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领域中 文学传播占有很大的比重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 想读懂在文学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或以文学传播为研究课题的各种文献典籍 并非轻 而易举之事 因为它们往往超出一般的传播经验 本文所要研究和探讨的 是关于南 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论著 文心雕龙 在文学传播领域中的传播与影响的 问题 传播活动是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并非完全单向的推广 延续 继承 本文 将以 文选 诗品 颜氏家训 三部论著为例来看 文心雕龙 传播的影响 分 析它们在文学传播中如何相互感染 融合和升华 对它的研究和探索 不但能够表明 文心雕龙 这一论著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而且能够帮助后人更好地理清文学传播领 域的线索 并用类似的思考方法去解决古代文学传播领域的疑惑和困扰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传播 影响 南北朝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s p i r i t u a lf i e l da c t i v i t i e s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 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a k eu p al a r g ep r o p o r t i o n i ti sn o ta l le a s yt h i n gf o rm o d e mr e a d e r st ou n d e r s t a n da l lk i n d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b o o k sw h i c hw e r eb o md u r i n gt h e i rs p r e a do rj u s tf o rt h eb o o k st h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i t su s u a l l yb e y o n da p e r s o n sc o i t u t i o np r o p a g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s w h a tt h ee s s a y w o u l dl i k et od i s c u s si s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s p r e a di n f l u e n c ei n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w e nx i n d i a ol o n g w h i c hi sa ni m p o r t a n tl i t e r a r yw o r kf r o mt h ee r ao fn o r t h e r na n d s o u t h e m 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p r e a da c t i v i t i e sa r en o to n l yo n ew a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b u tt h e e x c h a n g eo faw i d er a n g e t h ee s s a yw i l ld e p e n do nt h r e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n a m e d w e n x u a n s h ip i n a n d y a ns h ij i ax u n t om a k eo u tt h es p r e a di n f l u e n c eo f w e n x i i ld i a ol o n g i t 1 1g i v e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rs p r e a di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nh o wt oi n f e c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s u b l i m a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w i l lc e r t a i n l ys h o w st h e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o f t h es p r e a dt h e o r y a n dw i l la l s oh e l p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g e t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l i t e r a t u r em a i nc l u e s a l s oi tw i l ls u p p l yas i m i l a rw a yt os o l v et h ed o u b t sa n dp r o b l e m s i n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s p r e a df i e l d k e yw o r d s 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p r o p a g a t i o n i n f l u e n c e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m d y n a s t i e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径一匆酶隰掣i 气3 q f 7 一 7 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 i l n 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百每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确立时期 它在魏晋时期理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 更进一步将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推向了自觉发展 从而掀起了文学理论批评自 