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doc_第1页
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doc_第2页
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doc_第3页
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doc_第4页
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 场地设计所包括的内容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的设计进程之中,这些内容一部分是处于开始阶段,另一部分则处于结束的阶段。在设计的时序和宏观与微观层次上,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分别向两个集合汇聚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场地设计的全部工作不仅可以,而且有必要做适当的阶段划分。 一、阶段划分 按照设计程序上的先后次序以及考虑问题在广度和精度侧重点上的不同,我们将场地设计的全部工作划分成为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处于建筑设计整体进程的首尾两端,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场地布局是场地设计的第一阶段工作,主要包括用地的基本划分,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其他特殊内容的基本布局安排,在有些情况下也包括前期的用地分析选择和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场地详细设计是场地设计的第二阶段工作,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系统的详细设计,绿化种植、景园设施及小品等的详细设计,以及工程管线系统的综合布置和场地竖向的详细设计等。简而言之,即是场地中除建筑物单体之外的所有内容的详细设计,而且还包括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平面与竖向上的工程定位。这一阶段是场地设计的第二部分工作内容。 二、划分意义 场地设计包容复杂问题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巨细兼备,常常呈现出千头万绪的状态,使人感到难以理清关系。因此在设计中将所有问题都一并考虑,一并解决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不分主次条理,往往会造成顾此失彼的混乱局面,大量的精力都被消耗在不断的无意义的反复过程之中,致使设计难以顺利地进行。而且又会造成某些方面的问题被轻视甚至遗忘,最终不能被彻底完善地解决,这使设计的最终结果也往往会存在缺陷。所以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步骤,有层次、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后次要,这样工作才能有效地展开。在此过程中虽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和调整的情况,但这只会是局部的和可以控制的,不会造成全盘的推倒重来。按照这样的步骤有层次地展开设计,也能使设计进行得更深人更全面最终的设计成果也能够比较完善,这也就是进行阶段划分的意义所在。 场地布局是对场地进行基本的组织和大体的安排。场地布局要确定场地的基本形态,建立起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一阶段是场地设计的起始阶段,也是整个建筑设计的起始阶段,它决定着整个设计的理念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成败。一般而言,最终能否有一个适合的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这一阶段设计工作的质量。如果一开始选错了方向,那么发展下去也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要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控制大的关系,把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大方向,为下一步的详细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基本框架。这时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应是粗线条的,而不能过多地深入细部问题被细节拖住思路。也就是说,布局阶段所负担的是宏观控制上的任务,不能把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并考虑。相对来说,在这一阶段更强调考虑问题的广度。 场地详细设计主要是落实各项场地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求,使它们能够得以成立,完成各自在场地中所担负的任务。详细设计阶段是设计的发展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场地布局而言,详细设计的内容从具体的功能组织到形式细节的推敲,都是具体的、复杂的,甚至是琐碎的。但这些工作也同样不可缺少,任何设计构想必须要落到实处才能检验其成败,显现其价值,详细设计所作的即是“落实”的工作。详细设计所担负的任务是对设计的发展、完善和丰富,详细设计阶段工作进行的好坏,关系到设计的现实可行性和完善程度,因此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要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全面、具体、切实可行、相对而言,详细设计阶段更强调考虑问题的深度和精度。 场地设计的这两个阶段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各有侧重点,因而将它们较明确地划分开来是很必要的。这将使每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化利于它们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使设计更具条理性,更加系统化,增加设计进程的有序性,便干对设计进程的控制和掌握。这样对于设计问题也能够做到有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逐一解决,可保证对设计成果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都能有所控制使这两个层次的效果更加均衡,使设计成果更全面、更完善,避免因主次不分而造成各部分的轻重不一。而且促使设计工作更系统化和条理化,也是将场地设计明确划分出来的一个基本目的,把场地设计划分成两个阶段与这一目的是相统一的。需要提起往意的是,将场地设计划分成两个阶段,并非是要把这两部分的设计内容截然地割裂开来。实际上,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布局阶段所确立的框架使详细设计有所遵循目标更明确。