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家好!在这里首先感谢张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来自九台区鸡鸣山中心学校,我叫张英哲。人送外号“英博士”。说起这个“英博士”还有一个典故。中考命题结束后尚未出闱的那几天,闲来无事,我便认真的读起了论语。同屋的藏诗男老师看见后便说:“别自己读啊,讲讲吧!一起学!“听她这么一说我便欣然地讲了起来。吃晚饭时,张老师问:”你们下午都干些什么呀?“听说我们在读论语,90中的梁亚杰老师说:”英哲老师,几点开讲啊?明天我也去。“52中的张希武老师说“算我一个,我也去!“这时张老师说:”干脆,你们都去吧,明天下午英哲老师正式开坛布讲。英哲老师就改叫英哲博士吧!“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人物阿忆,笔名就是“阿忆博士”。文中说,在阿忆“那一代人看过的影视作品里,”博士“多数是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蹩脚叫角色,自诩阿忆博士也不过是一个调侃和自嘲的笔名而已。”所以一听见张老师叫我英哲博士,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梁亚杰老师又补充说,“干脆就叫英博士吧,听起来更顺耳!“于是大家就常常叫我英博士了。到现在我也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一听见“英博士”这三个字,就让我想起闱中那段美好的日子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备课的内容。我承担的是八年级上册前十课的备课任务,这是八年级上册前十课的目录,其中包括诗歌12首,小说2篇,散文两篇,实用类文章三篇。诗歌当中又包括格律诗八首,宋词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实用类文章包括书信两封,访谈录一篇。本次备课,我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1.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纵观全文,把握整体 3.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说一说我的备课内容。第一部分 诗歌第一课 格律诗八首课程标准中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也正因如此“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古诗文的学习,恰恰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长春版教材遵循 新课标 课程的基本理念,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每册书中都选编了大量的古诗文,并且每册书的第一课都是古诗词。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格律诗八首,其中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八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教学本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简单回顾诗歌发展史,了解格律诗的相关知识、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等资料;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疏通诗歌含义。一 先来说说格律诗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格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 教学整合:按照诗歌的内容,我划分了三个版块:1 忧国忧民:赤壁、过零丁洋、春望2 寓情于景:夜雨寄北、钱塘湖春行3 自然理趣:次北固山下、游山西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 诗歌教学重在一个“读”字。我在诗歌教学中通常分为五步:初读、解读、品读、诵读和比较阅读。教学诗歌,教师的朗读尤为重要,教师能以自身的“人诗合一”的范读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教学的意境中,自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下面以我以赤壁为例,说说这五步教学法。1.初读:这一步,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完成,上课时稍作交流即可。2.解读: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人物。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3.品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首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的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胜利了,大乔和小乔就可能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归他所有了。以此来表现其胸中的抑郁不平。思考探究(1):宋人许顗(y)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贫寒的读书人,秀才)不识好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一浅薄粗暴的批评,曾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顗讥杜牧诗为不说设计存亡,唯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正因为这两位女子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他们虽与这次战役无直接联系,但她们的身份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如果连他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有力的反跌,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诗歌创作用的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按照许顗的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家亡在今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和,但似乎就少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的独特之处。4思考(2):清王尧衢(q)古唐诗合解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之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b)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而在这首诗中杜牧为何把周瑜巨大的胜利归功于东风呢?他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借史事吐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事。暗含“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慨叹在内。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fn)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b)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因此作者在诗中借东风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值得思考的是,作者在这里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更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此处可联系泊秦淮、江南春等诗来比较阅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联想到作者 作赤壁一诗时处于晚唐时期,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才导致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处也不乏诗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5.诵读。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强弱、韵律,按照诗文的感情基调确定语调、语速、语气,本诗 节奏宜缓不宜急,读出叙事、沉思之意、含蓄之情。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形象思维。6.默写7.课后阅读:阿()房(png)宫赋 第二课 宋词二首关于宋词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宋初的词人晏殊、欧阳修等(991-1055)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本课选取了柳永、苏轼这两位极具代表性的词人的极具代表性的词作。第一首词 凤栖梧1.词牌凤栖梧 又名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等,此曲多抒写缠绵悱恻之情。2.相关链接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代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雨霖铃。柳永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 身为降臣,所以柳永科场上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但他却是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3.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尾“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第二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关于苏轼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刘熙载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 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本课两首词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体会二者在内容、情感、意境、语言、意象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第三课 现代诗歌两首1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猛进的时代精神。