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讲课.doc_第1页
乒乓球讲课.doc_第2页
乒乓球讲课.doc_第3页
乒乓球讲课.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 乒乓球的起源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网球有着密切的联系,乒乓球运动英文名为Table Tennis即为桌上网球。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洲。据记载:大约在19世纪后半叶,由于受到网球运动的启示,在一些英国大学生中,流行着一种极类似现在乒乓球的室内游戏,发球时,可将球直接发到对方台面,亦可把球先发到本方台面再跳至对方台面。球拍是空心的,用羊皮纸贴成,形状为长柄椭圆形。为了不损坏家具,在橡胶或软木实心球外,往往包一层轻而结实的毛线。有时,在饭桌上支起网来打;有时索性就在地板上用两个椅子当作支柱,中间挂起网来打。虽然打起来不十分激烈,但颇有一番乐趣。这种游戏当初叫做“弗利姆弗拉姆”( Flim-Flam )又称为“高西马”(Goossime)。没有统一规则,有10 分、20分为一局的,也有50分或100分为一局的。 自从一位名叫詹姆斯吉布(James Gibb)的英格兰人到美国旅行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玩具球,弹性很强。于是,他就将这种球稍加改进后,代替了软木球和橡胶球,逐步在英国和世界各地推广起来。最初乒乓球是一种宫廷游戏,欧洲贵族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流入民间。当时的球拍柄长、两面贴着羊皮纸、中间是空洞的,用这种球拍打赛璐珞球时发出“乒”的声音、落台时发出“乓”的声音,由此,乒乓的名字诞生了。这种玩具球被称为乒乓。从欧洲、美国开始,然后在亚洲传播开来。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首先用“乒乓”( Ping-Pong )一词作了广告上的名称,作为商标来登记。 1891 年英格兰人查尔斯巴克斯特把乒乓球作为商业专利权申请了许可证。 1926 年 12 月 12 日 在英国伦敦伊沃蒙塔古的母亲斯 韦思林女士的图书馆里,举行了第一次具有历史性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乒联章程和竞赛规则。由于发现“乒乓”( Ping-Pong )一词是商业注册名称,于是将国际乒联重新命名为“桌上网球”( Table Tennis )协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乒乓球运动一直停留在游戏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开始举行邀请赛。 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以器材球拍变化来分 游戏阶段 木板拍 竞技阶段 胶皮拍(19021926年) 海绵球拍(19261951年) 正胶、反胶海绵球拍(19521969年) 长胶、生胶、防弧圈胶皮结合应用(19711989年) 临场粘球拍增加球速度(19902000年) 加厚海绵提高板击球速度(2000)以规则变化来分 规则初步建立但不完善 限制比赛时间10分钟制、取消卡尔式发球 轮换发球法及限制发球 限制发球规定两面不同颜色球拍规则 球拍与物的黏合剂规定 改用40毫米大球、11分一局制以主导类型打法及代表国家来分)游戏阶段(英国)游戏向竞技过渡(匈牙利)削球为主攻削结合打法(日本)日式长抽打法、中式近台快攻打法(日本、中国)弧圈球打法、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怪球”打法(瑞典、中国、日本)弧圈球打法、快结弧、弧结快打法、削攻结合打法(中国、瑞典)第二节 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概况1 旧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中国乒乓球运动是从日本引进来的。世纪初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久,日本许多工商业纷纷到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商业机构,把大量的商品推销到中国市场。于是乒乓球运动也随着商业的交往以及日本工商业的频繁往来传入中国。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10套乒乓球器材:球台、球网、球和带洞眼的球拍,摆设店中,并亲自作打球的表演和介绍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从而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在旧中国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比较缓慢。虽然也曾参加过国内外赛事,但并未有很大收获。而且由于反动统治和战争的影响,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条件从事体育锻炼,乒乓球运动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国乒乓球运动是在1916年开展起来的,早期只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几个大城市的教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分会童子部首先开设乒乓球房,有球台九张,但一般市民无缘入内2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开展(1)五十至六十年代开始领先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乒乓球运动才在全国开展比较好。我们中国就对乒乓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这项运动。而且,乒乓运动又是一项全身运动,健体健脑又健心,相对于足球篮球等运动,它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自己可控制运动量,非常有利于普及。自此,由于乒乓球运动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便在中国开始普及,得到国人喜爱,大众的普遍水平比较高。195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第20届世乒赛,到1959年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国团第一次夺得世界锦标赛的男子单打冠军,标志着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崛起。 1961年我国主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这届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力争上游,一举夺取了3项冠军,包括争夺最激烈的男子团体冠军奖杯思韦斯林杯。 (2)七十年代技术创新、改革与发展 由于文化革命的影响,我国乒乓球运动受到了一定影响,1971年脱离两届世锦赛的中国运动员重返赛场,参加了第31届世锦赛,在此次大赛中, 中国队夺回了斯韦思林奖杯,同时夺得了女单、女双和混双冠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乒乓球的技术设备及技术水平等的不断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各大国际性赛事上屡获佳绩,几乎一直囊括冠军宝座,使乒乓球不愧为国球。但也正因国球的强大,以至于成了一种尴尬。因为没有对抗的比赛也就失去了竞技体育的乐趣,没有对手的胜利也就有了些“独孤求败”的意味。曾经在一次欧亚乒乓球对抗赛的现场,许多中国观众甚至自发为欧洲队选手加油鼓劲。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刘国梁也承认,如果比赛只上一个中国运动员,换上一个日本运动员,比赛结果将更难料,也将更有看头。同样的,国乒男队教练李晓东也很怀念欧亚对抗最激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中国和欧洲的顶尖选手单打独斗难分胜负。即使在一九九一年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排名降到第七,李晓东也认为当时群雄争霸的局面令人振奋,因为不知道谁将获胜的比赛才最有看头。可看到的是,近几年国际乒联赛制一改再改,全都是为了限制中国队的一家独大,但现在看来收效甚微。有些“在奥运会中取消乒乓球项目”的嘀咕声时有耳闻。也许这正是中国乒乓球变小球为大球、向世界传递乒乓运动技巧和精髓的最佳时机。其实,中国乒乓的领军人物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09年初,蔡振华接掌中国乒协,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以帮助国外乒乓球运动员提高水平,被称之为“养狼”计划。蔡振华说,“除了最核心的东西外,其余的要尽快推广到全世界”。蔡振华还表示“请进来”请外国运动员到中国打球、训练将是一个长期计划。曾来华参赛的萨姆索诺夫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如果有中国运动员这样好的训练环境,有这样出色的教练队伍,有世界顶尖选手每天陪他多练两个小时,他将与中国名将成绩持平。欧亚对抗赛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也许在乒乓球推广方面,可以学学美国的NBA模式。没有哪个国家的篮球水平能和美国相提并论,同样篮球在美国也有很广泛的“人缘”,但NBA的管理团队没有局限在国内联赛的盈利和奥运会等有限几个冠军的光荣,而是用美国人的智慧把这股热潮用商业模式加金字塔尖明星效应的方式推广到了世界,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目共睹。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中国先哲早有答案。也许当全世界开始为乒乓“众乐乐”的时候,小球也就成了大球。2、 乒乓外交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事件起于同年3-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在周恩来总理讲话几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这个邀请立即被接受。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首先抵达底特律。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访华邀请; 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启程来华,21日到达北京,成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在任总统。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