反过来,详细设计工作又使布局阶段的框架得以充实和完善。如果说布局是主干和框架,那么详细设计则是枝叶和内容。布局保证了设计整体上的合理性,详细设计则使设计更完善、充实、有血有肉这两个阶段是统一于设计的整体进程之中的。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第一节 布局阶段的场地设计场地布局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组成元素各自形态的确定,二是元素之间组织关系的确定,这些是场地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布局阶段场地设计的结果所反映的是场地的整体形态也就是场地基本的表现形式。之所以说是基本的,是因为布局的形态是大体上的组织和安排的结果而场地最终的表现形式之中尚含有详细设计的大量工作。也就是说,布局阶段所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场地的基本形态。场地是一个整体,场地设计是关于整体的设计。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整体的层次上是不能将其认识清楚的,为了达到深人认识和了解的目的,适当的分解和解剖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我们将场地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结构,通过分析其构成元素的形态和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来剖析场地设计布局阶段的一些规律性。一个场地的组成元素是丰富多样的,在不同类型的场地之间,元素的组成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一、场地分区场地分区是场地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场地布局的起点。如果说场地布局是为整个设计确立一个大的基本框架,那么可以说场地分区则是为布局而确立的一个大的基本框架。场地分区简单来讲就是要将基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将场地中所包含的内容按照一定关系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这样场地分区的方式就决定了场地的基本形态和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从侧重点上来看,分区顾名思义是重视场地中不同特性的区域的划定,重视团块的分离与此同时,组织这些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区域与彼区域之间之所以能够相对划分开来,也就是它们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位置与位置之间的关系的体现。因此场地分区所遵循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二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出发(图1)。这两条思路又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确定分区方式时,既要考虑基地利用的问题,又要考虑内容组织的要求。(一)场地分区与基地利用正确使用基地,发挥基地的最大效用是场地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因而也是场地设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设计中,基地的情况会千差万别,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地相对于建设规模都会是比较有限的,场地设计是要在有限的用地之内做文章。有时用地也会比较富余,但这也并非就意味着设计不需要考虑用地的问题,可以完全随心所欲,这时更应注重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用地,避免形成闲置和浪费。1、集中的方式在用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将用地划分成一些零碎小块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内容布置完成了,但用地却分得太零散难以发挥其最佳效益。为了能在有限的用地内妥善组织各项内容采用适当集中的用地划分方式是一条有效途径,这样最有利于有效地使用基地(图2)。采用适当集中的划分方式,将用地划分成几大块,将性质相同的用地尽量集中在一起,利于边角地段的利用,可以保证基地的每一部分都有可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减少闲置的地块,同时也增大了可使用的用地面积。反之,如果用地划分过于细碎。不同性质的用地交错在一起,必然会增加出现边角空地的机会从而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如果地块划分过于细碎,其中的内容组织必然会受到限制,因为在较小的地块里,其调整的余地必然很小,容易形成比较勉强的形式,也会增加闲置用地的可能。如果地块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则内容组织就有充分余地去选择对内容自身要求和基地使用都有利的形式,提高用地使用效益。采取相对集中的分区与用地划分方式,并不意味着简单将用地划分成几个粗略的大块即可,也并不是分得越大越粗略越好,而是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分区,减少层次。集中的方式也是相对的,它必需有其依据,这些依据一是性质上的,二是基地的形状上的。性质上的集中可以将相同和类似性质的用地集中在一起连成一片;形状上的集中是根据基地的轮廓形式特征来划分地块使每一区域都尽量完整便于利用(图3)。 图4中所示的是日本中津市小幡图书馆其基地位于两条十字交叉街道的一个转角上基本上是一个矩形,该图书馆的场地分区与用地方式是很典型的。从性质上看,用地分成三个集中区域,建筑用地、停车场用地、庭园(绿地)用地。也就是说这三种地块都是按性质集到了一起,形成明确的三块各自相对分划清晰。从用地的形状上,虽然说矩形用地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的确是该基地的最大特点。因而在分区的采用的就是最符合矩形特点的纵横划分方式,使每块用地和每个区域都有了完整的形状。试想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矩形用地上如果采用斜线或曲线划分方式结果必然会是相反。这一实例适当集中的分区与基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各部分用地都刚好满足了内容的要求并消除了难以利用的边角地块。比如停车场用地如果在这样的规模下再分成几个地块那必然会增加其边缘和通道的占地面积从而造成用地的浪费。建筑用地由于具有了适合的面宽和进深,即适合的规模使建筑物的布置十分容易,试想如果将建筑用地分成几个分散的小块必然会使建筑内部的功能及空间组织受到妨碍。绿化用地也是如此在如此有限的基地内通过集中的形式。使绿化得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集中庭园。