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 (2)ppt课件.ppt_第1页
大叶性肺炎 (2)ppt课件.ppt_第2页
大叶性肺炎 (2)ppt课件.ppt_第3页
大叶性肺炎 (2)ppt课件.ppt_第4页
大叶性肺炎 (2)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大叶性肺炎 内容 临床药物的选择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现状 小儿肺炎及大叶性肺炎特点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及病例分享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Whatislobarpneumonia 大叶性肺炎是一类病原体引起 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 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 并迅速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临床特点 临床上起病急骤 常以高热 恶寒开始 继而出现胸痛 咳嗽 严重者咳铁锈色痰 呼吸困难 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病程大约一周 体温骤降 症状消失 该病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青壮年男性 常见诱因有受凉 劳累或淋雨等 临床特点 儿童期病理分型常以支气管肺炎为主 但近几年大叶性肺炎呈上升趋势 其治疗周期较长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病原学特点对治疗的关键 以往认为大叶性肺炎多见于3岁以上的年长儿 偶见于婴幼儿 刑娜等报道年龄最小为15d 0 1岁组和大于6岁组分别占大叶性肺炎的19 1 109 570 和60 5 345 570 2009年 王美娟等报道1个月 3岁组和大于6岁组分别占大叶性肺炎的26 0 26 100 和53 0 53 100 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尤其是MP性大叶性肺炎 2010年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谱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及生活方式而不同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邱立等对296例患者分析报道发病年龄以1 7岁为主 占59 7 细菌感染多发生于4岁以内共28例 占细菌感染的75 7 尤其是1岁以内共15例 占细菌感染的40 5 支原体感染多发生于4 10岁共45例 占支原体感染的59 2 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于1岁以下共6例 衣原体感染多在1岁以内 邱立 孙红等 枣庄地区小儿大叶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J OL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17 2 182 184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张京荣等报道儿大叶性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呈小龄化 其中年龄最小者仅2月 1 12月18例 19 6 支原体阳性 例 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1例 1 3岁12例 13 0 支原体阳性6例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 4 7岁28例 30 4 支原体阳性23例 血养表皮葡萄球菌1例 痰培养肺炎链球菌 例 草绿色链球菌 例 肺炎克雷伯菌 例 表皮葡萄球菌 例 8 14岁34例 37 0 支原体阳性31例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小儿大叶性肺炎 例临床分析 中外妇儿健康 J 2011年19 4 97 98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LobarPneumonia Others Bacteria 各类病原体比例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数据来源 邱立 孙红等 枣庄地区小儿大叶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J OL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17 2 182 184 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分析 发病年龄以1 7岁为主 细菌感染多发生于3岁以内 支原体感染多发生3岁以上 而病毒感染在所有年龄组都有较高的发生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大叶性肺炎的流行趋势及病原学发生了改变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逐渐增多 病毒病原在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在婴幼儿 这与婴幼儿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免疫功能尚未完善 缺少SIgA有关 而学龄前期 学龄期的儿童随着机体免疫功能不断增强 病毒感染率降 表明病毒感染在婴幼儿期的大叶性肺炎中是防治的重点 提示我们神马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肺炎流行季节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6 8月为另一高峰期 病毒和支原体主要在寒冷季节流行 病毒和细菌感染以5 8月为最高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体与季节的关系 病原谱变迁原因分析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变迁 不再以肺炎球菌为主 而是以副流感嗜血杆菌 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的多病原体 