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doc_第1页
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doc_第2页
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doc_第3页
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doc_第4页
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检测标准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目目 录录 说 明 1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2 第二部分 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检测标准 3 第三部分 防龋功效的检测标准 5 第四部分 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检测标准 6 第五部分 抗牙结石的检测标准 8 第六部分 抗牙本质过敏的检测标准 9 第七部分 抗口臭的检测标准 11 第八部分 牙齿增白的检测标准 12 第九部分 牙齿色斑清除的检测标准 14 第十部分 无糖口香糖影响牙菌斑 pH 的检测标准 15 第十一部分 口腔护理用品对口腔组织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16 1 说说 明明 本标准是在我国一些专业机构开展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进行检测 与评价的基础上并参考国际有关标准制定的 本标准涉及到的口腔护理用品有牙刷 牙膏 糊剂 漱口水 牙贴和无糖口香糖等 随着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口 腔护理用品的发展 本标准会不断针对新的口腔护理用品继续进行 增补和修订 本标准主要针对口腔护理用品在清除牙菌斑 预防龋病 减轻 某些口腔疾病症状和促进口腔健康方面的功效验证 关于口腔护理 用品安全 卫生和质量方面的要求 将接受有关检测机构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标准或行业标准所做的检测结果 本标准制定了验证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基本方法 要求口腔护 理用品的功效应被实验室检测或临床试验所证明 本标准还提出了口腔护理用品对口腔组织安全性的要求 2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申请认证的口腔护理用品进行临床功效验证时所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cceptanc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trial protocols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2003 一 研究设计一 研究设计 1 赫尔辛基宣言应作为伦理标准和临床试验的基础 2 临床试验研究应有详细的研究方案 明确的研究假设 研究的时间应该足够证实 这个假设 3 研究一般应采用随机 盲法和对照设计 测试组和对比组的产品需进行单独的编 号 并且应该进行没有偏差的分配 例如分层化或者随机分配 检查者应不知道受试者 的分组 受试者也应尽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这项特殊的产品捡查中的分组情况 可用安慰剂 对照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或以上组合的对照 4 检测口腔护理用品功效的指标必须是公认的 方法必须是有效的 5 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必须科学 有效 特别需要考虑强度 目标人群数目 持 续时间 显著性水平 检测者的可靠性和分析方法等 6 使用交叉试验设计的研究应包含一个足够长的 洗脱 期来排除混淆 干扰因素 遗留的影响 7 研究应满足对口腔组织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要求 应建立用来记录和报告研究中发现 的产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方法 二 研究的目标人群二 研究的目标人群 1 所选人群的口腔疾病或口腔卫生状况必须代表目标人群 2 受试者必须是自愿的 必须获得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3 需要明确定义研究人群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4 受试者可以在研究的任何阶段自由退出 但必须在报告中说明退出的原因 三 对检查者的要求三 对检查者的要求 临床检查者为口腔专业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的口腔科医生 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 水平和临床试验经验 并经过标准一致性培训和考核 四 试验四 试验 通过临床试验对厂家声称的护理用品的功效进行验证 1 口腔护理用品进行首次功效验证时 或对含有新型活性成分或系统的口腔护理用品 的功效进行验证时 应实施一个以上独立的临床试验 已知功效的活性成分若宣称新的作 用也需要被一个以上独立的临床试验所验证 2 