觉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而 文心雕龙 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 理论批评体系的形成和批评科学的确立 它的产生对随之出现的 文选 诗品 和 颜氏家训 等作品产生了传播和影响 文心雕龙 之成为文学理论及批评的 宏伟著作 就其历史意义言 乃是在其前人累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的结果 所 有文学和文体的源流和意义 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前人只不过略发其端 在刘勰看来 只是 各照隅隙 鲜观衢路 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序 志 可见 刘勰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的 他对每 一具体问题都以专篇深广地加以阐发 对某些前人提出过却感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 进行了解答 这是刘勰对前人的文学传播效果的发展 同样 文心雕龙 对同代 和后代文人的传播效果也是潜移默化的 文学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从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角度分析 主要研究 具体文学传播过程的直接效果 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文学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 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通常意味着文学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 者的意图或目的 二是从效果产生的综合 宏观过程的考察 注重的是文学活动传 播过程所带来的整合效果 尤以大众传媒活动对社会的运行 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 宏观 综合效果为主要考察对象 口1 而本文所探讨的意义取第一种概念 即讨论 文心雕龙 文本的传播行为 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 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直接效果 看受众如何理解到作 品的精髓 由文学而重新确立自己的观念等直接效果 这意味着传播者主观意图和 说服动机的实现 即探讨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刘勰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观念 正如 刘勰所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每一次具体而完整的文学传 播过程都要经由文学传播者 文学传播内容 文学讯息载体 传播媒介渠道 文学 传播技巧 文学传播对象等要素和环节构成 而每一个要素或环节都会对效果产生 重要影响 因此 文心雕龙 的传播效果实际上也是作为这些环节和要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体现的 这是宏观的考虑 而具体考察 文心雕龙 的传播和影响 则需 要考察文学文本的内涵 因此 本文将立足于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并 以 文选 诗品 颜氏家训 为例来分析 文心雕龙 的传播与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心雕龙 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条件 在南北朝时期 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 文心雕龙 已经有所传播 许多传播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传播效果 这种效果又分为不同层面并包含着积累 深 化和扩大的过程 针对受者在接受文学传播活动中从认知到行动的效果分析 依 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 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即认知层面 心理层面 行动层面 口1 这个过程可以具体化为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 引起 对文学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从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这是积累到 一定程度所引发的文学传播效果深化 最终建立起相应的观念与价值体系并通过各 种行动变现出来 文心雕龙 也是依据这样的阶段传播开来的 它成书后首先由 作者本人推荐给沈约 随之得到了认可和推崇 由此促进了文本的影响 使得同时 代的很多作家作品的思想都以 文心雕龙 为依据 首先分析 文心雕龙 的传播 条件 这是使它广泛传播的基础 从而便于探讨它的传播影响 一 文心雕龙 传播的社会背景 第一 产生于一个文学自觉时代和政教淡化时期 从文学思想发展的主流来考虑 南北朝处于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表现形态就是 回归自身 重视艺术特质 淡化艺术文学与政教的关系 文心雕龙 作为一部 体 大而虑周 的文章写作理论与批评专著 之所以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中国 有很多 深刻原因 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 当时中国人理论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已 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所谓文学的自觉 核心是它脱离政教 h 3 因此 文学不 会被用来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 不会被有意识地用来明理 讽谏等用途 它的发展 相对于其他朝代 呈现出自由状态 文学创作和鉴赏的标准更加宽泛 可以由鉴赏 者自言 而刘勰的 文心雕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 还 没有任何一位理论家像刘勰一样全面 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文学创作的艺术经 验 我们可以将其理论命题为纲 而得到一部相当完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发展 史 正如鲁迅先生曾把 文心雕龙 