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地理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地理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地理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地理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地理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1 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2.联系前几节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源地(区)的特点。德育目标1.通过对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象。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教学重点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及表现。教学方法1.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化为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2.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区,其文化景观是不同的,多举一些例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即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源地。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三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是对文化与文化景观的一个完整描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讲授新课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是文化地理中确定的五个研究主题的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拓展,因为讲文化与文化景观时如不涉及文化源地和文化区,内容就显得不完整。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 文化源地:二、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以下问题,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及理解,这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之处,希望同学们能够多举几个实例,加深理解与掌握。(投影显示)1.文化源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举例说明。2.文化源地的分类,并各举几例说明。3.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与文化系统的源地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二者关系怎样?并举例说明。同学们在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老师可进行简单的提问,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引导、帮助学生列举事例,并详细分析。最后老师进行概括、总结与讲解。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文化事物在它的产生地,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前者表示是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例如,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状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状。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面状分布。其对比情况如下表:文化事物文经系统概念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表现或分布一个点(单一起源地)几个点(多个起源地)面状分布举例考古学家在图上表现某一植物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某一具体的非自然的事物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1.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很容易理解,它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它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还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铜的铸造,1973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平底铜爵,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青铜器。到商朝已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炼作坊,如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等。古人依靠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最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起源地、服饰起源地,各地区的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活动的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是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2.文化系统的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课文中图中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即为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其中,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教材中图3.2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世界上具有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中,均与灌溉农业有关,彼此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与前四者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与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发展,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亦称第二文化源地;古代世界的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补充材料二:玛雅文明 据近日出版的俄罗斯真理报报道,19世纪,在中美洲北起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南至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广阔丛林间,考古者发现了170多处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这就是玛雅文明。它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因为它的断代迹象如此难以解释:4000年前,玛雅人已经建造了功能齐备的城市,发明出复杂周密的储水系统,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并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阶梯金字塔,然而这种文明几度迁移并于1050年前基本消亡。同一历史时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争的迹象,也没有严重天灾的记录流传。 现在,科学研究人员根据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开了玛雅文明出现断层的千古之谜,他们认为,玛雅文明的大迁移、大断层,其实完全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类型。原来,最早出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玛雅城邦,一般建在4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非常稳定的永久性湖泊附近,这原本是玛雅人生存智慧的体现。但这些湖泊却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后150年的500多年间,突然转变为季节性沼泽,这里的水源无法供应正处于人口密集、经济鼎盛时期的玛雅城邦的需求,迫使玛雅人举族大迁移。这一切,完全是因为玛雅人无节制的砍伐城邦附近的树林造成的。玛雅城邦的扩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作为城邦水库的湖泊附近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大量流失,湖泊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已无法维持稳定,致使水面时涨时落,一旦经历雨季,湖畔表层土石就会被冲进湖泊,污染湖水并降低储水量,导致玛雅人不仅没有农业用水,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课堂活动)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同学们将两种文化源地进行对比与区别。我们可通过填写下列对比表格内容,使学生对两种文化源地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理解。表格内容,可先让学生逐一填写,然后由老师概括、总结,出示准确答案。两种文化源地的对比表文化源地类型概念地图上的表现举例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的产生地,也即文化要素源地点状分布(一个点单一起源地;几个点多个起源地)(1)古人类化石发现地;(2)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地;(3)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4)造纸技术源地文化系统源地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面状分布(1)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世界文明发源地(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类文化源地,即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和文化系统的源地。它们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其分布的范围与地区,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部分内容:二、文化区: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内容的图形,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并加以举例与区别,重点理解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课文最后又提出了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文化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加以注意与区分。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对其进行分组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总结,直到较完整地归纳出课文内容。简单地说,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区域。例如每个语系的分布范围都可视为语言文化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可视为其政治文化区;还有各个国家的农业区、工业区等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范围等。随着文化的扩散、传播,随着文化中心的变迁,文化区也在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区。如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世界主要文化区有:(1)地中海文化区:以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为代表,还包括波斯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游牧、商业、航海发展起来的文化;(2)中国文化区:以定居的农业文化为主;(3)印度文化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4)中美洲文化区:由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组成。现在世界可以分为六大文化区:即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3)印度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5)东亚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详见下图: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承转)由上可见,尽管文化区的划分多种多样,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区有以下空间特点:(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2)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常常有明确的边界,而语言文化区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例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本节内容的文化区为侧,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然后以某一个较熟悉的文化副区为例,或以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副区为例,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我们生活中的诸多文化要素,如语言(方言)、饮食、服饰、建筑、生活习俗、农耕、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等等,说说其表现与特点,并可与其他文化副区相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区)的文化特点,使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借此让学生多深入实际,体会生活,充实知识,弘扬文化,既使我们对“文化”的知识有所了解,也使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与扩散。下面我们选取一个区域作为补充内容。我们以语言文化为例,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分布区作一对比。列表如下:语言分布区汉语中国、东南亚等地(12亿人)英语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等(4亿人)俄语俄罗斯(2亿人)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墨西哥等)法语法国、几内亚、刚果(金)等阿拉伯语西亚、北非此外,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所表现出的其他文化活动也大不一样,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南、北地区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如下表: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特点降水较少,冬季严寒降水较多,夏季炎热风土民情房屋建筑旧式民居多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旧式民居多用砖瓦、竹木,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泻农业生产旱作农业水田农业交通工具过去多用骡马作役畜,便于在旱地骑乘拉车。现代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居民食品以面食为主,例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