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_第1页
《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_第2页
《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_第3页
《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_第4页
《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如何学习读后感颠覆你对好习惯的印象 引言 如何学习引用了近年来最新的脑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过去我们奉为不可改变的规矩,让你对如何学习有了更科学的思路,也对孩子的各种看似无法理解的习惯更多的包容。因为你认为对的那些道理其实也未必是真的。下图是得到app里对本书做的读书笔记。 1.关于记忆的争议。 柏林大学的教师赫尔曼艾宾浩斯发明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提出,人们对新事物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 这个曲线太有名了,以至于大家似乎都相信记忆就是如此。 但巴拉德却做了一个看似类似的实验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找了一帮学生,让他们花上5分钟时间认真朗读一段亨利朗费罗的金星号遇难记(81个单词),接着再让大家休息5分钟并提醒每个人尽量不去想那段诗,然后让每个人坐会原位尽可能把刚才那段诗给默写下来。结果没什么特别的,大部分孩子能记住一些,但更多的就记不起来了。 两天后,他在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再让孩子们重新默写一遍。这些孩子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成绩反而比第一次提高了10%!再过几天巴拉德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成绩居然还在提高。巴拉德无法相信此事,以至于他在之后的数年里重复了成百上千次类似实验,参与的孩子多达万人,但结果仍然相同。 难道艾宾浩斯的实验是假的?当然不是,他是第一个大量应用实验得到数据试图总结记忆公式的心理学家。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他实验中运用的记忆内容一整套没有意义的发音.这个才是他的实验结果与巴拉德的实验完全相反的根本原因。 但我们真实的学习场景中,需要记忆的更多是有意义的一段文字,一些公式甚至是一套理论,而不是无意义的符号。所以我们其实应该更认真地对待巴拉德的实验。 2.一套全新的记忆理论:记忆失用理论 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第二条法则:储存能力只会越变越强,但提取能力却是用进废退。 这两个法则便解释了巴拉德实验的原因:时间的流逝本身当然不可能让提取能力增强,但要求孩子将诗默写出来的过程却提升了他们记忆强度。第一次5分钟之后的默写虽然艰难,但正是由于这种艰难让孩子们对好不容易才默出来的部分印象深刻。两天后他们基本能够轻松默出第一次他们默出的部分,这样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在那些第一次没有默出的语句上来。而由于诗歌的单词与单词之间不是无关的,而是会有语义上的联系的,在已默出部分的提示下,他们往往又能多想出几个词甚至是几句话来。回过头来这段努力又同时加强了这段记忆的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为第三次更好的表现做足了准备。 它同时也解释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无法在大脑中占据住内存形成完整的记忆闭环的,就像没有转化成二进制数字的信息就没有办法被电脑储存是一个道理。 3.考前看笔记错题本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吗? 在作者看来并非如此。 这就涉及到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三个原则必要难度原则了: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作者回忆了自己高中时期准备三角函数课程的悲惨遭遇。他考前足足花了好几个星期做准备,对照公式、概念翻来覆去看,把书上的题翻来覆去做,结果却非常惨淡。他总结道:我的错误在于误判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误判就是他在反复摆弄那些他天天看的题目和概念中不断积累的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由此就可以得到一个毁三观的结论了:为了记住,要先忘却!因此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复习节奏,拉开足够的长度,让提取开始变得有些困难,这时的复习才是最高效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考前看笔记和错题本没用的原因了。错不在笔记,也不在错题本,而是在看这个动作上。看是一个不需要太多大脑付出的行为,反而我们会在不断地看中去安慰自己付出了,努力了,仿佛只要做了这些上天就理应眷顾我们了一样。 笔记越是好看,复习笔记时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小 正确的复习姿势,应该从第一次记完笔记开始。笔记记完以后,一定要把笔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记在另外一页纸或一个本子上,而复习的时候应该对照这些问题去努力回忆,重新建构起一套笔记来。只有当完全想不起来时,再从之前的笔记里去寻找答案。这样每复习一次,知识的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都会得到一次加强,这才真正叫做复习。 4.先考试后学习。 在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家眼里,考试不仅仅是一个测试工具,它还能调节我们已经记住的内容,令大脑以不同的方式将其重新组织一遍。而这番调整的结果就是大大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个又一个的实验证明,只要考试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后果,那么考试的数量基本和学习效果就是强烈的正相关。 更夸张的是:发生在学习之前的考试都对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内容:记住24个非洲国家的首都名称 第一部分:被试先随机抽选12道非洲国家首都的选择题每题5个选项。当然,基本是瞎猜了。猜完一个以后,旁边的实验者马上给出此题的正确答案。 第二部分:被试在拿到另外12个非洲国家和首都的对应,()被试自己边看边默记。时间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 第二天你将做一套关于这24个国家首都的单选题,每题也是5个选项。结果,第一部分的平均得分比第二部分高出10%20%.也就是说:失败的提取尝试强化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后续考试时再次尝试的提取成功率。 这就是无知的价值。由此产生出了一个新的学习工具预考. 预考让学生们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概念,这就大大提升了每名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效率,他们知道何时需要深入思考(因为这是他们在预考中就埋下的困惑),何时可以适度放松,维持精力。 5.反脆弱系统。 无论是用自测代替看笔记,还是先考试后学习,包括作者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学习效率的研究:学科间交错学习强于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