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测)(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10分,共100分。)1(2016届兰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忧患。【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答案】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设题形式如下: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某段(阕)表达的情感;结合诗歌的情感,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概括内容。答题的技巧如下:读懂诗歌是关键。三关注: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注释(知人论世,分析类别)。六类别: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二关键:关键词(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关键句(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一注意:注意用典。2(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10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3分)【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联想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注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有些日常生活常识的都能找出。(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3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解析】试题分析:“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2016届广州六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10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答案】不同意这种观点。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分。【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可从诗中江边送别;被贬蛮荒;远隔两地,再难相见这些内容分析出诗人的情感。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切感人。另一方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的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历,表明抒发了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及注释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欲知”可知,“欲知此后相思梦”为虚写,想象。“长在荆门郢树烟”一句为写景,故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相思梦”写出分别后想象着经常梦中相见;“长在荆门郢树烟”想象着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由这些虚写的手法,足以表现出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之深。4(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注释】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5分) 【答案】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手法1分,情感1分)【解析】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2分,“分析”1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的无限希望。【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 “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5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题干明确考查诗【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为意境服务,能营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6(2016届贵州遵义四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10分)春寒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青帘”指酒旗。(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解析】试题分析: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首联“起”,【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 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5分)【答案】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7(2016届湖南浏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10分)雨夜读书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注蹭蹬:比喻失意潦倒。仗下:借指朝堂。(1)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答案】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等。本题考查首联所写意境特点,“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翻译诗句比较容易,从所选意象上看,“灯”如“萤”,并不明亮,“雨”连绵不断,以上两个意象点明时间和天气状况;“蓬户”写出居室简陋,再联系此时的诗人“老夫”,可总结出画面特点,得到答案。(2)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所选诗歌显情语有“老”“恨”“蹭蹬”“悭”“病”等;所写景物幽静清冷;联系作者,陆游一生理想是祖国统一、为国建功立业,综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本题答案。8(2016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1)试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5分)【答案】诗歌的前两句分别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好景象,以及作者贫居异乡、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和悲伤。这两句诗一写繁花似锦,一写痛苦悲伤,以乐景衬哀情,其情更苦。【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这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首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本题是考查情和景之间的关系,除了题干中的这种问法,还可以这样提问,“景与情关系处理上的独到之处”,这样提问,题干中会有提示,“独到”二字就暗示了答题的重点;再加诗歌中“花满枝”与“远堪悲”这是显明的对比,难度不大。本题命题角度不错,考了思想情感也考了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而乐景衬悲情也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和最成功之处。(2)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5分)【答案】诗歌的末尾两句下联用“无烟火”写出人们都在为“明朝”寒食节的到来准备熄火,以纪念介子推;而作者却以一个“贫”字写出了异乡人时常缺衣少食、迫于生计而断炊的辛酸,揭示出作者当时的生活处境,寄予着深切的不平之气。【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末尾两句,故考生应关注最后两句,但还要涉及全篇。“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首先应明确“贫居往往无烟火”的对象,笔者认为,既指诗人,也应指当时的百姓;如果仅仅纠结于前者,诗歌的境界就小了,而如能将“贫居”理解为百姓,诗歌的主旨就深华了。“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9(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10分)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1)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答案】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催”字写出了时间的紧迫,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表达自己落魄无依的郁闷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2)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诗人以松自喻,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解析】试题分析: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死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10(2016届江苏淮海中学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答案】第一句用典,“偶求欢”的“欢”指代酒;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应审清标题,明确标题的含义,“初冬夜饮”,此处既交代了季节、时间、事件。然后浏览诗歌,找出与诗歌标题有关的内容,比如与季节、时间、事件相关的内容,最后逐一进行分析,如使用了手法、技巧,则要点明。说白了,就是将诗歌的内容往标题上“靠”。(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学生答题时角度如有交叉可酌情给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考生很害怕此类题目,认为无从下手。首先应注意审题,审出要求,审明答题的方向。题干中说的是“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这是考查诗歌的思路。然后要明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答题模式:先概述诗句的内容,再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最后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说明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水工程施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财经大学《系统理论数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腾讯战略投资》课件
- 2025海鲜供货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国化纤纺织原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尔夫发球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钢槽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线缆外护层开剥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糖果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罩棚吊顶喷漆施工方案
- GB/T 31539-2015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
-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 汽车吊起重吊装方案-
- 阴囊疾病超声诊断课件
- 最新体检信息系统课件
-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 信用修复授权委托书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脚手架工程)
- X射线光电子能谱-avantage课件
-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内容的内部审核检查表【含检查内容】
- 面试人员测评打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