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doc_第1页
中医诊断学.doc_第2页
中医诊断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主讲人:代娟时间“2012年7月10日19:30内容:一,问汗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腑达于体表而成,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汗,属于生理现象。1, 有汗无汗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无汗:表证无汗者,多属风寒表现;里证无汗者,多因津血亏虚或阳气虚。,有汗:表证有汗者,多见于风邪犯表证和风热表证;里证有汗出者,多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虚、阴虚内热。2, 特殊汗出,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盗汗:睡则汗出,醒时汗止。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危重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冷汗: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多因阳气虚或惊汗。,热汗:所出之汗有热感的症状,多因里热蒸迫所致。,黄汗: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风湿上 之邪交蒸所致。3, 局部汗出,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元气将脱,进食辛辣饮酒。,半身汗: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的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手足心汗:微汗属生理现象,量多则多可见于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等引起。,心胸汗:多见于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阴汗(略)二,问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有虚实之分,简可言之“有东西为实,无东西为虚”。1,按疼痛的性质来分: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绞痛、空痛、隐痛、走窜痛、固定痛,掣痛等。一般而言,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多属虚证。2,问疼痛的部位: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于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头痛:阳明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胸痛: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胁痛:与肝胆疾病有关。,胃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因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背痛: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两肩背为手三阳经分布之处。,腰痛:腰为肾之腑,属带脉。,四肢痛:风寒湿诸邪,脾主四肢,肾主骨。,周身痛:分实证与虚证。三,问头身胸腹1, 头晕: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肾虚精亏,外伤瘀血等所致。2, 胸闷:与心、肺、肾、肝等有关。3, 心悸: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是心与心神病变的症状。4, 胁胀:与肝胆有关。5, 脘痞:脾胃病变的表现,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6, 腹胀:病人自觉服务部胀满,痞塞不适,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分虚实,涉及脾胃肠道。7, 身重:病人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8, 麻木:病人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亦称不仁。9, 阳痿10,遗精四,问耳目1, 问耳:耳鸣耳聋,重听,耳胀,耳闭。2, 问目: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岐视。五,问睡眠1, 失眠2, 嗜睡均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有关。六,问饮食1,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饮: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口渴欲饮: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提示津液耗伤,阴液亏少或气化不利,津液输布障碍。2,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厌食: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消谷善饥: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可见于消渴; 胃火炽盛; 胃强脾弱。,饥不欲食: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多见胃阴不足或蛔虫内扰。,偏嗜食物或异物,食量变化: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3, 口味,口淡:病人味觉渐退,口中气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阳虚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口甜:甘味属脾,为脾之病变。,口粘腻:病人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的症状,见于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口酸: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的症状,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口涩: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口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