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格 场所精神.doc_第1页
诺伯格 场所精神.doc_第2页
诺伯格 场所精神.doc_第3页
诺伯格 场所精神.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摘要:对20世纪60至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作者:陈育霞(1978-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环境研究。1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1.1“场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20 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异彩纷呈。后现代城市设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性,将社会文化领域和建筑学领域的多种思想和主义源源不断的引入其中,促进自身的开放和成熟。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非物质设计的兴起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时期,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一种新的设计观也悄然而至非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理论的确立和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盛行北欧的工业化程度与速度不及产生于20年代“现代建筑”的德国和后来推广它的美国那么高与快北欧的政治与经济也不像他们那么动荡,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与干扰也不那么大。此外,北欧的建筑一向都是比较朴素的,因而,他们能够平心静气地使用外来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现代化的具有3北欧特点的“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建筑。(3)二战以后人们对无条件的采用新技术形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反抗“多元论”按诺伯格舒尔茨的解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形式主义,其对形式的基本目的是要使房屋与场地获得独特的个性可见他们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倾向人们对新技术的无条件的信任与表现造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不满,他们反对雷同,追求个性与特色。1.2场所理论的哲学渊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有了市场。现象学哲学反对无穷尽的分析,强调直觉体验;反对纯物质研究,强调意识研究;反对朴实性,强调特性。现象学本来的意义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现象学的方法就是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方法论,他的现象学还原的原则为研究哲学与建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想体系1”诺伯格舒尔茨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创立了建筑现象学。诺氏指出,建筑现象学是将建筑在具体的、实在的和存在的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现象,并以此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 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之一。1.3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存空间“恰像蜘蛛与它的网一般,每一个主体编织着其自身与客体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后把这些股丝编织在一起,终了即可完成主体决然存在的基础2”这段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海德格尔说,“生存是空间性的”,说明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空间是生存性的”“你不能把人和空间分开来空间既不是外在的实体,也不是内在的经验不能把人除外之后还有空间3”因此,每个空间不应仅仅是三度的物质实体,而是有社会生活属性的所在生存空间。(2)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认为建筑与大地、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四者相互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建筑由此而获得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幸福地用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诺氏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 “栖居”并不只是“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3)场所和场所精神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诺氏认为,城市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3”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场,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诺伯格舒尔茨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潮中影响较大且较广的一个。他所提出的追求个性、找寻场所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下心灵源泉枯竭的人们,仿佛为他们点起了一盏心灯,得到众多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的支持,因而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涌现了如查尔斯摩尔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广场这样的优秀作品。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理论与方法,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的。2 对场所理论的批判2.1场所理论结构上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1)场所理论结构还有待完善一种成熟的理论,一般“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4”首先,变量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场所理论的变量本身涉及的少,而且不可定量统计,凭借个人的、直接的经验和感觉,缺少动态的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这也是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相关的所有学科的共同问题。其次,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先行。但是,场所理论中实证性的陈述部分多为古代例子,近代实例少,这是一大缺憾。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实例还只是凤毛麟角。(2)场所理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当其成立之时,必有针对其自身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可以说是一例外,因为它更多的是心灵指向的、是建筑师强烈的个人意识创造的产物。诺氏虽然指出它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紧密相关,但是没有提出综合这些学科在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2.2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可靠的统一标准使设计者和观者莫衷一是现象学方法强调,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反对无穷尽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但是个人直觉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不像公式或定理一样明确、固定,它像四时天相、朝霞暮霭一样变幻无常,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把握。