2、均衡的方式在用地规模相对于建设规模较大,也就是用地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场地布局与各项内容的组织显然要相对容易,场地分区与用地划分可采取多种变化的方式。这时分区与基地利用常出现各部分用地不够均衡的现象,某一部分的用地过于宽松以致用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同样是在进行场地分区时只注重了内容组织这一个侧面而没有重视基地利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采取均衡的做法是较为有利的。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使每部分用地都能发挥作用(图5)。为达到用地划分的均衡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可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成大致相当的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场地整体上的区域划分会较明确。均衡可通过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成比例的关系以及各区域内部用地的再一层次上的细划来实现,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保障基地的各个部分都能被利用起来。二是可将基地直接细化为较小的区域,再将内容在不违背自身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之中,这样只要保证每个区域都各有其用,也就保证了均衡(图6)。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场地中(图7)分区即体现出了均衡的特点。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位于北京东部亮马河北岸,用地53公顷。其内容包括旅馆、剧院、游泳馆、研究、办公、培训用房以及露天集会场、室外活动场等。应该说内容组成的丰富性是促成均衡分区的一个原因,但即使相对于这些内容来说,用地也是十分宽松的。这一实例根据用地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了均衡分区布局的长处。从方式上来看,这一实例是采取上述的间接细分和直接细分相组合的办法,用地基本上分成五个区域,其中三块作为建筑用地。另外两块分别作为绿化、室外活动场的用地和人口广场、停草场用地。直接细分的方式体现在建筑用地上,它们被分成相对独立的三块,每块分别组织不同的内容,间接细分的方式体现在另外两部分之中,绿化与室外活动场用地内部分成四个次级区域,分别组织活动场、集会场、运动场和一小块水面,场地入口用地内部分成了四个次级区域,分别组织了建筑主入口前的绿化广场、次入口前的广场和两块停车场。由于场地分区采取了均衡的划分方式使内容的分布比较均匀也使内容与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呈现均衡的状态,这就使得整体的场地布局舒展而有序。“虚”、“实”部分相互穿插衬托,达到了很好的平衡状态,充分发挥了基地的宽松条件的优势,又使每一部分用地都被调动起来做到了大而不空。这其中建筑物用地的相对分散是十分关键的。如果采取相反的办法将建筑用地过于集中于一处,那么势必会使这一部分用地的使用强度大大超过其他部分,这一部分的紧张反而会造成其他部分过于松散。显然是不尽合理的。(二)场地分区与内容组织场地分区除了是要将用地划分成若干区域之外,还需将场地的各项内容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最终场地的各个区域是特定部分的基地与其特定内容的统一体。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分区是要将场地中所应包含的各项内容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加以归类和组合,将相同的或具有类似性的内容归纳到一起,同时也将差异较大的内容划分开来。对内容进行分区组合的目的是使场地能够呈现比较清晰和明确的结构关系,使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良好的内容分区能使场地的功能组织更为合理运转更有效率在空间效果与视觉景观上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有利于使用者对场地的认知和掌握,使他们能更顺利方便地使用场地,提高舒适感和满意程度。相里混乱的内容分区则只能使人感到迷惑和不便,造成场地使用的困难。1、分区的依据对内容进行分区组织的依据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要求。其中功能特性是最基本的将所有内容分解成若干功能区域或组团是场地分区的一个基本任务。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场地分区也可称为功能分区(图8)。如前所述,一个秩序井然结构明确的场地会给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条件,其中各区域功能关系的明确界定是最为紧要的,不同功能的明确划分是各自正常运作的最基本的保证。比如在人员和车辆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中,如果最初分区时,没有将停车场和集散人流的广场明确区分开来,而是合并到了一起造成人车混杂的局面,那么车辆的进出停放和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都将无法顺利实现,场地就有可能因此陷于瘫痪状态,而且也必将造成场地整体景观上的混乱甚至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人车混杂是事故发生的隐患)。因而,功能分区的混乱是场地布局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图9所示的是日本冈山县中庄住宅小区二期组团场地,该场地的分区组织是十分明确的。如果将每项内容都独立看待,那么场地分成五个区域,两个停车场,两栋住宅楼,一块绿地。由于住宅与停车场、住宅与绿地在功能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也可将住宅和绿地划作一个区域,那么场地分成三个区域,一个是住宅及绿地,另外两个是停车场。还可以将住宅与停车场划作一个区域,那么场地分成另三个区域,一个是绿地,另外两个都是住宅与停车场的组合体。无论哪种划分方式,其依据都是住宅、停车场与地三项内容的功能性质关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划分,场地的功能构成都是一目了然。住宅之所以既可与停车场组合又可与绿地组合,还可以独立出来,也正是因为它与后两者在功能上的既相互区分又需相互联系的特定关系,居民既要从住宅中到绿地去进行游憩、休闲等户外活动,又需要通过停车场出行与进入。而停车场与绿地在功能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以车辆活动为主,而后者是以人的活动为主;前者以动为主、而后者相对而言是以静为主的;前者主要共内部居民使用是对内的,后者具有对外联系的功能。总之,功能性质的差别与关联,是组织内容分区的基本依据。