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改)谭英五上七单元语文教案(1).doc_第1页
(最新修改)谭英五上七单元语文教案(1).doc_第2页
(最新修改)谭英五上七单元语文教案(1).doc_第3页
(最新修改)谭英五上七单元语文教案(1).doc_第4页
(最新修改)谭英五上七单元语文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上第七组单元目标一、 单元主题:勿忘国耻二、 具体目标:1、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积累优美词语65个。继续采用同音字、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自主识字。2、通过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和阅读、感悟、想象结合,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21课)3、学习作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和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借助资料收集、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拟小标题概括内容的方法。(22课)4、感受运用“反复”手法的好处,学习作者抓住主线、结合具体情节表情达意的方法。(23课)5、学习作者通过特写镜头的描写、联想、直抒胸怀、拟人等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方法。(24课)6、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3、积累、搜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技能目标:1、借助资料收集、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拟小标题概括内容的方法。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详略得当,对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进行详写;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学习人物特写。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恨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单元提示 交流背景资料 (达成单元目标3)导:师:请同学把课本翻到第七单元,认认真真地读单元学习提示。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1、快速默读。2、生交流 3、小结 对!这一单元讲的都是与中国近代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有关的。这一段抗争的历史,都记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出示课件图片)师讲:在天安门广场中央,高高地矗立着一座丰碑,它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底座有许多浮雕,镌刻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依次出示浮雕图片)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可以说百年屈辱史也是百年抗争史,读了这一单元的课文,会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所了解。回到单元学习提示,请同学关注,单元学习提示里边告诉我们哪些学习方法。你看懂了吗? 4、生自由谈(通过更多的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师:很好!那么你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呢? (通过电脑来搜集资料的;通过查书籍来搜集资料的;我是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师:听别人述说这一段历史,也是一种学习。有没有看过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5、师小结:对,看书、上网、看电影、访问,这些都是查找资料的途径。查了之后,你们怎么办? 生:我们把它整理成一张资料卡。重点的抄下来。 师:好! 老师还告诉大家一个查资料的好办法。那就是,围绕着关键词查, 比如这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抗日战争、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这一些关键词来查资料。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师生大概用了五分钟左右时间,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狼牙山”等资料做了交流。师或补充,或点拨。具体从略) 师:狼牙山边上还有一条河,叫做什么知道吗? 生:那条河叫做易水。 师:提到易水,就会让我们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讲的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皇,他的朋友高渐离前来送行,击筑唱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有人称易水这个地方为“易水千古悲壮士”(板书)。 二、板书壮士姓名 范读整体感知(达成目标1)1、师:抗日战争期间,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传诵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它曾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中国人,也必将被现在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所深深地震撼。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只有五个人。请同学们拿起笔,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恭恭敬敬地写他们的名字。就写在课题的边上。(师生同写五壮士的名字) 强调“葛”字,不要多写一竖 2、师: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读他们的名字。(生齐读) 师:这五位壮士被后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朗读,也许是走进这样的故事的最好方法。请大家拿起语文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3、快速默读课文(达成单元目标3)(1)、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2)、抓住关键词,拟小标题:板书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第二部分(2)痛击敌人第三部分(3)引上绝路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3)看看哪些地方在详写?哪些地方在略写?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4、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心感受:文章的哪些地方一次又一次的引发了你心底的波澜?4、交流:1、生交流:第三自然段,最让我震撼。