不同的人由于性格、年龄、经历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存在空间”的感受肯定不同,从而在他(或她)心目中获得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甚至于有的人身处其间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所,对另一些人也许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完全是一个为身处异地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原著民的设计,勾起到这里来游览的意大利人的无限思乡之情,但是对于另一些没有意大利文化背景的人,罗马柱式的柱廊、拱券、喷水池等这一切,对他来说就像天上的云朵、路边的石子一样普通,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或者说对于那些在这个广场空间里逗留、却没能感到这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的人,这个广场设计算不算成功呢?这是设计者的问题还是观者的问题呢?无怪乎建筑界褒贬不一。有文章说:“建筑难得使人快乐、浪漫、高兴和有爱的感情,意大利广场是难得的例外作品之一”,另外又有人说它“极端令人厌恶”,“喷泉是一连串的玩闹,总起来说,它不过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出滑稽戏”。由于相信事物就是它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因此场所理论的作品是拒绝解释的。不仅观者对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设计者本身也陷入不知以何为准的窘境。他们只有向以前的成功之作看齐,这又在另一方面扼杀了设计师们创新的激情和动力,进入因循守旧的恶性循环。2.3过分强调意识研究中的传统的分量,容易沦为复古主义舒尔茨认为,城市空间蕴含的意义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和传统等因子密切相关.城市市民群体的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与人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结合,特定的场所就产生了。越是注重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挖掘,就越是容易陷入一味寻找城市传统的误区。就像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为体现了民族、地域特色的就一定是优秀的,殊不知这个“民族的”也是时代精神指引下的民族精华。所以,一谈到中西方文明差异,想到的就是万里长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这实际上纵容了一种向后看的坏习惯场。所理论就是这样的。照顾就的多,照顾新的就少。抱住民族传统和乡土传统,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严密的逻辑。引导无法摆脱传统的人们继续坚持传统,不知不觉中走向复古主义。还是以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为例:祭台两侧的柱廊上的柱子分别采用不同的罗马柱式;两个入口的拱门和凉亭都和古代的罗马建筑相似;祭台带有拱券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都明确无误的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也正因为这些符号可以明确的表征意大利文化的特征,建筑师查尔斯摩尔在“好逸恶劳”中走向复古主义。3 从两个实例看场所精神的局限性随着西方城市设计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以“毫无保留”的态度吸收接受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并在神州大地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 建筑系学生们把“设计建筑”转换为“制造场所”,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设计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制造场所”是微言之中有大义,强烈的精神关注尽含其中。格式塔图形变换,是建筑师们精神绽露的重要手段。“后现代”的噱头、标志,被理解和定义为一个精神事件的中心,即场所意义的赋予者。于是时下各地的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听得最多的词是“场所感”、“场所精神”,但是大多数的例子表明它远不是完美的。以湖北省的一个三国古战场的广场设计为例。它位于一个县级市的市中心,外围是城市道路及现代居住小区和一个城市公园。由于其地坪标高较高,又有着许多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传说,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通过场景引发思古之幽情,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三国”、“古战场”展开,赵子龙雕像(原已有)、三足鼎立、古城墙都成了必不可少的设计语言。每一个设计思路都注重它的象征或隐喻意义,设计的过程显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甚至到了功能迁就形式的地步,以至于谈起那个广场,就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后来由于重新考虑了一些其它的限制因素,如和公园入口结合并考虑广场入口,注重景观视线要求、广场停车场安排以及市民晨练和集会的要求等,在实现功能至上的前提下适当营造场所气氛,顾左右而言它却如中国禅宗所言,始终让“不可说”聚在“可说”的周围,设计才有了继续开展的余地。第二个实例是浙江的一个渔镇的中心广场的设计。这个渔镇有着悠久的传统,为了表现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渔文化传统,设计时在广场上几乎重新构筑了一个传统的打渔的场景:渔船、水池、灯塔、不规整的海岸线实现了典型的“让场景自己说话”。不同于第一个设计,这个广场设计的限制因素少,而且和三国古战场的时间差别相比,海边渔镇的空间上的差别更容易领悟一些。但是,对于一个设计者满意的方案,渔镇上的居民会作何感想呢?渔船灯塔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乡土景观,那么对一个“渔业广场”的喜好度又有多高呢?一些居民能领悟的场景会不会让另一些居民无动于衷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遵循营造场所感的原则,但是场所精神设计观缺乏客观标准,谁也不能说这个设计是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方案。像这两个设计实例一样,为了使空间具有场所的主题属性而做的环境设计很多。但是如果仅仅就某一主题精心营造,“三句不离本行”,一味的模仿历史场景,有的甚至是为了“场所”而“场所”,企图用形似来唤起人们心里的认同感,这样设计就不免走向肤浅、媚俗,有时是幼稚的可悲下场实践也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经过一轮汇报之后,浙江渔镇的中心广场设计一改初衷,另开了一条出路,其设计向完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了抛弃一切让人模棱两可的场景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花坛和水池、明快的色彩,间或一些细节的设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海边的渔镇。宋代的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以,高明的设计师必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求得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4 结语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建筑现象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虽然有它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它对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而深远的。随着场所理论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完善,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将会不断涌现,2000年在深圳红荔路圆岭落成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雕塑家以逼真的手法记录了深圳人的生活原貌,让人体会到浓重的生活气息。其实广义的场所精神宽泛而深远,就像陈志华在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中的一段描述一样:“水阁楼里开茶馆,别有情趣。夏季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