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让.doc_第1页
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让.doc_第2页
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让.doc_第3页
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人”行走在 科学与艺术的生活大道上-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也是创新更迭最迅捷的一个时代。但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道德教育的大方向,无疑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永恒规律。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容易表现出一种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成绩轻品德表现青少年教育专家孙晓云曾说过:“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憾也不容忽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了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成了广大德育工作者最头痛的问题。”要上好德育这门大课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亟待创新,既要转变德育课程观念,更需要在教育方法上的变革,让“人”行走在教育与艺术的大道上。德育课程观的转变多年来,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工作者。追根塑源,这其中固然有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始终没有走出“德育课程观”的一些误区。德育是否是一门课程,至今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实行班级授课制,将教育内容分细分为不同的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产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课程”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教育的唯一形式。但仿佛思维惯性作崇,很多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考虑的仍是教材、知识点、课时、课室、教学法等,把德育等同于学科课程,不仅从形式上将德育简化为一种知识灌输和道德训诫,而且从根本上偏离了德育的真正目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准确地说,德育是一门广义的宽泛的课程,它既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思想政治课及马列理论课等,又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甚至可以说,德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归根到底,德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它需要教师用心投入自身的师德、师爱为教育资源,在学生心灵里播下道德的种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之所以无效,正在于教师本人的冷漠,只是把德育看作一种机械化的过程。那么,用新的课程观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德育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育氛围的影响,这就是一种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就是一项更直观地显现教育本质规律的活动实践。实际上,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用最朴素的语言,给了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他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实践是刺激理念内化的最重要也必须的手段。所以,我们今天的德育课程的侧重点应当由从知识的灌输走向生活的实践,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的体验,从校内走向社会大课堂,这不仅要成为德育的主要表现形式,还应该深入生活的实质,作更深层次的挖掘,在生活的本原中令德育的内涵得到升华。把德育课程搬进大社会、大生活,既拓宽了德育的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活化;既使德育的内涵表现更为易于认识,又有力推动了学生习惯的自然养成,同时又为德育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点。德育方法的变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作出这一深刻的总结: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活动实践这一最重要的课程。德育的特殊性决定生活更贴近它,实践更适用于它。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德育论”教育理念的提出、成功实施、理想的效果,无一不昭示着我们,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到真实的道德生长情境中,在活动实践的检验下,形成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活动实践去推动德育方法的变革,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两点。首先以正确的理念进行道德传输,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以实现价值引领。近年来,教育在贴近现实,切入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矫枉过正。在活动实践层面,“教育讲大道理”被视为说教的另一种方式而摒弃,“教育回归生活”于不知不觉中成了“教育等同于生活现实”的代名词。有不少的教育者相信,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自然就学会了做人,教育理念本质被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像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很多教育者习惯于用各种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头发不能过长,不能染指甲等。在这里,教育者的潜在逻辑是:学生遵守规定-给予打分、扣分等奖惩-鼓励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者很少从价值层面或理念层面,去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遵守规定,遵守规定除了得到奖励外,对自身成长意味着什么。因此,学生往往去暂时服从学校的规定,但并没有从内心认同这些规则,更没有把这种生活作为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去体认和欣赏。这显然是摒弃了“教育不要讲大道理”的症结。这种没有正确理念引领的实践,无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呼唤现代教学运用多媒体,并不代表传统的粉笔失去了意义。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但前面还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理念,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活动实践就需要理念去引导,因为道德理念的厚度影响着道德活动实践的深度。当然理念的引导并不是等同于道德教育采用“灌输式”、“命令式”的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理念,实行价值的引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要树立开放的道德教育理念。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强求学生信奉什么,不信奉什么,不允许学生对道德规范进行质疑。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输,并顺势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观。对教育理念的引导,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个性的意会,并不代表要将教师个人的思想强迫学生接受。在这个多元的社会,没有唯一的标准,也没有唯一的理念,而个性的差异更呈现出个性的不同。(二)要确立开放性对话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教育,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讲授来灌输,而是要与学生进行开放性对话而生成的。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是双方的对话与精神相遇的活动。如果双方没有对话,就不会达到相遇,真正的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发生。对话是核心价值形成的基础。理念的形成不会自发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中,也不能依靠强制灌输的方法强迫受教育者认同。唯有通过对话,在对话的氛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于自由的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空间,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达成道德共识。其次,以实践带动理念内化,成就学生一生幸福的德育。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研究”的课题中,中央教育科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班华教授指出:“德育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活动方式,而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础形式。”;马克思说:“没有任何收获能比自己在实践中来得深刻。”因此,道德的实效必须回到人发展的生活之中,回归到所有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活动实践,能让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在生活的世界的变化中,逐渐总结养成自己一生幸福的德育。(一)让学生在社会生活里进行实践的德育活动要成为一项制度。时下,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北京的一些学校把德育课堂搬进产权交易所,让学生实地了解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接受时事教育;广东是经济强省,但生态环境又是亟待改进的,一些学校把生态教育搬进气象站、环保局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现实的情况;把道德教育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和道德训诫到回归生活进行实践,让学生活生生地体验生活中真实的情况,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脱离了形式的深入实质内容的道德实践,才确保学生内在地获得道德。学校德育活动实践制度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理念的汲取,而且从根本上转变了德育实施的方式,长久以往,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二)德育活动实践的内容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还应该融入科学性,用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多元的教育意图。这样的实践,才会让学生获得心灵的震撼。首先建立开放型的实践内容。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实践应该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敞开。教育与生活的全面链接,能让学生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认识世界,也能让学生在生活和世界发生变化时,不会因成功而失去理性,也不会因失败而痛苦。因此,笔者认为,实践的内容应指向生命的教育、苦难教育、欣赏教育等。这是一个多元价值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时期特征显著的时代,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幸福的生活而特意给学生设计灾难的实践,而忽略了快乐的教育。这正是对健全人的人格的“健全”的重新洗牌。其次,实践应超越生活的琐碎,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活动实践并不是不加选择地让学生与生活全面链接,也不是立足于解决某事物的方法与技巧,或突出事物的某一环节而进行解剖。如果生活始终在技术上徘徊,那么就真正地偏离了德育的真正目的。我们在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