同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 相比较 指出 篇章 既富 评骘自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 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 诗学 解析神 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 陌 产生于文学与政教关系淡化时期的 文心雕龙 其创作观念已经涉及到写作 心理层面问题 在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文学创作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更进步 的一点是 与此同时刘勰不忽略文学对现实的教育和认识作用 他认为文学源于现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并反映每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在 明诗 篇中说 及大禹成功 九序惟歌 太 康败德 五子咸怨 顺美匡恶 其来久矣 政治的得失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以歌 颂或怨刺的形式呈现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 直接引发了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学信息的 传播与交流 文学接收者所形成的心理层面上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则被潜移默化地影 响 在 时序 篇中 幽厉昏而 板 荡 怒 平王微而 黍离 哀 也是文 学源自现实的表现 古人认定 以文会友 的交往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传播中 能 够培养文学批评精神和文学定位能力 实际上它是从微观层面上考察了受众在文学 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经历了认知和心理变化后 从行动层面对文学效果 进行拓展 因此说 文心雕龙 传播产生的宏观 综合的效果 建立起受众在社 会价值系统和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 引导了南北朝时期受众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 断 这是宽松的社会言论氛围提供的基础条件 从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时期来看 统治者和皇室对于文学的态度影响了文学的发 展 而南北朝时期 由于统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不涉及士之升降进退 例如萧颐 萧衍都将文学视为装饰 对待文人的态度仅仅停止在缘饰政治 为政权增加一点文 化气氛而已 如此而来 必然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于是有大量的应诏 应令 应教 诗 促进了个性的觉醒 这时期的思想由统一走向多元 内心的真实情感都一一充 分表现与作品中 刘勰的 文心雕龙 中有关 剖情析采 便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 结合了佛 道 儒融合的多元文化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文学理论批评的至高点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呈现了文化多元化的走向 沈约在 宋 书 谢灵运传 中写道 有晋中兴 玄风独振 当时玄学作为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崛起 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玄学由老庄哲学 发展而来 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 随之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 酝 酿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 至南北朝时期 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 刘宋庐山道士陆修 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 并首次使用 道教 一词统一各道派 1 道教勃兴 的同时 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南北朝文化系统 由此形成了 由儒学 玄学二学 道教 佛教二教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格局 就这样 在儒 玄 道 佛相与激荡的时期里 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开放 正如范文澜所描述的关系 儒家对道教既不排斥也不调和 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 儒家对佛教 排斥多 于调和 佛教对儒家 调和多于排斥 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 不相调和 口1 就是 在这样学术激荡的多元化时期 文心雕龙 得以广泛传播 刘勰的重自我 在人生境界上受到老 庄的影响 又有佛家情怀占据心里主导 位置 足以促使作者在对待文学时 更多地着眼于文学是否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 情怀 而不去考虑政治说教的意图 因此体现了本真的状态 为文之用心便可以融 入更多的美感冲动 促使个性觉醒和文学自觉 由于自觉意识的引导和创新 大批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优秀文学评论作品如 文选 诗品 颜氏家训 等涌现 在文学传播领域 文 心雕龙 所提倡的文学规范 文学思维或在文学行为得到了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 因此而成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 或形成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 从而将促进文学进化 或产生其他更为广泛的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在文学自由发展的潮流中 刘勰也并没有背离文学思想发展的主流 而是比这 其中的任何文学家更富于理性和深入思考 他本身受儒家思想传统的引导 因此在 其中更加审慎 总结出宗经的主张 任自然 重性情 由此 给南北朝时代文学发 展提供了一种典范 第三 得益于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文心雕龙 