因为第三自然段提到,没有人阻止他们转移的方向,为了不暴露主力转移的方向,他们偏偏走向了棋盘陀的方向。 生:第二自然段让我震撼:“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师:你的声音也仿佛在喷射着满腔的怒火。 生:第六自然段这个地方让我震撼,“说罢,他把从敌人那里多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说明他很爱国,不给日本人留下一个零件。 生:我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两句话里我感觉到他们的声音气壮山河,他们弹尽粮绝但也不向日本人屈服! 师:你体会得真好!弹尽路绝。 2、对比两组词。出示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词语: 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师:谁能把这一组词语读准确?(指名读)第二组词语我也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指名读) 男女分读。全体男生读第二组词语,全体女生读第一组词语。大举进犯,预备齐 (男女生分读) 3、读着这一组词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我有一种很骄傲的感觉! 师:很骄傲,很自豪,很有力量对不对?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 一想张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子分成两组? 生:我认为第一组是描写敌人的,第二组是描写勇敢的五壮士的。 师:对!两组词语,感情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大家要记住,学习写英雄人物的故事,要关注两组词语,一组是写敌人的,一组是写英雄人物的。并且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注意对比着读,你会有新的发现。 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词正确、工整地抄写在写字本上。(达成目标1)附:板书设计 22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部分(1) 接受任务日寇 尸体 第二部分(2) 痛击敌人悬崖 豪迈 第三部分 (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第二课时 一、引入1、听写生字词2、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走进英雄的内心。二、 细读三次考验 走进英雄内心 师:同学们,读英雄的故事,老师还教大家一招,那就是去想一想英雄 面临着哪些考验,然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感受,你就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1、请大家快速默读浏览,想一想,五位战士面临着哪几次重大的考验?快速浏览。 2、学生归纳战士们面临着的考验,教师点拨 师:非常好,接受任务是一次考验,选择道路是一次考验,壮烈跳崖也是一次考验。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三次考验,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3、请同学默读文章的第一段,拿起笔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想一想,你特别从哪几个词语当中读懂了这是一次考验?(学生默读圈划) (一)交流第一次考验: 生:我从“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体会到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但要把自己的结果说出来,还要和大家分享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觉得,因为日寇“集中了兵力”,很多很多的兵力都在晋察冀根据地 这一带,所以说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师:嗯,只讲了1个词语。 生:我从“一个多月”这里读出,他们打仗很辛苦。 生:我从“大举进犯”体会到,日寇一定是集中了坦克、飞机、大炮,决 定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师:这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大举进犯”这个词语想到的。 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发明了一种学习的方法,你站起来,向大家推 广一下。 生:就是根据重点词语,将电影情景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 师:对,这就是“用心感受”啊!还真被这位同学说中了,事实就是像他 想象得那样。当时的日鬼子甚至比你想像的还坏,我们看 出示资料党史博采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里边所记载的战争背景。) 师:请同学们关注三个红色的数字。你从这些数字中又进一步读懂了什么?对课文这一段话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生:我从这几段话和这三个红色的数字里,知道了,这一次日本人,他们的军队是非常猖狂的,是我们的游击队的多700多倍。 生:我知道要转移的人是很多的,但是那些敌人也多,但是我们打仗的那些人很少,相当于这三四万人要在他们一个人对抗700个人的时间里全部转移。 师:对啊,体会得多好!任务是艰巨的,压力是巨大的。要完成这些任务, 对他们来说真是个考验。拿起书,把这种考验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想一想,哪些词语应该稍微强调一下。1941年秋,预备齐 (生齐读第一段,后顺势引读第二段) 师:同学们,战士们终于把敌人引上了狼牙上,完成了掩护任务。接下来他们又面临着第二次考验。(二)交流第二次考验1、默读第三自然段,还是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用心感受。想一想,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考验?(生默读课文)2、交流师:好,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生:我从三个词语体会到了这是考验。这三个词语分别是“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我体会到了三面是“悬崖绝壁”,就是他们的背后不是悬崖绝壁,就是前面无路可逃了。“斩钉截铁”我联系上下文感觉到因为有两条路,他选择了悬崖绝壁的那条路。又斩钉截铁地说了,说明他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 师:对,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其实也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我们来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三面都是悬崖,那我想请问同学:还有一面是什么? 生:还有一面是敌人。 师:等于说四面都是?(生:绝路!)