由于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以及院内感染等因素 使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多数患儿在作培养前已接受过正规或不正规的抗生素治疗 使培养的阳性率降低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临床用药 经验性用药 抗菌药物选择 基于实验室检测的选择 大叶性肺炎既往多以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首选治疗药物 但随着病原谱的变迁 药物的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临床用药 为鉴别不同病原的大叶性肺炎 应做包括MP 细菌 含结核分支杆菌 及病毒在内的病原学检查 在难以获取病原学资料的基层单位 可根据流行情况及血常规和CRP的结果予以判断 当白细胞总数及CRP不高或轻度升高 患儿曾应用 内酰胺类抗生素又效果不佳时 则其患不典型病原感染及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大 临床用药 MP感染性大叶性肺炎 一旦确诊 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且疗程要足 由于MP在大于5岁儿童中的感染率较高 国外学者已建议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学龄期肺炎患儿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的一线药物 而随着MP已成为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临床上遇到发热 咳嗽患儿 胸片提示大叶性炎症 无论年龄大小 在病原学检查结果未确定前 可先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不必等到病程7d以后 查MP IgM阳性 以免延误病情 错过治疗时机 总结 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中婴幼儿以病毒感染为主 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以支原体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 3个年龄段均存在细菌感染 对于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联用一直有争议 过去常认为抑菌剂与杀菌剂同时应用时 可发生抗菌效应的相互拮抗 但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治疗中 为了扩大抗菌谱 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亦被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认可 但抗感染治疗应重视病原学检查 避免长期经验性联用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病例分享 CAP的第三位病原体全球感染率9 6 66 7 2007年MPP发生率是1999年的10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RMPP 逐年增加 CAP患儿中MP感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3 5岁为18 95 5 10岁为28 13 大于10岁为30 27 2007年陆权等 MP可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 全球均可发生 每隔3 7年可发生流行 人群密集处易暴发流行 检出率 N 244 N 103 N 665 1 2 3 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1月第29卷第1期 3 8页 2 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年1月第27卷第1期 27 30页 3 黄海辉等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年12月30日第3卷第6期 321 324页 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占重要地位 非典型病原体 儿童CAP主要病原 1999 01 2000 03154名住院CARTIs儿童2月龄 17岁病原检出率 MP 14 CP 9 1756例CAP 儿童493例 成人1263例 非典型微生物占23 5 MP占12 2 CP占4 7 LP占6 6 非典高发区前4位 中国 中国台湾 韩国 泰国 美国多病原学研究1 01 意大利研究2 02 亚洲各国12所医学中心研究4 1998 05 1999 0421个中心2 14岁613名ACARITs儿童中 MP阳性率占34 3 CP阳性率占14 1 04 4OnpublicationOct 2004 1MichelowIC etal Pediatrics 2004 113 4 701 707 2PrincipiN etal ClinInfectDis 2001 32 9 1281 4个城市8851名儿童1981 1982年发生CAP201例 血清学诊断 CP感染率14 MP感染率22 芬兰研究3 03 3PediatrInfectDisJ 1998 17 11 986 91 02 CARTIs 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ACARTIs 急性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P 肺炎衣原体MP 肺炎支原体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重症支原体肺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肺外系统并发症病程较长迁延不愈 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 患儿仍有发热 临床症状和影象学表现继续加重 日本2008年 总结重症支原体肺炎可有以下表现 1 坏死性肺炎改变 2 肺大叶实变伴中至大量胸腔积液 3 影响呼吸功能或合并其它系统功能障碍 4 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 5 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6 起病急 症状重 肺大叶实变 