上面的例子是场地内容组成比较简单,各项内容的功能特性比较明显的情形。当场地内容组成较为复杂时,分区组织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功能性质对分区的意义会更显突出。图10所示的是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办公楼群场地,内容的组成比较复杂,包括政府楼、人大楼、政协楼、党委楼以及宾馆、礼堂、会议厅、食堂等多栋建筑物,另外还有入口广场、前部庭院、内部的庭园及停车场等。设计将宾馆综合楼、礼堂组合到了一起,将政府、人大、政协、党委办公楼以及会议厅组合为一区,另外前部主入口处的广场庭院与后部的内部庭园(食堂包含于其中)各自成一区,场地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上述四个区域或四个组团。这种划分方式也是根据功能性质的异同所决定的。宾馆综合楼是商业娱乐性的,偏重对外的功能礼堂在平时也是对外使用的,因而它们的性质是对外的,划分在一个区域。政府、人大、政协、党委四栋办公楼虽然各自独立,但基本功能都是办公,因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办公区,也是这一场地中的核心区域,这一区域还同时组合了会议厅、下沉广场、位于建筑物底层的停车场等与之关系紧密的内容。在场地中,除了这两个以建筑物为主的区域以外,另两个区域都是以广场、庭院为主。同为庭院划分为两个也是因为性质的差异,前院主要是作为入口前广场使用兼具景观与运动功能相对是开放的。后院主要是内部的庭园是以观赏和游惠活动为主的书对是私密的。食堂因属内部自用,因而布置在后院之中。前面的第二个实例说明了在场地内容组成比较复杂时为保证场地布局的合理有序,依据各组成内容的功能性质进行合理分区是十分关键的。这个实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使场地布局简明清晰,使人感到一目了然。而不致在场地中迷失方向,找不到想去的目的地。内容的功能特性是确定分区的根本依据,而功能特性是有多方面体现的,因此以功能性质为基础决定分区的形态时,需要考虑由功能性质而引发的一系列相对应的范畴,诸如闹与静、洁与污、公共与私密、景观要求的高与低等等。这使分区又可沿多条线索进行,比如闹与静的分区、公共与私密的分区等。这些不同侧面一般又是同时起作用的,但每一侧面的重要程度往往又不相同,所以在细致考虑每一方面的同时还需综合分析,权衡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确定最主要的依据。2、分区的形态内容分区的形态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各区域的分划状态,二是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1)。内容分区只有将这两方面都加以落实其形态才可最终确定。从形态的角度来看,划分的概念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分,就是要将场地中的全部内容按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解成若干组团和区域,强调的是不同性质要求之间的分离;二是合,也就是要将不同内容按照相似性和类同性组合到一起,强调的是相同或类似性质要求的合并。所以内容分区的形态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内容的划分状态,这包括全部内容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什么,哪些内容被组合到了一起,哪些内容被分离开来。比如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办公楼群场地,全部内容分成四个区域,或者说四个部分,四个组团,它们分别是宾馆礼堂区、办公区、前区庭院、后区庭院。其中,宾馆与礼堂组合在一起,四栋办公楼、会议厅、下沉广场组合到一起,入口前的广场、入口前的绿化庭团组合到一起,内部的庭园、食堂组合到了一起,这也就意味着宾馆与办公楼是分离开来的,礼堂与食堂也是分离开来的,前部的广场与内部的庭园是分离开来的等等。可以说上述的结果是分区的必然体现,也是形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是理解分区的表现形式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场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就已讨论过了。在场地中各项内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各区域和组团也必然要相互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适当的分区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内容都截然分离,各自孤立,明确分区是为了保证内容能有更明确的组织形式,使场地能呈现出更为有序的形态,而不是要将本属于同一整体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硬性截断。所以进行内容的分区组织除了要明确它的分划状态,还要组织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和理解分区的形态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同时人手,而且后者往往是更重要的。各内容区域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l即它们的位置关系和它们的联结关系(图12)。位置关系是指各内容区域是相互毗邻还是相互隔离开来,对应到基地中则表现为不同区域的内与外、前与后、中心与边缘等方面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形成,空间、景观、交通联系、公共与私密、动与静以及各部分在场地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是同时起作用的。在中庄住宅小区二期组团中,由于住宅与绿地及停车场都有着紧密的交通关联,需考虑居民使用的简捷便利,所以在位置上它与后两者都是直接毗邻的。绿地是相对内向性的,需要比较安静,而内与外部的联系不需要十分紧密,在场地中其地位也明显优于停车场,所以它处于内部中央的位置上,与停车场是间隔开的。停车场与绿地相反,它首先需要保证与外部有直接方便的联系,相对来说动与闹的一面又比较突出,因而它处在外部边缘的位置上。在白云区政府楼群的场地中,宾馆、礼堂与内部庭园、食堂两个区域,一个强调对外使用,一个强调内部使用,两者功能各自独立,没有直接的功能衔接关系,所以它们是间隔开的。在这一场地中办公楼区域明显是最为重要的,其在空间层次上应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景观要求也最高,因此它处于基地的中心位置,其他几个区域相对次要,所以处在边缘位置。在空间层次上,宾馆区与入口广场是第一层次,又可为办公区做过渡和铺垫,而且由于广场庭院在前,又可使办公楼处于有利的视觉距离上,景观效果良好。宾馆区与内院区虽然同处边缘位置,但两者是有前后的区别的,宾馆区由于是公共性的所以位于基地的前端,临近外部主要道路,内院区是私密性的,所以位于基地的后部最深处。总之,这一实例的分区形态在位置关系上的体现是十分明确的。