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就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所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这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 生:五位壮士虽然希望自己活着,可是他觉得人民和主力部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师:对啊,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三四万人的安危。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班长在引敌上山时候的表现。想一想,应该怎么读?(指名朗读。生动情朗读) 师:好,这个“走”字大家关注后面的标点符号。是一个?(生:感叹号。)这句话,班长能不能这样说:“同志们,我们还是走吧。”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显得不够坚决。 师:这样写,就好像班长在犹犹豫豫!而班长却绝对不是这样的人。老师来读写班长的语句,你们“紧跟着而上”。(师生合作读,第一遍孩子们跟得慢了点。) 师:停,战士们绝对不会跟得那么慢,再跟一次。(师再引读) 师: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在顶峰展开了顽强的歼敌,我想请两位同学合作读文章的四五自然段。谁愿意来读。 师:(指一位同学)你找一个同学和你搭档,你读写五壮士的,你(另一个同学)读写敌人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一边写战士们一边写敌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朗读,相机指导师:合作得比较顺畅!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话,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把五壮士和敌人对比着写?把写敌人的话全部去掉,行不行?生1:我认为不行,因为写了敌人更能衬托出五位战士的决心。 生2:我也觉得不行,因为加了写敌人的句子更能证明敌人他是杀人不吐骨头的,然后更能衬托出五壮士的勇气。 师:写敌人,是为了衬托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因为敌人是如此的残暴,所以我们才毫不手软。 生:我觉得如果没有敌人的话就显不出五位战士的英勇奋战和他的勇气。 师:是的,同学们,以后在读英雄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一边要盯着英雄一边要盯着敌人。看看他们是怎么通过对比来突出英雄的形象的。来一起把写敌人的句子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写敌人的句子,生齐读) 师:我又想问大家,如果狼牙山五壮士的四五两段,直接改为“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歼敌,战果辉煌”不把这些写敌人的句子写下来,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不行,没有写出那五位壮士是怎样打败敌人的。 师:还有谁补充? 生:这样体现不出我们八路军打仗的辛苦,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们打败了,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他们也是很残忍的师:把这部分具体写出来,是不是?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他的意思说:如果像老师这么一改,整个战斗仿佛很轻松,一下子就取得了胜利。是不是?所以写英雄的故事,要把英雄人物的言行作为重点来写,而敌方可以稍微带几句,就可以了。这个写作策略,我们可以运用。 师:同学们,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杀敌,可毕竟寡不敌众,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地,他们弹已尽,路已绝。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在棋盘陀顶峰展开。三、交流第三次考验请同学读文章最后几段话。关注“眺望”从这个词你看出什么?你看,这个眺望有那么多的内涵。我们再来关注,跟“眺望”相对应的的一个“望”是? 生:回头望望。 师:这个望望有很多潜台词,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仿佛在?不屑一顾, 生:我认为他们回头望望可以表达出他们对那些敌人的轻蔑,对敌人的憎恨! 师:憎恨、轻蔑! 生:我从这个望望看出他们对敌人的藐视! 师:嗯,说得真好,藐视!尽管你们有飞机大炮,尽管你们有3500人,我们5个人足可以把你们搞得团团转。 生:我从这个“望望”知道了,这五位壮士的决心就是杀死日本鬼子,为中国人民报仇。 师:好,同学们,这句话内涵丰富,让我们通过朗读用心感受。(生齐读) 师:这一幕,可以雕刻成浮雕,留在历史的深处。来,还有哪一幕,也可以把它雕刻成浮雕? 生:我觉得五位壮士跳崖的情形可以雕刻成浮雕。 师:你把这几句话读出来。 生读“说罢,他把从敌人拿来夺来的枪砸碎了” 师:请坐。我相信有些同学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说,老师,我能把这 一幅浮雕般的画面给读出来。谁来把它读出来?(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到一个词语。(出示课件) 师:看老师写“屹立”两个字!注意什么偏旁。 (师板书“屹立”) 师:什么偏旁? 生:“山”字旁。 师:看到“山”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我会产生雄壮而高大的联想! 生:从这个“屹立”我还会想到,狼牙上是那么的陡峭难,要站在上面是那么的不容易。 师:顶天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这个从“屹立”体会出,他们站在那里笔直,就算是刮风下雨都不能将他们吹倒,就算是下雪,他们也跟大山一样不会去躲藏。 师:还是傲然挺立在高高的山上。山还会给你们怎样的联想? 生:我还会想到,他们像大山一样很雄壮的立在那里,好像什么来都不能让他们动摇! 三、 镌刻屹立群像 升华壮士精魂 师:是的,山是沉稳的,山是雄壮的,山是巍峨的。用“屹立”来写五位壮士站在山顶上,五位壮士也仿佛屹立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仔仔细细地走近了,走近了,最后一次凝望着他们屹立在顶峰的样子。(学生看着课件人物插图放大) 师:这是五个人的团队,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艰难的掩护任务,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英勇的杀敌的光荣任务,文章有一段话,集中地写到了五位壮士并肩战斗的画面,哪一段? 生:第二段。(课件出示第二段) 师:来,让我们用深情朗读,一起重温他们当时战斗的画面。(师生合作读。老师叫出名字,学生接下去读。) 师:这,就是他们并肩战斗时的浮雕。而此时此刻,狼牙山顶峰,屹立着的是这样五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让我们走近了细细地看!(放大图片,课件依次出示五位壮士的名字) 师:这是马宝玉,边上的这个是胡福才,后边的这个是胡德林,这个是宋学义,这个是葛振林。请同学仔仔细细地观察他们的站立姿势,他们的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如果让你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位战士屹立的姿势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播放轻轻的背景音乐,练笔5分钟。 交流点评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有这样一幅浮雕: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队主力和群众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生1:班长马宝玉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可他那紧握的拳头,他那坚定地眼神告诉中国人民:胜利的一天必将到来! 