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封建史学的顶峰宋辽金元一、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辽金元各朝所修的正史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郑樵通志二十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料价值。二、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编纂步骤和方法;通志“二十略”的价值;文献通考的史料价值。 中国封建史学,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一)已建成完备的修史制度:宋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牒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时政记房等。辽设国史馆,有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职。又有著作局、置著作郎、著作佐郎 ;在门下省设起居舍人院,置起居舍人、起居郎。金朝设有国史院、著作局之名。(二)史学著作丰富多样,体例完备。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三)少数民族史空前发展,使中华民族史学园地绚丽多彩。 第一节 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一、 旧五代史的修撰: 北宋薛居正等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后梁、后唐、周五代史”,同修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开宝七年(974)闰十月完成,历时一年半。 旧五代史多取材于历朝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所以成书如此之速。其体例仿三国志,五代各朝独立成书。均设纪、传;志则通录五代典章制度。 旧五代史修成后约八十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新书一出,旧史遂渐散失,今本旧五代史,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 二、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修: 新唐书是官修书,由欧阳修、宋祁主持纂修。修于宋仁宗时期。由于旧唐书成立于乱世,问题不少,颇受时论讥议。北宋仁宗正式开史局修新唐书,先由宋祁负责,主修列传部分;欧阳修负责修纪、志和表部分。参修的还有范镇、王畴、吕夏卿、宋敏求、梅尧臣等人。该书前后用了十七年时间,共修成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由欧阳修领衔进上。新唐书修成时,距旧唐书修成已115年之久。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修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自唐朝以后惟一的私修史书。欧氏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刻章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所以将旧五代史全部拆散,熔而为一,删削了旧史不少内容,并重新调整了体例,同时也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 三、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1)新旧唐书的比较: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内容上: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 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如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如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有罪曰讨;天子亲往曰征。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而褒谁贬谁,完全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如司天考(天文志)、职方考(郡县志)。喜用类传,欧氏按自己观点,把人物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列入各朝的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等之中。把后妃和宗室列入家人传,专在一朝做官的,列入这一代的臣传;历仕数代的人,列入杂传。 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第二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与编撰通鉴的过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仁宗宝元初年进士。先后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作外官。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为相,司马光自请改判西京御史台(闲差),在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通鉴的编纂。 哲宗即位(1085),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担任宰相,废除新法。第二年(1086)去世。死后封为温国公,谥文正。 仁宗嘉祐年间,他着手编写一部“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大事年表,名为历年图,共七卷。治平元年(1064)进呈给英宗。 接着在历年图基础上,仿左传体裁,起自三家分晋,止于秦二世三年,写成编年史八卷,取名通志。实际是今通鉴中的周、秦二纪。进呈英宗,深得赞赏。 治平三年(1066)四月,命司马光设局于崇文院,编辑历代君臣事迹。司马光选用了刘攽、范祖禹和刘恕为助手,指定刘攽负责周秦、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至隋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五代部分。 编写分三个步骤:A、收集资料,编成“丛目”。即把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依年、月、日顺序排列。B、长编:即初稿。编写原则“宁失之繁,毋失于略”。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阅一次,经过选择决定取舍,重新加以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修饰。长编,实际是进行了初步整理、加工的编年史初稿。以上两项工作,主要是由三大助手负责的。C、定稿:司马光在“长编”基础上作最后的删削润色,考订异同,写成定稿。如600多卷的“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通鉴全书撰成,共耗时19年。 早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四库全书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网罗宏富”,是指它网罗史料众多。基本史料虽来自十七史,但引用其他史书多达322种之多(见宋、高似孙纬略)。当时史局所在地崇文院中皇家藏书多达三万六千余卷。司马光及其助手的私家藏书也很丰富,司马光称“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进通鉴表) 如写晋至隋一段,除正史外,也多引用诸家晋书及南北朝史。如孙盛晋阳秋、习凿齿汉晋春秋、裴子野宋略、崔鸿十六国春秋等多有引用。