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doc_第4页
【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 b c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答案d2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答案a3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答案b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a、b明显与材料不符;d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答案c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政治中心转移到黄河流域,直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当地的管辖。所以,a项正确。答案a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为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孝文帝充分估计到了迁都阻力。b、c、d三项都是采取的策略,用以减少阻力。答案a7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答案c8凤凰网发表历史争鸣文章“北魏衰亡实始于孝文帝改革”,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当时,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统一黄河流域,加强了民族融合冯太后推动其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对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 bc d解析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错误,都正确。故选d。答案d9魏晋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 ()。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佛教文化的内传 a b c d解析两幅图只是反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生产方式,不涉及佛教,故选d。答案d10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这主要说明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商业活跃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 b c d解析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只能说明经济繁荣,不涉及民族融合。答案a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答案d1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答案a13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有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李悝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能力。北周是我国北朝的一个朝代,它继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结果。答案c14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的措施有()。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实行严刑酷法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a bc d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而是文化措施,故排除,而不是实行严刑酷法,而是废除落后的残酷刑律。答案d15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解析b、d两项明显错误,北方人并非都喜欢儒家文化。当时冯太后已经去世;a项是原因;c项是主要目的,故选c。答案c16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解析“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答案a17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解析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答案a18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 ()。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矛盾尖锐a b c d解析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民族矛盾无关。答案d19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a b c d解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改革及经济作物种植等几个方面,不符合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的状况。答案a20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a项是前提;c项是作用;d是内容之一。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宗主,农民与堡主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请回答:(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2分)(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8分)(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5分)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可直接得出。第(2)问需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其危害。第(3)问是要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即宗主督护制和改革的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2)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严重。(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4分)(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6分)(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5分)解析回答第一问要求对材料读懂,分层取义,概括提炼。回答第二问要对材料中体现出的鲜卑贵族、奴婢和耕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了解。第三问要从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入手去思考作答。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9分)(2)材料二中的“同化”在改革中体现在什么方面?征服者最终被同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及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归纳,要注意语言简练。第(2)问结合教材中孝文帝改革前后的侧重点概括。原因联系改革的目的及社会发展趋势来回答。答案(1)理由: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平城经济文化落后,保守势力强大;洛阳是多个王朝建都之地。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方面:制度更新,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原因:为了巩固统治;社会发展潮流的推动。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