含有曾被临床验证过的活性成分的口腔护理用品 如果存在有效的实验室和临床实 验方法 可通过证明此产品与临床已证实的对照产品等效来证实它的有效性 此时试验组 和对照组产品应含有相同浓度的相同活性成分 额定的浓度以厂家说明为准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产品的活性成分的浓度差别不应超过 3 10 试验与对照产品功效对比时 赋形剂 非活性成分 差别造成的影响也应考虑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检测标准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检测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手动牙刷和电动牙刷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和依据的标准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和依据的标准 Acceptance program guidelines Toothbrushes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May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牙刷 GB QB19342 2003 牙刷的实验室检测牙刷的实验室检测 1 1 牙刷规格 牙刷规格 牙刷分为 幼儿用 少儿用和成人用几种类型 分别检测牙刷全长 毛 面长度 毛面宽度 刷毛高度 单丝直径 毛束行数等指标 2 2 牙刷外观质量 牙刷外观质量 包括刷毛顶端应磨圆 刷毛应光滑 均匀 刷柄光洁度好 刷柄有 防滑贴面和支点 包装合格 有商标标识等 3 3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 可使用 0 150mm 电子数显卡尺对有关项目进行测量 需样本 20 支 取其平均值 采用 刷毛固定抽取法 使用立体显微镜及摄像显示系统 放大 40 倍观察刷毛末端形状 检测样 本 20 支 4 4 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 牙刷各项规格应符合下表标准 异型牙刷和电动牙刷除外 且刷毛末端磨圆合格率应 不低于 70 4 牙刷标准牙刷标准 项目 幼儿用 少儿用 成人用 毫米 3 6 岁 6 17 岁 18 岁以上 牙刷全长 120 135 135 160 160 180 毛面长度 18 28 35 毛面宽度 7 9 12 刷毛高度 8 11 11 单丝直径 0 18 0 20 0 18 0 20 0 18 0 20 毛束行数 3 4 3 4 3 4 刷毛顶端 圆钝形 圆钝形 圆钝形 牙刷清除牙菌斑的临床试验牙刷清除牙菌斑的临床试验 一 一般原则一 一般原则 应使用公认 有效的指数记录龈上菌斑量 对照牙刷应采用认证机构已认证过的或公 认的合格牙刷 二 研究设计二 研究设计 采用平行 对照及交叉试验法 三 试验期限三 试验期限 2 周 分别在基线 试验中和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四 受试者选择四 受试者选择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有牙龈炎的成年男性和女性 一般每组完成试验的 人群数量不应少于 30 人 五 临床试验程序五 临床试验程序 将受试者按性别和基线检查的菌斑指数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使用受检牙刷和对照牙刷 刷牙三天 停止刷牙一天后 进行现场刷牙前 后的口腔检查 然后两组交换使用受检牙 刷和对照牙刷 先经过 3 天洗脱期后 重复以上刷牙过程 并进行口腔检查 六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六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 菌斑评价 采用由 Turesky 改良的 Quigley 20 91 105 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临床试验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临床试验 一 一般原则一 一般原则 1 含有新型活性成分或系统的产品 含有新型活性成分或系统的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产品的功效应被两个独立的 临床试验所验证 2 含有已被临床验证过的活性成分的产品 含有已经被临床验证过的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活性成分或系统的口腔护理用品 的功效 可选择适当的牙龈炎患者 验证含有相同浓度活性成分的受检产品与阳性对照产 品的等效性 也应设立阴性对照或安慰剂对照组 3 产品 如牙膏 含有不同的 可能影响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活性的赋形剂 非活性成分 时 其功效应通过临床试验验证 4 配方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需要由申请者提供有效证明 二 研究设计 随机和对照 二 研究设计 随机和对照 一般应采用盲法 分层 二单位平行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 三 试验期限三 试验期限 减少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临床试验所需要观察时间较长 一般应为 6 个月 至少 进行三次临床检查 基线 3 个月 6 