第3页
小学科学论文:科学探究的真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论文学“问”科学探究的真谛摘要:科学问题的产生与提出,从质疑开始。新课标提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关健字: 学问 探究 科学探究从疑问开始, 打开科学奥秘之门的钥匙从来都是也只能是一个个“?”。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上还应该重视问题的产生与提出,即“无疑必须教有疑”。因此,科学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惑,有疑处使其无疑,而且更要启发学生释疑解惑。换而言之,科学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学生释疑解惑,而更应是激“疑”诱“惑”,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各种好奇和惊诧。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排除者,而更应是学生思维障碍的设置者、始创者。新课标也提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那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产生问题呢?一、让学生在“情境”中生问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典型的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如听故事提问,做实验提问题,在观察中提问题,特别是在情境中学生感到困惑或产生认知矛盾时更能使学生感到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在学习时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答疑,才能算是真正地处在主体地位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从“质疑”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变老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尽可能地用“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对事物作出反映,主动思索、自求得之。教师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时,必须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如在教学“食物”寻找“淀粉的踪迹”时,我向孩子们提出要求,今天研究的是食物,所以要先将手用碘酒清毒,再用消过毒的手每人数出10饭粒,千万注意别弄脏了饭。孩子们的兴趣可浓了,非常小心地数着,结果,人人手中的饭粒都脏了,他们好奇极了,睁大了求知的眼睛,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抓住机会,要求孩子们自去去弄个明白,为什么消过毒的手拿了饭粒反而都变了色?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这变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孩子们经过认真试验、探究、讨论,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而是含有淀粉的食物才会变色的道理。又如教水的蒸发一课时,我在教室里陈列出两盘水。除了一盘水用盖子盖着而另一盘没有盖之外,其他情况都完全相同。当我和学生共同用不同方法确定两盘水完全处于相同状态之后,把这两盘水放好,以待下周上课。星期一早上来到教室之时,发现没有盖盖子的一盘水的高度比盖盖子的一盘要低。此时学生纷纷议论“为什么有盖子的一盘水比没盖子的水要高呢”,“这水究竟到那里去了呢”就此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所提问题的探索中来。二、让学生在“玩耍”中生问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的科学道理就是在学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给孩子尽量提供玩的空间和时间,并且这种玩昌自由的、开放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他们就不仅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使他们玩有所惑,有所疑,从而有所感,有所悟,得出科学道理。如教水的浮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再把有关材料发给每个小组(装有水的水槽,马铃薯、鸡蛋、大头针、牙签、橡皮、小木块、胶水瓶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尽兴地玩,一会就有同学发问:“为什么大头针、马铃薯、橡皮这些会沉在水底,牙签、小木块这些会浮在水面上,而胶水瓶又漂在水中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实践证明学生在玩中往往会生成精彩的科学的疑问。又如在教压缩空气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人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压扁,放手后又会复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带着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了。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探究,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环渐进的认识过程。三、让学生在“动手”中生问“做”是科学学习的灵魂,“做”科学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脑想,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心灵去感悟,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策略,是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做”不仅是教学生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是“做实验”的重要意义之一。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由于“沉和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很感兴趣,都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里到底有什么科学知识呢?通过做实验学生发现用“往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使鸡蛋相对变“轻”,从而能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由此学生又在思考,往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如糖、醋、味精等是否也同样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更有的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何使浮在水面的物体,如棉花、菜叶、木块等沉入水底?并积极动手进行实验,以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做中产生问题,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课堂绝不会死水一潭。四、让学生在“观察”中生问“动眼”即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如在岩石的风化一课中我会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够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如在讲解溶解一课时,我先在准备好的三个杯里分别放上大半杯水,又把盐、高锰酸钾、沙分别放在三个杯里搅拌。我做演示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观察,让他们在观察中获取正确的、清晰的事实和现象。当他们看到杯子里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时很惊讶,发现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不见了,沙子的颗粒沉淀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此把学生带入思考境界。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万物,让我们的头脑去揭开一个个谜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比如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记下你见到的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学生的问题可真多:为什么有的景物四季常驻,而有的却有季节性?为什么农民在下午种各种蔬菜瓜果?为什么一到冬天园林工人要给树木绑上草绳,一到夏天就剪去一些高大树的树叶和部分树干?为什么有的桥是拱形的,有的桥是平的,哪种桥设计的更科学?金鱼在水中为什么不会闷死等等,小脑瓜中崩出的问题可真不少。针对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大家分头找资料,有的看课外书,有的实地考察,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长辈,有的拆实物,还有的做实验,同学们想尽各种方法,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个难题都有了满意的答案。有的写小论文,有的写观察日记,有的写图片说明,有的做成有解说词的光盘,更可喜的是有还自己设计桥梁,规划小区的绿化环境。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的是求知欲,发展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能力。五、让学生在“选择”中生问由于每个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选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因此,实验的效果不尽一致。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已探索未知。例如:在教学反冲时,课前让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制作一个反冲实验装置。有的同学选择大饮料瓶,有的选小一些洗干净的瓶子,有的还用一次性的塑料口杯等。在做实验时,就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扎孔的位置离底过高,或瓶子较小的,在实验时水从小孔中喷不出来,而是沿着瓶壁流下,没有课本中出现的现象,很多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然后把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下次上课时,有的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并告诉全班同学,教师对他们的探索精神大加鼓励。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还有可以在每堂课都留个“小尾巴”给学生,这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挖究兴趣,如特级教师张洪鸣老师执教的一节科学课乒乓球又鼓起来了,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反复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照说本课已完满结束了,此时,他又抛出一句“学完这一课,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让学生继续提出新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又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瘪了的乒乓球受热后会重新鼓起来,那鼓起来的乒乓球冷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又瘪下去呢?”“空气受热,体积会变大,那有没有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变小呢?”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科学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头脑中充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