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1页
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2页
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3页
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4页
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0. 2.2816目 录一、基本思路1二、人才培养目标4三、参与专业、培养学制和学生规模4四、培养方式54.1 本科阶段54.2 研究生阶段64.3 能力培养要求6五、政策措施75.1组织管理85.2经费保障95.3 学生遴选95.4 教学实施105.5 毕业标准115.6 学籍管理125.7 师资培养12六、办学资源146.1学校资源146.2企业资源14七、对国家政策支持的希望15一、基本思路1二、人才培养目标3三、参与专业、培养学制和学生规模4四、培养模式44.1 本科阶段54.2 研究生阶段64.3 能力培养要求6五、政策措施75.1组织管理体系75.2经费保障95.3 学生遴选95.4 教学实施105.5 毕业标准165.6 学籍管理165.7 师资培养16六、办学资源186.1学校资源186.2企业资源19七、对国家政策支持的希望20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强大加强大,删创新型国家的第一资源,也是实施科教强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更是我国成为强大国家的重要标志。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和创新,培养一批能在未来重大科学与工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卓越人才。一、基本思路立足于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活跃于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以“素质”、“知识”、“能力”、“准职业化”为四轮驱动,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校企联动,学做结合,学工交替”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四轮驱动以对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训练同等重视的态度,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力求以四轮共同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克服障碍、熟悉工程,更快进入社会,承担国家重任。模块化、渐进式、有重点推进创新素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准职业化以培养科技创新素质为主以知识拓展为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以准职业化训练为主四轮驱动模式(2)校企联动根据行业特点与需求,科学制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不断加深学校与企业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合作。促使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双方共同建设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时间分配“3:1”模式,校内教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完善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有机结合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校内导师、校外师傅”的双导师制。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培训,不断提升校内教师工程能力,并要求教师充分围绕课程、项目、实验和教材等基本要素,把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应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企业联合培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讨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强化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3)学做结合优化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学做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导向,以案例为驱动,辅以工程实践训练和团队合作环境等手段,积极实施“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学生探索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通过综合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学生提供课外科研活动平台。通过校企“双导师”,以研究企业相关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的途径,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学生工程素质。(4)学工交替贯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建立充足的学习现场和实习基地,采用灵活的选课机制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按照分阶段培养本科学生3:1、工程硕士1:1,工程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的要求,将贯穿教学过程的工程工程实践,根据学习进程穿插安排。或到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或去校外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与工程实践活动交替进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二、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先进经验,面向现代化工程领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建立多种类型工程技术卓越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制订既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又符合相关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未来成为相关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跻身一流工程专家队伍,有潜质与潜力的本科工程型和硕士工程型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博士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参与专业、培养学制和学生规模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在试点阶段,先选择办学历史悠久的车辆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以及新兴战略产业专业软件工程实施,参与专业的学制按现有学制不变,总规模500人左右。2010年开始第一阶段实施。第二阶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校其他工科专业推广。培养标准的具体内容见附件(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四、培养方式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模块化结构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整合。在面向工程的前提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知识、能力、准职业化”进行“四轮驱动”,分阶段、按层次、有重点、模块化、渐进式推进,深入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学院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宽口径、厚基础、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工程教育平台上,以工程项目与产品生产全过程为纽带,以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突出人文精神、创新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采用多种模式,始终贯穿“工程”主线,着力于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4.1 本科阶段本科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达到1年。学校培养阶段:学生将先进行通识课程和工科基础课程学习,其中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保持较高要求,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课程以拓宽视野为主,并将其融入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阶段,实施学校“导师制”制订培养计划,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有关学科竞赛、综合创新型项目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加强对工程实践的感受。企业培养阶段:实施 “企业师傅”导师制,根据学习进程穿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同时有意识融入志向、品格、意志、作风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具体安排第1个暑期参与企业的公司级培训和实践,学习企业文化,认识和了解企业。第2个暑期参加企业的车间级培训,参与相关工程实践活动。第4年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合作企业实践,参加企业的部门和科室级培训,在“双师”指导下参与或完成有关实际产品或项目设计,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毕业前1个月,学生返校总结企业工程实践活动体会,校企双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开展进一步指导。4.2 研究生阶段结合工程硕士选拔,培养硕士工程型卓越人才,保持校内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时间比例为1:1。硕士论文结合企业项目进行,同时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获得工程类硕士学位。积极探索以研发为中心的博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4.3 能力培养要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校现有的立体培养架构。根据“卓越”对不同层次工程师的相对要求,下表列出了相应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表 各层次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要求学位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星级要求工程师学士扎实的专业基础工程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的工程素质工程管理能力(项目团队部门顶层)硕士扎实的专业基础工程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的工程素质工程管理能力(项目团队部门顶层)博士扎实的专业基础工程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的工程素质工程管理能力(项目团队部门顶层)五、政策措施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全校师生踊跃投入的积极性,我校将在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教学实施、毕业标准、学籍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政策、经费、条件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5.1组织管理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拟成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管理处、工学一部、工学二部、教育技术与工程训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各工科学院等单位的主管领导组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管理,紧密依托工学一部、工学二部等单位,由参加计划的专业所在学院、系具体实施,并请教育科学研究院配合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计划实施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行政职能部门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参与计划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院与合作企业是确认培养规格要求,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的主体。