各部分内容分区的联结关系是指它们在交通、空间以及视觉等方面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这其中交通联系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功能的组织。在场地中各组内容的功能虽然各有特性这使各区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某一部分功能的实现往往又需要其他内容的配合来完成,许多内容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的,独立只是相对的;而且不同内容之间的功能往往是前后衔接的。所以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就十分重要了。比如前述的白云区政府办公楼群实例中,各栋办公楼与食堂的功能要求当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功能又是紧密相关的,前者以后者为一种支持内容,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因此它们在交通的组织上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庄住宅小区二期组团这一实例中,住宅与停车场之间的联结情形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又可看出问题的另一侧面,那就是联结关系与位置关系往往是同时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联结关系,反之亦然。上两例中办公区与食堂、住宅与停车场都是直接联系在一起,其位置关系也是相互毗邻的。同理,如果两个区域位置是间隔开的,那么它们的联结关系也必然比较间接,或者根本就没有相互间的交通联系。在空间与视觉等方面,位置关系和联结关系更是同时形成的,比如在第二例中入口广场、庭园位于办公区的前面,这种前后关系既是位置上的,同时也是空间与视觉联系上的,体现为空间的层次性和视觉上的主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虽然常常是同时形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联结关系,但这并不绝对,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清形。有时不同区域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比如相互毗邻,但联结关系却相反,相互的联系很弱甚至是相互隔绝,在北京香山饭店的场地中就存在这种情形(图13)。由于基地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内部功能组织的要求饭店的后勤供应区布置在紧临主入口公共活动区的右侧,应该说两者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但它们的性质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由此而形成的在一系列范畴上的要求都是截然相反的,入口的公共活动区是为饭店的客人服务的,属于饭店对外的公共性最强的区域在活动上与后勤供应区有明确的不同,其景观要求显然也是很高的。而后勤供应区则属饭店的后台内容,相对来说是内部的与非公共性的,不希望被外部的客人看到而且供应区涉及货物的进出与公共活动区的洁污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但因基地处于风景区中,另辟一条道路既不经济,对风景区的环境也只能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场地中这两区是毗邻布置的。为实现两区的明确划分,设计中在两个庭院之间以一墙高墙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两区的联结在交通、空间、视觉等方面都降到了最低。这一实例说明,由于一些特定的因素的制约在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之间也会出现相矛盾的情形,但这种情况是较为特殊的。二、实体布局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实体是指场地内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具有明确的三维体量,实体主要是相对于广场、绿化等内容而言的。在大多数场地中,建筑物都是实体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下面的讨论将围绕建筑物来进行。场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各项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每一项内容都与其他内容有着不同的关联方式,其间的制约关系也是相互的。在进行场地布局时对每一项内容的组织都不会是单独进行的,不免要受到其他内容特定布置要求的影响,同时这一内容的组织方式也会影响着其他内容的组织方式。因此可以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网络式的结构,牵动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影响到全局。在进行各项内容的布局组织之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十分重要。在前面我们曾讨论过建筑物是场地中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的,处理好建筑物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场地设计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与其他内容的相互制约关系之中,建筑物常处于支配地位,建筑物对其他内容的影响一般要强于它本身所受到的影响。因而建筑物在场地中的组织和安排常常是场地布局的关键环节。从此入手有利于明确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可以这样说,如果解决好了建筑物布局的问题,处理妥当建筑物与其他内容的关系,那么另外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容易解决。建筑物布局同其他要素的布局组织一样,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要处理好自身形态,这将为内部的功能与空间组织乃至形式处理奠定基础。二是要处理好同基地以及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场地设计的意义所在。从某种情形上来说,确定这两个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确定自身形态的过程,因而下面的讨论我们将围绕这两个关系来进行。(一)实体布局与基地实体布局与基地的关系主要体现于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与基地使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上。