的广泛传播得益于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使得他的创新思维 概念和言论得以存在并延续开来 保守的意识形态必将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缺 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相反 南北朝时期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结构激烈动荡的时代 同时也是 五胡乱华 的动荡时代 文学大众传播增进了群体情感融合 体现了中 华民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力 它所承载的主题 思想 价值取向 审 美形态等会在一定程度给社会成员提供增进情感融合的方式 文化交流 绝非单 向的文化移植 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 均发生变迁 从中产生出具备上方文化要素的新的文化组合 1 在 文心雕龙 批 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文章写作理论 真是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组合 中国文化正是这样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的文化 这种 文化传统的包容性是任何外力势力都无法阻隔的 中国文化得到了多向度的发展和 深化 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光彩 正如 魏书 崔浩 中说 漠北淳朴孩 子人 南人中地 变风易俗 化洽四海 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轨迹有人融合着南 北方不同地域的文化营养 从而走上更高的层次 这其中包括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 类在精神交往当中最被看重的一种能力 这是群体发展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指标 因此在群体建构和社会发展中 文学传播通过欣赏 挖掘文学的内涵而努力寻求审 美价值的取向 具有情感融合共同性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效应 同样 文心雕龙 的传播活动开始之后 产生了大量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相似审美效应的理论论著 二 文心雕龙 传播的文学背景 文学作品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 必然会受到文学背景的影响 如果它的内 涵和思想顺应这种背景 其传播会是广泛而顺畅的 文心雕龙 的传播正契合了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背景和文学特征 这时期的文学思想的有几个重要特质 重文学 的抒情 重文体的表达 重视创作过程的独特 重视文辞的美学特征 重视表现技 巧的丰富与完善 而刘勰 体大而思周 的 文心雕龙 正容纳了这诸多方面的论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述 第一 文心雕龙 注重文学的抒情特征 在很多篇论述中均有表述 这里举例 明诗 篇 大舜云 诗言志 歌咏言 圣谟所析 义已明矣 是以 在心为 志 发言为诗 舒文载实 其在兹乎 这是以舜的 诗言志 歌咏言 的观点作 为论诗的思想来源 是文学抒情特质的表现 第二 文心雕龙 重视文体表达 刘勰的 释名以章义 阳1 之句 是指对某种 文体的具体说明 属于概念诠释 作用在于让读者明确某篇章的问题的基本含义 例如 诠赋 篇云 赋者 铺也 铺采擒文 体物写志也 此处具体阐述了赋这 种文体的基本含义 赋就是铺陈 铺采擒文 体物写志 这是刘勰重文体表达的体 现 第三 文心雕龙 对创作过程要求独特 例如 神思 篇说 文之思也 其 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 思接干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 而 志气统其关键 物沿耳目 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 则物无隐貌 关键将塞 则神有逸心 这是刘勰文章写作有关神性论的篇目 神思 是谈艺术构思的 意 思是说文章的构思是伴随想象而生的 当作者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 那思绪就可 以接触到千年以上 悄悄改变了面部表情 那视线就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 在吟咏 的时候 像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 在凝思的时候 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 这些都是由构思形成的 所以刘勰认为创作过程的独特很重要 构思奇妙因此精神 可以和外物交接 精神由内心来主宰 意志和体气掌握着活动的机关 外物靠耳目 来接触 语言主管它的表达机构 所以说 文章创作的过程决定了文章成败 意志 和想象很重要 创作过程的独特性还与人的情致 性格密切相关 刘勰在 体性 篇中则是谈 风情与情性的关系的 擒神性 把二者内容相结合使之相通 神 是主体意识的 一种形态 而 体性 中所讲的八种文风的形成 与人的情性有关 它说 一日 典雅 二日远奥 三日精约 四约显附 五日繁缛 六日壮丽 七曰新奇 八日轻 靡 刘勰认为总结各种作品的归宿 在技术上可以概括为这八种风格 第一是典 雅 第二是深隐 第三是精简 第四是明显 第五是繁丰 第六是壮丽 第七是新 奇 第八是浮靡 这八种风格的形成与人的情性有直接关系 情性 就是人的情 志 性格 与 神思 中的 志气 有同等内涵 例如典雅 是基于经书的修养 从中熔化而来的 这是同儒家著作并行的 深隐 是不炫耀文采 文辞应用有法度 这是来源于道家学说 精简 是节省字句 剖析入微 明显 是语言通畅 意义鲜 明 说话合乎情理让人满意 繁丰 是辞采丰富 像分枝一样繁密而有光彩 壮丽 是议论文的体制宏伟 新奇 是抛弃古旧追求新意的 浮靡 是文辞浮华 柔弱乏 力 轻飘飘又显得庸俗 这里包含几对相反的词 典雅 和 新奇 深隐 和 明显 繁丰 和 精简 壮丽 和 浮靡 这包含了各种文辞的风格 同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折射了各种性格情致 这是创作过程独特的重要原因 所以刘勰在 体性 篇对 于创作过程独特在理论上的完整表述 由物感开始 而神思 而设情位体 敷情设 采 而笼圈条贯 附词会义 对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探讨 第四 文心雕龙 重视文辞的美学特征 如 情采 篇的论述 刘勰认为 情 与 采 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他说 夫水性需而沦漪结 木体实而花萼振 文 附质也 虎豹无文 则革享同犬羊 