随著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新月派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现代诗第一首 也许1.人物链接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2.整体感知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子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悲伤难已,不忍细究。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为的是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作者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意象,渲染和烘托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此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及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觉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混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阴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3、问题探究(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葬歌”?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女儿的离开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的睡着了,用“也许”真切地表达了父亲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2)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了对亡女的感情?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睡眠”环境。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在第一节连用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诗人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口气更加重,不许阳光照射,清风吹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最后干脆用一句警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语气强烈,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喜欢听“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现代诗第二首 再别康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他的诗语言鲜明,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是鲜明灵动的。 2.整体感知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是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1.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闻一多主张新诗须具备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徐志摩也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音乐的美是指诗的节奏、旋律和押韵。节奏是重音节和非重音节有规律的排列,旋律是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有音乐感的运动。押韵是把韵母相同的字,安排在诗中特定的位置上,使诗句產生音调和谐的效果。新诗的押韵比较宽鬆,声音相近的便算押韵,而押韵的位置,多在诗句最后一字。绘画的美是指诗的辞藻包含了色彩美和形象美。建筑的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意思是每一节的诗句组织要相同或相近,诗句的长短也要整齐。教学建议: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和分析意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通过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个人认为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很有韵味,读出了诗歌的营造的意境,读出了诗人内心的世界,读出了徐志摩的康桥的味道。另外1、2、3课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配乐诗歌朗诵会,也可尝试诗歌创作,在班级交流,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诗歌、学习语文的的兴趣。第二部分 小说第六课孔乙己1.人物链接关于鲁迅,我们已经听说得太多,仿佛也读得足够多,但是,我们究竟对他了解多少?同任何认识对象一样,虽然我们永远都不能如实地还原一个鲁迅,但我们可以认真的去阅读、倾听鲁迅,尽可能无限地接近真实的鲁迅。 下面,我们通过自序来回顾一下鲁迅生平的几个要点:1.生卒年代 2家庭变故:鲁迅的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之中,使他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3.弃医从文当鲁迅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时,他想提倡文艺运动了。4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鲁迅,在医学救国和文艺救民两大美好的梦想破灭后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于是,他开始沉默,在沉默中思索、探寻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3.鲁迅的著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共16部,计158万字。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4.呐喊及孔乙己创作背景: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呐喊收入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14篇.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当时的中国正兴起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白话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典型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批判,孔乙己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长久地引发人们对这一悲剧人物的思考。5文章结构: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全文可分三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叙述者我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好了铺垫,这可以说是小说的序幕部分。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独特形象所作的铺垫。至于鲁镇上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的酒店格局,盐煮笋、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经意中已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从第四段到第十二段是第二部分,这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可以作为第一层,其余的为第二层。在第一层中,作者以一系列生动逼真又极具概括力的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层则通过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突转:他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打折了腿,成了一个彻底的废人,使他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了。小说突现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场景。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说的尾声。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6重点问题研究。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人有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2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如何使其成为科举制的牺牲品的? 小说的段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鲁镇,进而介绍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情。酒店的格局与别处不同:做工的短衣帮只能靠柜台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有钱人才能踱进隔壁房子要酒要茶慢慢坐喝。从买酒的钱币(铀钱),从人们的服饰(短衣、长衫),从喝酒的方式,排场(一外一内,一站一坐)可知,本篇故事是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江南小镇。在那样的时代,社会贫富差别悬殊,富者不劳而获,过着闲懒寄生的生活,而劳苦大众虽日以继夜地劳作,仍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统治者为维护他们的统治,不但用封建礼教束缚、麻醉、毒害人民,而且用科学制度笼络人才。