学院、系设立由责任教授、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执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实施专业与合作企业的协调,保证培养过程顺畅和质量合格。学院要主动与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学院、系有专人负责加强与合作企业联络,依托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形成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所),聘请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兼职教师,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等资源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利条件。5.2经费保障(1)设立专门的工程教育研究改革项目,加大工程教育改革项目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各项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加大聘请企业和国外教师的专项基金投入力度,注重聘请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需求。(3)校企合作,设立教师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和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设立学生培训基金保证学生实习和企业锻炼的需要,选送优秀学生赴国内大型企业参与专业培训和科研。(4)加大筹资力度,现已和上汽五菱、海马集团、长丰集团、长城集团、中烟机械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校获得大量资金,还要争取得到更多企业的支持。5.3 学生遴选学校已基于工程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以“工程背景强、涉及面广、自主创新潜力大、国家政策重点扶持”为切入口,遴选与企业有长期合作经验的专业作为首批试点。还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6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探索并实施“全工程教育”理念。同时,在本科毕业生中遴选一批工程素质较强或有较好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专业学生进入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阶段。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引优秀生源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建立“假期回访母校”制度,选派优秀学生假期参与学校在招生政策、培养特色等方面的宣传,吸引优秀生源。(2)对工程硕士和专业硕士在收费、待遇、管理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尽可能减少对专业硕士在专业方向选择、继续深造等方面的限制。(3)积极鼓励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注重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中与企业的合作,着重培养他们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便更好地将科研与应用接轨。5.4 教学实施紧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从管理制度与体制改革、运行机制与执行力度、过程监督与控制、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学生在具备良好工程师素质的同时,真正体现出“卓越”的水平。1、重视过程管理,成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为高标准地完成计划,学校在建立的综合管理体系中设置专门的指导与监督工作组,由资深教授、企业一线专家、教务管理专家等组成,既负责指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践,也履行师资和学生两方面的质量监控。2、加大经费筹措和投入力度,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基金,确保计划有效实施。同时以学校资金启动为引导,吸纳企业参与联合办学的经费。前者主要用于完善教学与实践条件,包括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的专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立项,后者主要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运行方式。3、完善和优化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与创新环节的保障条件,加大对控制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监控的力度。4、根据国内外行业对执业工程师的资质要求,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标准。从设计、工艺、制造与装备的技能,从学习能力到工程能力的过渡,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认识等方面突出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同时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在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继续推广“中气计划”一类重大研究项目在学士、硕士、博士立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中的经验。5、建立人才培养校企共同体,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社会和行业先进性。重视行业发展需求与前瞻性的引导作用,强调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性。借鉴与上汽通用五菱、海马集团、长丰集团、中烟机械等企业合作的成功范例,建立更多的校企共同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确保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质量。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和在企业工作状况的跟踪与反馈系统,实行学校、企业和社会联合评价机制,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业先进性。5.5 毕业标准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方可准予毕业:(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我校专业毕业标准的要求;(2)企业工程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3)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全部实践环节进行的考核(含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5.6 学籍管理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由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资格认定、学籍、学位评定和证书发放等工作。坚持“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实行“五选制”(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专业、导师、学习时间与研究方向),进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涉及学籍异动、年限调整、双学位培养、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的特殊问题经审批后可予以特殊处理。5.7 师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师是关键,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中坚和学校发展的希望。针对目前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现状,为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和工程能力,不断强化理工科教师的工程经历和企业背景,我校将采取如下措施:(1)三明治式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我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为从学校(学习)到学校(工作)的经历,工程实践严重匮乏,创新意识不足。为根除这一诟病,将构建“学校-企业-学校”、“国内-国外-国内”的三明治式教师培养模式。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国家师资培养政策,通过设立“成长基金”等方式分期分批资助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国外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也可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从学校层面搭建平台,为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走出国门铺平道路。制定配套阳光政策和建立保障约束机制,避免出现人才流失。(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梯队;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设立面向企业杰出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员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部分专业课程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联合授课。(3)推动考核与评聘机制改革学校将积极推动考核与评聘机制改革,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工程项目,对工科教师的考核与评聘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方面。(4)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政策把卓越工程师培养经历作为工程类学科教师考核评聘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倾斜,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成果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六、办学资源学校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推动计划顺利进行,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学生研究型学习、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及各类资源(经费、师资、政策保障等),包括特别课程及为工程和创新活动提供的特别学分。6.1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机械、土木、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国家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全面开放。2007年底,占地200亩的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支持,学生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项目,完成以产品或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以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拓展工训内涵,建立人性化的软硬件环境和开放共享机制,在完善基本训练的同时,加强工程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建设。6.2企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学校在加强现有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行业要求,大力实施校企联盟战略,积极推进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工程科学研究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工程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