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孟子 选读 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 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准确翻译文言文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点学习第1 2则 3 把握孟子 养气 学说以及 大丈夫 学说的基本内涵 课前预习 孟子 特点 二 孟子长于譬喻 赵岐 孟子章句 题辞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性推理 从逻辑上来说 有些未免牵强 但却使孟子的论辩 富于形象性 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孟子 中的比喻 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如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孟子 离娄上 以一个简单的比喻 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再如 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 梁惠王上 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 辟土地 朝秦楚 莅中国 而抚四夷 的目的 是多么荒唐可笑 一 知人论世 开阔视野 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 在 孟子 中大量运用 此外 孟子 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 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如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离娄下 人物毕肖 结构完整 情节生动 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n i qi m n y o qu n yu b 进入课堂 1 选文第一部分讲述了宋国人 揠苗助长 的故事 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揠苗助长 的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 不仅知识积累如此 技艺学习如此 我们进德修业 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 都与积累有关 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 勤勤恳恳地工作 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 不沮丧 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 精读文本 质疑析疑 2 如何理解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答 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 即仁 里 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 即礼 上 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 即义 孟子说 夫仁 人之安宅也 孟子 公孙丑上 义 人路也 孟子 告子上 夫义 路也 礼 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 孟子 万章下 把抽象的概念 仁 义 礼 阐述得形象可感 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大丈夫 应当遵循仁义道德 不论得志与否 都不忘坚持自己的志向 3 如何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答 这几句孟子论述了人只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 才能奋发有为的道理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 孟子强调有志之士要想实现济世救民的宏大志向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要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 孟子阐述的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炼 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它告诉人们 人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 可以劳累筋骨 饥饿肠胃 穷困躯体 增强形体对外部环境的忍耐力和承受力 从而奋发有为 这表明 艰苦环境对形体的影响是外在的 对人心态 性情 能力 思虑的影响则是内在的 人经历艰难困苦双重影响的过程 就是奋发振作和通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人生哲理的过程 孟子这个名言已被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所证明 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本文节选的 孟子 这三部分 表达了作者哪一些观点 答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 问心无愧 就可以养成这种气 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 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所以 浩然之气 至大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 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 他住天下最大的宅子 即仁 立于天下最正的位置 即礼 依循天下最宽的道路 即义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 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 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所以浩然之气 至刚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 窃取权势 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 为所欲为的人物 而是那种执著于道义 有志气 有节操 有作为 充满浩然正气的人 1 什么是孟子所说的 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 践履道义而产生的 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在第1则选文中 弟子公孙丑问道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说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 难言也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以直养而无害 有的学者理解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 有的学者理解为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 二 教师点拨 引领思路 此处取第一种说法 塞 指充满 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 极宏大极刚强 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 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充满于上下四方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 跟义和道是相配的 没有这义和道 就萎靡不振了 2 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 是如何培养的 孟子说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 我故曰 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 朱熹认为 集义 犹言 积善 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 参见 孟子集注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这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 即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 而不是出其不意夺取的 也就是说 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的 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 这气就疲软了 所以我说 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 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这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 就是 集义 就是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必有事焉 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必有事焉 即一定有所事于此 一定要从事于这集义养气的事 朱熹 孟子集注 正 预期也 春秋传 曰 战不正胜 是也 闵 就是忧虑 揠 就是拔起 芒芒然 是疲倦的样子 其人 指他的家人 病 意思是疲倦 非徒 即不仅仅 这一段话是说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 但是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 心中时刻记着它 但是不要促使它成长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苗子的人 很疲倦地回到家中 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我累坏了 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 结果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 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 