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地区1.doc_第1页
泾县地区1.doc_第2页
泾县地区1.doc_第3页
泾县地区1.doc_第4页
泾县地区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8年,泾县就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38至1941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周恩来、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泾县厚岸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外交家王稼祥同志的诞生地。多年来,泾县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2001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七十年代以来,邓小平、杨尚昆、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2001年5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泾县1以水得名。境内青弋江古称“泾水”,故名泾县。县境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东邻宣州市、宁国县;南界旌德县、黄山市;西接青阳县;北依南陵县。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县城距省会合肥市公路里程233公里;距黄山市115公里。古志称:县境介长山大谷间,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古代泾县境域较广。汉代,析县境西部部分地域置陵阳县。唐代,先后从泾县析出建县的有太平(今黄山市)、石埭、青阳等县。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将茂林区樵山乡划属太平县。1982年复将铜山乡麻川山场4.3平方公里地域划归太平县。历经朝代更迭,政区分合,遂成现状。第二节气象一、气候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6,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8。无霜期一般为23924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4日,终霜日为3月19日,霜期126天,最早初霜可能出现在10月下旬(如1958年10月23日出现了初霜);终霜也可能出现在4月上旬(如1969年4月5日)。无霜期的长短,各年也不一,有的年份达270天(如1972年),有的年份只有217天(如1966年和1978年)。积温:10年积温平畈地区为4950度。各年悬殊较大,最多达5351.7度(1961年),最少为4684.9度(1970年)。从1977年开始,本县积温有下降的趋势。泾县气温有垂直变化与地区差异,历来有“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以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特征。泾县不同海拔高度10积温表寒潮:泾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关系,历来在春、冬、秋三季均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而多次出现寒潮。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无记载资料,仅据19571985年的资料得出:本县寒潮的年、月、旬分布如下:19571985年29年间,共出现寒潮145次,平均每年有5次。1965、1966两年未出现寒潮。1976、1977、1983、1984年4个年度寒潮也少。29年中强寒潮共有16次,平均每2年有一次,寒潮的出现,连续降温715度,最低气温为8(冬季)或0(春秋)。寒潮多般在11月中旬到翌年4月上旬出现,并以1月为最多。29年国家有4次,其它各月共出现23次。最早出现寒潮日为10月21日(1981年)。平均结束期在2月下旬,最迟在4月11日,寒潮出现时气温下降最低为14.5。寒潮的出现不仅引起大幅度降温,还会引起大风和降水,甚至出现雷电。寒潮降水,1972年1月30日到2月7日降水竟达51.1毫米。寒潮间由于急剧降温对早稻播种影响较大。降水、蒸发: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因受地貌影响,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一般是山区多于平畈和丘陵区,南部多于北部。汀溪、爱民、陈村多在1600毫米左右,青弋江两岸1500毫米左右。榔桥和童疃年降雨量只有1400毫米左右。1970年最多为1334毫米,大旱的1978年,只有970.5毫米。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58月汛期。68月占年降水量37%,35月次之,冬季最少,只占12%。在68月3个月中又以6月为最多,历年平均达216.8毫米,最多达361.1毫米(1975年)。7、8月因受台风影响,各年变化较大。如1965年8月份雨量达565.1毫米。1967年最少,只有2.7毫米。全县各地降水特点也不尽相同。云岭乡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但四季分配不均,变化较大,暴雨强度和次数均为全县之最。暴雨强度最大值258毫米日。榔桥、浙溪两乡雨量虽不多,但四季分配较均匀。暴雨日少,强度小,最大值只有126毫米日,降水资源利用率较高。泾县历年降水量,建国前无从查考。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务月刊仅记载,泾县于民国20年3月曾建立县城和榔桥河两个雨量站。建国后,据19511956年泾县水文站资料和19571985年泾县气象站资料记载:城关地区为156.2毫米,全县多年均值1585毫米。但年际变化大,雨量最多的1983年达2270毫米。1954年次之,达2133.7毫米。特大旱情的民国23年降雨只有840.7毫米。1978年也是降雨最少的年份只有970.5毫米,仅占1983年降雨量的42.75%。