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oc_第1页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oc_第2页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oc_第3页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oc_第4页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通史作业杨颖嘉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我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起,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充分发展到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开始进入衰亡阶段,又经过四、五个世纪的过渡,终于逐渐被新兴的封建社会所代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如何被从古到今的人类历史所毫无例外地遵守着。一、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在生产关系的三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首先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当时主要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上。() 奴隶逃亡,井田荒芜,井田制出现危机夏商周时代,奴隶主占有土地的形式是井田制。那时全国土地归奴隶主国家所有,最大的奴隶主国王根据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尊卑亲疏关系按照一定比例,将土地连同耕地这块土地的奴隶分封给各级奴隶主使用。奴隶主将分得的土地连成方田,开出纵横的阡陌,使田野看上去就象有许多“井”字连在一起,“井田制”由此得名。井田是大小奴隶主和奴隶主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大小奴隶主加强对奴隶的管理和压榨的有效方式,所以“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然而,作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劳动生产者奴隶,在大小奴隶主的领地中没有半点人身自由,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被迫使用着最笨重的工具,在井田里进行着无比艰苦的劳动,吃不饱,穿不暖,常常因劳累过度过早地死亡。更悲惨的是,他们还要作奴隶主的殉葬品和祭祀的牺牲品。在考古发现的商、周墓葬中,都有大量奴隶殉葬的遗迹,河南安阳候家庄出土的一座商代陵墓,殉葬的奴隶达几百人。据历史的记载,商朝贵族祭祀祖先,最多的一次竟杀了二千六百五十个奴隶作祭品。奴隶主对奴隶残无人道的压榨和迫害使奴隶越来越难以生存,对劳动越来越没有兴趣,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就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从怠工、破坏工具到逃亡。当时的民歌诗经的许多篇章就记载了奴隶对奴隶主的刻骨仇恨和反抗呼声。如硕鼠篇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肯我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这就是奴隶要逃跑,摆脱奴隶主压迫,另求生路的怒吼。奴隶逃亡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易经记载,有一个奴隶主外出打官司回来时,发现有三百多个奴隶逃跑了。奴隶的逃亡,使奴隶主手中“会说话的工具”越来越少,许多井田无人耕种而荒芜了,奴隶主和奴隶主国家的经济收入日益减少,井田制度发生了危机。由此可见,奴隶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剥削方式的改变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不了的,奴隶逃亡是生产力要求打破桎梏求得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物质生产工具的进步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又一表现。其标志就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使用铁农具和牛马耕地在农业上已相当普遍,这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为生产关系的变化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一些有剩余劳动力的奴隶主在井田以外开荒,开辟了许多不向国家纳贡的属自己的私田,并趁旧秩序的混乱把井田也据为己有,私田迅速发展,井田制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这些奴隶主和一些富有的自由民用金钱招雇逃亡的奴隶到自己的私田中做长工,时称“佣耕”。因此,这些奴隶主和自由民便蜕变为地主,被雇用的奴隶就成了雇农。第二属情况是一些中下层奴隶主无法镇压奴隶的逃亡,感到旧的剥削方式已无利可图,于是开始改变方式,将土地分给奴隶,定期要他们交土地租和服劳役,这些奴隶主也蜕变为地主,租得土地的奴隶便成为“佃农”。第三种情况是一些奴隶社会后期(西周后期)得到封地的新贵族,他们也采取了出租雇农的经营方式。显而易见,奴隶主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开始转变为地主个人的土地所有权,这些新型的地主只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把使用权部分地交给了农民,他们和农民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了,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换关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不再被地主随意支配,买卖和屠杀,只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资料。同时,由于有了生产效率较高的生产工具,也不再需要大规模的集体耕种,一家一户的农民便可以经营较多的土地,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斯大林指出:“在奴隶占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就是奴隶主可以把他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和屠杀的奴隶。”那么,上述这些情况正好表明在新的生产力的冲击下,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发生了瓦解,新的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了,作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的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产生了。