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1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2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3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4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劝学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本能转化为一贯自觉的行动。关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集儒家之大成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对此作了精辟论述和循循善诱的解释。学习这篇文章,一要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二要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扬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郇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著有荀子,现存32篇。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譸跂跬步舟楫驽马骐骥锲而不舍蛇蟮中适中暴槁暴中规暴露曲弯曲舍舍弃歌曲房舍2.识通假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通“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_”)君子生非异也(“生”通“_”)3解多义4辨活用譸以为轮(_)其曲中规(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用心一也(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假假舆马者爪牙蚓无爪牙之利黄泉下饮黄泉6.明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7积名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荀子劝学)(2011上海高考)(2)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011山东高考)(3)_,风雨兴焉。(荀子劝学)(2011福建高考)(4)吾尝终日而思矣,_。(荀子劝学)(2010福建高考)(5)故木受绳则直,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2010江苏高考)(6)积善成德,_,圣心备焉。(荀子劝学)(2010安徽高考)(7)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2009天津高考)(8)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_,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2009重庆高考)答案:1rukunqizhngzhngqqqjq j shnpboshsh2煣又性3停止/同“矣”/已经/算了,罢了横渡/断,断绝/绝命,死/停止/越过,跨过借助,利用/假期/非正式的,代理的/假装起/发生、引发/使兴盛/发动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曲度,弧度名词作状语,每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专一5博学:广泛地学习学问广博精深参:检查,验加入,参考借助,利用非真实的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地下水,地下很深的水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6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7(1)用心一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3)积土成山(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而神明自得(7)吾尝终日而思矣(8)虽有槁暴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点评:这是劝学一文的首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能够停止”。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谈论的问题是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可以已”,简洁明了。那么“君子曰”三个字是不是多余呢?这三个字不多余。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不是士大夫之类的人,而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的成功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至“善假于物也”。点评:这是文中气势贯通、语脉联系紧密的一个语段。这段文字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靠后天的学习获得的。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点评:此句谈论积累的意义。作者用两个比喻来说理,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十分强调“积善”的作用,因而,这里连设两喻,从正面论证了积累的作用。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点评:这里谈论的是如何积累的问题。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然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然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这便告诉人们,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荀子又用“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相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对于人们的学习而言,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荀子认为“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是日积月累,必须是坚持不懈。1“学不可以已”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不可以已”展开论证的?提示: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它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接着又用nf038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决定性地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遍的道理,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讲学习的道理,鼓励人们学习,有可能流于空洞僵硬说理的俗套,给人以单调枯燥之感。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是什么?提示:本文能脍炙人口的原因在于,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生动的比喻,精练的语言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使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二是用“木直中绳,nf689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作比,指出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练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o)靛青(din)跂望(zh) 驽马十驾(n)b鳝鱼(shn) 舟楫(j)锲而不舍(qi) 木直中绳(zhng)c须臾(y) 跬步(gu)骐骥(j) 以为轮(ru)d槁暴(p) 省亲(shng)蟹螯(o) 金石可镂(lu)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c譸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规则。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 蛟龙生焉b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c蚓无爪牙之利 金就砺则利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神明自得4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自然会得到神灵的喜欢,这样也就具备了圣人之心。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利:锋利。b君子生非异也 生:资质、禀赋。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d用心一也 一:一致。6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组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bc d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1b思路解析:a项,“跂”应读“q”;c项,“跬”应读“ku”;d项,“省”应读“xng”。2c思路解析:c项,“规”,圆规。3c思路解析:c项,“利”都是形容词,“锋利”。a项,“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生长,动词。b项,“一”,一次,数量词;专一,形容词。d项,“明”,明达,形容词;智慧,名词。4c思路解析:c项,“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意思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达到通明的思想境界”。5d思路解析:d项,“一”的意思是“专一,集中”。6c思路解析:是从反面来说明的,排除即可。7c思路解析:c项,表述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8思路解析: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日”,名词作状语;“知明”,智慧明达;“生”通“性”;“假”,借助;“锲”和“镂”是近义词,都是“雕刻”的意思。参考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3)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寂寞荀子 王善鹏一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情便油然而生。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二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他不知感想如何?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子的名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他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发挥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三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施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今天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本文是一篇凭吊性散文,文章纵横开阖,说古论今,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读后让人想起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在本文中,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取得的。君子之所以能超过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好,而是后天善于学习使然,这同孔子“上智下愚”的思想截然不同,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文中又指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