师:如果你能将你的感情融入进去一定会更好! (生动情再读。) 生2:班长马宝玉皱起了双眉,瞪圆了眼睛,双手紧紧地握紧了拳头,恨不得一拳向敌人打去! 生3:副班长葛振林屹立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眉毛斜竖在历经磨难的脸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前方,头昂得高高的,破碎不堪的衣裳在满身肌肉上飞扬,双脚呈人字形,稳稳地站在悬崖上! 生4:副班长葛振林,屹立着,握着拳头,衣服破了,到处打着补丁,他抬头望望蓝天,仿佛在跟老百姓告别! 生5:胡福才瞪着眼睛,抓紧了拳头,仿佛在说:你们日本人牛什么牛,就算你们有飞机大炮,我们照样可以将你打倒! 生6:副班长葛振林挺着胸膛,手里的拳头握得紧紧的,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 生7:战士宋学义站在狼牙山顶峰,眼睛藐视敌人,脸绷得紧紧的,手握紧拳头。 生8:胡福才和胡德林他们昂首挺胸,威武地站着,我从他们的衣服好像知道了,他们生活得很辛苦,几乎穿不上新衣服。我还从他们的眼神中知道了,他们下定决心要好好保护祖国。 师:五位壮士,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 四、 还原鲜活史实 引发多元思考 (师板书诗句,学生齐读后,课件出示余药夫的亲笔书信)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这句诗,是一个叫余药夫的狼牙山人,在2003年为五壮士所题写的一句话。余药夫是何许人也? 出示课件 “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伤得很重。葛振林苏醒后挣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棍子往棋盘陀古庙方向挪着。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我们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 “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即双手合起来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崖缝,正好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精神折服了。” (选自党史文汇 2001年第01期 第13页狼牙山不朽的证言访“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援人余药夫)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很惊奇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葛振林和宋学义他们并没有死。 师:同学,请把你的“并没有死”换一种说法。 生:并没有牺牲。 师:“并没有牺牲”也换一种说法,他们? 生:并没有捐躯 师:应该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没有死”和“幸运地活了下来”那是两种感情,难道你希望?好,这是你的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是? 生:第二个发现是,写这句话的那个人他救了两位英雄。 师:嗯,把你的两个发现整合在一起就是,余药夫把他们救了,是吧?第二个发现呢? 生:第二个发现是,日本鬼子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甚至列队行礼。 师: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请同学们深入、独立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有可能重新编写教科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该不该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和敌军向战士致敬的细节,写进去?思考一分钟。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写进去。因为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也有一种良心!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而把它写进去?是不是?我 想说你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如果写进去是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我宁可你不要写。想到了吗?先站着,让大家帮你想一想。 生:我认为应该写进去,这样写出了连敌人都被他们的事迹给感动了,这样 就更加能写出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 师:嗯,不是说被感动了,是被他们震撼了,折服了。一个感动还太轻了,是不是?说得好! 生:我觉得也应该加进去,这样能体现出他们当时跳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连那些没有良心的日本人都给折服了! 师:一刹那间,良心发现,残暴的敌人被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折服了。是啊, 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胜利,是不是? 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好,请坐。写进去,不是为了表现他们有良心。有没有不同意写进去的? 生:我觉得两位战士幸存的可以写进去,日军敬礼的细节可以不写进去。 师:为什么? 生:这样就感觉那五位战士帮助了日本人一样。 师:帮助日本人,就让人感觉日本人没那么坏的,容易误导。好,这是你的观点。生:我觉得吧,这两位战士幸存的就可以不用写进去了,呃,这两位战士本 来和他们那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跳崖的,他们五个人全都已经抱着一起死的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心情去跳崖了,根本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只想过,为将来的新中国献身是一种很骄傲的事情。 师:嗯,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要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一种义气。但是,活着不好吗?更有力量为革命做贡献!再说,难道活着就不是壮士了?我们来看看老师和编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依次呈现如下材料) 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在悲壮中,结束行文,给小读者留下探究的空间。 某学校王老师 将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课文,有美化日本人的嫌疑,且和课文整体情感基调不吻合。 某学校郑老师 课文是根据报告文学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节选的。文学创作,可以不用将史实全部写进去。 某编辑部编辑 屏幕继续出示 五位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 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 选择绝路的一刹那, 他们就成为了豪壮之士。 