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纲考情+思路点拨+变式达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纲考情+思路点拨+变式达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纲考情+思路点拨+变式达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纲考情+思路点拨+变式达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纲考情+思路点拨+变式达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考纲要求】1. 高考要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 热点:(1)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气候的形成 (2)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等压线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风向图,气压带和风带图等,与天气、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情分析】1. 考点分布:2010上海,3、2009广东,1920、2009全国文综,36、2008广东,17、2008江苏,10122高考命题趋势: 运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征。【自主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冬季_。【学习探究】互助学习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受信风(带)影响的地方降水一定稀少?为什么?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何意义?思路点拨点拨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点拨点2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如下图所示:注意: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来自大陆东部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降水较多。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向南北移动。例1.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解析:答案:变式达标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3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所在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5若图中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图中甲地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右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气压带, 表示风带,据图完成68题。6. 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7. 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8. 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 日地距离小于1.5亿km,长白山地可能出现雾凇现象 b.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处于返青期 c. 巴勒斯坦正值少雨季节,悉尼的白昼比圣彼得堡短 d. 北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达最北位置,四川盆地逆温现象严重大气环流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据此回答910题。9下图中箭头代表盛行风向,能够正确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示意图是( ) a b c d10.受右图中a、b两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 a巴西东南沿海 b智利中部 c意大利南部 d东非高原11. 读“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 (2)填写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_,其形成的原因是_;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_ 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风,我国的天气以_为主要特征。(4)此时d点盛行_风,其形成原因是_再过半年,该地又盛行_风,其形成的原因是_。12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原因是。(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和,那里一般是气压带,天气特点是。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一年中,受c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课堂小结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如图所示(北半球),由于高低纬度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并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课后巩固】1 读“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形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bp处因热力因素作用气流下沉 cf气流形成西南风 de、p两处附近的气压带的位置基本不变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23题。2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3在此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北风 b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阿根廷农民正收获小麦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5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67题。 6结合图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处风带与图乙中b处风向一致 b图甲中c气压带大致在60附近 c图甲中c气压带和d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图甲中e气压带和图乙中a、b之间气压带的成因相同7在图乙所示季节,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b处的气候特征是 (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89题。8如果该图表示某一气压带,则该气压带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9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受上题气压带的影响( ) a极地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读“某区域对流层大气运动理解模式图”,回答1011题。10. 关于a、c两点的近地面的说法,正确的 ( ) a. c点近地面可能接近刚果河河口 b. a点近地面可能接近亚马孙河河口 c. c点近地面肯定是海洋 d. a点附近海域受巴西暖流影响11. 关于a、b两点近地面空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 ( ) a. a点近地面空气高温湿润 b. a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 c. b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 d. b点近地面空气低温湿润 大气环流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据此回答56题。12.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 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下图为副热带高压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 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p点此时受西北风的影响 b. 甲图表示春季或秋季 c. 乙图表示7月份 d. p地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分布广泛14. 甲图中p点的主要农产品是( ) a. 水稻 b. 苹果 c. 柑橘 d. 咖啡 15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 a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16读“三圈环流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地点的纬度:c ,e 。 (2)mh高度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3)在实际大气中,c气压带每年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产生此种现象原因是。(4)终年在d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类型在洲分布最广。(5)在c、d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冬季天气特点是。在七大洲中,有_个大洲有该气候类型分布。(6)三圈环流模式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得出的,这些假设条件是_。17. 下图右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左图为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丁 d. 丙 (2)上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本图所示季节亚欧大陆等温线向 凸出。 (3)据图可知,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4)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气候类型在北美洲不如亚洲典型的原因是 。 (5)若上图表示亚欧大陆,附近是 、 (洋流)交汇形成的 渔场。【课后反思】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思路点拨例1(1)c(2)a 变式达标1d2.b3a 如果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再移动,在纬度40附近,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将不存在,即甲地最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应位于北半球。 4c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同纬度的大陆西、东岸,两地大气环流的不同造成了其气候特征的差异。 5b 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结合其所在的纬度在40附近,可知某风带应是西风带,甲地位于4060s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6. b 7. b 8. a 9. a 10. c 11. (1)1月(2)亚洲高压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集聚,形成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寒冷干燥(4)东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解析1月份,亚欧大陆上气压中心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1月份,亚欧大陆迅速降温,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强烈的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c点位于东亚,1月(冬季)吹西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图中d点位于南亚,1月(冬季)吹东北季风,半年后,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12. (1)冬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 (2)丰富a处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空气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b地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4)南北纬60赤道地区低多阴雨天气南北纬30极地高多晴朗天气(5)终年温和湿润终年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课后作业】 1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p处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e处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该气压带是冷暖空气交汇上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的。e处多锋面雨;从p处流向e处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西南风;全球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2c3.d4.b5.a6.d7.b8.b9.c 10. b 11. a 12. a 13. c 14. c15c 丙气压带两侧气流流出,应为高气压带,甲、乙风带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