读书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参加科举考试,一次考下去,还得等上三年,所以成千上万的读书人考白了头,成为科举制的牺牲品。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7.作品链接自序。第七课 范进中举1.人物链接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30岁移居南京秦淮,直至54岁客死扬州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些外国学者认为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扛衡。2整体把握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章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了他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他命运的变化,反映事态的炎凉。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 (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3)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5)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 3问题研究(1)范进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去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范进大概可以归入清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的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然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解;为参加乡试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下人”,简直到了麻木地步!卑怯之至,屈辱之至。对胡屠户如此,对其他人也如此。范进这种性格是在他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终于考上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予”他的。他几乎陷入了绝境,当邻居到集上寻他,告诉他已经中举的喜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就是这种近乎绝望的心理反应。(2)、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士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一、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三十四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的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二、对比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是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三、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矛盾;例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的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又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的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4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现将两文的异同比较如下:一、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现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最后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而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两个世纪,但因两位巨匠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也没有人去关心。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意识、科举制度毒害颇深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之中的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享受着荣华富贵;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三、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却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反映。范进中举前后,乡邻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范进家境贫穷,甚至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昏花,要范进去集市卖了生蛋鸡换米度日。范进穷困到如此地步也无人过问;而范进的中举喜报刚到,乡邻们便拿了鸡蛋、白酒,背了斗米,捉了鸡来,连张乡绅也来拜访范进,并送银子、房子与他,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特别是范进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由骂到捧的前倨(j)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而孔乙己因为始终连秀才都没有捞到,咸亨酒店的人们,从店主人到伙计,从大人到小孩对孔乙己只是嘲笑:笑他没有考取功名,笑他穷极潦倒,笑他迂腐。这笑声饱含了孔乙己多少辛酸,这笑声揭示了人们多么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这笑声反映了人们中封建科举制度多么深的毒害!四、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情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两文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5.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三部分 散文第九课 论趣1.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2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性的小品文。“趣”字或可说是林语堂人生与艺术的一种追求。 文章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由此作者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但他又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人民,具有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但作者所向往、所要做的却不是这些,他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当然,作者有他心理学上的解释:“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作者有他三方面的体会。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这“趣”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能够知趣。林语堂对现代教育略有针砭,但他的读书趣味,却以魏晋名士的痴书为理想。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文化因素积淀,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3.阅读链接: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第十课 谈作文1.人物链接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2.整体感知。这篇谈作文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一封信,就请男朋友所关心的作文问题提出他的观点。时隔八十余年,这些观点依然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要诀。文章旨在告诉青年读者,作文一定要经过刻苦推敲揣摩,要不厌其烦的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简而言之就是注重积累、积极模仿、不断实践、反复修改。3.问题探究” 1、 作者是要和青年朋友们谈谈作文的问题,开头为什么用两段的篇幅谈他生平的两件憾事?从全文看这样起笔有什么作用?作者平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文化娱乐产业内容版权许可合同
- 2024年度食品包装ODM设计及生产合同
- 2024年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运营合作协议
- 2024年图书购销协议样本
- 初中的校园作文参考7篇
- 做一名幸福的老师心得(13篇)
- 2024年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合同
- DB4113T 058-2024 黄金梨生产技术规程
- 时政热点十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题源解密(原卷版)
- 2024年技术联营权责说明书
- 肥料创业计划书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高级)理论考试题库(学员用)
- 公司卷烟物流管理规范
-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实施计划
- 物联网安全分析报告
- 黄芪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探究
- 物业管理工作量化细则
- 2024市场营销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授课教案
- 《高热惊厥的急救》课件
- 语文教学之学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