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质待文也 刘勰认 为 圣贤的著作 都叫做 文章 并把这些比喻成水性流动所以有波纹 树体充 实所以才开花 可见文采要依附在质地上 同样 说虎豹没有毛色纹理 那么皮革 就同狗羊的相似 犀牛皮革制甲 还靠漆上朱红色的漆来显示色彩 可见质地还需 要文采 这里刘勰用客观事物为例来说明文质关系 文附质 和 质待文 说明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 强调内容决定形式 情 的作用重于辞采 他还说 夫铅黛所以饰容 而盼倩生于淑姿 文采所以饰言 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 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次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 这里又用 比喻的说法来表明 情采 像花粉黛石用来美化容貌 可是顾盼生情却来自美好 的丰姿 辞藻用来美化语言 而文采艳丽却依靠性情的真挚 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 线 文辞是情理的纬线 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 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 这 是写作的根本 他认为 情 与 采 的最佳构成是 文质彬彬 所谓 夫能设 模以位理 拟地以置心 心定而后结音 理正而后擒藻 使文不灭质 博不溺心 正采耀乎朱蓝 间色屏于红紫 乃可谓雕琢其章 彬彬君子矣 u 叫这里表现出文 学的美学特征 第五 重视表现技巧的丰富与完善 如 序志 篇说 敷理以举统 这是具 体阐述表现技巧的论断 论说 篇写 原夫论之为体 所以辨正然否 穷于有数 穷于无形 钻坚求通 钩深取极 乃百虑之筌蹄 万事之权衡也 故其义贵圆通 辞忌枝碎 必使心与理合 弥缝莫见其隙 辞共心密 敌人不知所乘 斯其要也 是以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 斤利者 越理而横断 辞辨者 反义而取通 览文虽巧 而检迹知妄 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安可以曲论哉 这就讲到了表达技巧 以论 文这种体制为例子 说明如何把道理讲得圆满而通达 比如话语忌烦琐 一定要使 心里想的同事物的道理完全一致 两者配合不要有裂缝 又要使文辞同思想完全一 致 使论敌无隙可乘这是很主要的 因此议论像劈柴 重要的是能够按照木柴的纹 理把它劈开 可是斧头锋利的不顾纹理把它横里切断 口才好的强词夺理来自圆其 说 看文字虽然讲得很巧妙 可是考求实际就知道那个道理是错的 刘勰认为 论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就是 辨正然否 要求具体地区分说明正确与错误 所以 它要做到 穷于有数 穷于无形 钻坚求通 钩深取极 而写作方法的要求则是 心与理合 辞共心密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敷理以 举统 也是 论文叙笔 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表明了他的创作很重视表现技巧的 丰富与完善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沈约对刘勰的接纳 认可和推崇 第一 刘勰与佛学相伴的成长经历 梁书 刘勰传 中记载 勰早孤 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 依沙门僧佑 与之居处 积十余年 遂博通经论 因区别部类 缘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 勰所 定也 n 1 1 刘勰的文学创作成果与其成长历程密切相关 他出身贫穷 长在破落的 士族家庭 很早丧父 但 笃志好学 的习惯使他成年时已经是当时比较知名的文 人 他在定林寺客居期间 寺中许多高僧的碑文都请他来撰写 可以推测在这期间 刘勰与沈约有过一面之缘 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有一定的佛学渊源 而这种 对佛经的深入研究使得他具备了建构理论体系的自觉意识 使得他 为文长于佛 理 这与沈约后来对他的认可不无关系 刘勰的出身寒门 人微言轻 他认为 自己可以用来矫正文坛风气的工具只有 论辩和思想 这种想法与诸子传统相契合 而且在写作动机上 他也如先秦诸子一 样为了 以此驰说 取合诸侯 汉书 艺文志 他秉承儒道哲学 他 为文长 于佛理 同时融合了自己对佛经的深入理解 这自然也形成了他的缜密思维 正 如刘勰所讲的 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他无穷的文思涌动基于一定的内在根 源 他对前代的文章写作理论著述了如执掌 并逐一加以评论 在充分肯定先贤对 这方面的贡献的同时 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 因为刘勰一生与佛教关系甚密 其终 生 不婚娶 三次入定林寺抄撰佛经 最长的一次是与僧佑居处 积十余年 遂 博通经论 在最后一次与慧震法师抄撰佛经完毕后 遂表求出家 并 先金燔鬓 发以自誓 最后终于当了和尚 第二 刘勰将 文心雕龙 推荐给沈约 刘勰把 文心雕龙 推荐给沈约的原文记载于 梁书 刘勰传 勰自重其文 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 无由自达 乃负其书 候约出 干之于车前 状若货鬻 者 约便命取之 大重之 谓为深得文理 常陈诸几案 1 这是刘勰运用了巧妙 方法作为自荐论著的媒介 他携书干沈约于路 状若鬻货者 当时沈约正在镇军 将军 丹阳尹任上 名高位显的他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样还是文 人仕进的津梁 刘勰想首先取得他的承认 由于没有机会接近他 刘勰便寻找一次 机会 背着书打扮成一个卖书的小贩 在大路边等着沈约 当沈约坐车经过时 刘 勰立即上前拦住他 沈约好奇地把 文心雕龙 拿来阅读 立即被吸引 认为此书 深得文理 并大加称赏 后来又常常把 文心雕龙 放在几案上随时阅读 然而 在 南史 中有记载 嵘尝求誉于沈约 约拒之 及约卒 嵘品古今诗为评 言 其优劣 沈约拒绝过钟嵘 尽管钟嵘的审美理想和诗学传统有承袭刘勰之处 却 无法得到沈约的接纳 因此 刘勰自有其独到之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因此 经过 沈约的推崇 刘勰的名气远扬 文心雕龙 终于在士林中传播开来 同时 三十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八岁的刘勰 也告别了居留十多年的定林寺 起家奉朝请 踏上了仕途之路 沈 约在读过 文心雕龙 之后给予很高赞誉 丰富了沈约本人对文学传播的感知形式 和渠道 拓展了传播经验 由此使得传播效果不断扩大 以至影响了同时代其他文 学批评理论的立论依据 杂家的色彩使刘勰能够充分运用一切有用的思想资源 来赋予理论著作更强的 体系性 逻辑性 历史性 这决非纯粹儒家土壤所能滋养 这种思想根源刚好与沈 约的想法符合 于是这种文学传播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同时开始进行 