而弹尽路绝之际, 镇定从容地跳下悬崖, 更是那样地悲壮。 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 两位壮士幸运地活着, 只能证明生命的顽强。 而日军向我们致敬的细节, 不正告诉我们: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最大的胜利? 张祖庆 师:究竟,你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不用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 (屏幕定格为) 我思,故我在。 【法国】笛卡尔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22 狼牙山五壮士 痛击敌人 惊天动地(坚贞不屈 不畏牺牲) 引上绝路 气壮山河 顶峰歼敌 壮烈跳崖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技能目标:1.领悟文章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2、利用课后思考题,采用换词、删词法,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课文内容。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2、体会作者先扬后抑,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出示圆明园残垣断壁图片,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 3、揭示课题: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损、宋、瑰、侵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词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损失、布局、景观、文物、毁灭。 4、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自然段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三、四自然段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五自然段写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珑、剔、莱、瑶、宏、烬,通过扩词,区别形近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2、读“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3、写14个生字。第二课时一、认识价值 1、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是怎么评价圆明园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指导读三个句子,赞美圆明园。 3、勾出最能表现圆明园的价值的词语?“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4、课文哪些段落是围绕这几个词语在写?(2、3、4自然段) 二、欣赏辉煌 (达成目标2)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布局、景观、文物) (一)布局 1、先来看看圆明园的布局。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画出圆明园的平面图。 2、理解“众星拱月”。 3、作者写圆明园,为什么要写其他小园?(突出圆明园在众多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4、齐读第二段,体会圆明园的布局。 (二)景观 1、如果咱们到圆明园中去游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自读三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园内都是真实的景观,为什么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呢?我们来仔细读一读。 出示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教师引读,齐读。 这段话里,用了两个同样的关联词语“有也有”,它们的意义一样吗? 第一个“有也有”是介绍两种样式不同的建筑。第二个“有也有”是介绍两种对应的景观。 4、学生欣赏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 山乡村野图片,教师解说。5、再读这句话,根据提示背诵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 6、园内只有这几种景观吗?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找一找 ,文中还写了哪几类景观? (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景观、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西洋景观) 多媒体演播:学生欣赏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图片。 这样的美景再圆明园中有一百多处,看上几天也看不完。 7、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景观?把它想象具体,并说一说。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 怪不得作者这样写到:(出示句子,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 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8、指导朗读课文: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会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自豪 9、组合朗读这一段: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另一个读二三句,齐读最后一句。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二三句,齐读最后一句。 (三)文物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景观引人入胜,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文物。这里收藏的文物跨越朝代众多,年代久远。齐读第四段。 三、再现历史 1、当时有幸进入圆明园的西方人,无不惊叹圆明园是“万园之园“。这么美的园林,后来却惨遭毁灭。自读第五段,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勾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语。 2、仔细朗读、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他们表达的效果: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3、学生谈体会,感受侵略者的蛮横无理,激发对他们这种强盗行径的仇恨之情。 4、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这段话。 拿走我们的宝贝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还放火烧毁圆明园。 