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一旦确定,那么基地的基本使用方式也就被确定下来,建筑物在基地中布局位置的不同,会导致基地使用模式的不同(图14)。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布局与用地模式的关系又是基于建筑物的占地规模与基地自身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而确定的。当这二者的比例关系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选择也会有不同的倾向,进而整个基地的使用模式也会有显著不同。相对于一定的建筑物占地规模,基地的总用地规模可按大、中、小三种情形来归纳。这样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即可归结为悬殊、适中、相近三种情形(图15),也就形成了基地使用的三种基本模式。对于一定的用地规模和占地规模,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也可归结为止于中央、位于一侧和位于边角三种状态(图16)。下面我们按照规模比例的三种情形来讨论建筑物的位置的安排与基地使用模式之间的关系。1、比例悬殊的情形这是基地的总用地规模远大于建筑物占地规模的情形,由于用地富余,场地布局有着宽松的基础条件。但这种宽松既有着有利的一面,也同时有着不利的一面。虽然说由于作为布局基础的用地条件宽松给布局带来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更多的形式可供选择,但这时建筑物位置的安排却并不是可以轻视的问题。尽管由于用地比较宽松建筑物布置在哪里都是可以容得下的,但这其中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优劣区别。如果位置选择不当就可能会造成用地的浪费,形成大而空的局面,这就是规模比例悬殊的不利的一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应注意建筑物对基地的组织和控制。建筑物应尽量选择在基地内适中的位置来布置,这样利于建筑与基地各部分都能有比较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用地的各个部分都能与建筑物发生比较直接的关系。加上场地中其他内容的适当组织,就容易形成在整个基地范围内的比较整体的场地布局形态,建筑物也就真正能够起到作为场地中核心要素的凝聚作用。反之,在用地很大的情况下,建筑物的位置过于接近某一边角必然会造成另一侧的地块与建筑物的距离过大,关系就会比较松散,如果场地中的其他内容再缺乏相应的处理,那么很容易使远端的地块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从而造成闲置和浪费。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形之下,场地中的其他内容也都是围绕着建筑物来组织的,如果建筑物过于偏向边角,那么另外的内容一般也都会集中在此一处,这样即使另一端的地块被使用起来,其强度也不是很大,同样会造成基地的不同区域之间使用强度的过度不均衡。而当建筑物布置在比较适中的位置时,整个基地的使用强度则会是由中央向四周递减而呈现出较为有序的状态(图17)。图18所示的实例是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四叶公寓,从图中我们可看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地规模与建筑物占地规模比例悬殊的实例。该公寓位于休斯顿一个优美的街区之中基地基本呈方形,两侧临接城市道路。公寓分成两幢塔楼均匀地布置在基地的一条对角线上以另一条对角线为轴构成了对称关系。建筑物的位置大体上将基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临近外侧道路的部分布置了建筑物入口前广场、车道、地面停车场、地下车库(其地面为草坪)。内侧的一部分主要是绿化庭园和活动场地,有花坛、树丛、相应的休憩设施和网球场、游泳池等。整个场地舒展、匀称、简洁明确。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则不难发现这种布局形式尤其是建筑物布置位置的选择并不是随意形成的。因为基地规模较大,建筑物占地规模较小,所以设计选取对角线作为建筑物布局的基准采取了双塔均匀布置的形式,这样能够最有效地将整个基地组织调动起来。建筑物与用地的各部分都有着直接的位置关联保证了它的影响能辐射到各部分,从而成为场地的真正核心。建筑物位于大致中心的位置,也使场地的内外网区用地大致相当,各区所包括的内容与用地的关系也较为均衡,避免了轻重不一的失衡局面。总之,这一实例由于建筑物位置选择的适当,使整个基地上的内容布局均匀合理,整个场地大而不空,既舒展又有明确的秩序。 2、比例适中的情形用地规模与建筑物占地相适当的情形是最为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布局组织的自由度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布置可以选择各种形式,既可以布置在中央地带,也可以布置在有所偏重的某一侧,还可布置在边角的位置,完全可视建筑物自身的组织要求、其他相关内容的组织要求以及设计者的主观意图而定(图19)。(1)建筑物布置在基地中央如果建筑物布置在基地的中央,那么基地其余的部分则被划分成几个类似的区域。一般来讲,这几个区域它们自身并无性质的差别,是彼此相当的。它们最终的差异要靠其他条件来决定,比如外部临近的道路情况,由制约条件而要求的建筑物的主次面向等等。有了这些条件,它们的主从、轻重关系才能确立。建筑物布置在中央,其优点是建筑物之外的几部分用地大体相当、可使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并列式的均衡关系,建筑物也可大致将这几个区域相互分隔开,使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划分清楚,互不干扰。同时每一部分又都与建筑物有直接的关联,便于不同用地区域上的内容组织。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因建筑物而连结在一起。其缺点是这种划分方式有过分机械的倾向,几个部分面积相当,不利于它们之间主次关系的自然建立。每一个部分的规模也都有限单独任何部分可能都难以与建筑物建立一种均衡关系。另外,几个部分用地各自位于建筑物一侧也不利于相互间建立直接联系(如果其上布置的内容需要联系时)。总之,在总用地与建筑物占地规模相适当的情况下将建筑物布置在用地的中央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这种用地模式是重视建筑物的一种表现,它有利于场地布局形成所需的特色,但也应注意到其不利的一面。在图20所示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场地中,建筑物的布置选择的即是位于中央的形式。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用地位于城市文化中心区域。基地东、北两侧临接城市道路,西侧地势较高。建筑物布置在基地的中央,从而将基地剩余的部分划分成了四个区域。南侧的作为庭园用地,北侧作为停车场用地,西、东两侧分别做为不同标高上的主次入口前区用地。主次入口广场、停车场。庭园四部分用地围绕在建筑物四周,各据一侧,划分关系十分肯定,彼此各自独立,互不干扰保证了各自所担负功能的顺利实现。