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分项专练 第3章 增分突破4 表达技巧鉴赏.doc_第1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分项专练 第3章 增分突破4 表达技巧鉴赏.doc_第2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分项专练 第3章 增分突破4 表达技巧鉴赏.doc_第3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分项专练 第3章 增分突破4 表达技巧鉴赏.doc_第4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分项专练 第3章 增分突破4 表达技巧鉴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增分突破四表达技巧鉴赏之规范答题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 阌乡(wn):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一脉相承。(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_解析(1)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显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2)对比手法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对比手法运用得巧妙,可以鲜明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不仅有力地表达诗歌的题旨,同时还能增添艺术的感染力。横比用来突出人物、景物和事件的特点及差异,它往往是两种生活、两种事件、两种人物、两种气氛、两种思想、两种感情之间的对比。纵比用来表现人物的遭遇和事件的发展,它可以是人物前后境况和性格变化的对比,也可以是前后情节的对比。答案(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2(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_解析 (1)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2)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解题步骤为: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表达效果(或表现了何种思想感情)。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3(2014资阳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句中,“松排山面千重翠”是写_(时间)的山上景物,“月点波心一颗珠”则是写晚上的_(处所)景物。(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 解析(1)此题不难,首先律诗的颔联是对仗的结构,同时题干本身也提供了参考信息。(2)表现手法包含东西较多,常用的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再扩大如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托物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主次、远近、 白描等。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运用“点出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解读,在传情达意上的好处”的模式。答案(1)白天水中(2)比喻。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湖面水平如镜。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裙幅。刻画出西湖的美。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春色如此秀丽,诗人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白描。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湖上春景图,层次分明。铺陈。写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惜琼花张先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1)词的开头两句“汀苹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_ (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答案(1)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2)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风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言之成理即可)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答:_(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答:_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要先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词性,理解其修饰关系和修饰效果。(2)此题考查对景情关系的准确理解能力。要能准确判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别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所写之景是虚景,上下两片是虚实结合;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鹧鸪天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答:_(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答:_解析(1)“暗淡轻黄体性柔”写出了桂花的色泽形态,“情疏迹远只香留”则写出了桂花的香浓。本词中的描写是为议论服务的,此处的描写就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2)此词虽是咏桂,却是词人自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