而这些史书,后来多亡佚。 司马光更注重史料的考证工作,强调无征不信。凡是引用材料有异同的,他经过反复研究考证,选择比较可靠的修入通鉴。他曾撰通鉴考异三十卷,把史实取舍的经过告诉大家。通鉴的做法,引用史料不注出处,有了考异,可以看出司马光采用每条史料都是认真负责的。因此说,通鉴史料的真实性比起十七史更为可靠。 (二)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通鉴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一个系统的明晰的印象。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根据各种分散的史料,集中加以描述,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写得条理清楚,生动具体。比如赤壁之战,其相关材料,见于后汉书刘表传、三国志魏武帝纪、蜀先主传、吴主传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张昭、黄盖等人传记中,还有一些杂见于其他著作。通鉴于卷65建安十三年十月条下,把所有涉及此次战争的材料全部集中在一起,加以剪裁、整理、穿插,写出了它的全过程,并且首尾相续,叙事简洁,情节生动、文字优美。通鉴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了纪传体的长处,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完善了编年叙事法,并为编年体史书的编写闯出了新路子。 (三)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左传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后汉书有“论曰”,这是作者因事立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的一种形式。 通鉴共有186篇论,其中有以“臣光曰”三字发端,共102篇。有引用原史家论赞的。有84篇。(据聂崇歧资治通鉴与胡注)如通鉴开头于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下,用“臣光曰”的方式作了1000多字的文章,对周威烈王任命陪臣为诸侯,大事抨击,认为是自坏纲维。“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 其中一些议论,大多是为他保守的政治思想辩解服务的。如在他记叙“三家分晋”之后的第一个议论中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往往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这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醒君主要任用德才兼备之人,实际上是在责骂王安石等是一批“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小人”。其中有些议论是迂腐的。 总之,通鉴是一部简赅的著作。它所依据的材料。仅正史一项十九种合计起来就有1500万字,若连杂书算起来,要超过3000万字。而通鉴仅300万字,不过原材料的十分之一。可以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了解1362年的历史。此外,该书对历史上的符瑞、灾变和荒诞无稽的传说,几乎不加以记载。 由于司马光政治上保守,所以他写通鉴是想通过著述历史来影响当时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因此在书中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 司马光明确提出作史之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进通鉴表)他作通鉴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统治者通过阅读他的史著,能够鉴往知来,从历史上的治与乱、兴与衰、得与失、是与非等对应的方面去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通鉴特别详尽地叙述历史的治乱兴衰,叙述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叙述历代军事战争及其成败之因。特别注意叙写历代农民起义及其原因后果,意在为统治者敲警钟、筹对策。 司马光写作的中心点如此明确,经世致用的心情如此迫切,这是以往史家所少有的。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他强调作通鉴“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通鉴卷69) 从这个认识出发,通鉴不但对历代开明统治者歌功颂德,也毫不留情地披露一些荒淫之君的各种丑行。使历史的记载,尽可能符合客观史实。他一再强调“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同上)。 正闰观是传统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吴为“闰位”(即僣伪政权),沈约宋书斥北魏为“索虏”,魏收的魏书指南朝为“岛夷”。而司马光强调“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僣伪哉?”(通鉴卷69)这个认识有二点值得注意:只有“使九州为一统”的王朝才是正统王朝。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不可“独尊奖一国”,而指责其余为“僣伪”;这个正闰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通鉴编修之初,司马光就与助手商量,除了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的妖异外,其他有关神鬼怪诞记载,一概不加采录。 通鉴卷208记唐中宗时,李邕谏用术士郑普恩等为官说:“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这是对神仙鬼佛的驳斥。 四、资治通鉴的影响: 通鉴问世后,史家群起效法,作了大量模仿续补的工作。 A、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1063卷,其书仿通鉴体例,记北宋之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钦宗靖康二年(1127)共168年)。 B、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该书与李焘长编相衔接,专记南宋高宗朝史事(高宗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36年史事。 C、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上接通鉴,下迄元代,为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五、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胡三省字身之,浙江宁海人。(12301302)宋末元初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做到吉州泰和县(江西泰和)等县县尉。后任扬州江都丞、江陵县令、怀宁县令。改任寿春府学教授,以通鉴教授子弟。元军攻下临安后,他避难新昌县。在此次战乱中,他多年心血积累的书稿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三十年,直到他73岁逝世时为止。 元史没有为他立传,民国初年修新元史,只替他补了一篇只有53字的传文,附在儒林传马端临传后。直到抗日战争期间,陈垣先生撰通鉴胡注表微,对胡注内容进行了分析阐发,特别是对他的爱国思想进行了表彰。 胡注内容:关于文字方面的注释:如字音、文义、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的注释;辨正前人注释之误;考辨史事记载上的错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因此可以胡注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第三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一、袁枢其人: 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11311205)南宋著名史学家。