对单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 一般情况 男孩8岁主诉 发热伴咳嗽两周 现病史 半月前因淋雨出现咳嗽 次日发热持续发热 热峰达40度胸片 双肺纹理模糊 右侧肺门纹理增生明显 阿奇霉素 头孢呋辛 抗感染治疗5天后再次发热 并伴有躯干皮疹 现病史 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未见效果 持续高热波动伴痉咳加剧 躯干皮疹增多第十天 入院前 三天 CXR 右肺片状阴影 考虑为药物过敏 改用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三天后仍发热 入院 体格检查 HR118hpm RR32bpmT39 6 Spo296 躯干 四肢均可见散开小红疹 压之退色双肺呼吸发作音粗 右上肺呼吸音减低 双肺散布中湿罗音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 右中叶感染伴不张 初步诊断 重症支原体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药疹 治疗经过 D1 阿奇霉素过敏 考虑为全身炎症反应所致加用甲强龙 静脉 1mg kg d仍用阿奇霉素 希舒美10mg kg d 5d 头孢曲松静脉点滴 D3 热峰下降 咳仍剧纤支镜检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 白色粘稠分泌物阻塞右中支气管开口 D5 热平家长因经济因素要求自动出院 劝阻无效 出院后 两个疗程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口服治疗2个疗程口服美卓乐2 bidpo 3d 1 bidpo 3d D14 门诊复查 门诊2个疗程阿奇霉素完成 停口服甲强龙热平 少咳复查CXR 右肺仍有密度影不张回报入院检查结果 MP抗体 1 160支原体肺泡灌洗液支原体DNAPCR3 3X107 copies 头孢曲松 希舒美静脉 希舒美口服 出院后 灌洗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 美卓乐 治疗总结 半年后随访 原先的闭塞性支气管炎部分复张 即时诊断 重症支原体肺炎闭塞性支气管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CD4 T CD8 T下降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细胞因子紊乱 IL 2 sIL 2R 恢复缓慢IL 5 6 8 12 INF TNF 感染和免疫相互作用 重症支原体肺炎为近年支原体感染大流行临床表现之一重症支原体肺炎在支原体感染基础上 机体识别侵入的支原体为 超级抗原 引起全身的炎性免疫反应感染加全身免疫反应引起了一系列症状 稽留热病情进展迅速 肺部大面积受累 中 大量胸腔积液 肺脓肿 气胸 闭塞性支气管炎 肺不张 累及肺外器官 肺外损害发生率25 50 血液系统 50 皮肤 25 胃肠道 25 骨和关节肌肉 14 CNS 1 6 7 心血管系统 1 8 5 2007年 重症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 在确诊MPP基础上 将符合下列标准中前3条中的任意2条和 或 后2条中任意1条作为重症MPP的诊断标准 明显气促或心动过速 1岁 R 50次 min HR 150次 min 1 5岁 R 40次 min HR 140次 min 5岁 R 30次 min HR 120次 min 伴或不伴有动脉血压下降 收缩压 75mmHg 三凹征及发绀等 有效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以上无效 持续腋温 38 5 或肺部影像学无好转甚至进展 或持续发热时间超过10天以上 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状阴影 占据一个肺段或肺叶以上范围 可累及单叶或多叶病变 出现胸腔积液 肺不张 坏死性肺炎 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 出现严重低氧血症 PaO2 60mmHg 或合并其他功能严重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心力衰竭 心肌炎 消化道出血 明显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等 MP培养 金标准 临床受限 MP IgM7 10d产生 第3 4周达高峰 2 4个月消失 MP IgA较前者晚 特异性强 持续时间长 肺部X线异常率高于肺部体征阳性率 单侧为主 下肺最多 右侧多于左侧 有一定游走性 中到大量胸腔积液 RMPP 大病灶肺炎 单 双侧胸腔积液 首选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 希舒美给与我们可靠的支持 联合抗菌 抗病毒药物一起应用 RMPP中因出现全身皮疹而考虑药物过敏 而停用相关敏感抗生素是不恰当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患儿体内的高炎性反应的存在 非典型病原体 希舒美 首选 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 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吞噬细胞中线粒体上的溶酶体与进入血液的阿奇霉素很快结合 当它被巨噬细胞摄入后 由巨噬细胞转运至炎症细胞 故其在炎症组织中的浓度较非炎症组织浓度高6倍 希舒美独特的转运机制 确保感染组织中高浓度 希舒美 在吞噬细胞中浓集 在感染部位释放出希舒美 吞噬细胞携带希舒美 并向感染部位运送 代谢不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对肝脏更安全 由于有较长的半衰期 35 48小时 阿奇霉素在用药后72h血浆浓度仍高于它对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 所以阿奇霉素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抗生素的后效应 只需每天1次给药 RMPP出现肺不张 肺间质纤维化 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时应用 抑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阻断免疫学发病机制 甲强龙1 2mg kg d3 5d一疗程 6例RMPP甲强龙30mg kg d静滴 3d用药后1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肺部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