第三 沈约有感于 怊怅于知音 并推崇 文心雕龙 沈约是历任宋 齐 梁三代 官至尚书左仆射 封建昌县侯 门第观念深入人 心的社会中 下层百姓没有渠道和路径推荐自己的论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 活跃于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 他们凭借门第族旺而世代盘踞高位 享有 各种政治 经济特权 高门大姓 以外的庶族或寒f 3 贝j j 进身不易 沈约自己已经 清楚认识到他所创造的四声谱乃是前人 累千载而不悟 独有他 独得胸襟 所 以他在 宋书 谢灵运传论 中说 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 此言非谬 如日不然 请待来者 n 2 1 这是沈约对自己的创新理论胜券在握的豪言 当这种理论创新遇到 了有共识者而非孤掌难鸣之时 沈约深感寻觅到了知音 刘勰的 怊怅于知音 表面写知音难觅 实则解释文章写作批评理论中的鉴赏问题 这与沈约的 世之知 音 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勰认为 见异唯知音 最高的鉴赏批评在于能够发现作 者在文章中的创新与众不同之处 做到这点必须要 深识鉴奥 而沈约和刘勰恰 恰在 见异 之处产生了和鸣之音 从而一拍即合 而刘勰的文学思想的实质 可 以理解成一种引导 他并非反对当时的文学思潮 也并非顺应 而是在自由的学术 言论中提出一种并不矛盾却有新意的言论 所以刘勰持 文心雕龙 以干沈约而得 到沈约的赏识 其文论随之被大肆推广 引发了大规模的文学传播 这种个体感知 受到个体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占有 与个体文学认知 文学感悟和文学鉴赏审美 能力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选仕制度采用 九品中正制 旨在匡正两汉选举制度之 流弊 这一制度已在谁来铨叙 考选的专门官员 以代替乡里的毁誉 各州 郡 县等地方政府都设置大大小小的 中正 由当地人在诸府公卿之德充才盛者担任 大小 中正 定为九等 中正 的品评 以言行道义决定升进与黜退 这一制度 实行的4 0 0 年里无法避免的发生流弊 由于门阀世族社会总格局的制约 造成所谓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的负面效应 这种选仕制度是不利于文学传播发展的 而 文心雕龙 出自贫穷落魄的士族阶层并得以广泛流传 使得沈约 常陈诸几案 却是对这种负面制度的有力回击 也充分证明沈约对文学发展的重视程度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 沈约对刘勰的推崇深源于佛学渊源 刘勰是在一个以 儒道释合一 为特征的儒道融合哲学文化时代里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代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刚好契合 由此给他提供了自由发挥主 观论断的空间 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n 鲫刘勰虽然在 文心雕龙 中清晰 表达了儒家思想 但其与佛教的深厚渊源不容否认 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看 刘勰即便作为儒者 也是站在异常复杂的思想背景之上来追求儒家理想的 其中混 杂了玄学和佛学 是一种融合的思路 而沈约也具备一定的佛学思想 当 文心雕 龙 被沈约认可并传播出去以后 刘勰的文学观对后世的体例 思想 文学批评发 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就是文学传播引发的受众的价值判断的变化 也是 文 心雕龙 传播效果的深化 广而言之 汉魏时期作为子家兴盛的最后阶段 玄学 佛学 儒家互相影响 互为消长 其时代特点和这样的历史背景 也决定了刘勰必然是子家中的儒者 这 刚好迎合了沈约的理论渊源 笼统而言 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 哲学为例 中国古代哲学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 学 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 抛开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先秦子学和两汉经学不论 自 魏晋之后 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深刻渊源 如魏晋的玄学 最先 作为般若 学传播的媒介 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合 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 h 钔因此可知 如 果不了解佛学就无法深入领悟玄学 佛学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势力的极大的思想潮 流 甚至衍发成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垄断工具 还有魏晋的玄言诗和南北朝的山 水诗 包括书法 绘画等精神产品都包含着深厚的佛教义理 而刘勰秉承儒道融合 的理念 其佛学义理贯穿其中 必将触动沈约的感知系统 原认知和新感受产生互 动共鸣 由此达到了传播的全效 从而推广开来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文心雕龙 对 文选 的影响 成书稍早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心雕龙 与 文选 虽然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 但从文体分类角度来比较 却有很多相同或近似之处 考察 文心雕龙 和 文选 两部著作可以发现 他们在对待赋的观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 文心雕龙 的 传播对 文选 的影响 随着文学创作风气的敞开 文学创作理论的探索和对作家作品的批评 也逐 步发展兴盛起来 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如曹丕在 与吴质书 中 即对徐干 陈琳 阮踽 王粲等人的文学创作 作过粗略的评价 曹植在 与杨德祖书 中 也谈到 与朋友在文学创作上的切磋之乐 及对文学批评应采取的态度 而曹丕的 典论 论 文 集中地反映了这时文学理论和批评所达到的水平 n 明中国现存最早的这部诗 文总集 文选 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 昭明 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又称作 昭明文选 刘勰在天监十年 除仁威将军南康郡 王绩记室 在天监十八年 迁步兵校尉 兼东宫通室舍人 为昭明太子所爱接 如 此而来可以推断出 刘勰在任东宫通事舍人这一职务期间 会与昭明太子做各种交 流 在那个南北朝文学成为精神主流的社会里 