个月 四 研究对象 四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有牙龈炎的成年男性和女性 一般每组完成试验的人群数量应大于 30 人 五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五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 1 应包括公认的牙菌斑指数和反映牙龈炎症程度的指标 前者包括牙菌斑覆盖面积 如由 Turesky 改良的 Quigley 36 299 304 2 Volpe AR Manhold JH Hazen SP In vivo calculus assessment I A Method and its examiner reproducibility J Periodontol 1965 Jul Aug 36 292 8 抗牙结石的临床试验抗牙结石的临床试验 一 一般原则一 一般原则 1 首次进行的抗牙结石产品的功效验证或含有新的活性成分或系统的抗牙结石产品的 功效验证应被一个以上的独立临床试验证实 2 含有已经被临床验证过的抗牙结石的活性成分或系统的口腔护理用品的功效 可验 证含有相同浓度活性成分的受检产品与阳性对照产品的等效性 也应包括阴性对照或安慰 剂对照组 3 产品 如牙膏 含有不同的 可能影响抗牙结石活性的赋形剂 非活性成分 时 其功效应通过临床试验验证 4 配方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需要由申请者提供有效证明 二 研究设计 二 研究设计 9 研究采用盲法 分层 二单位平行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 三 试验期限 三 试验期限 1 在试验前需先对受试者进行洁治 除去牙结石 2 试验期限为 3 6 个月或更长 3 对于试验期较长者 应有阶段性的措施 以了解和加强受试者的依从性 四 研究对象 四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容易形成牙结石的成年男性和女性 一般每组完成试验全过程的人群数量应大于 30 人 五 检查指标及采用指数五 检查指标及采用指数 检查器械 有 1mm 刻度的探针 口镜 1 V M 指数 由 Volpe 72 1183 1191 3 Murata T Yamaga T Yida T Miyazaki H 52 181 186 抗口臭的临床试验抗口臭的临床试验 一 一般原则一 一般原则 1 首次进行的抗口臭产品的功效验证或含有新型活性成分的抗口臭产品的功效验证应 被一个以上的独立临床试验证实 2 产品含有已通过临床验证的抗口臭的成分时 可通过证明此产品与临床已验证的产 品的等效性来证实它的有效性 试验组和对照组 阳性对照 的产品应含有相同浓度的同 一活性成分 另外 对照组也应包括空白对照或安慰剂 如果产品为一种机械清除的工具 对照组应为自然状态的日常刷牙清洁 3 含有可能影响抗口臭活性的赋形剂 非活性成分 时 产品的功效应通过临床试验 验证 4 申请者需要提供材料证明配方中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二 研究设计二 研究设计 一般应采用盲法 分层 二单位平行试验或交叉试验方法 三 试验期限三 试验期限 应按受检产品的功效强度来确定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 四 研究对象 四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有口源性口臭的男性和女性 一般每组完成试验全过程的人群数量应大于 30 人 五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五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 可同时采用以下两种评价方法 12 1 感官评价 即嗅觉评分 由训练有素的评估人员利用有效记分指标评价受试者的 口气 试验前对评估者进行校正实验 检查者与受检者距离约为 10 厘米 两者之间放置一屏蔽隔板 受检者用口向外呼气 检查者通过主观感受 分别评分 可采用 0 5 的等级 评分标准如下 0 察觉不到气味 1 勉强可以察觉到气味 若有若无 2 轻微但可明确察觉 3 中等臭味 4 重度臭味 5 极强的不能忍受的恶臭 取检查者评分的均值作为结果 2 仪器测量 采用评估主要致臭因素的有效分析仪器测量 如口气测量仪 Halimeter 口气测量仪利用电化学的原理 将口腔气体中挥发性硫化物的浓度以数值的形式表现出 来 可作为衡量患者口气水平的指标 使用前先用环境空气调零 嘱受试者闭口三分钟后 测量 测量时受试者用鼻呼吸 口微张 将集气管口放在舌背中后三分之一交界处上方 0 5cm 处 读取显示屏上的数值 每次检查重复三次 结果取平均值 六 效果评价 六 效果评价 按医学统计方法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统计试验前 后口气值均数的变化和仪器读 数均值变化情况 并比较两组之间各时间段 各指标的变化 第八部分第八部分 牙齿增白的牙齿增白的 检测标准检测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和验证含各种增白成分 过氧化脲 过氧化氢或其它增白物质 的 牙膏 牙贴 以及使用托盘 涂刷等方法在牙齿表面进行增白的产品 以改善自然牙齿的 内源性染色和增加牙齿的亮度 去除牙齿外源性染色的方法参照 牙齿色斑清除的检测标 准 家庭用增白系统分为两类 I I 类 类 托盘用含 10 过氧化脲有效成分的产品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发表 或已取得认证机构认证 IIII 类 类 除 I 类之外含大于 10 过氧化脲成分的产品 或含其它新的增活性成分或新系 