而且在位置与形态上,停车场用地与庭园用地,前广场用地与后广场用地又两两相对,规模相当,构成了极好的均衡关系和明确的对位秩序。由此,场地的整体布局也形成了既朴素、实用又富于深刻的内在结构秩序的良好效果。可以说,这一实例是根据场地的内容组成和基地的具体特点,将建筑物中央式布置的用地划分模式的优点充分发挥了出来,同时又避免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创造了极具特色又符合博物馆自身特点的场地布局形式。(2)建筑物布置在基地一侧一般而言,在建筑物占地规模与总用地规模相适当的情况下。将建筑物布置在基地中偏向某一侧的位置上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也是大多数场地所采用的基地利用模式。建筑物偏向一侧,会将其余的用地划分成有大有小的几个部分,由于在面积规模上的差异,这些部分的用地之间自然会确立一种主从关系,再加上位置、方位上的其他条件,这些用地地块之间就容易形成前与后、内与外、主与次、大与小的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符合场地中其他内容布置要求的,以主从分别来组织场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形成场地布局整体结构关系的最常见的手段。所以建筑物的这种布置方式所带来的用地划分与利用模式符合大多数场地市局中结构关系的组织要求。另外建筑物偏向一侧布置,相应地会在另一侧留下较为完整集中的大块基地。也就是说,场地中其他内容的用地可以部分地集中起来,这会在建筑物用地与非建筑物用地之间形成一种均衡关系两者都是受到重视的。这也是这种用地模式的积极一面。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办公楼群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建筑物布局与用地划分模式的优势所在(图10)由于主体建筑群偏向基地的内侧布置,因此将其余的用地划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部分,一部分规模大面,向外侧,一部分规模小,位于内侧,很明显前者是更为重要的而后者是较为次要的。前者用作前院用地(包括附属建筑物),符合政府办公建筑人口前区的内容组织要求,比较开做、外向、庄重;后者用作后院用地(包括附属建筑),符合内部休憩庭院安静、自由、灵活的要求。而且前大后小有主有次的关系也符合场地布局整体秩序关系组织的要求。在图21 所示的美国驻阿曼大使馆一例中,上述的特点更为明显。使馆基地以一条短边临接外部道路,呈规则的矩形。设计将建筑物布置偏于一侧,这样,建筑物将用地划分成一大小两个部分,大的部分位于外侧,小的部分位于内侧。很明显在这两块用地之间,前者较为主要,后者较为次要,因而前者作为入口前的广场及停车场用地,后者作为内部庭园用地,这是符合内容组织要求的。而且其主从关系也符合使馆场地的特点,对外的部分相对公共性强,强调开敞一面,因而用地较大,对内的部分相对秘密性强,只为内部使用,因而用地较小。(3)建筑物布置在边角位置在建筑物占地规模与总用地规模相适当的情况下。也可将建筑物布置在边角的位置上这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建筑物退居边角,可使其余的用地连成一体,形成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完整的地块,这将给其他内容的组织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形成如此布置方式也正是由于场地中其他内容的特殊用地要求所致,比如广场、停车场、活动场或者其他一些特殊内容在具体条件下重要性得以扩张,因而建筑物退据一角,将用地中央的大部分让给其他内容使用。在这种情形下,建筑物用地之外的部分在总用地中的比重会大大增加,建筑物用地的重要程度则相应下降,可以说这种用地模式是重视其他内容的体现。图22中所示的天津市南开区马场道小学,即是上述用地模式的实例,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中小学校的场地布局实例。在学校一类的项目中,室外的操场、活动场是场地组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所需的用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而且要求用地较为集中、完整和规则。因而在确定建筑物的位置时,就应考虑到这种要求。在这一实例中,主体建筑物呈“L”型布置在基地的西南边角,十分靠近用地的边缘,附属的健身房则位于相对的东北角上,给活动场留出尽可能大而集中的用地。应该说在整体的用地平衡之中,活动场用地的重要程度超过了建筑物用地。建筑物临边缘布置,也可保证它与外部的直接联系,避免了因进出人流对活动场的穿越而造成的干扰,这也正符合了活动场这一内容的特定要求。因而这种用地方式在功能组织上也是符合这一特定类型场地的要求的。3、比例相近的情形这是指建筑物的占地规模与总用地的规模相接近的情形,这时用地比较紧张场地布局的自由度会很小。由于建筑物的占地规模已接近甚至等于基地的规模,所以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已不存在选择布置位置的余地,只要将建筑物“落”到基地中去即可。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即使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场地中的交通流线、绿化景园等问题也是存在的,也需要一定的用地来组织这些相应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所占用地的比重可能已经很小,或者已经与建筑物结合到了一起不能独立出来)。所以越是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正确选择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越显重要。如果位置选择失当,那么很可能会将本来可以存在的其他内容的用地挤占掉,给日后的使用造成隐患。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形之下,建筑物在基地中应尽量靠近某一侧边角布置,尽可能使剩余的用地能够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为其他内容的使用创造条件。否则,如果建筑物随意地布置在基地的中央,那么剩余部分的用地总面积虽然并未减少,但由于被建筑物分割成了零散的几个小部分,使每一部分都难以具有合适的长宽比例和足够的面积,从而变得很难利用或者根本无法使用,是一种隐性的浪费同时也给其他内容的组织造成困难(图23)。而且在建筑物占地规模与用地规模相接近的情况下,由于这时建筑物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即等于整个场地的布局安排,所以建筑物自身形态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保持占地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建筑物的形态能够选择比较规整集中的形式或符合基地形状特征的形式,那么也将有利于使剩余用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总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建筑物的布局,应充分注意到其他内容的用地要求,通过位置及形态上的调整,努力使剩余的用地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不但利于其他内容的组,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用地的效益避免用地浪费。