二、 奴隶制经济基础的被摧毁和上层建筑的革命但是,大奴隶主阶级是不甘心奴隶制的衰亡的,他们加紧利用国家机器残酷镇压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的反抗,加强对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的思想统治,千方百计抑制新兴地主的发展,企图用反动的上层建筑阻挠其经济基础的崩溃,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奴隶起义,对奴隶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沉重打击从夏朝起奴隶主阶级就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统治奴隶的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并制定了残酷的专门镇压奴隶的刑制,如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统治者制定了严酷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并有适应五刑的法律三千条。只要奴隶对他们稍有触犯,就施以酷刑。在奴隶反抗日益猛烈时,奴隶主的镇压也变本加厉。春秋时期奴隶主对奴隶滥施“刖足”刑,以致出现市场上“草履减价,义足涨价”的可悲现象。同时,统治者还垄断文化,大肆宣扬“神权”“天命”,从思想上奴役人民。和统治者的愿望相反,压迫越深,反抗越烈,春秋时期,奴隶和其他劳动者武装起义更加风起云涌,革命风景席卷各诸候国。据传说当时影响最大的起义军,由著名奴隶领袖跖率领的九千名奴隶,所向无敌,奴隶主闻风丧胆,奴隶群众热烈拥护,起义军“声名若明”。奴隶起义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削弱了奴隶制国家的力量,打乱了旧秩序,为地主阶级最终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商朝未年,武王伐纣时,周商两军牧野战,商军中大批奴隶临阵起义,反戈一击,直接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公元前四世纪七十年代,卫国工匠两次起义,都杀死或赶跑了奴隶主国君。公元前841年,以周族平民为主体的“国人暴动”把周历王赶走了,动摇和削弱了西周奴隶主统治。()地方夺权,为封建制的确立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虽然登上了历史舞台,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政治上无权,受奴隶主贵族的排挤压抑,经济上受奴隶主国家的控制,这从当时为他们雇佣的农民被称做“隐民”便可见一斑。他们强烈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因此同奴隶主贵族也有着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他们借助奴隶斗争的力量,纷纷向着被奴隶起义打击的风雨漂摇的奴隶主贵族展开夺权斗争。他们广罗人才,争取民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用暴力打击王室,夺得政权。历史上有记载的赵、魏、韩三家分晋;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鲁,田氏弑君夺位等故事实际上就是新兴地主夺权的事迹。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同奴隶主贵族几番较量,方得成功。就以齐国为例,新兴地主田恒子于公元前532年举行起义,打败了贵族栾氏、高氏等,将所夺土地分封他人,培植了一批新地主,进一步丰满自己的羽翼,至公元前489年其子田乞向王室进攻,杀死国君,自任宰相,夺得了部分权利。八年以后,其孙田成子再杀国君,完全夺取了政权,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扫清了障碍,就用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去最后摧毁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春秋晚期,各国相继进入了封建社会。奴隶起义和地主夺权,是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生产关系中产生,但却不能和平地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只能通过阶级斗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三、 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面临不少新问题,它已经把过去的奴隶变成了自己的佃农,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它已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已不允许过去那种曾使他们得到好处的社会动荡局面继续下去,需要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生产;残余的奴隶主贵族势力需要继续扫清,长期遗留的奴隶制典章制度,思想意识需要改革;同时,各诸候国之间争夺霸权,互相兼并,矛盾尖锐需要解决。总之一句话,需要尽快巩固刚建立的封建制度,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以促进新的生产力发展,富国强兵。于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二世纪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便纷纷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这就是变法。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各国变法的内容都集中在废除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奖励耕织,抑制奸商,严明法纪等方面。这些变革基本上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因而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如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封爵,按才能任官,商鞅设立二十级军功爵,吴起规定贵族封地不得沿袭过三代等等措施,为有实力,有才能的新兴地主登上政治舞台开辟了道路,而腐朽无能的奴隶主贵族则日渐被削弱,有效地消灭了奴隶制残余,也破除了无功受禄,不劳而获的传统意识,改变了社会风气。而商鞅的“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李悝“尽地利,善平籴”等政策又大大地发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安定了农民生活,把劳动力固定在了土地上,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当然,实行法制、改革和健全一整套国家机构和法律,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农民阶级的统治,但客观上对于建立封建制的新秩序,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有利,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商鞅的“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