统的产品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尚不存在 或含 10 过氧化脲成分 但其它成分 组成 成分 pH 值 添加成分等 与已认证过的产品非常不同 以上两类漂白产品需进行的检测评估项目如下表 评估I 类II 类 实验室 毒性试验 临床试验 代表需要两个临床试验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 13 Acceptanc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Dentist dispensed home use tooth bleaching products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2004 牙齿增白的实验室检测牙齿增白的实验室检测 牙齿增白系统在极端条件下存在损害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可能 造成釉质表面的溶解 或对充填材料的完整性产生影响 因此应进行如下实验室检测 方法参照 口腔护理用品 对口腔组织的安全性评价 1 釉质硬度测试 2 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检测 3 充填材料表面形态改变检测 另外厂家应提供活性成份释放动力学资料 也就是活性成分的释放量和在不同时间段 唾液中活性成分的浓度 对于 II 类产品需进行毒理学评估 必须提供产品及其所含成份 的毒性 致癌 致畸和致突变性的实验数据 牙齿增白的临床试验牙齿增白的临床试验 一 研究设计一 研究设计 应按随机 盲法 有对照原则设计 对于 II 类产品 至少需要两个独立的盲法试验 二 基线检查和试验分组二 基线检查和试验分组 基线检查包括病史询问 口腔软组织检查和上前牙的牙色检查 根据牙齿颜色 性别 和年龄将受试者平衡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且两组的牙色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对照 组可使用一种已知有效产品 或含有同样有效成分的已上市的产品 阳性对照 也可使用 不含有效成分 但其它成分与实验产品相同者 安慰剂对照 对照品在包装 外观 口感 等方面应尽量与试验产品相同 三 实验期限三 实验期限 一般需观察 3 6 月 四 研究对象四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每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 需要完成全部试验过程的受试者 25 个 五 检查指标和采用的指数 五 检查指标和采用的指数 牙色改变测量方法可使用颜色测量仪器 或比色板 如烤瓷比色板或常用比色板 六 研究人员六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 用标准比色板进行评估训练 一致性在 85 以上 七 牙色测量过程七 牙色测量过程 所有牙齿颜色的变化过程都需要被纪录 在每次测量过程中 所有的测量都需要保持 同样的光照条件 如有可能试验全过程保持同一受试者接受同一研究者检查 八 效果评价八 效果评价 分别在试验开始 0 周 1 个月 3 个月 结束时进行检查 颜色变化达到以下要求 14 颜色变化 eu 试验开始 试验结束 按照产品规定的使用周期 开始后的 1 个月 开始后的 3 个月 95 1eu 85 1eu 75 1eu 1eu 治疗前后使用比色板大于等于 2 个比色序列 或者使用 L a b 系统比色计分析 大于等于 4 个 E 单位 第九部分第九部分 牙齿色斑清除的牙齿色斑清除的 检测标准检测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含各种阻止色斑形成或去除牙齿色斑的非增白成分的产品 通过去 除牙齿外源性染色以增加天然牙齿亮泽度 制定本标准参考的文献 制定本标准参考的文献 1 Acceptanc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home use tooth stain removal products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2004 2 R R Lobene Effect of dentifrices on tooth stains with controlled brushing JADA 1968 77 849 855 牙齿色斑清除的实验室检测牙齿色斑清除的实验室检测 为了明确家庭用牙齿色斑清除产品对牙釉质和充填物表面特性的影响 应进行如下实 验室检测 方法参照 口腔保健用品对口腔组织的安全性评价 1 釉质硬度测试 2 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检测 3 充填材料表面形态改变检测 另外厂家应提供活性成份释放动力学资料 也就是活性成分的释放量和在不同时间段 唾液中活性成分的浓度 家庭用牙齿色斑清除产品临床试验家庭用牙齿色斑清除产品临床试验 一 一般原则一 一般原则 1 验证含有已被临床证实的活性成分的牙齿色斑清除产品时 对照组可使用一种有 相似效果的产品 或含有同样有效成分的已上市产品 也可使用安慰剂对照 至少需要 进行一个独立 双盲的临床试验 2 新型活性成分的牙齿色斑清除产品需要进行两个独立 双盲的临床试验 以证实 此 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 二 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设计 15 应按随机 盲法 对照原则设计 三 三 试验期限试验期限 对于那些有指定使用周期的产品 在治疗结束后需立即进行观察 四 四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受试者人数 