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论.ppt_第1页
语文课程性质论.ppt_第2页
语文课程性质论.ppt_第3页
语文课程性质论.ppt_第4页
语文课程性质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 湘南学院中文系刘曙峰TelQ 2590204482 引言 语文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 语文教授法阶段 1897 教师中心论 南洋公学师范院2 语文教学法阶段 1922 学生本位观 陶行知的提议 3 语文教学论阶段 1987 加强理论性 系统性 全国各师范大学开始设立硕士点4 语文教育学阶段 2000 从以 知识 为核心到以 人 为核心重点师范大学开始设立博士点倪文锦王荣生 王策三和钟启泉的论争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争自课改开始之日就没有停止过 但是自2004年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 王策三在2004年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第2卷第3期上发表的 认真对待 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 一文 成为这次大讨论的导火索 2004年第10期 全球教育展望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发霉的奶酪 读后感 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 当前并非存在 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 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 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 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 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 发霉的思想 坚持与时俱进 树立良好学风 鲁洁 南京师范大学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 塑造知识人 教育研究 2004年第6期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 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 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 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 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 由此 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 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 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 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 教育的原点 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 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 失身为经济 政治的奴仆 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 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 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 以人之生成 完善为基本出发点 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 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 第一节关于 工具性 一 对 工具 的基本理解 1 工具是物质性的 相对于人是外在的 2 工具是结构性的 可为人所掌握 3 工具延伸了人的能力 4 工具一般是中性的 但用于人有贬义色彩 5 工具是人达成目的的手段 二 工具论 产生的背景 1 西方实用主义思潮 杜威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乔姆斯基 3 叶圣陶等语文教育专家的工具论思想张志公 吕叔湘 刘国正等4 解放后语文课的政治化倾向 5 科学主义思潮 1963年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 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工具性的提出直接起因是反对语文 政治化 可见语文教育专家们的良苦用心 三 语文工具论的积极意义 1 确立了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 批判了语文泛道德化和政治化的错误倾向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母鸡 刘国正 十多年来 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我的语文工具观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7期 王荣生 倡导 工具性 的真实用意 实际也是指向 教育政策 目的是借助于 工具性 的强调 来对抗 思想性 的畸形膨胀或者 人文性 的过度弥漫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96页 四 语文工具论的消极影响 工具论的哲学基础就是科学主义 对 语文工具说 持批判性意见的有两篇比较著名的文章 一篇是李海林先生的 语文工具论批判 语文学习 1996年第5期 表述批判 理论批判 方法批判 实践批判 一篇是王尚文先生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 语文学习 1996年第11期 消极影响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点 1 科学至上论观念造成语文学科地位的贬损和学科性质的扭曲 使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想像性 体验性 创造性和审美性等人文特性 沦为枯燥乏味的纯技艺之学 知识之学 乃至成为机械的应试训练 2 科学主义的原子还原论思想成为语文教育理念分析本位的哲学依据 使语文教育陷入了片面的 知识中心论 的泥潭 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形与残缺 3 科学主义的机械决定论为语文教学通用模式的探求与建构提供了哲学信念 对于抽象规律和机械模式的过分关注和刻板追求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认识论障碍 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风格化 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4 科学主义的客观中立性被标榜为语文测试标准化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它把语文教育引向死记硬背 重知识轻能力 重分析轻表达 重训练轻体悟 重标准轻创新的 死胡同 5 科学主义的工具价值观使语文教育步入重实用轻陶冶 重语言轻文学 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背景 理念 问题 潘庆玉 第二节 关于 人文性一 人文性产生的背景 1 人文主义思潮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人文思想的弘扬新时期中国社会 以人为本 的理念 对人的生命 价值 尊严和自由的重视 2 儿童本位课程观反思 儿童生活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儿童哲学 特有的认识方式 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我的老师 贾平凹 3 