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温州、严州教授、处州知州。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约作于他任严州府学教授时。 二、通鉴纪事本末撰写的初衷及特点: 我国史书,宋以前,不外以编年、纪传二体为主。编年以年月为主,纪传以人物为主。两种史体局限性很大,适用不广。编年体缺点是“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纪事本末类”)特别是编年体记一件事,散见于数十百年之间,很难弄清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本末始终。如唐牛李党争,前后延续40年之久,安史之乱持续八年。要想了解它的首尾很不容易。如宋杨万里所说:“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通鉴纪事本末序)这说明,纪事本末体是在史学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之下而产生的。 袁枢在读通鉴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家同样的困难,于是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宋史袁枢传“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 袁枢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袁枢前后编写不到一年时间,但他熟读通鉴不知花了多少时间。 其中内容绝大部分是有关军事、政治的,比如“光武平赤眉”、“太宗平突厥”、“魏灭蜀”、“七国之叛”、“安史之乱”、“王莽篡汉”、“杨坚篡周”等。 三、评价及影响: 同时代人朱熹、杨万里、吕祖谦为之作序跋,赞许备至。明张溥曰:“国之有史,史之有通鉴,通鉴之有纪事本末,三者不可一缺也。国史因人,通鉴因年,本末因事。人非纪传不显,事非通鉴不序,事非本末不明”。(重刊通鉴纪事本末序) 清章学诚:“司马通鉴病纪传之分,而合之以编年;袁枢纪事本末,又病通鉴之合,而分之以事类”,“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 梁启超:“枢抄通鉴,以事为起讫;千六百余年之书,约之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过感翻检之苦痛,为自己研究此书谋一方便耳。即其既成,则于斯界别辟一蹊径焉”。(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 袁枢虽为抄书,但对通鉴全书的史料取舍、组织编排、题目选定等,都必须具有相当的史识和史才。 需要注意的是,通鉴纪事本末的史料价值并不大,因为本书的材料全部来自通鉴,而且只利用了一半材料。 在袁枢的影响下,后人纷纷仿效这种体例著书。著名的有宋杨仲良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逐步形成史书的另一个系统。第四节 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其人: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不应科举,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下)因“家贫无文籍”,往往“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同上) 他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对各种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撰成专著。他自称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见献皇帝书)。三十年的研究,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宗绍兴十八年(1149),他把历年著作缮写一分,徒步二千里,到临安献给高宗,高宗诏令送秘书省收藏。从此名声远扬,前来问学者多达200余人。绍兴二十八年(1159),授予九品的右迪功郎,让他去“主管兵部架阁文字”,不久被弹劾,归山。绍兴三十一年(1161)抄送通志呈献高宗,高宗诏除枢密院编修。次年病逝。 一生著作有84种,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 二、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一般说,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然仅二十略,固自足为不朽。史界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慧星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实际上纪传部分并不是简单抄袭旧史。比如写三皇、五帝与史记“五帝本纪”截然不同,无异于重写。先秦列传部分比史记多出130篇左右。但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 “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 宋史郑樵传评论道:“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上宰相书云:“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所谓“会”,是指把各种史料加以综合;“通”,是把史书的记载按照时代的顺序加以整理,(纵向)。“会通”,就是尽可能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叙述或探究各种事物古今之变的思想。 在“会通”思想的指导下,郑樵主张编写通史,反对断代为书。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如同长江大河,后代之事与前代存在着“相因依”的关系,不能截断。而断代史违背了“会通”的原则,割断了历史。所以在通志总序中,他不遗余力地攻击班固及汉书,并连及范晔、陈寿。(详见余作从通志总序看郑樵史学批评的偏颇和失误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4期)他的“会通”思想在通志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的风气。主张务实学。所谓“实学”,就是注意考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他在写“昆虫草木略”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已得鸟兽草木之真,然后传诗,已得诗人之兴,然后释尔雅”。(通志昆虫草木略序) 他曾作诗辨妄,认为“诗序”的作者是子夏的说法是靠不住的。“诗序”是作序者望文生义,穿凿诗题而作。 他写通志上古史时,对值得怀疑的传闻,均加上案语考辨。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认为“坑儒”只是坑杀了一些“一时议论不合者”,而不是把儒士都杀尽。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均是秦时儒生博士,后均成为高祖的重要谋臣。所以郑樵在通志校雠略开卷便列秦不绝儒学论二篇。关于“焚书”,他认为“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秦不绝儒学论)这些都反映了他崇尚实学的精神。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学”、“欺天之学”。历代史书的五行志,往往把人为的事件与一些自然现象附会起来。他认为“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一一质之,以为祸福之应,其愚甚矣!”