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学生看影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5、看到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你想说点什么? 6、带着痛惜、仇恨之情,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再齐读。 7、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是为了突出它的巨大价值,而正是这样有价值的园林被侵略者毁灭,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四、感受损失 1、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瑰宝没有了,幻景般的景观没有了,文物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们再也看不到了。精心营造了150年的万园之园,就这样消失了。 同学们,这个损失大吗?课文是怎么写的? 2、读第一段,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说圆明园的损失巨大?(不可估量) 3、我们损失的,仅仅是景观和文物吗?还有什么?(民族精神以及由此带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伤害,我们世世代代都为此感到耻辱) 五、升华情感 同学们,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深思吗?我想每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恨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课外还可以收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 板书设计: 损失不可估量 布局众星拱月 万园之园遭焚毁 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的过去 建筑风格各异 文物珍贵异常 勿忘国耻兴中华 化为灰烬 23* 难忘的一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技能目标:1、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2、初步感受运用“反复”手法的好处,学习作者抓住主线、结合具体情节表情达意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945年,被日本侵略者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刚刚“光复”后的台湾,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告诉我们,台湾的小朋友又开始了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达成目标4)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被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5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 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四、课堂测试:有感情朗读课文,五、作业:写会生字词。 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24*最后一分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技能目标:1、联系收集的资料,运用联想,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诗歌内容。2、学习作者通过特写镜头的描写、联想、直抒胸怀、拟人等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诗歌朗诵赛让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开课: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生:抓住关键词句。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生:朗读。(板书:朗读)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生:诗歌。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收集资料。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板书课题)师:一起朗读。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生:激动地读。师:请你读。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生读:最后一分钟。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生读:最后一分钟。二、初读诗歌。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生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三、品读诗歌。(达成目标5)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自学建议: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生合作学习。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生讲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生1:香港经历了太多,其间的辛苦不是我们能体会到的。生2:我认为香港百年的屈辱牵系着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所有作者才用了“心跳和叩问。”师:理解得真好。香港,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自豪地、激动地、深情地迎接失散了百年的秭妹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生齐读。师:同学们了解了香港回归的历史,体会到所有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么将这份深情、激动和自豪表达出来的呢?生:我发现作者是用一个拟人来写出来的。师:具体说一说。生:作者把香港比作人,说要拉住她的手、听脚步、听规程,这样就更能体现我们的激动和心中的片片深情。师:解说得很透彻。带着你心中的感受,为我们读读。生读。师:我想,不仅是他能感受此刻所有中国的人激动深情的心,在座的所有同学也能。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师:咱们接着交流第2小节。生:我们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合作学习得出: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师:我不能不说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真强。是啊,一组排比,将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生小组合作读。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生:旗帜、旗杆,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