现实社会的精神危机物欲横流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利已主义4 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1997年11月 北京文学 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的重要文章 讨论中的重要文章主要结集于 1 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2 孔庆东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代表性的文章有 1 薛毅 文学教育的悲哀 文学艺术之所以重要 在于能给予国民以心灵的慰藉 陶冶人的情感 使人与人能建立起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联系 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2 钱理群 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 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 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 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 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中都没有这种东西 所以现在年轻的人心中也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 现在的学生真是过于懂得现实 过早面对世俗丑恶 过早学会世故 这是很可怕的事 这以后的精神发展是一种季节颠倒 我觉得非常可怕 3 韩军 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 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所有痼疾 归结到一起 无非两个 一个是 伪圣化 一个是 技术化 前者是 精神专制主义 后者是 精神虚无主义 前者使语文教育为政治思想所箝制 以专制思想驱逐人的自由精神 自由意志 后者使语文教育异化为纯粹语言文字训练 以精神虚无驱逐人的真实精神 真正个人意志 一言以蔽之 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中 最最缺乏的就是人真实 自由的精神 而真正的母语语文教育 本质是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为表征 以培育人的个性 人的自由精神为根基的教育 4 韩军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 1 偏了语言 应重视文学 2 偏了白话 应重视文言 3 偏了例子 应重视数量 4 偏了分析 应重视吟悟 5 偏了理解 应重视背诵 6 偏了散文 应重视诗歌 7 偏了峻厉 应重视雍容 8 偏了写实 应重视写虚 9 偏了统一 应重视多元 10 偏了技术 应重视精神 二 人文性的内涵 语文的 人文性 体现着人们对于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取向和丰富内涵 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 1 语言的人文性 要从 语言即人 的角度学语文 2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 对人生命 价值 尊严的关注 追求真善美 追求人自然情感与道德 审美 宗教情感的统一 唤起普遍人类意识 宇宙意识 人文关怀 注重心灵的完整性 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追求 意志 人格 人性等的内容 生命意识 民主自由平等意识 人生审美意识 责任意识 思辨意识等 3 汉语言文化性 即语文是 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 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 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 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 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 成为传给的后一代的遗产 一代跟着一代 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 历史事件的结果 信仰 见解 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民族语言的宝库里 总之 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本族语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 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 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 使儿童了解本族语时 我们也就使他们了解人民的思想 情感和生活领域 了解人民的精神领域 乌申斯基4 人文性还包含了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中人本主义的内容 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区别 人文性是文化学术语 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包括人的尊严 价值 个性 理想 信念 品德 情操等内容 思想性是意识形态术语 往往有强调政治思想和规范道德的倾向 人文性包括思想性 但比思想性内涵广 范围大 同时也更深刻 三 语文 人文性 的意义 1 奠定了 语文教育学 诞生的理论基础语文 语言 人 卡西尔 人论 人是符号的动物 2 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重要启示重视积累 体悟 整体把握3 使语文课程实现从 工具理性 到 价值理性 的提升 技艺之学 精神之学教学论 课程论龙应台 灵魂语言 工具语言 四小结 工具性 制造 技艺之学技术性 实用性 功利性 实质教育 知识 技巧 训练工具理性人文性 创造 精神之学精神性 审美性 终极性 形式教育 心灵 精神 体悟价值理性 二者的联系 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和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 人文则是灵魂和意义 是工具的蕴含物 工具作为表达的成分 是基础和凭借 人文作为内含的成分 是精神和生命力所在 是目的和结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节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实质 1 性质问题其实是一个捍卫语文本色的策略问题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的特有问题 这个问题在建国前是不存在的 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 语文课程承载的担子过于沉重 语文课程的本色被遮蔽 我们的思维 性质 是唯一的 性质 是客观的 性质 是 唯我独尊 的 性质 是一面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 萨特 存在决定本质 王荣生 中国大陆第一个语文教育学博士 在特殊的年代 唯一性定尊 的 性质 的答题有其现实意义乃至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语境中 性质 有具体的内涵 当 人要吃饭 都必须痛哭申诉的时候 紧握 语文科性质 来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正当性辩护 同样 借 性质 的魔力来凸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听说读写 也不是没事找事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59页 1 性质问题其实是一个课程目标的取向问题 课程目标取向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