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b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北宋政府规定,由三司的都指挥使统领中央的正规军禁军。另外设立枢密院,掌有军队的调遣权,“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包括()军队将领难以发展个人势力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a.采取措施集中兵权 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 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bc d5.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6.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c市易法 d青苗法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10.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11.观察下图,对从下图现象中可吸取的教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关注民生b.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c.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d.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12.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你认为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 b. c. d.二、非选择题(13题14分,14题12分,15题14分,16题1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子语类请回答:(1)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其措施涉及哪几方面?这些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出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请完成:(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6分)(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4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载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材料二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王安石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请回答:(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表述。(8分)(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6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转自历史风云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6分)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测试b卷参考答案:1.d解析:都指挥使拥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二者互相牵制,统兵权和调兵权都集中于皇帝。这种做法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军事权力的分散,不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凡是含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2.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起义频繁”是统治危机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故选d项。3.b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就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了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正确;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除。正确答案为d。5.d解析:王安石呈递言事书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6.d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有关知识可以判断出应选d项,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办法”,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7.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8.d解析:本题只要紧扣材料,注意材料信息“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联系变法的各项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青苗法侧重于农业、粮食方面,均输法强调地域供应、运输问题,免役法强调纳钱代役,市易法强调打击囤积居奇、平抑物价。故答案为d。9.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可以使官府收入大量利息,募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方田均税法使隐产逃税的现象得到遏制,增加了田税,三者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a项只是方田均税法的作用,b项只是青苗法的作用,d项只是募役法的作用,均排除。10. 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11.d解析: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看到变法的局限性,然后抓住“不正确”这个设问方向。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变法并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当时处于朝代中期,很多问题是积重难返的。故的说法不正确。13.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2分)涉及军事、行政、财政、司法。基本精神是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分)(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2分)根本出发点:巩固其统治地位。(2分)(3)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看法: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应完全归罪于宋初改革。(6分)14.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2分)(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1分)目的:增加农民收入。(1分)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2分)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分)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2分)15.答案:(1)材料一:用人不当,官员没有严格贯彻新法,政治腐败。(2分)材料二: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3分)材料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3分)(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