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doc_第1页
3年高考(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doc_第2页
3年高考(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doc_第3页
3年高考(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 1.(2014课标,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3.(2012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2012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2014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2012海南单科,2,2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4.(2012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d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2.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本题选c项。3.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道家抱有“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排除b项;墨家主张“非攻”“尚贤”“节俭”,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该学派的观点,排除c项。4.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概括两则材料的中心思想,概括时要迁移所学知识;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其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其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b“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故选b。3.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4.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记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及文化发展概况,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分析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反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分析政治经济背景,应结合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阶段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的瓦解和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来回答。第(2)问,董仲舒的主张是发展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兼采各家思想,其主旨是大一统的思想。影响应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