全年降雨量以夏季为多,占年降雨量38.2%,多的年份达52%以上,春季次之,占31.4%,秋季占18.2%,冬季最少占12.2%。在夏季尤以6月份雨量最多。多的年份达361.1毫米。1965年较为特殊,8月份降雨565.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619.5毫米的34.9%,比1954年5月份降雨442.8毫米还多122.3毫米。是年8月20日降雨达246.5毫米,超过20年一遇。本县每年都在芒种(6月上旬)以后进入梅雨季节。梅雨特点是:时而细丝飘洒,时而瓢泼倾盆。常是晴雨相间。梅雨季节约一个月左右,有的年份出梅后进伏,有的年份进伏后尚未出梅。俗云:“梅夹伏,热得哭”预示暑天炎热比往年甚。有的年份虽属梅雨季节,但雨水不多,炎热少雨。梅雨季节的特色不甚明显。一般年份梅雨季节降水量最多,强度也最大,暴雨总数的71%是在67月份,常出现洪涝灾害。19511985年35年中,共出现暴雨26次,暴雨平均初日为4月29日,结束期平均终日8月28日,最早为2月23日(1985年),夏秋之交,也常出现干旱。尤以秋旱为多,俗有:“小旱年年有,有大旱三、六、九”(按指规律性的每逢三、六、九年出现一次大旱)。由于是山区。素有“大水漫滩过,小水石缝流”的说法。夏、秋之际7天不雨就有旱象苗头;1015天不下雨。旱象就很明显;2030天不雨,农作物受灾减产;40天不雨为大旱之年。年蒸发量约1410毫米,最高年蒸发量为1958年达1602.5毫米,其中7月份蒸发量最高达359毫米。1980年最低年蒸发量为1147.3毫米。泾县部分地方历年平均每月降水量表表24地点月平均降水量(mm)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年平均风向、风力泾县由于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制约,平常风向规律,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西南风,一般风力为23级。19571985年的29年中,全县共出现204个大风日,平均每年7次。其中以夏季(68月)最多。占全年51%。春季(35月)次之,占29%。秋季(911月)占11%,最少为冬季(122月)仅占9%。大风风向:缺乏历年完整记录资料,据19811985年泾县大风与风向规律纪录分析,5年共出现25个大风日。从每年看有三个特点:一是东北偏北,二是西北偏西,三是西南,而正北风和东到东南风从未出现过。从各季节看:春季以东北偏北和西南大风为主,并以西南大风次数最多;夏季则以西北偏西大风为主。秋冬两季则完全是偏北大风。龙卷风次数建国前缺乏历史记载。建国后的1971年7月1日,章渡乡出现1次。该风在中村乡的兰山生成,当时在田野耕作农民目击山顶上白云和乌云翻滚,并迅速向章渡方向移来,漏斗云落地时卷坏房屋一角,将砖瓦等抛入青弋江中,漏斗云附近的青弋江水被吸干见河底,并将一放排人卷吸上空而后摔下受伤,接着又将停靠在南岸的渡船吸起移动数丈落在岸上,龙卷风上岸后,卷坏南岸新街附近棉田棉花数亩(棉叶全卷光只剩棉杆),最后向东南方向移去,消失在安吴乡境内,全过程约30分钟。1983年4月26日凌晨,又一次龙卷风沿章渡、茂林一线经过,两地中学的地震测报站屋顶均被掀塌。日照全县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2114.8小时,日照最多的1953年达2451.6小时,最少的1975年只有1833.4小时。每年23月雨雪较大,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的月份,尤以2月份为最少。全县日照百分率,年平均日照为45%,3月份只有37%。1980年日照百分率只有17%,为有记录以来最低。7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均为61%。19571980年(1968年缺),7月份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1964年为79%,1976年1978年3年中均达81%,为全年所有月份最高记录。境内平川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18千卡cm2。泾县历年各月气象要素表(三)非生物候: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座落在安徽省泾县24公里处的云岭乡罗里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1938年8月2日进驻云岭,直至1941年元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在云岭近三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作为这一时期的新四军军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四军军部旧址便是当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时期留下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也同时设此。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当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时期留下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从此,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至今,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2004年,新四军军部旧址被中宣部等部委列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5年被列入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安徽省红色旅游景区中第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获得“2007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的殊荣,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和旗帜。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列、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