每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 不少于 25 个受试者完成试验全过程 五 五 检查指标和采用的指数 检查指标和采用的指数 采用 Lobene 色斑指数分级计分 0 3 级评价色斑部位的大小和色斑程度 如下表 分级计分 大小 程度 0 无色斑存在 无色斑存在 1 色斑不超过牙面的 1 3 轻度色斑 黄色或黄褐色 2 色斑不超过牙面的 2 3 中度色斑 中等程度的棕色 3 色斑大于牙面的 2 3 重度色斑 深棕色或黑色 检查牙位为下颌前牙的唇 舌面及上颌前牙的唇面 每个牙面分为两个计分区 牙 龈区和牙体区 每个受试者的平均色斑计分均数为大小计分均数和程度计分均数 大小 计分均数为每个牙面的色斑大小计分之和除以总的牙面数 即 色斑大小计分 总的检查 牙面数 程度计分均数为 色斑程度计分 总的检查牙面数 六 六 效果评效果评价价 对于每一组 在试验开始前 试验结束后 按照产品规定的使用周期 对牙齿颜色 改变进行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色斑指数均数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第十部分第十部分 无糖口香糖影响无糖口香糖影响 牙菌斑牙菌斑 pH 的检测标准的检测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和验证无糖口香糖对菌斑 pH 的影响 制定本标准参考的文献和标准 制定本标准参考的文献和标准 Food labeling health claims sugar alcohols and dental cari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1 CFR Part 101 2 Criteria and tes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othfriendly properties of products Test method and criteria ANNEX B to LICENSE AGREEM ENGL 170105 doc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胶基 SB 10023 20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胶基糖果卫生标准 GB 17399 2003 16 无糖口香糖影响牙菌斑无糖口香糖影响牙菌斑 pHpH 的临床试验的临床试验 一 研究设计一 研究设计 临床观察 二 试验期限二 试验期限 几天至数周 三 研究对象 三 研究对象 受试者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一般每组的人数为 4 6 人 四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四 检查指标或采用指数 1 测定方法 可采用 Orion920A pH 计和微型电极直接测试牙面菌斑 pH 2 测定步骤 1 每位受试者用去离子水漱口后测定基线的菌斑 pH 2 咀嚼一种口香糖 5 分钟后即刻 以及 3 8 13 20 30 40 分钟后各测定一次 菌斑的 pH 3 如为同一人群检测含不同糖醇浓度的口香糖 须间隔 30 分钟后开始测定另一种 口香糖 方法同前 在咀嚼口香糖前先用去离子水漱口 五 效果评价五 效果评价 1 将结果制成表格和纵坐标为 pH 值 横坐标为时间的曲线图 2 釉质脱矿的临界 pH 值是 5 5 按照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的由 Swiss Federal Office of Health 所做的规定 如果吃完一种食品后 30 分钟之内牙齿邻面菌斑的 pH 值未 降至 5 7 以下 说明这种食物对牙齿是安全的 按照这一规定来评价口香糖对牙齿的安全 性 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 口腔护理用品对口腔组织的口腔护理用品对口腔组织的 安全性评价标准安全性评价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申请认证的各种类型的口腔护理产品 在使用产品对其功效进行评 价的同时 必须对口腔组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根据产品不同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进行实 验室和临床安全性评价 以确保在产品使用过程中 产品的组成成分对口腔内软组织 牙 齿硬组织无损害作用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 制定本标准所参考的文献 1 Wu C D Savitt E D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ver the counter oral hygiene products for the reduction and control of plaque and gingivitis Periodontology 2000 2002 20 91 105 2 Acceptanc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Dentist dispensed home use tooth bleaching products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2004 17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