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物理课堂分解(暑期讲义模板).doc_第1页
初升高物理课堂分解(暑期讲义模板).doc_第2页
初升高物理课堂分解(暑期讲义模板).doc_第3页
初升高物理课堂分解(暑期讲义模板).doc_第4页
初升高物理课堂分解(暑期讲义模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戴氏教育精品堂培训学校某某校区 初升高物理某某班 第二次课 王老师 13+戴氏教育精品堂培训学校名校冲刺戴氏教育温馨提醒:暑假两个月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可以在两个月里,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承上,还能启下。在这个炎热的假期,祝你学习轻松愉快。简单机械(复习课)(解释:每堂课要有目的,这个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初中难点知识,而且这章节中计算过程复杂,推理过程中,逻辑思维要求对高中学习很有帮助,所以作为初升高暑假物理课堂中一节课的内容)课前寒暄,拉近距离(时间5-10分钟左右)-课前学生情绪管理必不可少或者少量课后习题讲解1、 考点、热点回顾(时间20-30分钟)-时间控制与例题难度结合(一)杠杆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OF1l1l2F2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找支点O;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标力臂(大括号)。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4、应用:名称结 构特 征特 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l1l2F2F1(二)滑轮1、 定滑轮: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F1l1F2l2的距离SG(或速度vG)2、 动滑轮: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 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 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3、 滑轮组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 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n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解释:作为高中复习课,初中知识点的复习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如果学生成绩非常不错,以上知识点基本都熟知的话,作为老师可以在复习以上知识点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内容扩充,比如高中的相似知识的简单介绍或者物理学史趣事,科普知识的的普及;若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对个别与高中有联系的知识,做重点讲解。)2、 典型例题(时间25-35分钟)-注意控制难度与时间(例题讲解时间点控制一般两种,主要是出发点是根据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一:掌握较好的,前面知识点所用时间就较少,此处例题可以在整节课中途休息之前练习,讲解结束。二:反之,前面时间用多了,那么例题练习上半程完成,中途休息,讲解放到下半程)例1、(2010年浙江杭州)某人用100牛的力提起了350牛的重物,那么他可能使用了( )A一个定滑轮 B一个动滑轮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D一支杠杆例2、(2010年浙江绍兴,19题)如图,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1;同理,用测力计将长杆的另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2。则长杆的重力是(测力计保持竖直向上)( ) 全考网A (F1+F2)/2 BF1+F2 CF1/F2 D.F1F2例3、(2010年甘肃兰州,12题)如图5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网A杠杆仍能保持平衡 B杠杆不能平衡,A端下沉C杠杆不能平衡,B端下沉 D无法确定杠杆的状态例4、(2010年江西南昌,5题)如图4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AF图4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图5A20N 0.4m/s B20N 0.1m/s C5N 0.4m/s D5N 0.1m/s例5、如图3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AF甲F乙B F乙F丙CF丙F丁D一样大例6、(2010湖北黄冈,18题)如图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 例7、(2010年贵州毕节,6题)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重物匀速提升,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物重最大的是()ABCD例8、(2010重庆綦江,6题)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忽略各种摩擦及杠杆和滑轮的重力,当提起相同重物时,最省力的是( )全品中考网例9、如图3所示,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A点分别作用的四个力中,最小的是( )AF1 BF2 CF3 DF4OAF1F2F3F4图3例10、(2010宁夏,26题)如图所示,拉力F=125,在10s内将重物匀速提升2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为6m B.物体重是375C. 拉力F做的功是250 D. 拉力F的功率为25W 例11、(2010江苏镇江,19题)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实 验时,在A点悬挂两个总重为1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如图所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则拉力应为 N,此时杠杆属于 杠杆(解释:初升高暑假衔接班的典型例题,注意难度把握,最好基本为好,把基础知识重点囊括即可。例题简单,学生做题速度快,教师讲解快,这样不但对知识重点能再次巩固,而且为接下来学生练习节约很多时间。) 三、课堂练习(时间:60分钟-70分钟)学习练习与讲解1如图所示,滑轮重力和摩擦均不计,物体重均为100 N,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都是30 N,作用于各绳端的拉力分别为F1、F2、F3.,要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1=100N、F2=50N、F3=200N B. F1=30N、F2=60N、F3=15N C. F1=100N、F2=50N、F3=50N D. F1=30N、F2=15N、F3=60N 2如图5所示,在轻质杆OB的中点A处,悬挂有重为G的物体M,在端点B施加方向始终跟杆垂直的拉力F,杆从虚线位置沿着逆时针方向匀速转至图示位置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拉力F逐渐变大 B拉力F始终小于G /2C拉力F跟它力臂的乘积不变D重物M对杆拉力的力臂逐渐变大AB3题图3 如图3,物体A重120N,在重力为GB的物体B的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为f。