可以合理得推断出刘勰与萧统的思 想有太多融合和承接之处 还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在 文心雕龙 全书中看不到陶渊明和鲍照的影子 尽 管萧统曾为 陶渊明集 作序 但在刘勰心中 陶渊明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这与当 时他遵循的萧统所主张的文风是密不可分的 萧统主张 综缉辞采 错比文华 而陶的诗风朴质无华 与这时期文风迥然不同 所以不入刘勰评论之列 可见刘勰 与萧统的契合程度之深 这也必将呈现出 文心雕龙 对 文选 创作的传播效果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具体说明这种影响的延续 一 两书对辞 赋分类的创新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 在 文心雕龙 和 文选 产生以前 辞和赋是不分的 但 文心雕龙 除 诠赋 篇外 还有 辨骚 一篇 文选 在诗赋之外 也另 有 骚 体一类 他们都把屈原 楚辞 中的代表作 离骚 作为 楚辞 体文 学的代称而加以彰显和分析 在完成全面的文体分类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自此在文 体分类上就有了 骚体 的名称 这不仅把 辞 和 赋 作为两种体裁的作品区 分开来 也纠正了前人混淆这两种文体的错误 文心雕龙 以赋和 离骚 区分开来 萧统将 离骚 与赋对比分别反映出 他们对辞赋二体的辨析 文选 和 文心雕龙 把 骚 独立为一类是具有历史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开创意义的 萧统和刘勰都意识到骚和赋很不同 把 骚 独立 且在对待 骚 的处理上有明显的承接关系 文选 中 萧统首先选录的是 赋 其次是 诗 再次是 骚 随后是其它文章 文心雕龙 中 刘勰实际把 辨骚 列入了全书 的总纲之中 然后才是 明诗 乐府 诠赋 等等 两书目录排列的不同顺序 源于作者的阐释重点的各自倾向 但是有关 文选 和 文心雕龙 在文体排列处 理上对待 骚 的问题的顺序不同 可以归因于二书的性质及作者编纂目的的不同 文选 是一部文学作品选本 编纂目的旨在通过对各种文体作品的选录 来提供 一部学习的范本 而 文心雕龙 是一部综合各方面而论的文学批评论著 它的意 义并非在提供学习的范本 同时 汉魏以来的目录学分类也影响到萧统以赋居诗前 的排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 盖汉魏以下 赋体既变 无全集皆作此体者 他体不与 楚辞 类 楚辞 亦不与他体类 体例既异 理不得不分著也 n 6 3 这是说 楚辞 已成为独立的文体了 不可与其他文体并列 所以才独立成类别为 一门 刘勰虽然把 辨骚 篇列在 文之枢纽 的文学总论部分 但他在 骚 前面 冠以 辨 字 实质上他写 辨骚 的目是想通过对骚体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代表 作 离骚 的辨析评论来发表他的文学见解 对于骚的艺术特征和风格 刘勰持 肯定赞美态度 所谓 气往铄古 辞来切今 惊采绝艳 难与并能矣 刘勰曾斥 责 逐末之徒 所作的词赋 无贵风轨 莫益劝戒 肯定文学的教育功能 而刘 勰对骚的内容方面 不仅指出骚有四事异同于经书 还指出有四事异于经 即 诡 异之辞 谲怪之谈 狷狭之志 荒淫之意 这是他从儒家宗道尊经的思想 出发来对 骚 提出的见解 萧统对待骚的态度在其 文选序 中即可窥见一斑 又明显可见他受到刘勰思 想影响很深 文选序 论文体 论赋 论诗 论颂时篇幅大而详细论述 但论其 它文体则简述或不述 可见他是十分重视有韵之文 他有论骚之语说 又楚人屈 原 含忠履洁 君非从流 臣进逆耳 深思远虑 逆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 壹郁 之怀靡诉 临渊有怀沙之志 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文选序 说 诗序 云 诗有六义焉 一日风 二曰赋 三日比 四日兴 五日雅 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 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 今则全取赋名 苟 宋表之于前 贾 马继 之于末 萧统把文体之赋与六诗之赋联系起来 这就使得赋取得了 诗经 的直接继承 身份 根据这样的理解 萧统把赋居于首位则表达了他的文学史观 但 文心雕龙 对 文选 辞赋观念的影响依然可见 萧统在 文选序 说 古诗之体 今则全 取赋名 n 这与刘勰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是如出一辙的 可见二者对待骚和赋的 态度相同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刘勰和萧统的通变理论 刘勰的通变理论是 文心雕龙 重要理论之一 在总结文学发展经验和揭示文 学进化规律方面功不可没 在历史上关于通变理论的辩论莫衷一是 刘勰在 通变 篇中讲到的思想史这样的 矫讹翻浅 还宗经诰 这罩有复古之意 通变无方 数必酌于新声 这有创新之意 望今制奇 参古定法 这有继承和革新之意 凭 情以会通 负气以适变 这有会通适变之谈 这里 刘勰实质在科学地揭示文学发 展演变的规律和过程 他通变理论的核心是 参伍因革 这一词引自 周易 系 辞 中所说的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就是指 周易 中各卦六爻交错变化 形成天下之文 刘勰用在这里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他自己的 通变理论 参伍之变 关键在于 变 刘勰赋予其新的内涵就是将 变 与 不 变 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方面是指 文辞气力 要变 文辞气力 通变则久 此 无方之数也 文辞气力没有固定的模式 所以只有不断变化 才能生命永驻 另 一方面 是 质代文变 也就是文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这种思想贯穿 于全书 质代文变的发展进程得出了结论是 文变染乎世情 兴衰系乎时序 而 不变 就是指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应该保留和坚持下来的东西 就是刘勰所谓的 通 通则不乏 否则 文学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 他以草木为喻 指出 根 干丽土而同性 臭味唏阳而异品矣 刘勰认为不该变的东西 一是 设文之体 二是 经诰 在他看来 之所以能出现 楚艳汉侈 流弊不还 的偏差 是因为 建言修辞 鲜克宗经 而解决讹滥的办法就是宗经 矫讹翻浅 还宗经诰 随后 萧统的通变理论对刘勰思想有所继承 代表了汉魏六朝后期文论通变思 想的走势 他更注重文学的新变 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 踵其事而增华 萧统认 为文学向华美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并认为这是文学发展必须规律 他在 文选序 中说 文之时义远矣哉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 