促使它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 不仅没有用处 而且还损害了它 总起来说 要培养浩然之气 根本就是 集义 只管 集义 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合乎义 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除此之外 不必急切地去追求成功 那样做只会有害 3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所体现的 就是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 第2则选文 景春曰 公孙衍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是跟孟子同时代的人 大概信奉纵横家的学说 他推崇的公孙衍 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他问孟子 公孙衍 张仪难道不真正是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熄 指战争平息 孟子的看法大不相同 他说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 往送之门 戒之曰 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丈夫之冠也 意思是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丈夫 指成年男子 冠 指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 一般是在20岁 父命之 指父亲训导他 女子之嫁也 是指女子出嫁的时候 女儿出嫁时 母亲谆谆告诫说 去到了你婆家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丈夫 孟子认为 像这样把顺从作为正道 乃是妇女之道 言下之意是说 公孙衍 张仪之流阿谀苟容 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 根本就不是大丈夫之所为 那么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里有一连串孟子式的比喻 居天下之广居 是说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也就是 仁 里 孟子说 夫仁 人之安宅也 孟子 公孙丑上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是说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也就是 礼 之上 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也就是 义 孟子说 义 人路也 孟子 告子上 夫义 路也 礼 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 孟子 万章下 动容周旋中礼者 盛德之至也 孟子 尽心下 这些比喻 主要是就立身问题而言的 然而只是自身立得正还不行 还应该有所进取 得志与民由之 是说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 推其所得于人 语出朱熹 孟子集注 不得志独行其道 是说在事业上不成功 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 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 守其所得于己 语出朱熹 孟子集注 不管是什么时候 对仁义道德的践履都是毫不松懈和改变的 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 淫 惑乱 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 移 改变 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 这才叫大丈夫 4 文中一 二部分是如何运用对话分析说理的 有何好处 孟子善辩 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 只能靠论辩 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 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 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 夫子恶乎长 孟子便借此发挥 表明自己的观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样先提出问题 再解决问题 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 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第二部分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 围绕什么是 大丈夫 的问题 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这样有问有答 先破后立 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 孟子为了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得生动而有感染力 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 巧用寓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章论述养成浩然之气需要日积月累 而不能急于求成时 运用了 揠苗助长 的寓言进行说理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2 妙用比喻 在批评公孙衍 张仪的时候 孟子以女子出嫁母亲训导为喻 讽刺公孙衍 张仪把顺从当做正理 是妇人之见 既诙谐幽默 又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3 善用排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一章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 百里奚举于市 连续六句 形成排比 列举贤相能臣出身低微 却成就伟业 铺陈渲染 给人心灵以极大震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 行拂乱其所为 又是连续几句 构成排比 论述了苦难是成就雄才的途径 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一气贯通 气势如虹 极具感染力 本课所录3则选文 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 浩然之气 思想 他认为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 问心无愧 就可以养成这种气 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 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 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 在遭遇困难的时候 要看到希望 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要能够振作 处在磨难中的时候 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 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 要把握好自己 不丧失向上的意志 解析 士 狱官之长 c 解析 两个 焉 字都是疑问代词 哪里 b 解析 a是名词作动词用 犯过错 其它的都是使动用法 a d 解析 a项中的 之 应指代集义养气 c项中的 是 应指代义与道 d项中的 其 应指代宋人自己 b 解析 冠 动词 举行加冠礼 a 7 孟子把 丈夫之冠 与 女子之嫁 对比着写 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同时说明公孙衍 张仪之流靠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不过是像小妾一样的小人 8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 公孙衍 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不过是小人 奉行的是 妾妇之道 算不上大丈夫 b 大丈夫奉行儒家的仁义 礼 得志时 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 不得志时 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 c 孟子所说的真正的大丈夫 不管什么时候 对仁义道德的践履都是毫不改变的 绝不为贫贱 富贵或权势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d 景春开始推崇纵横家公孙衍 张仪 后来被孟子所说服 转而信奉孟子的学说 d 9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对待自己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法语语法与写作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综合英语听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画语言实践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师范学院《高级社会工作行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民族民间音乐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特许经销商合同范本
- 阳台门窗策划方案范本
- 2025美容院员工劳动合同模板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管理学科专业导论(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翡翠玉石画制作合同范本
- 电力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标准(试行)
- 铁路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单选、多选、判断)
-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与流程
- 上海市汽车维修结算工时定额(试行)
- 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自身免疫性脑炎
- GB/T 4857.14-1999包装运输包装件倾翻试验方法
- GB/T 11881-2006羽毛球
- 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诗意中国》朗诵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