图24中所示的是伊利诺州中心的场地平面。该中心的基地位于芝加哥规整的方格网街区之中,由于城市整体的高密度和用地紧张状况,在大多数此类的场地中都是优先解决建筑物布局的问题,这往往容易形成剩余用地很少而且十分零散的局面,而在这一实例中情况却有所不同。设计将建筑物紧压在了基地的东、北两侧边缘上布置,再配合适当的形态处理,使剩余的用地集中到了东南角,从而具有了比较合适的长宽比例和面积规模。这部分用地作为建筑物主入口前的人流集散广场,并布置了雕塑等景观设施,因而也具有绿地的一些功用。广场位于街角,对于外部人流进入场地起到了欢迎和吸引的作用,这与该建筑做为州政府办公机构的性质要求是十分吻合的。而且这块用地所形成的广场也是一块难得的城市开放空闯,在拥挤的城市街区中是十分可贵的。(二)实体布局与其他内容虽然,场地中实体的最主要部分建筑物是场地中的核心要素,但其他内容的形态组织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场地中的其他内容的组织要围绕建筑物来进行,而且建筑物对于其他内容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又处于一种影响力较强的支配地位,场地中建筑物布局一旦确定,那么其他内容的组织形态也就确定了,但相互制约的逆向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如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建筑物的核心作用愈强,相关制约内容的组织形态就愈显重要。因而实体布局不可能仅仅考虑它自身的要求,还应看到相关内容的组织形态对实体布局的限定。场地设计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处理场地中各要素的组成关系,其中实体与其地内容关系的确定是重点钟的重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组织实体的布局也就是如何处理实体同其他内容的关系问题。从形态的角度看,在场地中实体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可概括为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可称为是以实体为核心的形式,实体作为场地中的一个独立元素存在;第二种可称为是互相穿插的形式,实体与其他内容之间旗鼓相当,交错组织在一起;第三种可称为是以其它内容为核心的形式,实体之外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地位(图25)。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三种形态的一些特征和规律。1、实体为核心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建筑物基本上是采取独立的形式布置于基地的中央其他内容则散布于它的四周,二者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立状态。从组织关系的角度看场地中各项内容是以建筑物为核心而组织到一起的,是一种有中心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是指向建筑物的向心式,也可以看成是以建筑物为中心的发散式。建筑物是整个结构体系中的枢纽和结点。其他的各项内容与建筑物都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一般来说直接的程度要超过其他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图底关系上看建筑物独立一体位居中央,其他内容散布于四周,很显然建筑物是处于图形地位的。这是一种突出建筑物的形式。以实体为核心的形式特点。首先,由于建筑物采取集中的形式,比较利于节约用地;其次以建筑物为核心来组织整体的布局,场地布局秩序比较简明。其他内容均围绕建筑物来组织,可保证它们都能与建筑物形成较理想的关联形式,所以建筑物的功能运作会得到有效的支持。建筑物位居场地的中央,可使形象突出,而且由于建筑物一般都是场地中最主要的垂直体量,因而整个场地的视觉形象也会大为增强。与此同时,这种布局方式也有相对消极的一面,建筑物占据核心地位,使它的重要程度得以凸现,但同时也会进一步降低其他内容的地位,其极端的形式不利于场地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和均衡。所有其他内容都以与建筑物的关系为组织依据,可能会不利于它们之间各自联系的确定。而且建筑物与其他内容的分立状态也可能会使整个场地的秩序关系过于简化,而失去丰富性和层次变化。应该说这种布局方式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这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一些特定的要求使它无法与其他内容结合到一起,必须独立出来,或者是由于场地中各项内容的权重关系,在相互对比之中,建筑物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占有最大的比重,而其他内容的任何一项独立出来都不足以与建筑物相并列,所以建筑物自然就占据了最显要的位置;另一种是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建筑物尽量收缩集中,采取独立的形式,可减少自身的占有面积,节约用地;第三可能出于设计者的主观意图或者是设计者对于设计任务的理解,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倾向,而使建筑物成为独立的一体,或者是为了形成某种特定的场地构成秩序,而将建筑物作为组织的核心,以期形成一种比较简明的关系,或者设计者仅仅是想把建筑物处理成独立的形式而使它内部的功能与空间容易组织。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可促成这种形式的出现,有时也会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实例(图20)。在场地中,建筑物采取集中独立的形式,位居基地的中部。成为场地布局组织的核心。其它内容之中最主要的四项:前、后入口广场、停车场、花园各居建筑物的一侧。整个场地的组织关系一目了然简明肯定。使博物馆的形象得以突出出来虽然其体量并不高,却可以给人鲜明的印象。图26中所示的是位于意大利安波里的卡萨克伊住宅。这是一座私人住宅基地位于一片私人住宅区中,建筑物采取了十分规整的方形,独立于基地中央,这为场地确立了一个组织的核心。平台、小路布置于前后两侧,将建筑物与外部连接起来草坪、树木布置于四周形成一个环绕建筑物的庭园。从形态上看,建筑物因采取了独立的形式,所以表现出向外的指向性,控制与支配了整个场地,处于图形的地位,环绕建筑物的其他内容则是从属性的共同构成了建筑物的背景。在形象上,也正是由于建筑物采取了集中独立的形式而使其形象得以明确凸显出来,环绕它的花园起到衬托作用。这种建筑物独立于花园中的形式是国外很典型的独立住宅模式。图27中所示的是位于法国杜尔库安的墨丘利第三产业中心的场地平面。这也是一个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