如果在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180N的拉力F,物体B匀速上升,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不计摩擦、绳重及滑轮重)( )AGB=30NBGB=90N Cf=180ND f=90N 4题4 如图4所示,滑轮组在拉力F1的作用下,拉着重300N的物体A以1.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移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物体A匀速运动时受的阻力为56N,拉力F1的功率为P1 。若滑轮组在拉力F2的作用下,拉着物体A以0.5m/s的速度在此水平面上匀速移动 ,拉力F2的功率为P2 。滑轮自重和绳重忽略不计,则下列正确的是( ) AF1=168N P1= 225W BF2=210N P2= 35W CF1= 3F2 P1 = P2 DF1= F2 P1 = 3P2 AF6N7N5物体A在滑轮组拉力的作用下,1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了0.2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不计滑轮重和轴摩擦,则( )A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2.2N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f6.6NC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0.1m/sD滑轮组对物体A做功的功率P0.88W图6AB6如图6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重490N,物体B重294N,物体B在匀速下降了40cm的过程中,拉动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若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拉动物体A,使物体A在5s内匀速移动0.5m(不计动滑轮、绳重以及滑轮轮轴间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F为294N,拉力F的功率为29.4W B拉力F为147N,拉力F的功率为14.7W C物体A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294N D绳子拉力对物体B所做的功为73.5J7如图所示,花岗岩石块甲、乙体积之比为13 2,将它们分别挂在轻质硬棒AB的两端,当把铁块甲浸没在水中时,硬棒恰能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将甲石块从水中取出,拭干后浸没在液体丙中,调节石块乙的位置到C处时,硬棒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且OC=2OA。(已知花岗岩的密度=2.6103kg/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O OB =1 5 BAO OB =1 4 C液体丙的密度液=1.6103kg/m3 D液体丙的密度液=1.8103kg/m3O图7BADC8.如图7所示,杠杆AB的A点挂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C,B点挂体积为2000cm3实心小球D,AO:OB=1: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D静止在空中,C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1;若将小球D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未接触到容器底),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C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2比 p1增大了4000Pa,A点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0N,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g取10N/kg)( )A小球D浸没在某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20N B小球D浸没在某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40NC该液体的密度是2.0103 kg/m3D小球D的密度是1.0103 kg/m39图是运动员利用器械进行训练的示意图,其中横杆AB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A:OB=4:5,系在横杆A端的细绳通过滑轮悬挂着物体M。运动员小强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1.1104Pa,当他用力举起横杆B端恰好使AB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他对横杆B端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1为300N,此时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1.6104Pa。若在物体M下面再加挂物体N,小强需用更大的力举起横杆B端,当AB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他对横杆B端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F2,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3104Pa,此时细绳对横杆A端的拉力为F3。根据上述条件,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g取10Nkg,横杆AB与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A物体M的质量为37.5kg B小强的质量为65kgCF2的大小为750N DF3的大小为1650N(解释:复习课的题型难度要稍微偏高,至于题量,要根据时间控制,比如上面的9道课堂练习,从开始往下难度依次加深,但整体把控,作为初升高的学生角度,教师讲课时间角度来说,可以在60分钟70分钟,能完成课堂练习与讲解。上面的题型第一恰好包含了上面所讲的知识点,这样对知识点能进行第三次巩固加深;第二从题型难度将,逐渐加深,到最后比中考难度,甚至部分初中竞赛题型还偏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提起兴趣;第三:题型难度把控到位,对思维的要求偏向于高中水平,有利于接下来高中知识的学习,所以衔接班在选取课堂练习的时候也是个难点。)四、课后练习要求与课堂练习的要求一样,但是注意精炼,实用1. 如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