大辂宁有椎轮之质 增冰为积水 所成 积水曾微增冰之 何哉 盖踵其事而增华 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 文 亦宜然 随时变改 难可详系 萧统以物喻文 说明文章的发展如同大辂与椎轮 的关系一样 大辂虽然以椎轮为始 但作为后继者 一定要比椎轮华美 人们一定 喜欢大辂而不喜欢椎轮 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文学作品也是一样 从质朴向 华美的发展史其必然规律 二是 能文为本 这是文学观念的新变 文选序 说 老庄之作 管孟之流 盖以立意为宗 不以能文为本 今之所撰 又以略诸 实际上 以立意为宗 的文章除了老庄管孟之作外 孔子之书 历史之书 言论 美辞之类 都属于此类 萧统认为的文学作品有 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 序述之 错比文华 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故与夫篇什 杂而集之 如此而看 萧统 更注重了作品的审美性 他的通变观来源于 周易 和 文心雕龙 它们都带变 儒家和道家的 通变 思想 思想根源相通 对中国古代的通变文论产生深远影响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二者具备构建体系的自觉意识 对构建体系的自觉意识 直接引发文学创作的思维和行为 文心雕龙 和 文 选 两者在自觉意识方面的互通和交流主要体现在文学体例和文学源流的构建方 面 两部经典著作在探讨文学类型的划分以建立系统和秩序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也就是文体分类的共同之处 文体类型划分差异的根源 是人们对文学性质认识的 不同 这也是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书 经籍志 以 文心雕龙 入 总集 称 众家总集者 以建安之后 辞赋转繁 众家之集 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 于是采摘孔翠 芟剪繁 芜 自诗赋下 各为条贯 合而编之 谓为 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 作者继轨 属辞之士 以为覃奥 而取则焉 将 文心雕龙 与 文选 并列 侧重了 文 心雕龙 于文体 无所不包 的大文学观 文心雕龙 共五十篇 这五十篇的结 构在 序志 中明确说明 盖 文心 之作 本乎道 师乎圣 体乎经 酌乎纬 变乎骚 文之枢纽 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 则囿别区分 原始以表未 释名以 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上篇以上 纲领明矣 致与割情析采 笼圈条贯 擒神性 图风势 苞会通 阅声字 崇潜于 时序 褒贬于 才略 怊怅于 知 音 耿介于 程器 长怀 序志 以驭群篇 下篇以下 毛目显矣 这段 序志 表明全书分成三个部分 分为文章枢纽 上篇和下篇 文之枢纽 就是统领全书的提要 上篇论问题 下篇论文术 文章枢纽的基本思想 不仅仅贯 穿于上篇的论文叙笔中 而且也贯穿在下篇的文术论中 序志 是全书的序 说 序志 以驭群篇 明指既统驭下篇 亦统驭上篇 而行文中置之于 下篇以下 之前 显因骈文写作之限制 n 8 3 这里表明了文笔之分 文笔之分是南北朝时期文 论家论述的焦点问题之一 文心雕龙 论文叙笔 包括了明诗 乐府 诠赋 颂 赞 祝盟 铭箴 诔碑 哀吊 杂文 谐耱 这部分是 文 史传 诸子 论说 诏策 檄移 封禅 章表 奏启 议对 书记 这部分是 笔 全书论及体裁八 十一种 其中包括诗 赋 骚 乐府等纯文学体裁 也包括相当数量的应用文 到 刘勰之时 文 的体式已经相当丰富了 刘勰把文体分为三十四种 其中杂文又 分为十九种 诏策分为七种 笺记包括二十五种 实共八十一种 骚 诗 乐府 赋 颂 赞 祝 盟 铭 箴 碑 哀 吊是有韵之文 史传 诸子 论 说 诏 策 诏刺又包括七种细目 檄 移 封禅 章 表 启 议 对 书 笺记包括 二十五种细目 为无韵之笔 共计有韵之文1 4 种 无韵之笔4 6 种 杂文1 9 中 典 诰 誓 问 览 略 篇 章为笔 其余为文 谐 隐无一定之体 可归入文 也可归入笔 这8 1 种或属文 或属笔的不同文体 都在他论述的范围内 在他看 来 文 笔均属于 文 一以视之 都是他 为文之用心 的对象 全书论及作 者2 4 8 人以上 并且对于其中许多人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 刘勰在论文体时 将某 些无法归入文学作品的体例也纳入其中 比如笺记二十五种中的谱 籍 簿 录 1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 术 占 式 律 令 法 制 符 契 券 疏 关 刺 解 牒等完全属于 应用文牍 与从来所认为的抒情文写性文截然不同 没有形象创造在其中 但刘勰 依然把它们归入了艺文的末品 说 并述理于心 著言于翰 虽艺文之末品 而 政事之先务也 这就是 文心雕龙 与 昭明文选 论的相通处 他不仅为文学作 品的写作而作 还为文章的写法而作 与他同时代的萧统 沈约 裴子野 稍后的 钟嵘 萧纲 萧绎等人的论文 也都涉及了文章体貌问题 并表现出极度重视 但 这其中 当属刘勰最为杰出 文选 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 选录了先秦至梁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对于文体分类的设计 本着这样的原则 凡次文之体 各以类聚 诗赋体既不一 又以分类 分类之中 各以时代相次 因此 文选 将文体分为3 8 类 其中诗又 分2 3 个子类 赋又分1 5 个子类 这反映了萧统的文学自觉意识 对文体分类的系 统思考 文选 全书共6 0 卷 分为赋 诗 骚 七 诏 册 令 教 文 表 上书 启 弹事 笺 奏记 书 檄 移 对问 设论 辞 序 颂 赞 符命 史论 史述赞 论 连珠 箴 铭 诔 哀 碑文 墓志 行状 吊文 祭文3 8 类 所选内容多为大家之作 其中以楚辞 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 诗歌则 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 谢灵运等人作品 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 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今对 文选 的研究称为 文选学 足见其深远发展 书中作品划分的类别 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和文体增多的 历史现象 文心雕龙 关于文章的体裁与源流的阐述 也是其影响萧统 文选 的重要 内容 自从曹丕 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之后 晋代挚虞的 文章 流别论 李充的 翰林论 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但著作都已亡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