(灾祥略序),为此,他作灾祥略“专以纪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并明确指出:“国不可以灾祥论兴衰”,“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第五节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一、马端临生平及文献通考编撰经过: 马端临,字贵与,江西饶州乐平人。父廷鸾,宋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宋亡不仕,后任柯山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他生活在宋朝25年,生活在元朝45年。但宋史、元史均未为之列传。清初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为之作了一个简单小传。新元史中与胡三省合传。 马端临有志于本书的编纂时间很早。“自序”云:“愚自早岁,盖尝有志于缀辑”。新元史本传“宋亡隐居不仕,著文献通考以补杜佑通典之阙,二十余年而后成书”。该书撰写大约在其三十岁前后,五十四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诏刻通考,马端临被命携带原稿到杭州校对,这时已是69岁老人了。 马氏编通考,一是由于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二是认为通典“不无遗憾”,“未为集著述之大成”。他取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旧籍;二是当时学者的议论和朝臣的奏疏。 二、通考的编撰方法和内容: 方法:将原始材料按门类排列,然后依时代顺序一条一条的记载,它不象通典那样融汇在一起,查阅比通典更为方便。 全书有总序一篇,每一门类又各有小序,阐明设立这一门类的意图,并简略叙述该门所载内容发展演变的过程。 通考不是为续通典而作,它也是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 如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经籍考等。其中十九门是通典原有的,而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新增。 通考是在通典基础上扩大和补充而成的。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来得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如通典叙述经济只食货一门12卷,而通考则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共八个门。再如学校,通典仅在选举典中讲到它,正史中从未立过学校志。通考专立学校考这个新门类,实际是一部系统教育史。 通考所保存的材料,远远胜过通典,尤其是中唐以后的部分。 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 通鉴的“贯穿古今”,通志的“会通之义”,对马氏均产生深刻影响。马氏认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而“典章制度实相因者也”(自序)。他和杜佑、郑樵均以“通”名书,表明他是继承前人“会通”的观点的。 他说“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自序)说明他不仅要研究历代典制的因革更张,更要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通典共分九个门类: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通考扩大为24个门类,分类更加缜密。其中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 (3)重视社会经济: 通典食货共七卷,不足全书1/20,而通考将“食货”分为八考,占全书类目的1/3,共27卷。而通典礼为100卷,通考为60卷。通考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大为增加,而礼的份量减少很多。这表明马端临认识到社会经济对国家统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 元世祖中统二年(1621),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就提出了撰修辽金二史的建议。元灭南宋后,又诏修宋、辽、金三史。但由于在宋、辽、金三朝谁为正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拖延了60年之久无法进行。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再次下诏修撰三史,并决定“各与正统”,分别编写,独立成史。命脱脱为总裁官,主持其事。 (一)宋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宋史的编修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诏修,由脱脱主持,欧阳玄统修,五年(1345)十月全书告成,前后仅用两年半时间。成书之快,一则由于史料丰富,二则,当时元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编写工作也不容许旷日持久。因此造成了宋史难以弥补的弊病。 宋史全书共496卷,其中本纪47卷,志162卷,表33卷,列传255卷。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共320年间的史事。篇幅的繁富,居二十四史之首。特别是28卷的礼志,其卷数相当于“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礼志的总和。 全书编撰草率主要表现在: (1)全书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如文苑传,北宋收有81人,南宋仅11人,循吏传,南宋无一人。宁宗以后四朝,诸志多缺而不载。 (2)一人重复列传:如程师孟已见列传第九十,而循吏传又见程师孟,两篇无一字之异。李熙静已见列传第百十六,而第二百十二忠义附传又有李熙静(靖),实为一人。 (3)编次前后失当:如郑瑴、仇悆、高登、娄寅亮、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浓缩洗衣液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注射用维生素B6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招聘中多元化视角的应用研究试题及答案
- 浙江广电校招试题及答案
- 整合方法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学基础知识与科学思维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历年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3《设计手机架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苏科版
- 爱情观测试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版资金信托合同
- 日本古建筑-奈良篇
- 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
- 水龙头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 传染病登记本
-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_图文
- 田径运动会各种用表、检录表、统计表(朱)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课后习题答案(共48页)
- 奖励协议书范本
- 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报告
- 清产核资基础报表(模板)
- IEC61215:2021-2地面光伏组件-测试内容,,中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